第六届吴越佛教唯识学研讨会论文
|
阿赖耶识探源(韩廷杰) |
|
论阿赖耶识建立中的两种意趣(刘鹿鸣) |
|
略论阿赖耶识(宗 礼) |
|
唯识学建立的意趣(肖永明) |
|
有关三类境的几个问题(付新毅) |
|
瑜伽行派早期之有无说(周贵华) |
|
种姓之本有、新熏之争(寂 肇) |
|
缘起法有两种(吕新国) |
|
阿赖耶识与真如及唯识古学今学辨析(袁经文) |
|
三自性与唯识中道义(妙 相) |
|
唯识三自性面面观(定 智) |
|
妙法唯识(光 通) |
|
论瑜伽师地论真实品(香 象) |
|
论初期佛教“识”之概念及其特点(林建德) |
|
关于缘无智( 姚治华 ) |
|
如来藏与唯识学关系问题之分析(慧 仁) |
|
天台别教与唯识古学(刘朝霞) |
|
唯识三性与台宗止观(本 悟) |
|
中观应成派对唯识学三自性思想的批判(海 慧) |
|
三种佛性与真实——摄论师的佛性、一乘思想(圣 凯) |
|
试论圆测法师生平及其唯识学思想(妙 智) |
|
太虚大师唯识学思想探索(金易明) |
|
永明延寿对九识学说的态度(孙劲松) |
|
窥基与唯识宗的创立(杨维中) |
|
慧愷、真谛与早期唯识学的命运(徐文明) |
|
玄奘法师对律宗之影响(照 贤) |
|
简论梁漱溟对唯识宗的理解与改造(梅谦立) |
|
清净道论的识境观与成唯识论的对比 (邓伟仁 ) |
|
以唯识理论来试解梵文写本的疑难之处(刘 震) |
|
唐法成《瑜伽师地论释》科(王孺童 ) |
|
五重唯识观辨析(林国良) |
|
六门教授习定论(克 能) |
|
唯识学中的知识论(德 澄) |
|
唯识学建模之初步探(王全龙) |
|
唯识与印度传统的语言哲学(吴学国) |
|
唯识八识与康德纯粹知性的比较(养 辉) |
|
六根的知觉空间解释(杨新宇) |
|
从哲学维度看唯识学的理论实质与实践意义(胡晓光) |
|
唯识、中观、因明旨趣之举异(姚南强) |
|
因明与认证(张忠义、冯晶) |
|
论同品异品中除宗有法之说(宝 僧) |
|
论佛教逻辑中推论前提的真实性问题(汤铭均) |
|
藏俊著《唯识比量钞》解题(肖 平) |
|
“万世立量之通轨”还是“一时之用”(郑伟宏) |
|
真唯识量唐疏蠡测(.朱 立) |
|
论法称的现量观(李 峰) |
|
试论唯识宗与因明的关系(阿旺旦增) |
|
《正理滴点论广释》韩镜清译本介绍(刚 晓) |
|
会议总结(胡晓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