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湛然行迹中的几个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研究所      博士生   俞学明

 

  :被后世推为天台宗九祖的荆溪湛然(711-782)生活在8世纪,中唐时期。其主要活动区域在吴越地区。由于史料的含混,记载星散,有关湛然的生平、履迹尚有许多未清之处,如湛然又被称做“妙乐大师”,但他长住妙乐寺的时间;湛然曾与江淮僧四十余人往参五台,但究竟何时往参五台,给五台佛教的发展留下什么影响;湛然著述颇丰,其重要著作成立的时间大致如何等问题,一直未有充分的论证。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做一梳理,以作为对湛然进行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关键词:湛然  妙乐  五台  法华  止观

 

天台宗九祖湛然(711-782)生活在中唐时期,其活动区域主要是在东南吴越一带。自他从左溪玄朗673-754学天台后,先是以处士之身宣弘天台学,左溪去世后,更是以振兴天台为己任。由于记载星散,有关他的生平行迹,尚有很多未清之处,本文将就其中的几个问题作一澄清。

本文所采用的资料,多取自于湛然著述及序、《释门正统》(简称《正统》)、《宋高僧传》(简称《僧传》)、《佛祖统记》(简称《统记》)、《佛门历代通载》(简称《通载》)、《天台九祖传》、《内证佛法相承血脉录》、《天台山方外志》等。

 

一、  湛然在常州妙乐寺

湛然又被称作妙乐大师。宋四明知礼常以“妙乐”指称湛然,日本比睿山延历寺比丘圆珍入唐求法总目录中凡湛然著述皆标以“妙乐”二字。可见“妙乐”之于湛然如同“荆溪”,可以互相指代。

湛然“妙乐”之称源于他曾经在常州妙乐寺弘扬天台教法。湛然自左溪玄朗处得法后,一直在东南各地,先是以处士的身份传弘天台止观;天宝七年(748),湛然38岁,正式受具足戒,从此又以缁衣传法;天宝十三年(754),玄朗圆寂,湛然更以振兴天台为己任,以“将欲取正舍予谁归”的勇气,“大启上法旁罗万行,尽摄诸相入于无间,即文字以达观,导语默以还源”,[1]破斥时人执空执有的偏向,盛弘天台学于东南各地。其中,妙乐寺是他演说法华,张扬止观的重要场所。那么,究竟他何时在妙乐寺呢?

李华所作《故左溪大师碑》称:左溪“入室弟子,本州开元寺僧行宣,常州妙乐寺僧湛然,见如来性,专左溪之法门”。[2]此碑所作时间不详,但明确地以“妙乐寺僧”称呼湛然,把湛然列为玄朗入室弟子之一。湛然为僧是在天宝七年(748,38岁),玄朗圆寂是天宝十三年(754)。而李华则卒于大历初年(大历元年为766年),李华此碑自然作于754-766年之间。而湛然进入妙乐寺的时间不会晚于766年,不会早于748年。

《天台九祖传》附乾淑《道邃和尚行迹》中说:道邃“年二十四方乃进具。于秦地学戒,既达持犯,思学大乘,遂写慈恩法华疏。于夜梦见一僧,而语曰:何不听于天台圆顿宗旨。至明旦乃向众人陈说梦事。众人曰:既有梦岂无其徵?承常州妙乐寺湛然阇梨,今盛传弘此教。时虽闻其语未为的实,后有信至方知不虚。乃舍所写,振锡南行到扬州法云寺,欲住,旬日,又梦见一僧语曰:妙乐讲经已欲至方便品,今可速往。因乃驰趣,果如其梦。”[3]称道邃始于常州妙乐寺从湛然问学。可见道邃从学时湛然正在妙乐寺开讲《法华经》,这样,道邃师从湛然,应是湛然在毗陵时,是时湛然曾住妙乐寺。

《佛祖统记》卷四十一,说大历三年(768),湛然在天台佛陇为道邃说止观法门[4]。但其余史传多说是大历中湛然付法道邃。如《释门正统》卷二《道邃传》:“道邃,不知何许人,大历中荆溪委付止观辅行记。”[5]《佛祖统记》卷八:道邃“唐大历中来依荆溪于佛陇洞悟幽玄,无所凝滞。荆溪嘉之曰,吾子其能嗣兴吾道矣。遂授之以止观辅行。”[6]《宋高僧传》卷29《道邃传》则说:“大历中,湛然师委付止观辅行记,得以敷扬,若神骥之可以致远也。”[7]大历年间,道邃应不是初次入湛然门。道邃本有很强的佛学基础,又经过长期的天台修学,湛然认为时机成熟,可以传授道邃以《止观辅行传弘诀》,事实上,道邃也确实有了很好的感悟,是能够“嗣兴”天台教观的人。我们可以推断,到大历初年时,道邃从师湛然的时间应该还不长。

从湛然的行历来看,天宝十四年(755,45岁)湛然在临安[8];至德元年(756,46岁)到天台山,整理《止观辅行传弘诀》,以“释签”的形式为学人讲解《法华玄义》;乾元(758,48岁)以来,回到毗陵(常州);宝应元年(762),在浦阳重勘《止观辅行传弘诀》,并完成了《维摩略疏》的主要编写工作;广德二年(764)从晋陵(常州)归于佛陇,浦阳正处于晋陵和佛陇途中。

由此可以看出,湛然在妙乐寺长住的时间,以758-762之间的可能性为最大,即是乾元、上元年间。湛然在妙乐寺的主要活动,是开讲法华,当时,《止观辅行传弘诀》和《法华玄义释签》应还在整理过程中。这样,才会有大历时,湛然传道邃以止观之说。

 

二、  湛然往诣五台山的时间和对五台山天台宗发展的影响

湛然弘传天台学主要是在江浙一带,即使是天宝大历年间,玄肃代宗多次征召,也称疾固辞。与当时各大宗师出入朝廷不同,湛然的态度是继承了天台诸师的传统,更重视民间的教化,而与朝廷保持一定的距离。当时除了两京之外,五台山也是佛教的一个重要活动中心。湛然确实到过五台山,这在文献上有明确的依据。

《法华文句记》卷10有湛然自述:“适与江淮四十余僧往礼台山。因见不空三藏门人含光,奉敕在山修造,云与不空三藏亲游天竺。彼有僧问曰:‘大唐有天台教迹,最堪简邪正晓偏圆,可能译之将至此土耶?’岂非中国失法求之四维,而此方少有识者,如鲁人耳。” [9]《天台九祖传》、《宋高僧传·含光传》、《佛祖统记》[10]等都有类似记载,从文字上看似乎是抄录《法华文句记》中的湛然自述。《天台九祖传》并说去五台山以前湛然是住锡于兰陵(属常州,归武进县)。那么,湛然往参五台山是在什么时候呢?

《宋高僧传》记载,含光是在其师不空卒后被代宗派往五台山修功德,不空卒于大历九年(774)6月。湛然与含光相见应在此之后。

而据湛然俗家弟子梁肃写于大历九年(774)11月《常州建安寺止观院记》,湛然弟子法禺于毗陵建安寺建止观精舍,以请“天台湛然大师”转法轮于其间。可见,在774年11月,湛然还在天台。而大历10年,湛然已经在苏州,澄观从湛然法师习天台止观、法华、维摩等经疏。可见,湛然应是在大历九年年底或大历十年年初回的毗陵。大历十一年(776),梁肃撰写《维摩经略疏序》,序中称湛然为“天台上人比丘然公”,湛然应已回到了天台,大历十二年(777),湛然三部记成,寄与姑苏开元寺大藏,并附一书信,是为《天台九祖传》所录之湛然自述。五台山由于地理环境的关系,冬天往参的可能性很小,我们可以基本推测,湛然往诣五台山的时间应在大历十年或十一年,回天台前。

湛然往诣五台山是与江淮僧四十余人一起,可以说这是一次规模很大的活动。以湛然当时的年龄、资历和声望看,他在这四十余人中也应该是个领袖人物。但是,单从现有的资料中,看不出此次活动在五台山的影响,也不能说明是天台宗的一次重要的北传活动,更无法判定五台山从此成为天台宗的另一个中心,在五台山佛教的发展中也并没有留下很深的印记。

天台宗在五台的盛行,应该归功于稍后的法性、行严、志远等僧人,他们在五台山研习天台典籍,弘扬天台奥旨,形成了以佛光寺、法华寺、大华严寺等为中心的宏传天台宗的道场。尤其是志远(768-844),四十年如一日,在五台山大弘天台教观,他戒行清高,治学严谨,辩才无碍,吸引了众多的访师问道者。日僧圆仁在其《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二中说:“大华严寺十二院僧,皆以远座主为其主座,不受施利,日唯一食,六时礼忏不阕,常修法华三昧。一心三观,为其心腑,寺内老宿尽致敬重。”[11]圆仁把五台山大华严寺视做“天台之流”[12]。而湛然对五台山天台宗的发展,在各种史籍记载中并没有得到体现。

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天台宗在湛然时影响深远,声名远播,甚至其思想已经流布到了天竺。而在汉地,真正了知的人却寥寥,所以湛然才有“中国失法求之四维,而此方少有识者,如鲁人耳”的感慨。或者这也更进一步坚定了湛然“大启上法旁罗万行,尽摄诸相入于无间”[13]的决心。

 

三、  湛然部分重要著述成立过程

   湛然著述颇丰,这是湛然振兴天台的重要方式。他祖述章句,辩论异说,对天台的教理进行了系统的诠释,他的注疏有博有约,应机而作,天台之中兴在很大意义上是湛然创造性地发挥和整理天台教观的成功。他的重要的著作多历时漫长,从记录、整理、讲述、答疑到修订完成,往往历经几番周折,最终于晚年才正式完成。

1.《止观辅行传弘诀》10卷

是对智顗《摩诃止观》的注释。初本完成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45岁),临安私记[14];至德元年,国清寺再书[15];但主要的修订工作应是乾元年间在毗陵进行的[16];宝应元年(763),重勘于浦阳[17];完成于永泰元年(765,55岁),佛陇修禅寺,弟子普门子作序;777年寄与姑苏开元寺大藏[18]

 

2.《法华玄义释签》10卷

是对智顗《法华玄义》的注释。《释签》写作约开始于至德元年(756,46岁),湛然在天台山为弟子讲解《法华玄义》,以释签的方式解答学生提问,[19]后又在此基础上修改增添成。肃宗乾元元年(758),在毗陵进行《法华玄义释签》等的修订[20];完成于广德二年(764,54岁),普门子为作序[21];777年寄与姑苏开元寺大藏。

 

3.《法华文句记》10卷,别为30卷

是对智顗《法华文句》的注释。完成时间应在774年之后,777年之前。卷10湛然自述往诣五台山见不空门人含光事,而含光在不空大历九年(公元774年)6月去世后被代宗派往五台山修功德。而《天台九祖传》附湛然自述,大历十二年(777),写成三书寄姑苏开元寺大藏。文中多处引用《释签》和《止观辅行传弘诀》,可以推测此书集成时,《释签》和《止观辅行传弘诀》应已基本成型。

是时《十不二门》可能已别出[22]

           

4.《维摩略疏》10卷

《维摩略疏》是对智顗28卷《维摩经文疏》的削略本。成立于代宗广德二年(764,54岁),佛陇修禅寺。梁肃说是在湛然从毗陵回到佛陇那年的夏天[23]。我们看到,湛然在途中留在浦阳进行了《止观辅行传弘诀》的重勘。浦阳处于毗陵和天台途中,但湛然选择驻留此地应该还有另外的原因。

《维摩经文疏》卷末说:“维大周如意元年,岁次壬辰八月,天宫寺僧义威传写,誓愿受持以期佛慧,为报三宝,往江南法华寺,斯文乃尽。尔年六十,处处霄夕,至死无倦。”“大唐开元二十二年十二月,会稽郡法华寺僧道仪,往浦阳清泰寺,依天宫本写迄,天宝十三载福严写。”[24]湛然回到佛陇,《维摩略疏》即成,我们可以推测,湛然很可能是到浦阳清泰寺去读天宫本的《维摩经文疏》,并主要在浦阳完成了《维摩略疏》的编写工作。

 

4.《止观大意》1卷

乃湛然“因员外李华欲知止观大意略撮纲要”[25],概述了天台止观的大要。

李华字遐叔,赵郡人。开元二十三年进士擢第。天宝中,登朝为监察御史。累转侍御史,礼部、吏部二员外郎。[26]《新唐书》中明说李华迁监察御史天宝十一载(752)。后来安禄山起兵,玄宗于至德元年(756)逃入蜀地。 “玄宗入蜀,百官解窜,华母在邺,欲间行辇母以逃,为盗所得,伪署凤阁舍人。贼平,贬杭州司户参军。华自伤践危乱,不能完节,又不能安亲,欲终养而母亡,遂屏居江南。上元中(761),以左补阙、司封员外郎召之。华喟然曰:‘乌有隳节危亲,欲荷天子宠乎?’称疾不拜。李岘领选江南,表置幕府,擢检校吏部员外郎。苦风痹,去官,客隐山阳,勒子弟力农,安于穷槁。晚事浮图法,不甚著书,惟天下士。”[27]李华上元中(761)又被召为司封员外郎,后又为李岘擢检吏部员外郎,皆去之。可见,李华为员外郎应是752以后,平安禄山(757)后,被贬做杭州司户参军。但,以员外称李华,则752年以后都可。李华晚年事佛,有机会与湛然接触应在到江南之后,即757年以后。大历初年(766左右)去世。所以本书成立时间应为757年以降,766年之前。

 

5.《止观辅行搜要记》10卷

为湛然《止观辅行传弘诀》的略本。书之卷头是湛然自述制作缘由。在解释了《止观辅行传弘诀》的简要过程后,指出,有人提出要“省要专理观者”,“因旋佛陇扫拭坟堂瞻观之,余淘汰行要除扶观道及腾文势,诸缘本等一切不书,余咸依大文,时攒广令略任彼所好去取非余,冀诸同徒赴物双利云而。”[28]可知此书是湛然在佛陇写就,在《止观辅行传弘诀》完成后,时间当在永泰元年(765,55岁)之后。

 

 

 

联系方式:

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

邮编:100872

电话:010-62518659

手机:13910330201

电邮:snow263@263.net

      snow263@hotmail.com

 

 



[1] 《大正藏》第50卷,第739页下

[2] 《全唐文》卷320

[3] 《大正藏》卷51,第103页上

[4] 《佛祖统记》卷四十一下,《大正藏》第49卷,第378页下

[5] 《释门正统》卷二《道邃传》,《续藏经》第二编乙第三套第五册,第380a

[6] 《佛祖统记》卷八,《大正藏》第49卷,第190页上

[7] 《宋高僧传》第29卷,《大正藏》第50卷,第891页上

[8]  据《止观科序》:“昔天宝十四年,临安私记。”《续藏经》第一编第四十三套第三册,第254b

[9] 《大正藏》第34卷,第359页下

[10] 《佛祖统记》卷7:“师始居兰陵,尝与江淮名僧四十人,同礼五台。有不空三藏门人含光白师曰:顷从不空游历天竺,见梵僧云,闻大唐有天台教迹,可以识偏圆简邪正明止观。可能译之至此土耶?师闻之叹曰:可谓中国失法求之四维。”

[11] []圆仁原著,[]小野胜年校注,白化文等修订校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校注》,第276页,花山文艺出版社,1992 石家庄

[12] []圆仁原著,[]小野胜年校注,白化文等修订校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校注》,第282页,花山文艺出版社,1992 石家庄

[13] 《大正藏》第50卷,第739页下

[14]据《止观科序》:“昔天宝十四年,临安私记。” 《续藏经》第一编第四十三套第三册,第254b

[15]据《止观科序》:“元年建巳,国清再书。” 《续藏经》第一编第四十三套第三册,第254b后有宝应(宝应元年为762年)重勘的记录,故此处当为至德元年。建巳,即农历四月。

[16]  据《止观辅行搜要记》卷头记述之写作缘由:“······唯私备之谁敢传之(指《止观辅行传弘诀》)。属海孽东残,脱身西下唯持记本间行而出,退而省之进而思之岂惭辞陋,而拥异无闻,却还毗坛方露本,但自行利物广略异宜,自他安心即其例也。” 《续藏经》第二编第四套第二册,第111

[17]据《止观科序》:“宝应于浦阳重勘。” 《续藏经》第一编第四十三套第三册,第254b

[18] 《天台九祖传》,《大正藏》第51卷,第103页上

[19] 《法华玄义释签》卷头有湛然自序,说“昔于台岭随诸问者签下所录”,此序当是湛然后来再回天台、《释签》正式形成以后所作。湛然至德元年4月回到天台,勘订《止观辅行传弘诀》。《释签》开始的时间大约也应是湛然此次到天台山时。

[20] 《天台九祖传》:“乾元以来,攒成卷轴。” 《大正藏》第51卷,第103页上

[21]普门子《释签缘起序》并指出“洎毗坛以至于国清,其从如云矣”。序中落款表明时间为“天王越在陕郭之明年甲辰岁纪月贞于相”,天王即唐代宗。天宝末安禄山起兵、广德元年吐蕃侵京,唐代宗离京避祸陕城,第二年为甲辰年即764年,相为七月异名。

[22]  湛然在《法华文句记》卷三下有“具如不二十门说”字样。

[23]  梁肃在《维摩经略疏序》中说:“疏成之岁,岁在甲辰,吾师自晋陵归于佛陇之夏也。”

[24] 《维摩经文疏》卷末,《续藏经》第一编第二十八套第2册,p192-1933

[25] 《止观大意》,《大正藏》第46卷,第459

[26] 《旧唐书》卷140《列传·文苑》下

[27] 《新唐书》卷128《列传·文苑》下

[28] 《止观辅行搜要记》卷头,《续藏经》第二编第四套第二册第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