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将文章误众生
2003年“吴越佛教研讨会”时,王教授笑我,“《灵山海会》是你的自留地吧~~”也是的,《灵山海会》(包括灵山的系列出版物)上我的东西占了相当的篇幅,比重确实偏高,甚至可以说偏得有些儿畸形。我要说什么,都是多余,在事实面前,唯有无语!但要让我不说话,大概只有海枯石烂。还是“狡辩”一番吧。
好的刊物,应该具有一定的思想内涵、文化底蕴,得内容新颖、时代特色鲜明……这才能把思想、艺术、生活等融为一体。为达这个目标,就要:
有好的编辑。编辑有两个意思:一是指组织、审阅、编选、加工稿件的工作;二是指从事编辑工作的人。这第一个意思,是说编辑也是一门学问,它要求的是“从业者”的专业能力。不说佛教界的别家期刊,单说我们“灵山系列”,我们其实是外行。当然,可以手拿一系列国标,对照着,边学边作,但毕竟没有专业人员做起来得心应手。九华山佛学院在办研究班的时候,曾经想设一个专门的编辑专业,请黄复彩老师来带,但这想法后来没有实现。第二个意思,要求编一本期刊,一定得有相当的人!但佛教期刊的编辑部,多是空壳,有的是光杆司令在连踢带打,有的甚至连一个人也没有,完全是到要编辑出刊了,才临时拉几个来,虽然说书上印的名单林林总总,但这是中国特色而已。
立足于这样的现状,作为一个编辑,只能拿出自己的良心来——编辑实际上本是一个良心活:尽心了就对稿件多下点儿工夫,不尽心了一看稿件的思路不出格就直接用。好的编辑应该有思想、有性格,既被动接稿,更要主动组稿。这就涉及到了第二个要素:
作者。作者队伍的状况,直接关系到期刊的质量。我曾把出来的“灵山系列”的作者情况列了一个表格,进行简单的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在预料之中,因为那本就是一目了然的事情(不过那是给主管部门写报告用的材料,就不在这里公开了),我不过给加以充分论证而已。
我们的作者队伍中,有学者、有信众,其中有老一辈的大德、有小一辈儿的新秀,但总数不多,因为我国的佛教研究者就那么些位(而且一些名家被不少佛教期刊挂上了顾问、编委之类的头衔)。说实在的,学者们的文章,首先从样子上来说,太规矩了,并不适宜于“杂志”刊登。一个杂志,首要特征是“杂”:内容的杂、体裁的杂……“杂”就要求其文字一定要放得开,不能束手束脚,作者一定要有“我就是典范”的势态,要有引导作文方式的气度,给人一种章鱼的感觉。“志”则要求其思想不出佛教的大圈儿。所以,我的组稿,只能凭私下里的关系:给作者出题,让他写出符合编辑意图的文章,我这也太强人所难了,况且大家谁愿受小子的“摆布”?何况我的嘴又太破!
某大家气了:你那算屁杂志!是,可我们诚实,没有如□□、□□等用宗教局、民政局的批号来冒充,写明了是试刊,即使是试刊、是狗屁,也绝不迁就学术不端。有说:你们的稿费也太低了!确实,40元/千字是低了,虽然佛教界从整体上来说流油,但小庙的经济是真的吃力,这是实情。
第三个要素是读者。这个要素难以把握,它不象社会杂志,发行量就可以反映一切,佛教期刊几乎都是内部资料。有人告诉我说,□□已经由我办时的八千发行数降到了五千,可现在在这杂志上还登有拍的来信~~当然,我不否认读者的拍是真诚的。……(因版面原因,此处删。要义是读者群关乎杂志的定位)
本以诚心觉天下,岂将文章误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