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更合适
董卓擅自废掉少帝,立陈留王刘协为帝,是为汉献帝。群臣不服。司徒王允召集众臣商议,大家哭作一团,只是没有办法。时曹操在场,抚掌大笑,“满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还能哭死董卓否?”王允怒曰,“汝祖宗亦食禄汉朝,今不思报国反笑耶?”操曰,“吾非笑别事,笑众位无一计杀董卓耳。操虽不才,愿即断董卓头,悬之都门,以谢天下。”曹操借王允宝刀,单身潜入相府(时董卓为丞相),刺杀董卓。曹操来到董卓卧榻边,见董卓面内而卧,以为得便,便要下手,不想董卓从衣镜中看到曹操拔刀,急回身问,“孟德何为?”曹操头脑灵活,顺势说,“我得一宝刀,献上恩相”,曹操没有杀死董卓,还赔上一把宝刀,特别是恐怕过后董卓怀疑,识破自己,只得逃之夭夭,回到老家,发布矫诏,弛报各道,召集义兵。不说零星来到的夏侯渊、夏侯敦、曹洪、曹仁、李典、乐进、典韦、许楮,就是汉朝高级官员、将领就有:南阳太守袁术、冀州刺史韩馥、豫州刺史孔由、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乔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北海太守孔融、广陵太守张超、徐州刺史陶谦、西凉太守马腾、北平太守公孙瓒、上党太守张杨,长沙太守孙坚、渤海太守袁绍。
面对这一支大军,谁作统帅成为一个大问题。
因为是曹操出面组织了这支军队,曹操应该是考虑对象之一,曹操甚至可以认为非我莫属。但是,这一支军队中,大多数将领地位比他高,具有侯爵的就有好几位,如孙坚为乌程侯,袁绍为祁乡侯,曹操当时没有什么地位,只是一位忧国忧民的慷慨激昂之士,仅此而已。曹操考虑的结果是自己不干,他推荐说,“袁本初四世三公,门多故吏,汉朝名相之裔,可为盟主。”
曹操这样做是高明的。自己当时地位不高,统帅不了这支军队。这样的话,好不容易组织起来的军队,等于没有,有背于自己的初衷,有背于自己的事业。让位于更有号召力的人,对事业有利,自己是“首义”者,会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地位。当大家的事业都没有了,自己还会有什么?曹操认识到这道理,他成功了。把自己小利益放在第一位,就太小气,不成气候。《水浒传》上王伦就小气,说自己先开辟水浒根据地,要领导权,在林冲、晁盖面前耍不尽威风,最后自取灭亡。
辛亥革命,是孙武、蒋翊武、刘复基等人策划的,成秉荣、熊秉坤、吴兆麟冒着枪林弹雨在武昌城指挥起义,并占领了武昌。起义成功后,他们感觉自己缺乏号召力(主要领导人熊秉坤、吴兆麟只是营下边“队”职,相当于连长),就议决湖北新军二十一混成协统领黎元洪为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都督。当革命军把黎元洪从床底下拉出来推为都督时,黎竟叫道,“休要害我!”革命军以黎元洪名义发布文告,实行革命措施,号召天下,壮大声威,震慑清庭。黎元洪乃清朝名将,以他名义起义确实增加了一些号召力,几天之内十几个省宣布独立或起义,清庭成土崩瓦解之势。又下一阶段,当革命风暴席卷全国,组建全国政权时,大家又推举刚从国外回来的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黎元洪“首义”有功,被推举为副总统。黎还有点不乐意,孙中山刚回来怎么就让他当总统?自己慢慢想吧!如果再想不通,口出怨言,副总统也别当了,随时枪决你,你也罪有应得:起义当天你还亲自杀害革命军士兵。
胸怀应该宽广,整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有其事不必争其功,而有其事也必定有其功,争其功可能废其功。这也算人生的辩证法吧。
也是一种风险
董卓擅行废立,引起众怒,丁原公开反对;袁绍更是在朝堂上与董卓拔剑相向;丁管在废帝当日以手中象简直击董卓;王允假称自己生日,召集部分朝臣,密议对策,曹操不顾个人安危,只身行刺董卓,失败后发布矫诏,号召天下,武力对抗董卓。马上便风云集会,“革命形势风起云涌”,十八路诸侯讨董卓,计有:南阳太守袁术、冀州刺史韩馥、豫州刺史孔由、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乔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北海太守孔融、广陵太守张超、徐州刺史陶谦、西凉太守马腾、北平太守公孙瓒、上党太守张杨,长沙太守孙坚、渤海太守袁绍。长沙太守孙坚自告奋勇,担任先锋。但是,当孙坚出兵汜水关时,鲍信怕孙坚夺了头功,暗自派兵将抄小路去了,后勤部长袁术也怕孙坚立功。断了粮草,致使孙坚兵败,董卓乘机拉拢孙坚:愿把女儿配给孙坚儿子,孙坚叱媒人道,“董卓逆天无道,荡覆王室,吾欲灭其九族,以谢天下,安肯与逆贼结亲耶!”从这些话,可以看出孙坚算是“立场坚定斗志强”,董卓逃窜,孙坚最先进入洛阳,但总司令袁绍按兵不动,曹操要求迅速发兵,追击董卓,众诸侯皆言不可轻动,曹操气得大骂,“竖子不足与谋”——你们这些鳖儿子不可共事!——只得独自引兵追击,但兵微将寡,几乎战死疆场。后,曹操见绍等各怀异心,料不能成事,走了;公孙瓒也走了;刘岱杀死乔瑁,尽降其众;孙坚拾得传国玉玺,遛之乎也;总司令袁绍擅离职守,走了,随后又夺了韩馥的冀州,与公孙瓒一番大战;袁术向袁绍借粮,绍不与,又向刘表借粮,表亦不与,恨之,便向孙坚挑拨说,袁绍和刘表密议攻击你,不如你打刘表,我打袁绍……联军内部乱作一团,散伙了。
曹操敢于只身行刺董卓,袁绍朝堂上与董卓拔剑相向,孙坚自告奋勇,冲锋陷阵,这些人真看象忠勇之士,但是最终发生严重内讧。
“风起云涌”,容易造就一批英雄,如果其中有一个英雄卓尔非凡,能够使其他英雄服气,领导其他英雄,当然是好事,否则,英雄多了,是天下祸害,将要战争频仍。东汉末十八路诸侯讨董卓的结果是百年战争,才统一于晋,百姓方能安居乐业;秦末诸路豪杰反秦,除了反秦战争,还有楚汉战争,好在时间不长统一于汉;反清战争始于孙文,辛亥年武昌首义,几天时间十几个省宣布不再接受清朝统治,也可谓“风起云涌”,但不久就出现了所谓的直系、奉系、皖系、桂系……鲁迅先生说是“城头变换大王旗”,老人家说是“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直到今天,仍然面临国家统一的任务,还算不错,由于老人家卓尔非凡,大陆总算统一了,老百姓已经过了五十年和平日子。
风起云涌,一般容易从积极的方面去理解,但是也应该认识到风起云涌中潜伏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