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山寺在悠久的历史上,曾涌现出不少德高学富的名僧大师。他们在寺内主持佛事、布法传道,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本志仅根据灵山寺的塔志、碑文等有关资料,对他们的生平业绩,以传记的形式略作介绍。

 

 宗渊大师传

 

宗渊大师(897980),俗姓宫,山东高密人,幼时即聪明过人。早年出家于东莱[1]北禅院,后至江南参学。为了“孤洁耿介,凡俗不可造次而见”,常说“步仞之丘,巨兽无以隐其躯”。喜爱吟诗,曾于荆楚间向著名诗僧齐已[2]学习。他遍游天下名山大川后,见宜阳山水“佳”,尤喜柏阁山(即灵山),因而居之,以求其志。终日持诵《普门品》。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十月,他预告终期,催促弟子用水土作方形座垫,说圆寂时要用。果然,第二天端坐方垫入灭,终年八十单三岁。乡人远近都来焚香设拜。他留有遗著《洛西集》,书中收诗词五十首,其中最后一首乃其临终遗偈:

举世应无百岁人,百年终作冢中尘。

余今八十有三也,自作衰歌送此身。

圆寂时,嘱弟子使其穿纸衣入缸,以后开缸视之,神色宛然。其弟子淡然、奉明将其随俗葬之。

《宋高僧传》卷第三十有宗渊大师传。

[1]东莱:今山东莱州市一带。

[2]齐己(860?-937?):唐诗僧,本姓胡,名得生,潭州益阳人(今属湖南),常住江陵(今属湖北)龙兴寺。诗作甚多。风格清润,语言简淡。有《白莲集》十卷。另撰有诗论《风骚旨格》一卷。

 

 云祥长老小传

 

祥长老,号中庵,河南宜阳人,俗姓冯,住世时间不详。童年时,动止行藏于众不同。及长,于灵山寺礼秋月和尚出家。后至各地参学。悬谈《法华》等经,又习四书,有博学、审问、慎思、明辩、笃行之风。曾住持少林寺、风穴寺,并任过汝州僧正司僧正[1]。宣德六年(1431年)回灵山寺住持寺务,并兼任县僧会。云祥长老在寺重修寺院、创建前殿,妆塑毗卢、文殊、普贤三大士圣像,并塑十六罗汉。景泰六年(1455年)弟子定云、定文等为其造塔,今存寺东塔林。

[1]僧正:明洪武五年,明太祖依仿元朝旧制,立善世院以总摄天下僧尼。至十四年,更建立空前严密完整的僧官制度,在京设置僧录司,府、州、县分别设置僧纲司、僧正司和僧会司,其中僧正司设僧正一人,掌一州释教之事,僧会司设僧会一人,掌一县释教之事。

 

师小传

 

正统八年(1443年),彻峰法师被选为宜阳僧官。景泰十一年(1460年),患风疾辞去职务,由其徒性庸代理。时过三年,七十有五,因疾去逝。彻峰常对徒性庸所讲:自己是宜阳人,幼时常到灵山寺割草,有原白马市方丈云严和尚给自己说经讲法,渐渐产生信仰,礼之为师,剃度出家,法名彻峰。后又告戒:他以华严教宗为本,以家谨为戒,方便为行等语。

                            

 尚小传

 

真胜和尚,俗姓季,灵山村人。幼时老实忠诚,不同于众。童子出家,为求解脱,消除业降,整日赤脚,以表其心。操守苦节贞行,上求下化。于嘉靖十九年(1540年)鸠工至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历时三年重修殿堂,装饰圣像,并予彩画,曾得到住持长老园望的计谋划献策。(出自灵山寺碑)

 

小传

 

明闻大师(16631723),号雪航,华州(今陕西华县)人,俗姓赵。童年即弃家学佛,在修学上没有难着的地方,所到之处都非常顺利。后参学于风穴寺憨林和尚,一个禅期便就开悟了。老和尚非常喜欢他,对他说:“吾今得尔,继往开来。祖灯不坠,吾愿足矣”!明闻师从此洋洋洒洒,获大自在。而后长途跋涉,参访各地。数载又回风穴寺,充任监院之职。宜阳土庶对他十分仰慕,请他到灵山寺住持寺务。大师受请,回到灵山重辟禅院,设立常住,四众云聚。康熙五十五年(1718年),风穴虚席,临汝四众请师回风穴寺。宜阳再三恳留,大师曰:三载即归。他到风穴寺后很有佛法因缘,大众僧人对他的工作很赞同支持,他常与僧众同甘苦,共劳逸,凡来寺者他都慈悲接引提持,可以说此寺的兴盛而不颓坏,是与他分不开的。后又接任六年住持,将寺院管理的井然有序,待和尚之授法。宜阳人争之说:“瓜期已过,奈何不还”。汝归灵山,归风穴祖庭,奈何两方相争于今矣,师道貌清秀伟翰、修魒缁衣。凤定于癸卯(雍正元年1723年)夏、跌坐留偈,安然而逝,享年六旬。徒海宴公奉师骸骨建塔灵山,嗟呼!摇唇鼓舌徒虚光阴,知识玄人者多矣,若师者不避艰辛,一力修持。道风不坠,为灵山鼻祖,法中龙象。本师又对亲孝敬至尽。大凡沙门,心要常在虚处,庶运用得转。风格高雅,广运师门。慈帏随虚处现身,转转不穷转转。圆通妙用,或能知之,或能言之。余乃钝根,非可能言之。但数载,莲社情深重。以法而行,不容辞第。即师道行之著者,因而铭曰:“六十年来在人间,修寺造像结良缘。今朝转身归去也,犹如耀日正当天。”    

 

中也性慈和尚事迹

 

塔文记载)中也性慈和尚园寂时自作辞世偈云:鹫岭传法教外传,慈氏垂示利人于。了得斯义空(望家),妙性圆明绝遮拦。急急薦取莫颟顸,看□风动演真诠。破除见处生解会,昭昭衣钵在目前。屋落落影团团明,月清风共一天悬。

 

(雍正九年<1731>

定林和尚,灵山报忠寺僧,莫知由来。时而狂谈,时而静坐,动止语默,莫窥其际。一日打坐参禅,久之弗动。视之,已圆寂矣。自做辞世偈云

处世随缘七十余,酌量做尽不无渠。

而今穿破当年袄,噫!净净裸裸兮游太虚

 

 

(乾隆八年<1743>

海山禅师(16711733),字仁庵,山西平阳人,俗姓朱。四十四岁在尘劳中,发一片清净之心,似有丹霞回头巽佛之志。摆脱世欲,放下情爱,归依佛门,受大尸罗。了明无际于三心,悟彻色空于五蕴。真乃灵根凤具,般若生智。可为在来人,而世希有者也。禅师其赋性笃诚,为人质朴。律身俭而又严,处人恭而有礼。嬉笑里言不出口,又立愿卓劳,募刊法华于世流传。敬惜字纸,亦有多年。凡有利济之善,莫不兴心而新躬为之,噫!何劫数凤定于雍正癸丑十一年(1733年),乘浮蕖而西归矣。世寿六十二载,僧腊二十二夏。乾隆八年(1743年),寺僧为其筑寿塔于灵山寺东侧塔群。作名曰:“万法之根,众妙之门。仁师得力,宗旨曰真。闻道虽暮,何嫌于钝。行年四十,负归湖滨。归依大道,岁几五旬。身浮无动,语无虚文。韬光剑锷,二十余春。精透石壁,香生莲炬。心印莲花,刊布于世。敬重圣迹,只字不遗。一团真意,绳绳不已。独辟蚕业,得其妙蒂。空而不渺,实而无迹。回首西顾,圆彻之极。灵山在心,浮图九级。永镇河岳,炳耀太虚。”

 

(乾隆八年<1743>

聪乾禅师(16821736),字昆月,东鲁人。儿时随师参游于灵山寺,兹侍智廓之师巾饼三年。于道有邦,后至四川昭觉寺,受具足戒。他不负先师婆心切指,杖笠列归。智廓之师,受风穴祖庭之请,他仍亲座下,执事五秋。因缘会遇,受记得法于白云。智廓之师迁化塔,建此山。智廓迎灵骸归葬,他也相从,并奉塔三年。而期满后,来微疾,更衣跌坐而逝。时乾隆(1736年)丙辰中秋日寿五十有四,僧腊三十二夏。他赋性冲和,为人敦朴。恭身敬法,有杨陵之遗烈,端重寡言,有宝寿之规箴。稳密见地,阔落性天。虽未曾开堂机辩,表率足以起迪后昆。智廓因与他是戒兄,知其行为。赞曰:“铁牛机峻解翻身,剑挂眉毛迥异人。面目当阳无背向,灵光灼灼耀乾坤。”

(乾隆八年<1743>

(灵山寺塔中有一塔记载)卜隐和公禅师之塔文:一双金刚眼, 一躯坚固身。乾坤不共老,日月那同春。光散十虚满,辉胜万象新。玲珑八面启,露出本来人。

(乾隆十二年<1747>

云章禅师,灵山寺僧也,圆寂日撰一偈云:灵也空也,空也灵也。灵空真空,真空灵空。真灵不空,不空真灵。毕竟却是灵来空中而灵,空去灵边而空。咦,灵妙空,空而自灵。而灵真自现,灵空而维谁。谁空而灵,名出:河汉一天星斗转,睛空万里碧云章。

(乾隆十三年<1748>

心蕊禅师(16811744),字复真,泽州(今山西晋城西北)人。俗姓王,雍正三年(1725年)与澄监在风穴寺结为同参道友。六年(1731年)冬,又会于伏牛演法坪。次年春解制,他遍游名山。至乾隆四年(1739年)春,来灵山谒澄监之师。见兹山水之胜,心动罢游之念,于是住下。八年(1747)秋,偶然微疾,对澄监曰:“你我交好,已二十年矣。今故说我圆具白云,念有四腊,世缘六十二岁”。语毕而逝,澄监念于他道友多年,故建方塔,于自己祖翁塔之旁。因知他之事,故而名曰:“公其人哉,天然性怪,爱山好水,休心自在,世事尘缘,一无挂碍,俄尔时至,心生乐快,复命归真,灵光不坏”。

 

广

(乾隆十九年<1756>

广机禅师(16971752),宜阳县人,俗姓萧。赋性朴诚,为人端方。于康熙六十年(1721年)出家,法名广机,能尽其孝道,事务克任其勤劳。雍正三年(1725年),住净安寺,伏牛化城庵。越三年,灵山虚席,里中士庶请他回主方丈命机,理化城院事。不意,戊辰(1752年)圆寂。次年冬华龛归塔时,另有河东净安寺佛殿与工未竣,召机回委,理灵山院事。不辞水耕火耨,独立支持者三年,争奈天道无常,客岁西逝,今已期年矣。郎耀念他辛苦多端,固筑坟堵于自己之师塔前,以表同门之意。虽有愧夫太上忘情,亦庶几狐悲之旨,云尔。乾隆十九年??754年)郎耀念其师弟,筑寿塔于灵山寺塔群。

 

耀 

(乾隆三十三<1758>

朗耀字澄监,陕西渭南人,俗姓郑。七岁披剃于邑之观音堂,即严戒律。比长遍历名刹,住于风穴寺,其山水优美,且系师祖雪航老人住锡之地,遂修圆具受职事焉。禅师学益深邃,语意超脱,迥出尘表。善待偈又善书法,体援浮华,神情龆龀。其文让人洒然,如霏玉霄心,名闻士大夫。宜令张公雅知师,率绅士迎主灵山,兼摄河东、崖庆二寺,其废毁不支。朗耀禅师慨然以恢复为已任,次第修理几十年。迄今,红楼绿树遥相辉映,钟声馀韵迭为唱和,唯师之力不及此。汝人士方欲聘主白云一席,而不谓师之拈花坐逝也。时年,乾隆已酉五十四(1789)年。窃共之谓:汝海宗风再振者,其若人乎。禅师辄会意,爱集寺众曰:监和尚长且仁,继席租庭非此老不可。有铭曰:“白云之乡,选佛之场。云老憨老,继起雪航。高足智公,宗风丕扬。谁绳祖武,朗耀嗣芳。禅学深邃,大海茫茫。灵山主席,盛德洋洋。一朝西逝,浮屠园光。惟塔之竣,双履斯藏。”

 

   

(嘉庆二十一年<1816>

函华和尚(17451815年),字月繁,南阳人,俗姓宋。总角时,超然有脱落之风,其父遂送皈依邑之河东净安寺方丈浩本座下。他性颖悟,不喜尘缘,是以执持大乘为务。越数年,具足大梁相国寺,沙弥、比丘、菩萨三戒次精。进戒期满,方丈开示:坐禅十年,无如参方一日。师即持衣钵,握念珠,鹤迹云踪。访寒山得遗趾,停锡东崖寺。各愿昌隆,常修梵行。善楷又善草章。后赵保镇福安寺诸檀那闻师风范,乞移锡。师遂住焉,功课、焚修、坐禅,无不精进。乾隆五十四年(1785年)灵山席虚,无可主持。本邑徐公率领合里绅士,又请师登山护法。于斯钟板生色,如意增辉。往来行脚,日夜不息,真不次舍卫城千二百五十人俱。又重修合寺殿宇,焕然一新。后又大阐宗风,宏开祗会,诸天大众共十万亿佛土,受业者如恒河沙数,即前代祖师也不过矣。时年七旬,正当来享天禄。忽于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三月初四,撒手西归。铭曰:“演扬妙法,手捧目观。容敬色壮,貌恭神安。偈谈花雨,炉热梅檀。能仁拯援,善友衣单。经书贝叶,定入蒲团。偶尔分芋,时或骚坛。德师齐溪,学宗嫩残。清影归西,极乐涅盘”。

 

容聚大师事迹

容聚和尚,灵山寺方丈月繁禅师之徒,原籍不详。后住持静安寺(位于宜阳县河东村,今已不存)。大师专弘戒律。尤其对五分律,深入探究,弘扬尤力。任僧会司时,严教僧众,没有敢越法规的。其徒宏松为大师树有彰碣。

 

(嘉庆二十一年<1816>

容祥大师,字瑞林,本邑孙留保人,俗姓候。性好清净,厌尘俗。立志下发为僧,陶熔气质,涵养德性。精白一心,勤于泥洹。至嘉庆二年(1797年),皇恩德重,广布纶音。天下各都名刹建坛传戒,于是即裹囊赴于观音寺嵩隐和尚座下,得受尸罗,洞明心地。于是经典有传,法印有授,将以大阐宗风,传百代之法印,遗万古之真宗,夫!何昊天不吊,撒手西归。其徒宏学等嗟色笑之,莫亲叹音容之已杳,故与师建塔,以报养育之恩。作铭曰:“戒律精严,浮屠之冠。静以生明,明以生健。四智穷神,六通登岸。惜哉撒手,一辞莫赞”。

 

(道光十九年<1839>

兴如者,灵山报忠寺之剃度僧大权也。七岁落发,皈依灵山和尚座下。贝叶翻经,隐隐乎,意叶吐馥,昙花艳字,烁烁乎,心花生香。盖分芋是山,若干年矣。从此立愿入空,断不着一点尘星渣滓。灵台日闻东土,大扬法幡。宏开祗会,援治装东游。偕恒河沙数辈,并受戒于大梁相国寺。理探乎,五律七乘开觉路;之究乎,八藏箧轻渡迷川。望彼岸者,共推宝筏先坐矣。戒期园满,虽相国归灵山,意反本也。继念十年面壁,不如四方参学。于是高逸鹤迹,遐举云踪。被一袈裟,挑一蒲团,抱一瓦钵,挂一串珠,览天下名山古刹而居焉。历游嵩之化成庵、抱伊庵、云岩寺、福延寺、诸名胜,俱无有立法席者,诸檀那先后延请上人而卓锡焉。时上人已越八旬,适有客自西域来者,过葱岭遇师,双履复而西焉。询徒众,始知上人西游宝莲宫矣。时当撒手嘱其沙弥曰,灵山吾所始也,终必归葬,宜为塔,以疗吾勿忘灵山一本之意。盖闻,磐溪老人后车归周,既肇封营邱,五世皆反葬于周,老人之所本也。于周反葬,不忘本也。不忘本仁也。其诸狐死首邱之义也乎,兴如上人纯然有磐溪之遗意焉。道光十有八年(1838年)五月某日,其从侄曾孙为其铭曰:“闻君传道已多年,此日西归悟后禅,理本三乘开觉路,杯浮七宝渡迷川,鹫峰有径人去否,鹿苑天边事杳然。坐对穿去笼月处,惨看塔影印时圆。”

 

(道光二十四年<1844>

(灵山寺塔中有一塔记载)晓章禅师塔有铭文二首。其一,僧中何事最清净,方丈书公得此名。但觉本来无一物,谁看天际月常明。问谁前此坐方丈,今有书公字晓章。觉世晨钟与墓鼓,谈经扫地又焚香。有缘兄弟空色相,无缘无亲日月光。安得莲花重结社,即心是佛诵金刚。和尚家风何处传,一瓶一钵寄林泉。九根一刻经三万,两足十行路八千。稳坐蒲团方外地,推敲禅板术中天。灵山觉得真空地,问佛原来是宿缘。妙悟空中谁得空,问名还是晓章公。而今空到无空处,还在空空色相中。

其二,色相空空忆当年,昔时妙法此时传。蒲团性定三更月,锡杖屠执半壁天。鹫岭苍茫人在否,山川冷落事渺然。凤凰泉上牛眼处,塔自孤高影自园。

 

(咸丰九的<1859>

僧宣化世居洛阳,俗姓王。少游灵山寺,见禅室清净,有高尚之志,遂削发焉。持衣钵,凛戒珠,日以执守大乘为务。比长分徒,嵩阳云岩寺。具叶翻经,隐隐焉,意叶吐馥,坛花感梦,烁烁呼心花生香。依石泉而尘埃不染,广募化而殿宇重新。所谓汝海宗风,其再振者,端在斯人。奂厥俊禅学深邃,声闻洋溢。汪大人后裔迎住抱伊庵,兼摄福安寺,龙王庙白衣堂、观音堂等处。斯时庙宇废毁,彼慨然以恢复为已任。次第修理,焕然一新。迄今鹫岭烟霞,遥相辉映。寒山法戒处为流传,微夫人亡力不及此。其面貌魁捂,语言和蔼。日与文人学士相往来,而知其迥非凡品也,不数载,忽于咸丰四年(1854年)正月初八,已驾鹤西归矣。其徒祖明欲人葬于宜邑灵山寺,并请知县翟汝成作铭曰:“嵩山苍苍,伊水洋洋。宣化之风,山高水长。禅学深邃,莲台增光。一朝解脱,慧剑中藏,维塔之峻,万世流芳”。

(同治十二年<1873>

禅师讳宏儒字文兴,俗姓赵,宜阳县黄窑村人。总角时,即祝发于灵山寺容丛和尚座下。不喜俗缘,专务清规。受戒于崇福者数月,参学于相国者三年。面壁之功迨前,修既心既佛,悟禅殆深。得其有兴归山后,寺务纷扰,负债其多。调停数年,蓄积顿富。遂于寺之前债,如数偿之。寺之殿宇,按次修之。功德其巨,其学识甚深。后铁佛寺村景慕其风度,恳乞移锡,因此前往焉。即至,乐其寺地偏辟,事简闲清,遂有终焉之意。距同治元年(1862年),灵山寺宇尽被捻匪焚烧。众俗修之,而苦于无第。咸谓非其人不足之以成功,于是又被请回灵山。专务修理,幸受众托。广求募化,然后兴工。而灵山佛寺遂焕然一新,复成昔之大观,皆之精诚所至也。年近八旬,精神不衰。复欲重开祗会,大阐宗风。忽于壬申(1782年)冬季十九日,一病西归。噫若!禅师者,洵足为佛家增辉矣。因而铭曰:“古佛之心,须祖之意,畴是玄门,绍乎此义,呜呼禅师,泐名不朽。”

又铭曰:列眼功程耀大观,梵王宫殿出流丹。是谁舍利他施得,愁听钟声夕阳残。吉囊布惠在人间,不负西天驾鹤还。惆怅仙段何处负,好教饮恨问泰山。

颂曰:得其所德,是道德。道其所道,是德道。德且道,名曰儒教,名曰释教。儒教以诚,释教中空。斯谓行两而化世,而神。迄今,释教仰其动,儒教曰其仁。夫智慧岂能比伦,佛眼观量其心,莫不是,莲花界上,菩提为身。

 

中华人民共和国

海墨法师事迹

1990年)

海墨法师(18961968),字心斋,南阳人,俗姓方。幼习儒书,及长从军,退伍后到清凉寺拜传杰公为师,住七尖峰,修头陀行。不久,祖母去世,返南阳守孝三年。随后于宝林寺求戒,以后任海会寺住持。接法于曹洞宗,号大墨。不久,又返南阳念佛莲社。先居太白山,后又驻锡白马寺。五十年代末,退居灵山寺。于一九六八年九月往生。世寿七十二岁,戒腊三十年。一九九零年秋初在其墓前树碑建塔。其弟子一铭:

古宛隆生,桐柏披缁。禅诵为业,定慧等持。

精修三论,深培二资。大德垂范,堪为人师。

 

印绍大师事迹

1997年)

印绍大师(18791974),号心空,河南密县人。俗姓李,名天顺。十三岁入私塾,父母早亡,兄弟不和,生活困难,寄居舅父家中。婚后夫妻感情不睦,遂孤身出走,辗转至宜阳县桥头村作刘双彦的义子,更名刘保。半年,又弃家到灵山学佛。

在寺内诵经念佛,忙耕闲读,兼习医道。一九零二年,由师父祖宽介绍到洛河北水兑“德寿堂”学医,三年后回灵山寺。一九零七年到安微庐江冶父山实际寺剃度受戒,并跟常明和尚学医五年,返回灵山寺。民国五年(1916年)刘镇华的军队驻防宜阳,其将领憨玉昆患半身瘫痪,被印绍大师治愈。从此与憨过往甚密。借憨的声威,在其队伍中募化银币二千五百元,修缮灵山寺殿房三十余间。民国八年(1919年),在灵山寺开坛传戒两次,当时寺内僧从五十余人,新戒僧九十多人,其他僧俗四十余人,全寺共二百余人。前后共计受戒三百余人。是年树立“重兴灵山报忠禅院心空和尚传戒”碑以记其事。

自一九二六年起,外出参访,尽阅历各寺的清规,留心于《金刚红经》、《法华经》、《楞严经》、《大悲忏》、《十王忏》等。一九四九年为宜阳县人大代表。一九七四年病逝。其生平业绩已载入新编《宜阳县志》人物序列。一九九七年春,灵山寺僧在塔林北端为其建立寿塔。

 

永贵大师事迹

1997年)

永贵大师(18861967),字良卿,河南偃师县沟脑村人,俗姓戚。自幼家境贫寒,十九岁到灵山寺出家为僧。民国八年,心空和尚与他受戒,先后在灵山寺住持三十多年,刻苦修习,深通佛法,广植泽被,利乐众生,在弘扬佛法上贡献颇大。平易近人,与僧众亲密无间,德高望重,倍受尊敬。期间,还曾兼任白马寺“西堂”,“后堂”之职,修建白马寺尽心竭力,在灵山寺曾接待徐世昌(原北洋军阀政府总统)来游,并把徐的诗作手迹,刻石镶于大雄宝殿后墙壁上。解放后,先到上海,后到陕西扶风法门寺住持多年,一九六七年为保护法门寺而燃火自焚,世寿八十有一。

永贵大师,为人忠厚慈悲,礼佛虔诚,护持正法,功绩累累。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开封铁塔寺名僧释性彻曾著文赞颂永贵大师的业绩:“灵山寺之方丈良卿和尚,年十九住持寺务,二十余载始终是处世以宽,应世以和,持家以勤,遇吏以慎,重修殿堂,培植森林。又能老安少怀,近悦远来,是以口碑载道,成绩卓著……今见丛林森然,殿宇整洁,功课修明,楗锤次第,令人不胜钦仰,真可谓道在人弘也!”此赞语对永贵大师来说是当之无愧的。一九九七年灵山寺僧为其筑寿塔于塔林之北端。铭曰:“佛日天没虽久远,僧空连晖传法灯,犹如龙王降甘雨,大地萌芽普洽润,和合僧宝亦如是,雨与如来妙法雨,滋润枯竭诸群生,长养善芽功德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