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公后私
关云长水淹七军,活捉魏国名将于禁,斩首庞德,威名大震。徐晃受命前去抵挡,旗开得胜,把关羽之子关平打了个落花流水。徐晃当年与关羽交情深厚,关羽准备责斥徐晃,来到阵前点名:“徐公明安在?”徐晃出马,欠身而言曰:“自别君侯,倏然数载,不想君侯须发已苍白矣!忆昔壮年相从,多蒙教诲,感谢不忘。今君侯英风震于华夏,使故人闻之,不胜叹羡,兹幸一见,深慰渴怀。”公曰:“吾与公明交契深厚,非比他人,今何故数穷吾儿耶?”
读《三国演义》至此,定然会想双方会化干戈为玉帛吧,二人深厚感情跃然纸上嘛!其实不然。关公语毕,徐晃回顾众将,厉声大叫:“若取得云长首级者,重赏千金!”公惊曰:“公明何出此言?”晃曰:“今乃国家大事,某不敢以私废公。”
《三国演义》关于公和私,还有不少事例。
孔明至东吴多时,甚至舌战群儒已毕,未拜其兄,被诸葛谨遇见,问:“贤弟到江东,如何不来见我?”孔明说:“公事未毕,不敢及私,望兄见谅。”诸葛亮公私分明,先公后私,甚至公而忘私,如此人品、官品,受到刘备无限信任。白帝城托孤,被委以军国大计,此后蜀国大事皆决于孔明。他在此后仍然表现了如此品格,最后积劳成疾,病逝于北伐前线,赢得了蜀国上下敬仰,流芳百代。
曹操铲平袁绍之后,郭嘉建议乘势北征乌桓。“黄沙漠漠,狂风四起,道路崎岖,人马难行。”“时天气寒而且旱,二百里无水,军又乏粮,杀马为食,凿地三、四十丈方得水”。郭嘉自己卧病车上,随军而行。实在不行了,留在易州,曹操尚未回军,就病逝了,病逝之前仍“遗计定辽东”,曹操大哭。直至赤壁兵败,曹操又一次痛哭郭嘉。郭嘉死后,曹操曾对人说,“我们年令相当,郭嘉年少一些,我本欲托以后事,不期中年夭折。”郭嘉不仅因其才能,同时也因其为公事奋不顾身的人品、官品而得到信任。
近者,一九八八年中国南方洪水滔天,当时的防洪抗旱总指挥肩负着总理的重托:千百万人民生命财产的重担交给你了,你要慎重决策。总指挥置人安危得失于不顾,亲赴长江大堤危险段。他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慎重决策是否爆破大堤、荆江分洪。若真是决策错了,引起下游江堤垮塌,他个人就要承担历史责任,真如他向总理保证的,跳下长江,不回北京了。我们只知道高级干部八面威风,怎知道这位总指挥当高干当得死死活活,我们真要对他表示感谢了,这种人可以作为国家的主心骨。几年后,他晋升为中国最高行政领导人。这不仅是先公后私,也达到为公事奋不顾身了。
相反的例子也有。上世纪八十年代,大兴安岭火灾,燃烧了几十天,当时的主管部长却因自己身体不好,没去东北看一下灾情,没去慰问一下出生入死扑火的军民。这又不象诸葛亮、郭嘉时代,要坐马车,一路颠簸,可能累死前线,你坐飞机去也行嘛。可能他会说我去不去对扑火都一样,这倒是真的,但上级领导觉得,把国家财产交给你了,你竟麻木不仁,没一点儿责任心。下级会觉得你对下属漠不关心,不知道我们出生入死吗。如此高官竟不了解先公后私的基本官德,更不要说奋不顾身了。他理所当然被撤职了,成为共和国史上一大丑闻。
无论我们充当一个什么社会角色,要在社会上站住脚,都必须把公字放在私字前边,这是一条基本的为人原则,对于官员更是如此,有时甚至要公而忘私,奋不顾身。若把私字放在前边,患得患失,斤斤计较个人利益,大家觉得这家伙不可靠,有能力也不行,大家会敬而远之,客客气气把他放到一边。他若是没有能力,大家干脆就对他不客气了。诸葛亮、郭嘉先公后私、公而忘私,乃至奋不顾身,才被上级托以军国大事,才被下级甚至后人敬仰。不过也不要害怕象他二人累死前线,那不过是极端的例子。“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周公忙得吃一顿饭也不得安生,可见他日理万机,先公后私,公而忘私,他没累死,也得到后人敬仰,甚至视他为神人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尽力多做点工作,为上级分忧,为单位贡献,为下级谋利,甚至不要太珍惜自己身体了。亲戚朋友来了,或有其他个人应酬,不要耽误上班,不要说反正上班也没有关紧事儿。公事虽小,也应视为大事。不要因为自己吃饭或其他小事而让同事、下级等得太久。个人有事尽量少麻烦单位里的同事,不要把下级当作家臣,公家的东西不要轻易挪用。比如自己老婆孩子用公家车,单位员工见了心理不平衡,工作就会不顺利,若自己体会不到员工的心理,感到理直气壮,该用,那就更不对了。发现单位有点儿临时工作,不要说这不是我的事,要主动去做,领带找你你再去,已经次之了。若领带掂量了一下,去找别人,不愿去找你,你的麻烦就不远了。退下来了,最好隔些时间回单位看看,若有的事适宜于自己的身份去做,要不辞劳苦,如用自己社会关系为单位办点事,帮助新领导协调一下和同事的关系(但不要介入敏感事情)。
不要觉得这些劝告迂腐、不顺耳,其实这样做了,于公于私都有好处。
君子上达
刘备来到新野城中,见市上一人葛巾布袍,皂绦乌履,长歌而来:“天地反覆兮火将殂,大厦将崩兮一木难扶,山谷有贤兮欲投明主,明主求贤兮却不知吾”。经刘备问询,此乃单福,即后来的徐庶。单福果然有才能,立即帮助刘备夺得樊城,以为立足之地。曹操闻之震惊,设毒计从刘备手中将单福夺走。单福有才能,愿意建功立业,总能想办法显露自己。
诸葛亮虽是徐庶荐出,实际上诸葛亮自己也为显露才能、建功立业作了煞费苦心的铺垫。他是一农家子弟,虽有才干但不为上层社会所知,黄承彦名门望族,但其女丑,诸葛亮求黄女为妻,与上层社会联系上了,司马徽、徐庶都向外推荐他。
设法走向社会前台,才容易建功立业。这算不算孔夫子“君子上达”的一种解释。
才能用出来才算才能,用到小地方是小才能,用到大地方是大才能。中国有名言曰:“小可治家,大可治国”,一个人才能一定,若得施于家则治家,若得施于国则治国。
我们人生在世,能力有大有小,但都应该争取将自己的能力发挥出来,最大限度地建功立业。
庄子有段故事,说宋国有一个人,会制手不龟裂药,冬天手浸入水中也无妨,于是他家世代漂丝。有客人听说了,出百金购买此方,这个宋人很高兴:世代漂丝,不过数金,今得百金,抵几代人收入,就把药方卖了。客人用该法制药,训练水兵,冬天也可以下水,他率领本国军队大败越国(越国兵冬天已不能下水),国王给他裂地封侯。同是一个药方,一个人用它替富人漂丝,世代为奴,一个人用它建功立业,裂地封侯。
不要把才能、技术放在桌子上玩弄,应带上它们到尽可能广阔的社会舞台上去展示,时时问自己,我还能做得再大一点儿吗?
“内科怕喘,外科怕癣”,言癣之难治。某医生得了皮癣屡治不発,一日入厕,见贴有治癣广告,照广告寻得一民间郎中,请为一试,确有疗效,研究这几味草药,颇有心得,认为这药用得有道理,也有一定疗效,至少说比现代西药疗效不差,但疗程更短。他将这篇心得寄往国外一研究传统医学的机构,该机构邀他去交流,一下子他成了国际专家,回国后光辉耀人,他更进一步成立研究所、公司。自己中专毕业竟有不少医学硕士、博士前来应聘。
曾宪梓大名鼎鼎,但他年轻时在香港也挺困难,一把尺子、一台缝纫机,当裁缝、作领带,每天还要拿领带沿街叫卖。曾先生是学生物的,卖领带不是行家。有的人“落魄”至此,甚至绝望。但人家曾宪梓才真叫绝,他认为领带没啥高科技,应该能拿下来,容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只看会不会宣传而已。恰逢中美两国搞乒乓外交,两国运动员在日本打比赛,曾先生借贷在赛场做广告。中美两国领导人都看了这次比赛。后来尼克松访华,作为礼仪,要戴一条中国人做的领带,就依有限的了解,用了曾先生的“金利来”领带。“金利来”沾了“领袖风采”,于是红遍了全世界,曾先生成了世界著名的金利来集团董事局主席。曾先生继续君子上达,致力于祖国建设,成为著名的爱国人士,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被一些媒体称为“著名的中国议员”。
另有×××,卖豆芽发了点小财,便买下一个保健品“科研成果”(肯定比吃鸡蛋不会更好),用一些时髦的科学词语包装,铺天盖地地宣传,利用人们迷信科学的心理,引诱得对科学似懂非懂的民众蜂拥而至,大发其财,资产达多少个亿,成为一家知名公司(英雄失败了也是英雄,我们此处为他讳名)。
不要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你若不会君子上的达,有才能也不行,或许象那个宋人一样世代为奴,替人漂丝,或许象那个民间郎中,去厕所作广告,惨淡经营,说不定卫生局还要打击他无照经营。天生我才必有用,是说自己得用,可不是说别人会用。
想一想自己会卖豆芽吗?能学会做领带吗?只要说会,那就要积极振作,去闯一闯,说不定也搞他个几十亿。要认为比卖豆芽、做领带才能更大一点儿,还有点儿政治智慧、协调能力,那更好,不说成为武侯孔明,也可能成为社会贤达造福一方。不要埋怨环境,那没有用,研究一下自己的潜能,把它发挥出来,你就是一个成功者,就是社会栋梁。
(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