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不死,大道不至

 

苦是佛教对世间、对人生所做出的最基本的价值判断,我们称之为苦圣谛。其他的一切教义都是建立在苦圣谛之上的,如果没有了苦圣谛,整个佛教大厦就坍塌了。

佛教对苦的经典性解释是三苦、八苦、无量诸苦。在每个时代,都有当时的大德又给苦做出了符合于当下那个时代的解说,因之,在大藏经中对苦之说明实在是蔚为大观。但是,苦到底是什么?因为藏经中的说法实在太多了,反而使我们把握不住它的实质。

不妨这么说,苦就是矛盾!

与自己矛盾,与别人矛盾,与其它一切的矛盾。

佛是一切智智,所以在经典上一会儿说东,一会儿说西。一下子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一会儿又说念佛号有多大多大的功德,临终时佛菩萨现身接引之类。一会儿说佛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一会儿又说长者站在危屋前说有三车而引诱小孩,当小孩出来时,才发现只有大白牛车。一会儿说无常、因果相续,一会儿又说四大极微……

这就是矛盾!

这是因为我们就处在矛盾之中,所以佛才说了这么多矛盾。知道了这一切的矛盾,就是如实知。

可是,我们凡夫就是奇怪,本来就处在矛盾之中,却非要理清矛盾、组织一个体系、建立一个系统,把这矛盾一一安放在某个自认为恰当的位置上,以为这样就消解了矛盾。先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后人仍然发现先人所建立的这个先人自认为圆满的体系还有个别地方依然还有矛盾,于是后人就修补这个矛盾,再往后、再往后,一直有矛盾存在,于是就有人一直地修补下去。就这样体系显得越来越庞大,而且补丁越来越多,给人一种仄逼的感觉、丑陋的感觉,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人只能远离了╠╠如果一个理论不能给人以美感,就有问题,而美的最基本条件就是简单。

为什么先人费了那么大精力所建立的体系却使人更远离佛教呢?

原来,这是我们自作多情了,我们根本就不需要来理清这矛盾,我们只要认清这矛盾就行了,当我们认清这矛盾时就会发现这矛盾原来也是如此之美。常言说,“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恐怕是“哲人”在“扰人”而不是“庸人”在“自扰”,“庸人”之所以是“庸人”,就因为他不具备扰的“能量”。

我们都追求真、善、美,真是基点儿,善与美都是建立在真的基础上,真就是人生、世界的本来面目,就是佛说的依他起,而依他起是彻头彻尾的,在我们这些不彻头彻尾的人看来,依他起的表面现象就是矛盾!我们说佛教博大精深,在凡夫看来勿宁说是博大杂乱,就是说,在我们看来,真的表现形式本就应该是矛盾。

既然真就是矛盾,我们又何必给清理呢?

圣人不死,大道不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