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空城计  司马大智慧

 

 

街亭失守后,诸葛亮退守西城,身边只有两千五百兵士,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司马懿率十五万大军杀来,众官尽皆失色。诸葛亮传令:“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门四开,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皆不敢进,急报司马懿,司马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望之。果见诸葛亮披鹤氅,戴纶巾,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右各一童子伺候,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司马懿看后大疑,便教前军作后军,后军作前军,望北山路而退。司马昭提出异议:“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司马懿说,“诸葛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们,必有埋伏。我若进兵,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

按照常理,司马懿是不应该这样决策的。既然司马懿可以看诸葛亮披鹤氅,戴纶巾,坐于城上,笑容可掬,说明距离不远,否则,怎么可以看清诸葛亮的穿戴和表情?既然距离不远,何不用箭射之?怎么就退兵了。另外,诸葛亮是敌军统帅,如果能够活捉或者消灭他,即使承担一些风险也值得,何不派一支队伍去试敌?万一诸葛亮真是在玩空城计,今天就要把他生擒活捉,为国家立下大功,个人也将“浩浩青史留英名”,一定有人敢于进城试敌。甚至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就提出异议,但是司马懿恐怕儿子的分析被别人听见,反映到皇帝那里,那可是故意贻误战机,甚至是通敌——故意放跑诸葛亮——于是做了一番貌似有理的分析:诸葛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这次也不会弄险,不是空城计。对儿子说的话还予以斥责:汝辈岂知?宜速退!要是现代军阀张作霖说出来,就是“妈拉个把子,你懂啥,叫你撤,你就撤!”

司马懿考虑远了。

曹操在世时,曾说过,司马懿狼视鹰顾,不可付于兵权,久必为国家大祸。司马懿没有得到曹操的信任与重用。经过曹丕,直到曹睿时,还有人重申曹操对司马懿的评论。曹丕去世时,司马懿和曹真、陈群同为顾命大臣,司马懿还缺少危机意识,自己上表乞守西凉,要为国家镇守边关。诸葛亮准备第一次北伐,非常顾虑司马懿成为“蜀中之大患。”要先伐司马懿,是马谡向诸葛亮献离间计,令曹睿把司马懿解甲归田:以司马懿名义分布告示,声称曹植应该当魏王,曹丕是篡位,当今皇帝是曹丕的儿子,也应该交出皇位。魏帝曹睿大惊。有人主张诛灭司马懿,倒是曹真说了句公道话,说,这可能是蜀或吴的离间计,司马懿也是顾命大臣,说明文帝(曹丕)不怀疑司马懿,如果陛下心疑,可以去视察工作,以观察动静,可疑了,再擒之。司马懿不知道曹睿意图,听说皇帝来视察工作,率甲士十万迎接以壮威,被认为武力对待皇帝,“反心已露”,几乎被杀,经自己表白,华歆劝奏,皇帝才没有杀他,落了个削职回乡,兵权交给曹休。诸葛亮开始第一次北伐时,司马懿就在老家。魏国先是派驸马夏侯楙去抵抗诸葛亮,但夏侯楙被诸葛亮捉了去;又派曹真去抵抗诸葛亮,连战连败,两位先锋被杀,向朝廷求援。危难之机,魏国皇帝曹睿只得御驾亲征。即使御驾亲征,也不一定能胜,说不定皇帝也和驸马一样被捉呢。没办法,只得重新起用司马懿。

曹家亲信没办法了,连最能带兵的曹真都一败涂地,不得不重新起用司马懿。司马懿现在有了深切体会,知道自己不是曹家亲信,能不用自己,就不用,只是诸葛亮太了得,曹家人对付不了,才起用自己。所以,不是别人,是诸葛亮给了自己东山再起的机会。一旦没有了诸葛亮,自己就失去了价值。正所谓“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这句名言,是汉高祖刘邦的大将韩信说的,想必司马懿这时也想起来了。所以,在新城城下,司马懿一定在心中默默地说:“诸葛亮先生,谢谢你了,你是我的恩人,我不会害你的。”

诸葛亮对于司马懿来说,既是敌人,也是朋友,司马懿对诸葛亮总是满怀崇敬之情,多次公开说“我不如也!”这既是崇敬,也是给自己造舆论:自己没有消灭诸葛亮可不是自己故意放了他,而是自己没有能力消灭他,自己主观上已经非常尽心了,皇帝陛下,你不能埋怨我了。

这使我们想到类似的一件事。长沙之战时,关羽与黄忠对垒,关羽讲义气,见黄忠从马上跌落,就没“乘人之危”,砍杀黄忠,黄忠也是讲义气的,第二天虚射关羽了一箭,长沙太守韩玄看得清楚,说黄忠故意放过关羽,不仅是作战不力,甚至是通敌,要杀黄忠。要不是魏延杀了韩玄,黄忠可真没命了。战前,黄忠对韩玄夸口,不必忧虑关羽,凭某这口刀,这张弓,管叫他一千个来,一千个死。而司马懿不夸口,还公开说自己不如诸葛亮,更显高明。

你看,除了司马懿公开这样称赞诸葛亮,还有谁这样公开说自己不如敌人有能力?这就是高明。

所以,《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体现了诸葛亮的智谋,更体现了司马懿的智慧,司马懿的大智慧。司马懿和诸葛亮亦敌亦友。

亦敌亦友的事,还有一件很著名的。战国时期,苏秦和张仪是同学,苏秦先发达起来了,合纵成功,联合对付秦国,身挂几国相印,张仪还没有成就,就去求苏秦。老同学嘛,应该是“苟富贵,不相忘”的。但是苏秦羞辱了张仪,吃饭时,安排张仪到角落边上,还故意让他看到他的饭不如别人。这样激怒了张仪,张仪想报复苏秦就只有去秦国。但是当时张仪穷到去不到秦国。恰好遇一个富商要去秦国做生意,就把张仪带到秦国。张仪绝顶聪明,路上就想到,莫不是老同学苏秦的安排?哪有这么巧,在我需要帮助时恰好就出现能够帮助我的人。

果然,到秦国后,那商人就说了真相,“苏秦羞辱你是激发你的意志,让你到秦国建功立业,你如果不到秦国,而留在苏秦那里,恐怕只能居于苏秦之后,而到了秦国,就可以和苏秦平起平坐,你们两个同学各掌握一个政治军事实体,左右天下大势。”后来,张仪当了秦国国相,两个同学在敌对阵营,但相互帮助,苏秦混不住了,张仪就打苏秦的六国联盟,没办法,六国只得让苏秦带兵抵抗张仪的秦国侵略军,而且只有苏秦去了能打胜仗,是张仪对苏秦的帮助。同样苏秦也如法炮制地帮助张仪。两个同学看似敌人,其实是伙伴,共同玩弄天下几十年。

这一段故事还可以印证一个哲学原理: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

不要以为敌人就是敌人,可能正是敌人帮你成就了事业,或者促进了你的成长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