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可贵是进取

袁绍率七十万大军屯住官渡,欲取曹操许都,曹操急忙北上抵抗,两军相持几个月。刘备向刘表建议,曹操北上抵抗袁绍,许都必然空虚,可率荆襄之众,乘机袭之,大事可就。这一建议在军事上、政治上都可谓极有价值。但刘表就是没有这点军事政治眼光,竟说,“吾坐据荆襄九郡足矣,岂可别图?”

当时荆州有多大面积?不说江南部分,仅在江北,南阳、新野、襄阳已相当于现在的陕西南部、河南南部、湖北北部,江夏郡相当于现在的湖北东部,南郡相当于现在的湖北中部西部,以上五郡合起来相当于现在两个省的面积,且人口繁盛,经济富裕,人才集中,惹得曹操、刘备、孙权眼红得不行。对于一个不思进取的人来说,守有这份基业也够吃喝的了。当年荀攸评价刘表“天下方有事,刘表坐保江汉之间,不敢展足,其无四方之志可知矣”。那是个什么时代?是天下有事的时代,你不敢展足,谁也要小看你,谁也想取代你。你有荆襄九郡,可怎么没想到天下还有十郡、二十郡,事业是没有穷尽的。

当官渡之战结束,曹操便南下荆州,后来围绕荆州吴蜀之间又展开了一系列军事外交斗争,先是借荆州与讨荆州,后是刘备报荆州之仇,被火烧连营七百里,令人眼花缭乱,惊心动魄。

事业没有穷尽,人应不断进取。在激烈竞争的时代,不思进取,无异于自断生路。

你看董卓,原是西凉边陲的一个小军阀,甚至还不太开化,野性未退,火烧东都洛阳,发掘帝陵,断人手足,凿人眼睛,用大锅煮人。平黄巾无尺寸之功,竟也瞅准时机,将汉天子挟持在手,玩了一大把。再看吕布。吕布是五原郡人,即现在内蒙古包头西北人,汉武帝元朔年间才从匈奴“解放”过来,但凭一支方天画戟,来到中原,欲与豪强争天下,他曾在一封信中说“布,五原人也,去徐州五千里,乃在天西北角,今来共争天东南角”。有人评价说吕布是从西北边陲突入的一匹野狼,完全成了中原的一个搅局者,不少豪强被他搞得焦头烂额。刘备和诸葛亮占了荆州之后,可没有不思进取,乘机去取西川,随后又南征孟获,南征之后又取汉中,取了汉中又伐中原,怪不得人家从一个集贸市场卖草席的小商贩起家,开创了名垂青史的大事业。你刘表有董卓、吕布、刘备不断进取的精神吗?刘备建议你趁曹操北上官渡,袭取许都,挟持天子,玩一回贩卖人贩子的把戏,真能叫曹操哭笑不得,须知当时刘表的军事、经济实力并不比曹操小。但刘表不思进取,不敢展足,终于有一天荆襄之地成了一只绵羊,被几只恶狼血淋淋地撕裂,这几只恶狼包括当年无处立身,寄居自己家中,向他提建议的刘备。两千年后,叶剑英写了一首《远望》,中间有一句气愤地唾骂刘表这个不争气的家伙:景升父子皆豚犬。不思进取,无异于猪狗。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竟争成为一种普遍逻辑,虽不是军事上的刀光剑影,炮火连天,但也是“天下方有事”,到处都是机遇,到处都是陷阱,小商贩变成大老板,大富翁变成大负翁的事我们听说的还少吗?不进则退。你纵有“荆襄九郡”的好家底,也不敢不思进取,你纵是象刘备一样无立足之地,只要你肯进取,也有可能建立一个大公司。

大事业属于不懈进取的人。

 

知音不同

 

徐庶在刘备处小荷才露尖尖角,助刘备计袭樊城,就被曹操绑架了老母亲。刘备历经多次失败,在刘表处几乎被蔡瑁所杀,凭马跃檀溪,捡回一条小命,其狼狈可想而知,现在刚遇徐庶,就打了胜仗,振奋了军心。可是徐庶要走了。我们可以理解刘备送徐庶是多么的难舍难分,以至于因桃林遮住了再望一眼徐庶的视线而下令砍去这片桃林。刘备哭得泪如雨下,感动得徐庶涕泪横飞。徐庶虽然还是要走了,但一会儿又拍马而回,推荐了诸葛亮。这就是传为千古佳话的走马荐诸葛。徐庶是诸葛亮的知音。

从表面上看,徐庶与诸葛亮朋友一场,将好朋友推荐给自己认为的英主,也“真够朋友”。但要让精神分析学派的信徒来分析这一情节,可能就复杂了。司马徽说,诸葛亮与崔州平、石广元、孟广威、徐庶五人为“密友”,可见徐庶应了解其他四人的才能,他在刘备处时间不长,但也不算短,总有几十天吧,既在刘备处也应该知道刘备正是用人之时,这里是朋友们一展身手的地方,但他却没有推荐诸葛亮,只是自己要走了,还不是因为和诸葛亮是朋友,而是受到刘备泪如雨下缠绵相送的感动,在走了之后,又回头走马荐诸葛。这回头再荐,就说明徐庶是经过犹豫,思想上是打过回合的。当然,这一过程可能只在潜意识中进行。但无论如何徐庶总算推荐了诸葛亮,我们仍然把它当作佳话传颂。徐庶是诸葛亮的知音,太了解、理解密友诸葛亮了。

由此我们又想到苏秦、张仪这师兄弟俩。苏秦是张仪的知音,知道张仪的才华和建功立业的愿望。苏秦在赵国已经“弄住事儿了”,诱张仪来赵。张仪也真的来投师哥,苏秦便羞辱张仪。张仪何等人,怎受得了羞辱?于是决心报复苏秦,而当时秦国强大,张仪只有投秦国,才能打击赵国,报复苏秦。但张仪一介贫穷书生,连赴秦国的路费也没有,苏秦便派人扮作与张仪同行的商人,一路照顾张仪,把他送到秦国,然后说明真相:你的同学苏秦故意羞辱你,激励你的意志,他派我送你来秦,现在我已经完成任务,该回去复命了。后来张仪辅助秦国,苏秦联合其他六国,师兄弟俩掌握天下几十年,一方地位不稳了,另一方就帮助他,帮助的方法就是打他,在战场上让对方一局,几十年虽没见过面,但十分清楚对方处境,配合默契。苏张二人是说客,不是君子,这一段历史便被看作权谋,而不被传作佳话。可是作为朋友相帮,倒是真的。

但不能因此就得出结论,认为知音都好,因遇知音而高兴。有时知音更坏事。

孙膑与庞涓是老同学,庞涓先“弄住事儿”,在魏国当了将军,他是孙膑的知音,太了解孙膑的才能。孙膑后来也到了魏国,庞涓嫉妒,想,孙膑来了我怎么办?趁孙膑还没显露出来,就借故砍了孙膑的双脚。军人嘛,这下看你建功立业,超过我庞涓!后来齐国田忌把孙膑偷运到齐国。庞涓在魏国要建功立业了,攻打赵国,孙膑就向田忌献围魏救赵之计,使庞涓从赵国无功而返,坏了庞涓的好事;再后来,庞涓又要建功立业了,要进攻韩国,孙膑这次又向田忌献增灶减灶之计,终于在马陵道将庞涓置于死地。一对不共戴天的知音!

韩非子与李斯是同学,都是荀卿的学生,后来李斯当了秦始皇的丞相。一天,秦始皇读了韩非子的文章,赞赏得不行:“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无恨也”。李斯听见了,夸耀说,这是我的老同学韩非子写的,他是韩国人。此时没有利害冲突,李斯对韩非子还引以为荣。但韩非子真的到了秦国,李斯傻了眼,“这韩非子来了,我怎么办?”李斯当时还是丞相,他有那个能量,逼韩非子服毒自杀了。

朋友应该相互帮助。所以我经常向人讲起走马荐诸葛的故事。但我也听说“世事洞明皆学问”、“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所以有时也想起韩非子和李斯、孙膑和庞涓的故事,而且总是摇头叹息。

(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