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部下的荣誉

 

        在《三国演义》第九十一回,诸葛亮上了感天动地的《出师表》,得到后主刘禅批准,调兵遣将,出师北伐。这次北伐,可以说调动了蜀汉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三国演义》不厌其烦,列出名单的就有三十三位,按照名气大小,上至魏延、关兴、张苞、马谡,下至丁咸、杜义、刘巴、樊建等等。但是,如此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却没有调遣赵云,关于这一段“事实”,《三国演义》有形象的描写╠╠

忽帐下一老将厉声而进曰:“我虽年迈,尚有廉颇之勇、马援之雄。此二古人皆不服老,很故不用我耶?”众视之,乃赵云也。孔明曰:“吾自平南回都,马孟起病故,吾甚惜之,以为折一臂也。今将军年纪已高,倘稍有参差,动摇一世英名,减却蜀中锐气。”云厉声曰:“吾自随先帝以来,临阵不退,遇敌则先。大丈夫得死于疆场者,幸也,吾何恨焉?愿为前部先锋!”孔明再三苦劝不住。后来,邓芝带五千精兵、副将十员,帮助赵云,孔明方才同意。

在这里,诸葛亮十分重视保护赵云“一世英名”,把它看成是蜀汉的国家财富。如果动摇了赵云一世英名,则要减却蜀国锐气。

诸葛亮就是诸葛亮,他的见解是高明的。身为一个领导干部就应该珍惜部下的荣誉,而且把部下的荣誉看成是自己这个集体的财富。历史过去快二千年了,诸葛亮的这一思想仍值得学习、体会。

比如现在在一所医院里,医生的荣誉确是医院的财富。你有几位专家、名医,医院才能吸引病员,才会有效益;在一所大学里,有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有学术大师,你这所大学才有品位,才能吸引优秀学子报考,特别是在一些社会力量兴办的学校里,才会有生源,才能生存下去。所以,医院的院长、学校的校长,要珍惜医生、教师的荣誉,要宣传他们、“包装”他们。可是有人就不是这样,只知道宣传自己、包装自己,打出来的广告一定有院长×××、校长×××,如果没有名医、名师,人家就说你的医院、学校就不上档次!

另外,珍惜部下的荣誉,对自己也没有坏处。你领导的这个单位有人才,你身为领导,势必分享他们的荣誉,你也不一定比人才们少得多少。胸怀要宽一点儿。某市有一位教师,参加国家教育委员会新教材实验,成绩突出,后当选为中共十三大代表,获得了曾宪梓奖。当校长的不必心理不平衡,你的利益在后边儿。实际上,这所学校的校长获得的利益比那教师不少: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校长奖章获得者、国家级专家校长、省人才骏马奖获得者、市十大杰出青年、跨世纪学科带头人、优秀拔尖人才等许多顶帽子。是呀,这么优秀的教师、这么优秀的学校,自然可以推出肯定有优秀的校长。

当然,你作为部下,也得有赵云的品质,要谦虚谨慎,不能一被领导宣传、包装,就不知道自己是谁了,可以吃掉领导了。赵云在北伐之前,单独出征没有打过败仗,两次舍生忘死救出后主刘禅,但从不居功自傲。此次出征,赵云年岁已高,但为了国家利益,仍主动请缨,“自古征战几人回!”但赵云能置生死于度外。在越调《收姜维》中,诸葛亮有几句唱词,“想当年长坂坡你赫赫上将……至如今年纪迈两鬓如霜”,每每使听众热泪盈眶,既为体谅部下的诸葛亮,也为忠心耿耿的赵子龙。但反过来,也确实有人经不起领导关怀,稍有点儿名气,脾气就大了,“领导是什么东西?!”甚至感到庙小了,这里盛不下了,要远走高飞了。要仔细体会一下,你那点儿荣誉,有同事们多少心血?有领导多少心血?你真的当之无愧吗?毫不争议该归你吗?未必!你那点儿荣誉未必人人服气,那点荣誉给了别人,未必就不行。当你有了荣誉,也该学学赵子龙,还该不辞劳苦地工作,千万不敢自傲。你若自傲,领导就不敢给你荣誉,而且要抑制你,关键时候要整治你。如,还是同一个诸葛亮,对赵云百般爱护,但对魏延则是先用之后诛之。蜀国后期,五虎上将俱已去世,魏延顶天立地、出生入死,但他自傲,诸葛亮恐怕自己死后别人领导不住他,想法要把他杀掉。

 

敢拜书生为大将

 

关羽被杀,刘备决心报仇。孙权知自己不足以抵抗刘备,先投降魏国,又卑躬屈膝,愿意交还荆州,送回夫人。刘备不许,亲统七十余万大军,沿江而下,誓灭东吴。“孙权大惊,举止失措”。

东吴陷入了生死存亡的危机之中了。

这时阚泽向孙权推荐了陆逊。但是,阚泽的提议立即遭到多人反对。张昭说,“陆逊乃一书生耳,非刘备敌手,恐不可用。”顾雍、步骘皆相附和。阚泽大呼:“若不用陆伯言,则东吴休矣!臣愿以全家保之。”

陆逊奉诏而至,推辞说:“江东文武,皆大王故旧之臣,臣年幼无才,安能制之?”孙权赐以宝剑,许他先斩后奏,并郑重筑坛拜将,封陆逊为大都督、右护军镇西将军,进封娄侯,令掌六郡八十一州兼荆、楚诸路军马,“阃以内,孤主之;阃以外,卿制之。”

韩当、周泰接到文书大惊:“主上如何以一书生总兵耶?”“命此孺子为将,东吴休矣!”

可以说为用陆逊,众说纷纭,观点竟如此相悖。阚泽大呼不用陆逊东吴休矣,韩当声言,如用陆逊东吴休矣。可是孙权自有主见,大胆起用陆逊。陆逊才真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火烧连营七百里,致蜀军“死尸重叠,塞江而下”,刘备逃至马鞍山,吴军遮天盖地而来,几被活捉,后逃至白帝城,气极而死,从此蜀国国运渐衰,在三国中最先灭亡。

英明之主,最重要的表现,是用人上的英明,“不拘一格降人才”,“识英雄于草莽”,那些只把选人的眼光投在自己身边小圈圈,论资排辈、按部就班者,不足以去弄政治。

毛泽东是中国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他用人往往非常人所及。刘少奇在中共早期地位并不突出,皖南事变前后,他的地位还不及项英、陈毅。到一九四三年,毛泽东选拔刘少奇进入中央领导集体,成为毛泽东的主要助手和书记处三位成员之一。一九四三年这次人员调整,中央只设两个委员会,毛泽东自己负责宣传委员会,刘少奇被提升负责组织委员会。这在当时可谓大动作,“刘少奇一下子崛起了”。事实证明,这是很成功的,刘少奇屡献战策,才能越来越被大家认可,地位越来越高。后来毛泽东提拔王洪文,把他排在周恩来、朱德之前,仅次于毛泽东自己,更使人吃惊不已。这次虽然不成功,但也足见毛泽东用人上的大手笔。邓小平也是中国著名的政治家,起用江泽民虽有必然性,但使江泽民由上海市委书记一夜之间三级跳,升至中国一号人物,也使人想不着,有些老百姓还需要问一问“江泽民是谁?”

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选人用人堪称神鬼莫测,他后期任命的总理,任期已无法以年计,只得以月计了,不合适,立马换掉,直到有一次任命年轻的普京为总理,多方考察,认定普京才能出众,于是,突然在电视台宣布自己辞职,把权力交给普京。今天人们看到的事实已经证明,普京治理俄罗斯各方面的才干都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叶利钦为俄罗斯选定了可靠的舵手,俄罗斯人在这一点儿上要感谢他了。

再远点儿的,周文王选渭河边渔翁姜子牙为军师;齐桓公选战俘、时任厨师的管仲为相国;刘备选村夫诸葛亮为军师……都成为千古美谈。

这就是大政治家的用人风格。

选人圈子小,论资排辈实在不好。理想的情况应该是:不论出身、不论资历。年轻怎么了?克林顿任美国总统时四十多岁;基里延科当俄罗斯总理时三十多岁……年龄大怎么了?姜子牙从政时八十多岁;里根任美国总统时七十多岁;密特朗任法国总统时快八十了……这些人或老或少都有所作为,不愧为大国领袖。如在年轻人克林顿担任总统期间,美国经济持续发展,创造了奇迹,老年人里根担任美国总统期间,美国国力大增、长足发展,史称里根革命。只要是人才就行!

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在反对论资排辈的名义下,搞相反形式的论资排辈,唯年龄大、资历深者上,可恶,唯年龄小、资历浅者上,可笑。更有甚者,如规定科长不能过35岁,处长不能过45岁,这更荒唐不堪。法律规定被选举权不分年龄嘛!35岁多一点儿当科长,45岁多一点儿当处长,身体一定顶不下来?都处于荒唐之中,荒唐若成了天经地义,更值得注意。(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