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领会

 

 

在整个三国时期,魏国强大,吴蜀弱小。吴蜀两个集团的主要领导干部都认识到,只有两家联合,才能避免被曹魏各个击破。但是,一个人与一个人认识的程度是不同的。蜀国这边诸葛亮认识程度最高,而关羽认识程度就比较低,关羽记住了,背会了,也不理解,至少不算深刻领会。

庞统牺牲后,刘备召诸葛亮到益州前线,诸葛亮把镇守荆州的任务交给了关羽。诸葛亮取出印绶,云长双手来接,孔明擎着印曰:“这干系全在将军身上”…… 孔明曰:“倘曹操引兵到来,当如之何?”云长曰:“以力拒之。”孔明曰:“倘曹操、孙权齐起兵来,如之奈何?”云长曰:“分兵拒之。”孔明曰:“若如此,荆洲危矣。吾有八字,将军牢记,可保守荆州。”云长问:“哪八个字?”孔明曰:“北拒曹操,东和孙权。”云长曰:“军师之言,当铭肺腑。”孔明这才将印绶交给关羽。

想想这一细节吧。云长已经伸手来接印绶,但诸葛亮擎印在手,并不交给他,而是先把保守荆州的总路线交代透彻,关羽也表态:“军师之言,当铭肺腑。”“北拒曹操,东和孙权。”八个字想必关羽能够记住,也不能说关羽没有一点理解,没有领会一点,但领会得肯定不深刻,不透彻。

刘备得了西川,自立为汉中王,并报朝廷,丞相曹操大怒,欲征讨刘备,但司马懿建议说,不必劳费军力。因为孙权欲得荆州久矣,可以联合孙权,让孙权攻荆州(关羽守),我们攻西川(刘备守),刘备首尾不能相顾,可能一举将他灭掉。

孙权这边,顾雍、诸葛瑾站到“孙刘联合,避免被各个击破”的大战略高度,主张应该首先与关羽联合,如果关羽不联合,则与曹操联合,取得荆州,也可以接受。派诸葛瑾赴荆州试探:“吾主吴侯有一子,甚聪明,闻将军有一女,特来求亲。两家结好,并力破曹。此诚美事,请君侯思之。”关羽勃然大怒:“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不看汝弟之面,立斩汝首!休再多言!”遂传左右逐出。瑾抱头鼠窜,回见吴侯,不敢隐匿,遂以实告。孙权大怒,与关羽联合宣告失败,于是决定联合曹操,共破刘备。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关羽丧失了荆州,父子被杀,孙权集团终于夺取了荆州。刘备集团遭受重大损失。

关羽对联合孙权的重要思想领会不深,如果领会深一些,即使不应允孙权求亲,但至少不能破口大骂,至少不能将媒人逐出,至少应该好言抚之。但是如果问诸葛亮交代保守荆州那八个字,相信关羽一定记得,不会忘记,也不会记错。但真是没有深刻领会。

对重大战略思想没有深刻领会的还有刘备。刘备早先无所谓战略思想,只是一个想弄点事的野心家,诸葛亮隆中对策给他定了战略策略。刘备也算聪明人,马上领悟了,自称“茅塞顿开”:谋求三国鼎立,大三角形上弄一条边。但是他的理解也很难说非常到位。如,关羽死后,刘备对当时情况的判断、决策就偏离了隆中对策,要举全国之力灭吴,赵云劝止不住,诸葛亮带领百官进谏也不行,怏怏地说道:“要是法正还在,一定能制止主上之行”。在强大的曹魏面前,吴国是自己可以利用的外援,自己为什么要灭掉外援?那样还符合谋求三国鼎立的大战略吗?刘备孤注一掷,带领七十万大军征吴,被东吴火烧连营七百里,自己也死在了半路上。

记住了、背会了,并不等于深刻领会了。记住了、背会了是在别人提问时能够想起来,说出来,是意识层面;领会了,是没有想起来、说出来,但在办事时体现了出来,是无意识境界。

领导人除了提出战略思想,还有一个重要工作,就是让下面的干部深刻领会这一思想,领会越深刻,在实际工作中才越能贯彻这一思想。所以,领导人要就重要战略思想对下面干部进行教育。这非常必要。

193777日抗战开始后,老人家他们决定停止内战,接受政府领导,军队也接受改编,不叫红军,叫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了。但是,那样不是投降了吗?自己可能消亡。怎么办?老人家和少奇他们提出了“独立自主游击战和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大思路。有人理解不到位。独立自主是什么意思?就是不要老听中正他们,虽然接受改编;游击战是什么意思?就是不打硬仗,不能搞血肉长城,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走;敌后是什么意思,就不是抗日前线,“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就不是敌后,那是前线;根据地是什么意思,那是地盘。诸葛亮在周瑜组织赤壁大战时占了荆州,就是“开辟了敌后抗曹根据地”。到19379月,老人家给彭德怀、林彪等将领发了5封电报,反复解释“独立自主游击战”思想,要求“取得他们的彻底了解与同意”,但是直到12月,理论水平和地位高如王明者,还是不理解,相信“独立自主游击战和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这几个字谁都记住了,王明竟还发表了《挽救时局的关键》一文。真是糊涂透顶!按他的想法听蒋中正政府吧,就没有自己党了。何止王明一人如此。少奇最领会个中奥妙,12月会议上竟不少人要批判人家。老人家发现少奇比许多人高明,发现人才了,少奇迅速崛起,不久地位跑到朱周前头,仅次于老人家,而少奇也屡献奇策,成为xxx思想的重要贡献者。半个多世纪后,现在多数 人的认识并没有达到老人家和少奇的水平。仍需要学习。

后来真理标准、三个代表,上面都要求学习。这么久了,真有人不懂。但他们不知道自己不懂。十七大提出科学发展观,后来有个高干在电台上做访谈节目,讲的全不符合科学发展观。恐怕那家电台的编辑和那位大放厥词的高干一样,也不理解科学发展观。战略思想教育对领导人真的很重要。

任何一项工作,都有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领导人必须自己清楚,必须向下级干部讲清楚,务必“取得他们的彻底了解与同意”,否则工作就做不到位。有时,有些人跟着上级,比照他人也完成工作了,但他没有彻底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也没多想,反正上级要求这样,人家也是这样。一旦让他独立工作,独当一面,他就要出问题,就要搞出点乱子,就会给工作造成损失。肯动脑筋,提出战略思想的是领袖人才;经上级说明,能领会战略思想的是好干部,也能独挡一面;人家咋干就咋干,自己不理解意图、目标、任务的干部,自己还不知道自己缺乏对工作思路的理解,但这种干部也可用,因为他们无知无畏,浅薄,自以为能,所以精神饱满,干劲大,只是不要让他独当一面,不可委以重任。否则他会给工作、事业造成损失,如关羽是也。知人善任是领导的职责,不能区分出手下干部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安排适当岗位、工作,是当领导的失职。所以,让关羽留守荆州,而没有让赵云留守荆州,是诸葛亮之误也——后来的不少事证明赵云是领会战略意图的。

 

看诸葛亮耍赖

 

市场经济社会,经济交往甚多,有不讲信用者耍赖。然其手段,无出诸葛之右者。我们看诸葛亮在借荆州一事上有  怎么样的表现。

找理由推。诸葛亮占了荆州后,鲁肃前来讨取,诸葛亮的说法是,荆州本刘表所有,今刘表虽亡,其子刘 琦尚在。若刘琦不在,那时再将荆州交给东吴。

没理由就耍横。刘 琦死后,鲁肃便来要荆州,诸葛亮没有了不给的理由,于是耍横,根本不提原来的承诺,对鲁肃说,荆州之主(刘表)和我主(刘备)同宗,几百年前是一家,而且还能排住辈分,我主是刘表弟弟。弟承兄业理所应当。你主孙权是什么玩意儿,本钱塘小吏,现占六郡八十一州,贪心不足,还想要荆州。你看这是什么理由,人家出身低,你就可以背弃承诺吗?

鲁肃慷慨陈词,软硬兼施,诸葛亮便又往后推:1.我们先写一张借条,算你的工作进了一步;2.待我们取了西川再交还荆州。这类似今天的老赖们说,待我那单生意做成,货款到了,马上还你。其实那单生意还没影呢。

明确反悔装可怜。鲁肃又来讨荆州,诸葛亮说,当日承诺取了西川还荆州,现在认为不妥,西川刘璋与我主同宗,几百年前也是一家,不能夺取西川。这是明确反悔。接着又说,我也知道该还你荆州,西川又不能取,我们没有地方立足了,于是叫刘备大哭。这是装可怜。

不得不还了,又节外生枝。诸葛亮他哥哥诸葛瑾来讨荆州,诸葛亮不好说不给,就让刘备批条子给镇守荆州的关羽,先还三郡,但诸葛瑾见了关羽,关羽拒不执行,还执刀在手,威胁诸葛瑾。这是诸葛亮的安排。诸葛瑾没办法,又到成都,对刘备说了,刘备说,我也没办法,等将来把关羽调到别处再说,你先回去吧。现在有的老板欠债,债主又是送礼又是回扣,把钱财收了,只得批条子,但到财务部门总是说没钱。老板会说,财务上没钱,我也没办法。有时还会佯装训斥财务主管:“怎么搞的,我批过去了,竟没有钱,再这样小心我解雇你。”然后又对债主安抚一番,推脱过去了。这都是诸葛亮的手段。

躲着不见。诸葛亮不厚道,连其兄诸葛瑾也被他诳得发酸。诸葛瑾在关羽处挨了骂又到成都,诸葛亮外出巡视去了,左右等不着。这类似于现在的赖老板,债主来了,总是不见,问他手下,说出差了,出国了。问啥时侯回来,答:不知道。

诸葛亮智商高,耍赖也是高手。要是别人,一定被唾骂,但放到诸葛亮身上,那叫足智多谋,怎么能叫耍赖呢?人家人格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