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和人类文化同样古老,宗教和人类文化有不解之缘。佛教自西汉末传入我国,魏晋南北朝时得到发展壮大,隋唐时进入鼎盛时期,形成很多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宗派。宋代以后,佛教各派趋向融合,与儒、道的矛盾也逐渐淡化。佛教在我国发展过程中,对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哲学理论、文化艺术、民情风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留下了灿烂辉煌的文化遗产。

寺,本为中国古代官署的一种称呼,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演变为僧院的泛称。灵山寺是我国古老的佛教寺院之一,有它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迹。山水秀丽,风光如画,殿堂建筑巍峨壮观。这一中州名刹,实为宜阳保存最完整最重要的古代文物,河洛地区的游览胜地和避暑佳境,现已成为全县佛教活动的中心。也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灵山寺与其它佛寺相比,在自然风光和殿堂建筑等方面有它自己独特的风姿:一为别具一格的山门——形如城楼;二为寺后稀有的森林——千亩鸟柏;三为独特奇异的华崖——垂绣天成。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灵寺的始建年代、历史沿革、佛事活动以及寺僧业绩等,均无系统确凿的资料可稽考,更没有灵山寺专门的著述册籍。因而灵山寺的历史上有许多重要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湮没无闻,这是十分可惜的。

    为了挖掘、整理和继承灵山寺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适应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帮助读者对灵山寺有更多的了解,从而为弘扬河洛文化,振兴宜阳经济奉献绵薄之力,编著者用了数年时间,对灵山寺作了一些考察与研究。对寺内现存的碑记、塔文和新旧宜阳县志》关于灵山寺的记载等文字资料,以及灵山寺僧众的口碑和宜阳地区关于灵山寺的民间传闻等,广征博采,兼收并蓄。如此所获资料,虽然仍属片断拾零,难臻完备,但也可以从中找出许多鲜为人知而问题重要的蛛丝马迹。经过分析筛选,去伪存真,去粗存精,又与实地考察、寺僧交谈相印证,然后加以系统整理,分门别类,归纳概括,再撰稿成篇,编著成册,最后付印。这就是灵山寺志》这本小册子的成书历程。目的是想借此以填补灵山寺历史上这一空白。由于资料、时间和编辑水平所限,书中疏漏和谬误之处,一定难免,敬请读者不吝赐教。

                                            1997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