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徽他们这种人
一
刘备虽已网罗了关、张、赵云、孙乾、糜竺等人,但在中原无立足之地,象只无头的苍蝇,到处乱撞,先后投靠曹操、吕布、袁绍、刘表。刘表让刘备在荆州暂住,一日酒后入厕,看见自己碌碌无为,宏图难展,久未跨马驰骋,髀内生了赘肉,不觉潸然泪下。这是英雄之悲,非我等常人可以体会他内心的痛苦。蔡瑁认为刘备野心太大,必须早早除掉。幸亏的卢马跃檀溪,捡回一条小命,仓皇逃窜。这次路遇隐士司马徽。
历史已经证明,刘备为人中豪杰。从小丧父,贩席卖履为生,但人家终为蜀汉昭烈皇帝,中国几千年历史上这样的事例没有几起。但此时,你可以看到刘备对“革命形势、革命策略、革命纲领”并不清楚。那潸然而下的眼泪就是对“革命前途”的迷茫。而司马徽虽为隐士,自称闲散之人,不问世事,其实对于天下大势,当时社会上各路英雄乃至英雄周围的文臣武将了如指掌。他没有充当刘备的“革命导师”,但初步为刘备指明了道路,不客气的说:“关、张、赵云,皆万人敌,惜无善用之之人,若孔乾、糜竺等辈,乃白面书生,非经纶济世之才也。”刘备仍不醒悟,自以为已经努力延揽人才,只是没发现人才。司马徽批评他,孔夫子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何谓无人?又暗示,刘表将不久于人世,荆州就是你的根据地,快找卧龙、凤雏辅佐。但不详细介绍卧龙、凤雏是谁,无论刘备咋问,只说“好,好”二字,这简直是吊人胃口。但他当天晚上就将刘备介绍给了徐庶。他向徐庶透露了消息:刘备今天住在我这里,你明天可如何如何,或者只说,刘备今天住我这里,下边你知道该怎么办。
隔了几日,司马徽找了点借口又到刘备处--说是来看徐庶--乘机夸奖诸葛亮超过管仲、乐毅,可比兴周八百年的姜子牙,旺汉四百年的张子房。这几句要紧话一说,卖了关子,仰天大笑,起身就走,刘备留之不住。这样可给刘备留下深刻印象,促使刘备下决心聘用诸葛亮。
从此以后,刘备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隆中对的路线),不久占荆州、取西川,进汉中王、称昭烈帝。而所有这些,仅用了十四年。
若干年后庞统被刘备派做县令,后被提拔重用,人称这是诸葛亮、鲁肃推荐信起了作用,殊不知司马徽早已在刘备心中埋下了种子:“卧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其他就不用多说。
司马徽荐出的人还有崔州平等,可真不少。但司马徽本人倒一直没有出去做官,也没有建功立业。这是一类人的处世方式,很有趣味性。
能不能将人生目标归纳为追求幸福?物质丰富是幸福,事业有成是幸福,安享天伦是幸福,风花雪月是幸福,心境平和是幸福……只是各人标准不同罢了。
有人追求建功立业,如刘备、曹操、孙策、诸葛亮。
有人追求心境平和,如司马徽、释迦牟尼。
有一段时间,搞大批判,说有些人意志消沉,不思进取。象企鹅、燕雀,暴风雨来了,躲藏起来,或钻到人家屋檐下,无所作为、苟且偷生。声称要学雄鹰翱翔天空,要学海燕,冒着暴风雨去飞翔。“活它个拼命三郎才有滋味。”这种人在总结自己的一生时,可以对后人说,我创建了事业,或虽事业未成,但我努力了、奋斗了,我无愧此生。这种人是英雄,值得我们佩服。
而有些人,如司马徽,一生活得明明白白,甚至超过了叱咤风云的英雄,但自己不做英雄。条件好一点的话,“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七八人,浴乎沂,风乎舞兮,咏而归”,生活无忧,约几个朋友吟诗作赋,歌之舞之。条件差一点的话,“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吃点粗茶淡饭,枕着胳膊,在树下乘凉,也以为乐,或“一箪食,一瓢饭,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住在贫民区,吃碗稀饭,喝瓢清水,不参与人间纷争,也以为乐。这也对,这种人在总结自己一生时,可以说,生而为人,多么难得,善待自己,善待他人,过好每一天,我享受了生命。这种人是哲人,值得我们景仰。
英雄和哲人相处不好,问题多出在英雄一边。哲人理解了英雄,而英雄不一定认识哲人。张飞要把孔明绑了去,关羽一生在心里没服孔明。须记住,不尊重知识,不尊重人才,本身就说明自己素质低一个层次。
宽容一点说吧,司马徽并没有攻击刘备、诸葛亮,刘备、诸葛亮也没有攻击司马徽,而且他们相互尊重,相互帮助。若为鸿鹄,切莫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躲进房檐下苟且偷生,胸无大志);若为燕雀,切莫说:鸿鹄焉知燕雀之乐哉(识时务者为俊杰,暴风雨来了不找屋檐,而去翱翔,犯神经,小心被雷击着)。
二
按《三国演义》说法司马徽对天下英雄了如指掌,清楚的很。是他荐出了诸葛亮、庞统、徐庶、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但自己终不出仕。人各有志。司马徽与这些人为友,自己也长他们几岁,深知自己的这些青年朋友志向远大,自己应力所能及地向外推荐他们。在这些青年看来,司马徽可谓恩师。司马徽可称得上有德之人、贤人,只是没有创立什么学说,形成什么学派,不能称为圣人而已,没有圣人之绩,但有圣人之德。
如果司马徽愿意出仕,无论是否成就功业,到别人帐下当一幕僚,还是可以挣碗饭吃的,他不会比蒋干、杨修差到哪里。如果分析他这种人生选择形式的原因,那恐怕得弗洛伊德的信徒写一本书了。我们知道的是他真的做到了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而写下这八个字的那人,压根就没有准备去实践这种人生理想。
司马徽有机会出仕而不出仕,就不为不能当官而苦恼,他的心是宁静的,他是贤人,准圣人。
诸葛亮虽有雄才大略,未出茅庐已定三分天下战略,但出身贫寒,未得机会出仕,就说嫌葡萄酸吧,既是向外人标榜我不想当官,也是自欺欺人,门上大书“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刘备去请他,不知是无意之间没遇见刘备,还是有意抬高身价,不让刘备轻易见到,第三次才与刘备相见。一见面,先讲了一番话,我山野之人,没有能力当官,也不愿当官云云,可马上取出自画的西川地图,指点江山,如何占荆州,取西川,与曹操、孙权共分天下。可见,诸葛亮对于出山建功立业预谋已久,伺机而动,或者前几次未见刘备是材料尚不充分,课还没备好呢。躬耕隆中,并无真心,心绪一点也不宁静,十分焦急地等待机会,等不到机会,不仅焦急,而且苦恼。
诸葛亮是英雄。南征北战,乐在其中,并不觉的苦,还十分得意,得意于自己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纵横天下,建功立业,流芳后世。在他这种人,无所作为,“宁静”是痛苦的,(如刘备因久不骑马,髀内生肉而难过得落泪)。英雄有英雄的痛苦与欢乐,他们的欢乐不同于司马徽等人。
有人说,ΧΧΧ官整天琢磨人,勾心斗角,活的累不累~~这种人说不累,乐在其中,不做这些事倒觉得生活太苍白,百无聊赖,十分痛苦。这就是人与人的不同。
当然,英雄也很容易变为贤人。
社会若不给英雄以用武之地,一些英雄悲天怆地,不甘心地死了,而另一些适应性强的英雄,早给自己找退路,自欺欺人,欺骗久了,内化了,自己真的相信这些谎言了,真的宁静了,淡泊了。世人也真以为他不想当英雄了,这样更使这些潜在的英雄骑虎难下,只该不去当英雄而当贤人了。这种人才是活得累,活得痛苦的。
我们可以看一下孔夫子孔圣人。
孔子一生就想当官,建功立业,修齐治平,认为最高人生境界是治国平天下,而不是想当教师,弟子三千。有《论语》为证--
1.子罕第九:子曰:“吾不试,故艺。”译为我不被国家重用,不能出仕,所以只得学习一些技艺;2.子罕第九: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译为子贡问,这里有块美玉,是永远藏起来不让人见呢还是把它推销出去,孔夫子说, 推销出去,推销出去,我就是等待识货的买主。当然,这里的美玉是指孔子自己。3.子路第十三,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译为哪个国家用我,几个月就见效,三年就可政绩卓著。4.阳货第十七,“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悦” 。译为公山费扰在费地叛乱,欲召孔子重用,孔子动心想去,子路很不高兴。5.阳货第十七,佛脄召,子欲往。子路曰:“……佛脄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译为,佛脄召用孔子,孔子准备去,还是子路阻拦:你口口声声说要做正直的人,今佛脄在中牟发动叛乱,你还想去他那里,这怎么行?孔子无奈地说,我是向你们讲人要正直,可总不能把我当成匏瓜,挂在树上,不发挥作用呀。这话讲的太无奈了!
可见,至此孔子仍然贼心不死,并不安于教师本分,只是口头上说自己人生理想并不是当官,而是约几个朋友去郊游,歌之舞之;不患无位,患所以立。说白了,这是酸葡萄心理,可是时间长了别人信了(如子路),形成社会压力,自己也内化了,看看人也老了,真的放弃当官念头,周游列国失败,回到老家鲁国,潜心教书,整理古典,成了圣人。可以说,孔子真正成为圣人是在周游列国失败,放弃当官念头之后的事,他的心情才真正平静下来,淡泊下来。此前屡屡求官不成,还是战乱年代,周游列国几次陷于危境,他活的很累。那时未达圣人境界。
现在的年轻人都受过教育,不少人还受过高等教育,有点想法,想建功立业是正常的。他们的出路看来有四种:
第一 成就功业。但这是少数,天遂人愿的事太少了,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嘛。第二,学点技艺。不能成就大业,搞点技艺也不错,对一般知识分子也算正经出路,中国古人有言:“不为名相,则为名医”就是典型的注解,孔夫子尚说“吾不试,故艺。”相对于功成名就者,虽次一等,但也不错,生命倒也充实。第三,不肯做太具体的工作,但道德高尚,不损害别人,甚至力所能及为别人作点好事,如司马徽者,若苦苦追求大业,没有具体成就,但可以理论上为社会指出方向,如马克思、孔夫子、释尊或马寅初。这是一条成贤、成圣、成神的路,成功希望更加渺茫,倒是要准备吃点苦的。得早早做好思想准备。第四,若未能走通第三条路,贤、圣、神都未作成,苦苦挣扎一生,经受灵与肉的煎熬也一事无成,壮志未酬,这是现代知识分子要尽量避免的。如遇罗克、布哈林、杨献珍、孙冶方者。
人生不能盲目,这四条路你可要想清了,看怎么走。
(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