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诚是最重要的

 

曹操幕僚蒋干,主动请缨过江,深入敌营,第一次是要策反敌军主帅周瑜,第二次是刺探情报。但是两次都不仅无功,而且上当,给曹操带来重大损失。但是,曹操知道他是忠诚的,即使把事情办砸了,也没有埋怨或者处罚他,表现了一个大政治家的风范。

我们看蒋干两次过江的过程。

第一次。

曹操原来的将军们都是北方人,不习水战,好在收服荆州后,蔡瑁、张允投降,成为曹操南征孙权的水军都督。周瑜亲自侦察了蔡瑁、张允布置的水寨,大为吃惊:“此深得水军之妙也!”必先除蔡瑁、张允,然后才可破曹。

曹操召开军事会议,商议作战方案。蒋干出曰:“某自幼与周郎同窗交契,愿凭三寸不烂之舌,往江东说此人来降。”想来也不是蒋干脑袋简单,东吴那边不是连第一谋士张昭也主张投降曹操吗?蒋干来到江东,周瑜竟识透了他的来意,“子翼良苦,远涉江湖,为曹氏做说客耶?”蒋干愕然。想必蒋干此时非常尴尬,无地自容,刚才昂然而进时的从容,一扫而空。没法呆下去了,就说,“足下待故人如此,便请告退。”周瑜当然不会放蒋干回去,于是召开了“群英会”招待蒋干。宴会上,周瑜命太史慈持剑监酒,不许提军旅之事,向蒋干施加心理压力,蒋干惊愕,不敢多言。但是周瑜自己却并不受限制,装着喝高了,连揪带提,让蒋干看军士,看粮草,太史慈并不拿剑制止。随后周瑜又舞剑作歌,“丈夫处世兮立功名”,拿剑往蒋干身上比划来比划去。一个将军,一个书生,一个持剑,一个空手。蒋干在众人面前受尽奚落,不得不“面如土色”。这一情景在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有非常形象的表现。但是,蒋干没有忘记自己该为谁效力,当他发现周瑜桌子上有蔡瑁、张允投敌信后,就偷了出来,走了。这不冒险吗?非常冒险。可怜他的才智不及周瑜,中了离间计,导致蔡瑁、张允被杀。曹操马上悟过来了,只是不承认,蒋干最后也没悟过来。曹操痛失水军都督,蒋干起了很坏的作用,但是曹操并没有追究蒋干,更没有迁怒蒋干。能力小不是罪,只要忠诚,尽力做事了,就不应该受惩罚,你没看透一个人能力小,才是失误。

第二次。

曹操收到东吴黄盖投降信,不能判断真假。蒋干进曰,“某前日空往江东,未得成功,深怀惭愧,今原舍身再往,务得实信,回报丞相。”蒋干偷了周瑜的书信,(此时他还不知自己中离间计)再去见周瑜,心理上有多难!周瑜有可能怪罪,甚至有可能杀了他。蒋干的才干是比周瑜差些,但既然是曹操谋僚,一定不会太笨,此去可能被杀,他还是能想到的,所以,他说“舍身再往。”这不是忠诚是什么?难能可贵呀。当见了周瑜,周瑜愤怒斥责他:盗我私书,误我大事,今日无故又来,不怀好意,不看旧情,一刀两段。明确表现出杀意。周瑜又一次利用了他,使他“发现”并带领庞统去向曹操献了最毒辣的连环计。《三国演义》也没有写曹操追究蒋干什么责任。有人会说,蒋干的每一次错误都和曹操的错误连着,没法追究,其实不然,迁怒于人的事还有呢,别人没一点错,还把自己的错按在别人头上,况且蒋干真有责任。

只要你的部下忠诚,他尽力了,就不要多埋怨。

能够体现这一思想的还有一例。

曹操命曹洪、徐晃去守潼关,交代:十日内失了关隘,斩,十日外,不干汝二人事。到第九日,曹洪实在忍受不了马超对曹操祖宗八辈的辱骂,要下关厮杀,徐晃苦劝不住,最后失了关口,曹操大怒,要杀曹洪,众官告免。还是这次征马超作战,曹操被马超追得割须弃袍,两人围绕一棵大树转,形势万分危机,恰恰曹洪到,大喝“勿伤我主,曹洪在此!”抡刀纵马,拦住马超。曹操回寨,叹曰“吾若杀了曹洪,今日必死于马超”,重赏曹洪。有人说,曹操不是要杀曹洪吗,只是众官求情才没杀。那是一个台阶,借那台阶而已。可以对比诸葛亮杀马谡。马谡失了街亭,诸葛亮不依不饶,谁求情也不行。对马谡的忠诚,诸葛亮不是不清楚,自己还说,“吾与汝情同兄弟”,马谡曾立过功,屡献战策。七擒孟获、离间司马懿都是他的计谋,非常成功,但诸葛亮不念忠诚,不念旧好,杀了马谡,要是他不杀马谡,说不定马谡再出妙计,为国家再立新功,帮助诸葛亮北伐成功,象曹洪再救曹操一样。诸葛亮要是拿关羽立的军令状说事,华容道之战后杀了关羽,关羽还能为刘备的事业立下那么大的功勋吗?说不定刘备就建不了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