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佛教思想的价值

李明友(浙江大学)

 

    今日的世界,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表现了世界各国寻求合作的愿望和要求, 但是, 全球化掩盖不了地区之间, 国家之间, 种族之间的矛盾和纷争. 局部的冲突和局部的战争不断发生, 尤其是霸权主义和恐怖主义, 搅得整个世界不得安宁. 当然, 缓和矛盾冲突, 消除战争, 有多种途径, 不过, 佛教非暴力、平等、慈爱的精神的价值和作用不可低估.

    非暴力或不杀是佛教的戒律之一. 由此出发, 佛教珍视人的生命存在, 禁止一切伤害生灵的行动, 并要求人们以此为标准, 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国家与人民之间的关系, 使之和睦相处, 友好往来, 反对以任何形式的战争来解决矛盾和冲突. 因为战争使人类互相残杀, 使成千上万的生命惨遭涂炭. 不过,  “佛教的非暴力并不是毫无原则的滥用, 在佛教的和平思想内涵中包括了慈悲不杀和惩罚恶人的两个方面, 这也是佛教的 ‘不二法门’ 的具体适用” .

    佛教主张慈悲. 相传阿育王征服印度各小国, 因战争频繁, 生灵涂炭, 民怨沸腾, 最后以慈悲摄众, 民心方肯降服. 慈悲是一种同情、仁爱、宽忍、助人的精神, 是人们看待世界, 对待别人的情怀, 是化解仇恨, 变凶残为善良的伟大力量. 只有以慈悲的精神对人对事对世界, 才能有真正的和平.

    平等是佛教的基本理念. 所谓众生平等,即众生皆具有佛性, 皆值得同情怜悯, 平等无二,不应有高低, 亲疏之分. 现在, 世界上以强凌弱, 以富欺贫, 种族歧视, 武力侵伐, 皆因彼此不平等所致. 以平等的原则去尊重他人, 尊重他国, 尊重他族, 就会缓和冲突, 化解矛盾, 达到和平共处.

    佛教认为, 战争根源于人的贪欲, 而人的贪欲则来自于”我执”, 要消除战争, 就必须从根本上治理造成战争的根源, 即破除”我执”, 做到”无我” ,净化人们的心灵.

    佛教是和平的宗教, 保卫世界和平是佛教徒义不容辞的责任. 非暴力, 慈爱, 宽忍, 平等这些佛教的重要原则与和平共处的国际关系准则有某种相通之处. 佛祖释迦牟尼一生倡导和平, 身体力行, 被尊为”和平太子”, 传播”和平太子”的福音, 维护世界和平, 是佛教徒神圣的使命. 早在二十世纪50, 60年代, 中国佛教界的代表就参加过在中国, 日本等地举行的促进世界和平的大会. 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之后, 1979年起, 中国佛教界的代表再次参与了促进世界和平的活动, 如出席亚洲宗教者和平会议和世界宗教者和平会议. 1994年7月2日, 在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和中国基督教协会会长丁光训主教的倡议下, 在北京成立了“中国宗教界和平委员会”, 他们在世界和平中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 可见, 中国佛教徒是中国的一支和平力量, 他们为世界和平做了许多有成效的工作, 可以肯定,中国佛教徒和世界佛教徒一起, 还将为促进世界和平事业做出更多的贡献.

 

今天地球上的人们处于一个以经济发展为主导价值趋向的现代社会, 但也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生态环境的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人们在思考如何改善生态环境的问题时, 不妨可从佛教所蕴含的生态理念中汲取养分.

    上文提及的佛教不杀生的主张, 指不杀害一切生灵, 蕴含着对生命的尊重和爱护. 面对地球上的物种不断灭绝的现实, 佛教不杀生的理念值得重视. 这一理念, 对于任意残杀自然界生命的行为起到警戒和矫正的作用. 此外, 中国佛教天台宗湛然大师提出著名的”无情有性”说, 即指没有意识情感的山川、大地、草木、瓦石等,皆具佛性,佛性包括一切的存在,而一切都是佛性的具体表现., 禅宗更有所谓”青青翠竹, 尽是法身, 郁郁黄花, 无非般若”的观点, 以为自然界的一草一木都具有其存在价值. 基于这一观点, 珍惜和爱护自然界是佛教徒的天然职份. 这一思想, 对今天增强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无疑有积极的意义.

    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曾组织世界五大宗教—佛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印度教在意大利阿西西举行的该基金会成立25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了一个为大自然祈福的宣言, 动员亿万教民参加到自然保护的行列中来. 正如该基金会主席菲利浦亲王所说的:”这是一次宗教力量和自然保护力量的强大联盟.” 其中, 佛教的宣言如下:

佛教以慈悲、谅解、同情和消除暴力为教义, 因此它深明保护野生动物及世界上一切生灵赖以生存之环境的重要性. 所有的生物和人类一样, 对快乐和痛苦都是敏感的,这是需要我们保护的出发点. 因此我们应该谨慎地考虑. 任何生物生存的权利, 是否仅仅是基于对人类有用.

历史是人类社会以往活动的纪录. 在现存的史料中有证据可以证明, 过去的人们已经了解到, 人类和自然应该和谐共存. 他们热爱环境, 并认为环境是生命与幸福的源泉. 我们的生存是一种无可否认的权利, 同样的, 和我们共同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其他生物, 也享有这种生存的权利. 既然人类以及有感觉的生灵均以环境作为生命和幸福的最终来源, 那么, 让我们共同拥有一种信念, 即制止由于过去疏忽而引起的生态不平衡现象, 并以无比的勇气和决心来实现这种信念。

佛教的宣言, 体现了佛教珍惜生命, 热爱自然的生态观, 是佛教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的有力证明。

 

如何发挥佛教的社会功能,起到改造人群,改造社会的作用,是今日佛教家所共同关心的问题,而发展慈善事业,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开展慈善事业,是佛教慈悲精神的具体体现,今日之世界,物质文明高度发达,而且越来越发达,但贫国与富国、穷家和富家、穷人和富人的差距照样存在,无数人仍在苦难中挣扎,因战争带来的难民需要安置,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灾民,需要救援,失学的獐需要帮助,医药费无措的病人需要急济……

中国佛教的优良传统之一,就是开展济世利人的慈善事业,早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初东晋佛图澄、竺法旷、诃罗竭等大师就以医疗、施药救助百姓,到了隋唐,利民救济事业相当兴盛,建有养病坊和悲田院制度,神会禅师曾在滑台的大云寺举办过无遮大会,布施众人。今日之中国佛教界,做了大量的慈善事业,医药、救灾、援助穷困儿童、还创办了佛教的希望工程。开展慈善事业,使佛教对社会的积极作用得到的充分的体现。

   

    中国传统儒家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和德治. 自佛教传入中国后, 中国人的道德修养的理论和实践中又注入了佛教的伦理道德思想. 从本质上讲,儒、佛、道三教在道德修养问题上的目标是一致的, 只是修养之进路和方法有所区别.

那么, 佛教对于现代社会的道德文明建设有怎样的作用呢?

第一, 去恶从善思想. 这不仅是佛教, 也是其他宗教和道德学说所共同主张的, 佛教教人实行”五戒”, “十善”, 就在于让人们通过去恶行善, 提高道德觉悟和道德境界. 尽管其中包含着禁欲主义和出世主义, 但对于引导人心向善, 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具有普遍意义. 即使在物质生活极其优裕的现代社会, 道德建设永远是人类所必需的.

第二, 平等慈悲思想. 平等即”众生平等”, 不但人与人之间平等, 人与其他生物之间也平等. 就是说, 众生均具佛性, 均应值得关爱, 平等无二, 不应有高低, 亲疏之分. 菩萨爱护众生有两方面, 一方面给予欢乐, 叫”慈”, 一方面是怜悯众生, 拔除苦难, 叫”悲”, 合起来称”慈悲”, 或叫”与乐拔苦”. 人间佛教尤为强调菩萨行, 所谓”菩萨行”, “首先是不存心自私自利, 能牺牲自己, 为社会服务, 替公众谋幸福”. (《菩萨行与新生活运动》,《太虚大师全书》 第42册第713页)这种以人类去苦与乐为己任的慈悲思想和菩萨行, 有利于当前社会的人伦的复归和人心的安定及人与环境的协调.

第三, 自利利他思想. 大乘佛教主张人我一体观, 认为自己与他人并不是相互对立的, 而是相互包摄的. 因此, 在修行求解脱的过程中, 既要考虑自己, 也要考虑别人, 既要自己获得解脱, 也要使别人获得解脱, 而自己的解脱只有在众生的解脱中才能实现. 因此, 大乘佛教以不害他为消极的道德, 以能利他为积极的道德. 这种以自利和利他统一, 重心在利他的道德思想对于今人处理好个人与他人, 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建设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第四, 报恩思想. 佛教有四报恩: 第一报父母恩,因为每个人由于父母十余年的教养, 方得成人, 所以先要知父母恩, 报答父母恩, 这与儒家讲的孝道相同. 第二报社会恩, 人与社会, 相依互存, 任何个人的生存和活动均凭靠社会力量的供给, 所以要报社会恩, 又叫报众生恩,这也是一种仁爱之德. 第三报国家恩, 任何个人也离不开国家的保护, 每个公民的安全, 须由国家来保障. 所要报国家恩, 人人爱国. 第四, 报圣教恩, 因为有了圣贤教化, 才能导人向上, 所以要报圣教恩, 即报佛教恩. 佛教关于报恩伦理, 实在是作为社会一分子, 做人的起码的道德, 一个人如果连报恩思想都没有的话, 那就十分危险, 也十分可怜了, 根本谈不上什么”高尚”,”崇高”了.

    那么,上述关于中国佛教道德对于今天建立全球伦理又有何作用呢?1993年8月28日至9月4日,在芝加哥召开的“世界宗教议会”大会上,来自世界各地的六千五百名代表,基于对人类至今尚无公认的全球伦理深表遗憾,讨论通过了《走向全球伦理宣言》决心寻求一种全球性的宗教伦理以实现全球的秩序和人类的完善。在这一宣言和孔汉思的《世界宗教议会宣言全球伦理图解》等文献中,中国佛教伦理中慈悲、戒杀、护生、自利利他、自觉觉人和中国儒家伦理中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伦理规则,被视为“金规则”之一,即基本伦理规范。1996年3月,“世界伦理基金会”与“双互促动协会”合作,在维也纳举行会议,讨论“世界伦理”的构想及标准,发表了《维也纳宣言》。这一宣言称:世界上不同的宗教完全可以以开放的胸襟相遇,以便对人类今日所面临的困境的迫切性取得一致意见。世界各大宗教一直有能力共同推进全球标准,使一些基本伦理规范得以在世界范围内传播。这一宣言还指出:“世界各宗教和伦理传统,……都是我们的精神资源”。越年,1997年9月1日,“双互促动协会”又通过了一项《人类责任宣言》(草案),强调全世界都有必要达成自由和责任这两种概念的平衡。对于人类的义务和责任问题,而在中国佛教伦理和儒家伦理中,均有高度的重视。既然,中国佛教伦理是建立全球伦理的重要资源,我们就应该扩大宣传,造成更大的影响,对全球伦理的建设和人类的完善,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