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司喜欢你吗?
关云长攻打长沙,长沙太守韩玄派黄忠抵挡,黄忠马失前蹄,跌落于地。关羽是很义气的人,并未斩杀黄忠,而是要黄忠换马再战。而黄忠也很义气,第二天也让了关羽一阵:只射中关羽盔缨。义气,在古代被认为是美德╠╠不知今人是否还这样认为。韩玄认为黄忠通敌,要斩黄忠。刀斧手恰欲行刑,魏延忍无可忍,大叫:“黄汉升乃长沙之保障,今杀汉升,是杀长沙百姓也。韩玄残暴不仁,轻贤慢士,当众共殛之。愿随我者便来。”因韩玄愚钝而暴虐,早已人心丧尽,当下听魏延一通大义凛然的讲演,众人皆相随而去,杀了韩玄,救下黄忠,迎接关羽入城。
魏延当初就准备投奔刘备,在襄阳没有赶上刘备,投到韩玄帐下,但不受重用,今知刘备派大将关羽攻取长沙,又替黄忠抱不平,就杀韩玄、献长沙,终投刘备。这对刘备集团来说,真是大功一件。当关羽引魏延来见,刘备自是高兴。谁知诸葛亮一声断喝:“将魏延推出斩了!”刘备惊问孔明曰:“魏延乃有功无罪之人,军师何故欲杀之?”诸葛亮说:“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祸根。”刘备很尊重诸葛亮,但此时还是为魏延求情:“若斩此人,恐降者人人自危。望军师恕之。”可以说,刘备并不同意诸葛亮的看法。
在此后的多年中,刘备一直默默地保护魏延,诸葛亮虽很不喜欢魏延,倒也无可奈何。
刘备先占荆州,又取西川,再取汉中,占有三块根据地。荆州由关羽镇守,西川作为中央所在地,刘备自己镇守,而取汉中之后,人皆以为刘备会让张飞去镇守,张飞也认为该着自己了,实际上刘备却出人意料地任命魏延为汉中太守。这可以看出,刘备至少不讨厌魏延。
诸葛亮不喜欢魏延,他说魏延脑后有反骨,无论如何,都是一派胡言,大大超过秦桧的“莫须有”。他说魏延“食其禄而杀其主,居其土而献其地”,投奔刘备的人大都是这样的吧。法正与张松秘密将西川地图献给刘备,算不算吃里扒外?刘备坐西川不是凭人家法正献西川吗?他到西川咋没有说,“将法正推出去斩了!”法正个人品质并不好,有才缺德,被任命为蜀郡太守后,“凡平日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或告孔明曰,‘孝直(法正字)太横,宜稍斥之’。孔明曰,‘昔主公困守荆州,北畏曹操,东惮孙权,赖孝直之辅翼,遂翻然翱翔,不可复制。今奈何禁止孝直,使不得少行其意耶。’因竟不问”。说白了就是,法正居功自傲,有人去告状,孔明不准,说人家献西川有功,认人家横行几天吧。
对比魏延和法正在诸葛亮处受的待遇就可知道,一个人受上司喜欢与不喜欢,大不一样。做了同样的好事儿,上司喜欢你,那就是功,不喜欢你,有功也是罪。做了同样的错事儿,领导喜欢你,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有人告状也告不赢。领导不喜欢你,正找你麻烦呢,你撞个正着,杀你没商量。要知道,诸葛亮还是一个头脑清醒的人,尚且如此,今天你的上司恐怕还比不上诸葛亮,更会如此。所以,你必须搞清楚,“领导喜欢我吗?”你在一个公司里、单位里混口饭吃,千万不能不考虑这个问题。
事实上,刘备死后,魏延失去了靠山,诸葛亮便要置魏延于死地了。《三国演义》一百三回“上方谷司马受困”,说诸葛亮派魏延诱司马懿入上方谷,然后封住谷口,在谷内放火,要烧死司马懿。明眼人都可以看出,烧死司马懿,岂不一同烧死了魏延?诸葛亮用心何其恶毒!当时有人指出烧死魏延太过分了,后来毛宗岗分子改编《三国演义》,为了树立诸葛亮形象,删去了其他将欲同时烧死魏延提的异议。后,天下大雨,浇灭大火,没烧死司马懿,魏延才逃条活命╠╠在不喜欢你的上司手下做事,就有这么危险。你替他出生入死工作,他还处心积虑要你小命。小心点儿了。
不要觉得自己委屈
周瑜在赤壁一把大火,烧得曹操八十三万大军全军覆没。诸葛亮乘孙曹大战,曹操兵败,迅速占据有利地位,欲取南郡。周瑜一看自己出生入死,南郡即将到手,刘备却欲取之,急来找刘备计较。诸葛亮教了刘备一招,说,周瑜若来计较,便告诉周瑜,先让他孙家去取,若取不下,我刘家再取。其实周瑜和诸葛亮各打自己的算盘。赤壁大胜,周瑜志满意得,以为从曹仁手中夺得南郡,易如反掌,我去取就取得下,你刘备别打什么鬼点子;诸葛亮认为,曹仁是魏国名将,先让周瑜去取,消耗二家力量,再取更易,或趁他二家攻伐,正可乘势取之,先去取南郡,未必能胜曹仁。
刘备虽照诸葛亮教的一套对周瑜说了,周瑜也爽快答应,“我若取不下,任由玄德去取。”但刘备心中并不理解、不踏实。周瑜刚走就对诸葛亮说,“却才先生教备如此回答,虽一时说了,展转寻思,于理未然。我今孤穷一身,无置足之地,欲得南郡,权且容身,若先教周瑜取了,城池已属东吴矣,却如何得住?”孔明大笑,“不须主公忧虑……只须如此如此。”
这种描写,在《三国演义》里太多了,诸葛亮屡出奇计,使刘备连理解也没理解就打了胜仗。
这里提出一个问题:诸葛亮保刘备做了昭烈皇帝,他既有如此智慧,他咋不自己做昭烈皇帝,他不觉得保刘备太委屈吗?
另如西汉时期,刘邦刚得天下,曾问“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羽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答:“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之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嫉贤妒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刘邦说,“公知其一,不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而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人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史记·项羽本纪》)刘邦公开承认自己在三个方面不如张、萧、韩,那么,张、萧、韩不觉得委屈吗?
诸葛亮不觉得自己委屈,鞠躬尽瘁,维持刘备为核心的集团利益,自己也名垂千古;张良、萧何不喊委屈,维护刘邦为核心的集团利益,自己也名垂千古;韩信觉得自己才干在刘邦之上,自己委屈,自以为可以取刘邦而代之,或者还没敢动手取而代之,只是不服气刘邦而已,就给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
究竟诸葛亮、张良、萧何心中怎么想,不得而知,可能也会觉得刘备、刘邦计谋不高,但时势已经使刘备、刘邦成为了集团的核心,为了整个集团的利益、集团的团结╠╠这个集团也包括自己在内╠╠需要维护这一核心,或者他们心中想的真如他们公开所讲的“领导你真英明”。我想,二种可能都会有。
任何时候成就大事(大,是相对的),绝不是一个人能行的,总要几个人、一个集体。时势╠╠各种综合因素╠╠把某一个人推到了这个集体的核心,不能要求这个核心人物方方面面都最优秀,作为这个核心的其他人物,要有集体主义精神、维护集团、集体的整体利益。集体成功了,则大家都有益。这是一种大家风范,一种更宽的眼界。不要整天跟核心人物比长短、不服气。
如果时势把自己推到了核心位置,也要认识到那是自己得到了这个机会,人家没有得到,可不敢真的以为自己就比人家高明多少。刘邦公开承认自己不如张、萧、韩,刘备以师事比自己年少的诸葛亮,刘邦、刘备才成就大事业。如果自己成了核心,不知道是时势所造,而真以为是自己素质高,比别人高明,那叫“小人得志”,太小家子气了,其前途尽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