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逻辑教学改革对因明发展的启示

 

万果   李巧艺   廖怀高

 

  一、高校逻辑教学改革状况

  1. 教学改革研究状况

  逻辑学在我国曾有过一段辉煌的时期,几乎所有普通高校都开设逻辑学课程,甚至有部分高校还开设现代逻辑课程。然而,这种局面并没有持续太久。近年来,随着社会转型速度的加快,逻辑学面临着困境,课时被压缩,在一些专业中逻辑学课程被取消。随着MBA 学位入学考试全国联考课程中纳入逻辑学,以及在各类公务员考试、在职攻(申)硕考试,增加了逻辑学内容,这似乎意味着逻辑学在我国出现了一丝转机,但逻辑学备受冷落的基本局面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在此背景下,学术界最近几年对高校的逻辑学教学改革作了较为深入的讨论。

  第一,在高校逻辑学教材的教学内容部分,学术界争议最大。目前在学术界有两种观点分歧较大,一种观点,主张以普通逻辑为主,引进一些数理逻辑的内容,例如在概念部分增加集合论的知识,在判断和推理部分引入真值表和命题逻辑的公式等,适当地吸取数理逻辑的有关成果,此观点简称“吸收论”;另一种观点则主张用数理逻辑内容取代大学逻辑教材中的传统逻辑内容,此观点简称“取代论”[1]。对于怎样进一步改革我国高校的逻辑教学和逻辑教材,1999年6月,苏天辅先生提出了“普通逻辑数理逻辑化”和“数理逻辑普通逻辑化”两条指导性意见。数理逻辑普通逻辑化就是让教师好教、学生易学的逻辑教材的原则和方法[2]。

  第二,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改革探讨。在这个问题上,学者们基本达成共识,认为应该改变学生被动听课的单向灌输局面,激发学生学习逻辑学的兴趣,唯一有差异的就是方法、路径略有不同。

  第三,逻辑教学目的讨论,高校逻辑学教学的目的究竟是告诉学生完整的逻辑学知识以及逻辑学界的最新成果呢?还是结合学科特点,以训练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兴趣为主呢?王路指出学习逻辑的目的大体上分为3种:第一,通过学习逻辑,掌握一些专门的技巧和方法,从而使我们能够应用这些技巧和方法解决一些具体的问题;第二,通过学习逻辑,培养一种逻辑的眼界和意识,从而使这种逻辑的眼界和意识成为我们知识结构中的构成要素,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潜移默化地起作用,第三,通过有关的逻辑知识树立逻辑的观念。他认为“就这三个目的而言,最重要的是逻辑的观念。”[3]答案似乎是显而易见的,但反映在逻辑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则不尽然。

  经过多次激烈的争论,在逻辑教学是否应当现代化的问题上,逻辑学界基本取得了共识,这就是在中国的高等教育中,逻辑教学也要与国际接轨,坚定不移地走逻辑教学现代化之路。

  2. 逻辑教学改革实施现状

  第一,逻辑学教材。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高等学校中逻辑教学现代化的步子越来越大,步伐越来越快,逻辑教材的建设成就斐然,逻辑教学的改革成果丰硕。目前国内的逻辑教材,呈现出多样化的局面,大多数逻辑教材以形式逻辑为主,其中以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逻辑》为最主要的代表,而吸收现代逻辑内容较多的逻辑教材则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何向东主编的面向21世纪逻辑学教材《逻辑学教程》,而完全以现代逻辑为内容的书籍,则是以数理逻辑或现代逻辑命名的教材,以中国人民大学陈慕泽主编的《数理逻辑》为代表,此外,近年来以批判性思维为主要内容的逻辑教材不断出现,其中以武宏志、谷振诣主编的教材为代表。目前,南京大学一方面积极编写“逻辑与现代科学”丛书,另一方面组织编写大学“批判性思维”教材,为我国大学开设‘批判性思维’课程作积极的教材准备。宋文坚教授在《逻辑学的传入和研究》中认为:这些教材“总的特点是:教学体系的框架是按逻辑演算的讲述体系构建起来的;以讲经典逻辑为主,较全面完整地介绍了两个演算,或公理系统,或自然演算,介绍了它们的元逻辑问题,注重阐释现代逻辑的各个基本概念,力图让学生学习逻辑学的新观念。……这些书一般都保留了传统形式逻辑的某些有实际应用的内容,如直言命题的推理,对当关系等”[4]。

  上述这些教材,就是中国的逻辑教学与国际初步接轨的一批成果中的典型代表。由于使用了这些教材,大多数高校哲学系的逻辑教学中,现代逻辑已经成为学生的必修课,逻辑学也已经和正在成为许多高校非哲学专业文科学生的公共基础课或者公共选修课。现代逻辑正在大踏步地走进我国高等学校课堂,逐渐成为逻辑教学的主流。

  第二,逻辑学课程开设情况。在此我们不讨论逻辑学硕士、博士等专门逻辑人才的培养,仅仅限于对非逻辑专门人才的逻辑学教学的讨论,目前国内逻辑学教学大体情况是:第一,作为专业基础课程或者专业必修课程,综合大学的哲学、政治、中文、法律、经管等专业均开设逻辑课,一般都是32学时以上。第二,作为素质教育课程,列为全校学生通选,高校开设的逻辑学通选课有:逻辑与辩论、墨辩逻辑、创新与思维、思维术、批判性思维等。第三,以选修课或讲座的形式开设,主要以理、工、农、医学类大学、党校居多。

  以高校开课情况看,逻辑学课程在华东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西南大学开逻辑课比率较高;师范类大学中,政治、中文等专业逻辑课是作为必修课开设的;政法、公安类院校一般将法律逻辑作为必修课,遗憾的是,这种状况近年有下降的趋势。理、工、农、医学类大学如清华、北京工业大学、北邮、北京科技大学等少数院校开逻辑课,且一般作为选修课。此外高等自学考试中的法律专业开设法律逻辑课。

  逻辑学在经过多年的努力后,大陆各大学哲学系本科的逻辑学教学,从总体上看,已初步实现了现代化,实现了从传统逻辑的教学模式向现代逻辑教学模式的转变,非哲学专业逻辑学教学也有较大程度的发展。

  二、因明的发展现状

  作为世界三大逻辑之一的因明,在中国有藏传和汉传之分,汉传因明主要是以唐初贞观年间唐玄奘翻译的《因明入正理论》和《因明正理门论》为主要经典,他的翻译和讲习使汉传因明在当时盛极一时,但最终由于法相宗的衰落,因明学在内地也随之沉没,从明末到清代中期的200多年间,汉传因明成为绝学,直到晚清,中国传统佛教的复兴才给因明的复苏带来一丝生机。而与之不同的是,自俄·罗丹喜饶(公元1059年—公元1109年)翻译和讲解因明以来,藏传因明在我国的藏区却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弘扬,并已完全融入藏民族的文化之中,藏传因明的发展已远远超过汉传因明。尽管它们都曾经对中国的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但是目前不论哪种因明发展都不理想,甚至可以说它们遭遇发展瓶颈。

  1. 因明的困境

  第一,从因明教育角度看,我国的因明教育发展并不理想,目前因明教育仍然以藏区的寺院为主;学历教育则以民族学院为主;专业以因明、藏文学等为主;接受因明学习的学生以藏族学生、佛学院僧人为主。同时我国因明学的学科发展也略有落后,目前高校中没有设置因明本科专业,只有为数不多的硕士点中设有因明研究方向,专门研究因明的博士点也还没有。

  第二,从因明研究的角度看,在国内通晓、研习因明者极少,因明研究也只是少数学者和居士们的“一头热”。即使在佛学界,姚南强教授也认为对因明的研究不被人们重视,并举例说“最近出版的两部关于20世纪中国佛学的回顾性著作,叙述面面俱到,独缺因明。各种的佛学丛书之类,也无因明一席之地”。“自1989年藏汉因明学术交流会以来,又有十几年未开过专题研讨会”[5]。

  第三,因明没有独立的学科地位,依照印度“十明学”的划分,因明之学当是独立于内明之外的学科。然而,自古至今,因明在体系上从未获得过独立,总是受到宗派认识论的系缚。陈那、法称不满足于推理明因,而要寻求推理明因的最终“标准”,于是就从佛教内明中去寻找“绝对普遍最后真理”。最后使得因明与佛教内明渐成密不可分之学,教义的杂入、纽结、统领、熔铸,使因明体系俨然失去了独立的品

  格[6]。

  第四,因明研究学者的凄惨遭遇,一方面因明在中国学者中是不被重视的,另一方面因明学者在现实生活中的处境也令人心酸,使有心之人望而却步。因明大师吕澂,一生苦读苦活,死时却冷清,1988年辞世,在北京八宝山为之举行遗体告别仪式时,参与追悼的人寥若晨星,世态炎凉,令人心寒。而同时,日本等国却在大规模地举行吕澂先生追悼大会。两相对照,令人感慨万千[7]。

  2. 原因分析

  第一,因明义奥,读解为难。一方面因明的经典原著难读,有一套独特的术语,同时汉传因明的翻译拘于格律,晦涩难解,有些地方很难得其确切含义,这也妨碍它的流传;另一方面因明用例难懂,往往涉及佛教经论和古印度哲学背景,这些都使人望而却步。尤其在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今天,甘愿终生坐冷板凳的学者少之又少,正如有学者所说:“与其冷学冷门冷一世,不如热学热门热一生。”

  第二,近代以来的因明研究本身缺乏开拓创新。很少有人能从因明实践应用上为因明找到出路。许多因明研究,多半是古籍校义,或是一些边缘课题的争议。对于因明系统在汉语文化中的重新建构,少有人问津。同时由于因明与僧侣的日常修行、读经、讲法、应对脱节,也使部分出家人产生因明无用的误解。

  第三,因明学说不独立,则造成兴佛不兴因明,灭佛必灭因明的局面。在中国古代朝代更替频繁,许多皇帝都兴佛,但兴佛不兴因明者居多,只有在唐代出现过因明研究热潮。另一方面灭佛必灭因明,唐武宗禁佛运动造成了因明典籍的流失,致使唐代研究因明学的盛势日趋低落,并致后世几成绝学[8]。

  第四,因明的传承方式使因明的发展受到局限,藏传因明大多限于寺庙的研习,带有很强的秘传性,而汉传因明也主要局限在译场内,听讲的记述也未能即时流传,也带有秘传性,一般学者不得师承,即难窥其门径。这使因明发展受到很大的局限。

  第五,因明学科体系发展停滞不前。藏传因明自11世纪恰巴曲森提出“摄类”范畴以来,虽经格鲁等派弘扬,但到近代似乎很少有新的发展,而汉传因明始终恪守于“八门二悟”,既未吸收佛教发展的新内容,也未吸收近现代学术发展的新经验,致使因明逐渐老化,没有发展成现代意义的学科体系。

  第六,因明教育体制不科学,致使因明研究后继乏人。因明学在汉传佛教中,没有被普遍地列为必修课程,而在藏传佛教中,则因没有科学的学科体系,导致学制过长,内容过于庞杂繁琐,这些都导致了研究学习因明后继乏人。

  三、逻辑教学改革对因明学发展的启示

  1. 因明的出路在于发展

  百余年来,逻辑发展迅速,实现了跳跃式发展,从传统逻辑到数理逻辑,再到批判性思维,目前逻辑学已经发展出演绎逻辑、归纳逻辑、语言逻辑等许多分支,仅广义模态逻辑就包括道义逻辑、命令句逻辑、时态逻辑、问题逻辑、条件句逻辑、动态逻辑、多主体逻辑等,异常逻辑则包括多值逻辑、模糊逻辑、相干逻辑、自由逻辑、弗协调逻辑、部分逻辑、直觉主义逻辑等内容。同时逻辑学在哲学、语言学、经济学、管理与决策科学、人工智能、法律及刑侦、创新思维与思维训练、公关与交际、企业家思维训练与培养等方面的应用都有一定成果。

  同样,因明的历史本身也是一部发展的历史。从陈那改五支式为三支式,又以因三相对应,初步形成了因明的演绎逻辑体系,到天主把其中的论辩逻辑思想简约为“八门二悟”,从而形成汉传因明的传统。法称把陈那《集量论》中的归敬颂扩展成为“成量品”完成了因明的彻底佛学化,宗喀巴把因明和内明融为一体,使因明成为成佛的必经阶梯,恰巴曲森又开创了藏传因明“摄类”辩论的新特色,中观应成派则大大发展和形成了因明的应成论式。

  但是令人惋惜的是,自从藏传因明形成理论体系后,一直没有大的新发展,汉传因明则一直固守“八门二悟”框架,并无发展。因明不发展,则意味着知识老化,被淘汰,成为绝学。在现代逻辑高度发展的今天,因明仍然有它的存在合理性,仍然有它发展的空间,例如陈那三支式中的正反论证,也仍然具有其论证的合理性。

  2. 因明学的出路在于因明教学改革

  第一,按照现代的学科体系,发展因明,编写通俗的因明教材

  笔者认为目前因明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因明没有较为科学地发展出若干分支学科,它包罗的内容庞杂,体系宏大,致使教育的学制过长,教育难度加大,尤其在当今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专业化的背景下,它不利于因明的发展。而逻辑学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学科分类目录中就包括:逻辑的应用、演绎逻辑、一般逻辑、归纳逻辑、方法论等等。在西方的逻辑课程中,更是分层次教学,针对不同的对象,实施不同的课程,西方逻辑课程包含三大部分:其一,思维与推理课程着重于日常生活的论证理论,且方法一般不是形式化的。其二,基础逻辑,相当于我国大学普遍通行的《普通逻辑》,仅有部分的形式分析方法。其三,完全形式化方法解决推理问题的符号逻辑。西方逻辑课程是一个从具体逐步走向抽象化的序列。

  因明是否可以从逻辑学的发展中得到启示?发展出更多的分支学科,让因明的分工更细,这更有利于因明的发展,以及因明在日常生活中应用。例如因明中的论辩学,是否可以与禅宗的机锋应对,佛门高僧的讲经说法相结合,使因明的论辩学进一步扩充为演讲学和弘法技巧学。在知识论上,佛家的现量论中有感性直观,又有理性直观,既有外感觉,又有内感觉,禅宗的“顿悟”说,这些都需要做仔细研究,使其成为更容易被人接受的科学——因明知识论[9]。

  第二,因明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僧侣与大众的思维能力,而不仅仅是因明研究

  因明不能普及,这与我们在新形势下无所作为有关。首先是因明教育宗旨不明确,没有把服务于四个现代化建设作为因明教育根本的宗旨,因明的应用性质没有得到有效的贯彻,因明往往与佛法联系在一起,导致人们对因明不了解,学习兴趣的缺乏;其次是定位不准,从教材、教学过程到考试都只偏重于纯理论的传授,没有把训练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放在突出的地位,忽略了因明在现实生活中的实践价值与作用。

  第三,教材内容的通俗化,简化规则,简化内容,提炼精华,突出特色

  笔者认为因明并不是仅仅属于僧侣们的学问,它也不只是讲经弘法的工具,它是一门思维科学,它属于人类的知识财富,因此要让其为更多人所了解、掌握,就必须要做到通俗易懂。目前,应当分僧侣、普通大众、大学生、研究人员等不同对象编写不同教材。因明要成为僧侣学法的重要认识渠道,读经的辅助工具,提供讲经弘法的方法,并成为僧侣日常应对的逻辑、语言工具。编写通俗易懂、白话文的因明入门书,减少深奥佛理的例子,使普通大众都能读懂,并会简单应用。

  第四,因明的部分精华内容应纳入高校逻辑教材,以扩大其影响、应用

  (1)虽然有人认为,作为逻辑的因明已被现代逻辑所取代,作为知识论的因明则可以归并入内明之中,所以因明不必再独立存在。但笔者认为即便今天逻辑已经高度发达,但逻辑并不能取代因明,因明仍然具有其存在的价值,它的许多精华是逻辑所无法取代的。“因明的一些内容,特别是逻辑、知识论、论辩术的许多内容仍然是世俗学科和一般佛教义理所不能归并的。例如,佛教逻辑中的一个‘除宗有法’就已经使逻辑界争论不休,佛教逻辑并不能完全化归为现代逻辑”[10]。尤其是因明的因理论,它是一种以日常论战为研究对象的对话理论,因明提供一整套严格的论辩规范:论辩方法、论辩技巧,制订和规范有关论辩的程序、规则,显然,以数学方法建构起来的现代逻辑不可能成为评判因明的唯一标准。因明这些理论与论证理论、谬误理论对照,它可以对高校逻辑教学起到补充与完善的作用。

  (2)因明教授方式可供逻辑学(尤其是法律逻辑)借鉴

  藏区僧侣必须学习和掌握论辩方法,只有能够熟练运用各种辩论的思维方法和不同形式,才能步步升级,直至考取寺院教育的最高学位—格西。学习的具体方法是学僧个人或几个人到老师居住处,就地而坐。先由老师念诵课文,学僧跟着念熟后,老师即讲授课文的意思。然后是放下课本,老师教授辩论方式,由教师提问,学僧回答。所辩论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因明学,而是包括寺院教育的所有内容,甚至可以就藏文内容展开辩论。所以,论辩不仅是寺院教育和僧人学习的主要方式,也是寺院唯一的考核制度。

法律专业大学生毕业后,法庭辩论就是其中很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全面掌握和熟练应用论辩工具,是法律工作者在辩论中击败论敌、获得论辩胜利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和条件。但是现在政法院校的逻辑教学中,却注重逻辑理论教育,不重视学生的论辩教育,这也使得学生对逻辑学的兴趣顿减。显然,因明的论辩教授方式对逻辑教学改革,尤其对法律逻辑教改具有很好的启发作用。如果因明在此次逻辑的教学改革中,能争取一席之地,必定对因明今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扩大因明的影响,也会激发更多的人投入到因明学习与研究中。

 

 

  [1][2][3]袁正校:《关于现代逻辑教学中若干问题的思考》,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4]袁正校:《关于现代逻辑教学中若干问题的思考》,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5]姚南强:《略论新世纪的因明创新》,世界宗教研究,2003年第4期。

  [6][7][8]剧宗林:《因明精神与现代社会发展》,首届国际因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玄奘研究研究网,http://www.xuanzang.net.cn/detail.asp?id=204

  [9][10]姚南强:《略论新世纪的因明创新》,世界宗教研究,200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