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理想凝聚人心

  益州可真是成就帝业的好地方。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汉高祖刘邦先占益州,后建立大汉王朝。诸葛亮劝刘备取益州谋取独立建国,与魏、吴鼎足而立。
  益州还是益州,刘璋早就占有益州,怎么就不能独立建国,与魏、吴鼎足而立呢?
  因为刘璋不能用理想和事业凝结人心,所以在刘备的打击下一败涂地。
  法正和张松本是刘璋手下的干部,但他两人早就把益州地图画好,何处有通道,何处有关隘一一标明,先想送曹操,后送给了刘备。法正更是用了一套谬理,鼓动刘璋邀请刘备入川,引狼入室。
  在涪水关,刘备露出了牙齿,杀了守将杨怀、高沛,直逼成都门户――雒城。刘璋派刘贵、冷苞、张任、邓贤四将守雒城,冷苞、张任、邓贤牺牲后,刘璋派吴懿、吴兰、雷同三将增援,这三将全部投降刘备;刘璋又派卓膺、张翼再次增援。卓膺、张翼又投降了,特别是张翼更加可恶,刘贵正在雒城城头指挥作战,张翼一刀砍翻刘贵,献了城门。之后,成都另一门户绵竹守将费观、李严投降,献了绵竹。这样,成都就完全暴露在刘备的兵锋之下。刘璋的另一重要干部,蜀郡太守许靖从成都遛出去投降了。张鲁派马超增援刘璋,遇刘璋手下谋士不仅自己李恢投降刘备,而且又劝马超也投降了刘备,不再增援刘璋。此前,刘备初攻雒城时,军营紧靠涪水,冷苞准备决涪水尽淹刘备,益州人彭漾紧急跑来提醒刘备,使冷苞之计未成。
  还有,张飞从荆州入川,巴郡守将严颜投降。严颜投降后,又叫开了45座城门,使张飞一路顺风,直抵雒城。
  从上述可以看到,刘璋集团完全丧失了凝集力,众叛亲离,分崩离析,看似强大的一个军事政治集团,顷刻间就瓦解了。这是令人恐怖的一种情景,是任何一个集体、集团的领导人都应该认真研究,并小心避免出现的一种结果。
  这究竟是为什么?
  我想把它归结为:刘璋集团缺乏事业上的理想。
  一个集团的领导人要认识到,你手下的干部们为什么会聚集到你周围卖命地干,大的方面来说是为了理想事业,小的方面来说是为了个人前途。二者一定是统一的。这在《三国演义》中有例证。
  1.鲁肃的说法
  一次,鲁肃班师,孙权出迎,并且立于路旁待之。众将见孙权如此重待鲁肃,皆大惊异。孙权请鲁肃上马,与自己并行,密谓曰“孤下马相迎,足显公否?”肃曰“未也”。权曰“然哉何如后为显?”肃曰“愿明公威德加于海内,总括九州,克成帝业,使肃名书竹帛,始为显也。”鲁肃的观点是,领导人要带领我们干成大事业,使我们青史留名。试想,孙权不做成大事业,鲁肃能做成大都督吗?鲁肃死得早,若死得晚一些,说不准当个丞相、大将军什么也可能。
  2.诸葛亮的说法
  刘备袭取西川之后,诸葛亮劝刘备当皇帝。诸葛亮说:“方今天下分崩,英雄并起,各霸一方,四海德才之士,舍生忘死事其上者,皆欲攀龙附凤,建立功名也。今主上避嫌守义,恐失众人之望。”诸葛亮的观点与鲁肃类似,干部们舍生忘死是为了建立功名,承认并满足大家的愿望,才能凝聚人心,否则大家会作鸟兽散。
  这就是说,只有你让你的部下了解你在事业上的理想、规划、前景,让大家相信,跟着你干下去目标能够实现,大家都可以建立功名,甚至青史留名,他们才会凝聚到你周围,出生入死跟着你。
  刘备小时候指着村口大桑树说,我要是当皇帝,就做这样大一个华盖。他有当皇帝的理想,或叫野心,后来他两个孩子一个叫封,一个叫禅,还是想当皇帝。说不准他经常对关羽、张飞和其他干部讲过,你们努力干吧,我们一定能够建立一个新政权,让你们也弄个五虎大将或三公什么当当,在最困难的时候,一定教育他的干部们不要丧失理想,要看到光明,要看到前途,要鼓足他们的勇气。所以即使在“危急存亡之秋”也没有出现刘璋那种大批将领投敌的局面。
  凝聚力来源于理想,理想的实现就是事业,事业包含着个人的功名。
  刘备当了皇帝,原来嫡系干部得到晋升自不必说,就是刘璋手下叛逃过来的干部,也比在刘璋那里晋升不少。法正为蜀郡太守,后又晋尚书令,地位很高,甚至不亚于诸葛亮。刘备欲出兵东吴为关羽报仇,诸葛亮劝不住,感叹“若是法孝直在,必能制主上东行”。他认为法正比自己地位高,他劝不住,若法正说出来,刘备会听的。严颜晋升为前将军,许靖晋升为司徒、太傅,李严和诸葛亮一起在白帝城成为刘备托孤之臣。法正若不是早亡其地位更不可限量。刘璋只是一个州牧,自己离司徒、太傅、尚书令还远着呢,许靖他们在刘璋手下能作到司徒、太傅、尚书令吗?
  在井冈山时期,困难得领导人晚上写文章不舍得多点一根灯芯,但人心不散。因为领导人说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大家也相信,熬过这一段困难期,北京城也兴咱去住。延安时期也困难,比蒋介石他们在南京困难多了,但许多人硬是往延安跑,那也是有理想,人们相信会夺取政权,当家作主。不仅军人,连作家、史学家、演员、学生也往延安去,而且不怕千难万险,出生入死往延安去。一千多年前,中国人去印度取经,现在,印度多次派人来延安考察学习。延安精神真是宝贵财富,值得研究学习。
  任何一个集体、集团,都要有理想,有奋斗目标,对事业有远景规划,以鼓励人,凝聚人心。基督教说让人上天堂,佛教说让人上西天,都说了几千年,现在还继续说。共产主义是需要多少代人奋斗的事,但必须讲,甚至放到“共产党的性质”中讲,不讲共产主义理想,就不叫共产党。一个企业,在顺利的时候要讲发展规划,在挫折的时候更要讲克服困难,才能发展,为大家带来多少福利。



  不要说“待你不薄”



  《三国演义》中有两个人临死时埋怨别人:我待你不薄,你怎么背叛我。
  第一位,吕布。
  吕布在徐州打了败仗,心中闷闷不乐,自己闭门喝酒,一天照镜,发现自己失了形象,遂下令全城禁酒。吕布部将宋宪十五匹战马被盗,后来又追回,众将前来祝贺,宋宪觉得这场合喝几杯酒才合适,但碍于吕布的禁酒令不敢造次,遂送了几瓶酒给吕布,同时申请喝酒。吕布不同意也罢,竟将宋宪打了一百军棍。当时已经是兵临城下,水绕壕边,曹操将徐州城围得水泄不通,正是将士用命之际,却把将军宋宪打成这样,众将十分寒心。侯成、魏续经与宋宪商量,活捉了吕布,献于曹操。在曹操军帐,吕布斥责侯成、魏续、宋宪说,“我待诸将不薄,汝等何忍背反?”宋宪说,你听妻妾言,待众将如草芥,何谓不薄!吕布默然。
  第二位,黄祖。
  东吴名将甘宁小时候顽劣,有气力,好游侠,曾招合亡命,纵横江湖,腰悬铜铃,人听铃声,尽皆避之,又以西川锦做帆,时人称为锦帆贼。后改行从善。先投黄祖处,东吴破黄祖时,是甘宁舍生忘死救回黄祖,但黄祖说甘宁是劫江之贼,不肯重用。都督苏飞再三推荐也不行,就劝甘宁去了东吴。刚到东吴就被派去攻打黄祖,又恰恰堵了黄祖的逃路。黄祖马上对甘宁说“我向日不曾轻待汝,今何相逼耶?”甘宁气不打一处来,一箭射去,黄祖落马,甘宁又上前割了脑袋。
  吕布薄待宋宪等人,自己觉得“待汝不薄”;黄祖轻待了甘宁,自己觉得“不曾轻待汝”。
  当官的容易看到自己好处。不知秦始皇会不会承认自己苛待了百姓?刘青山、张子善以及后来的杨怀忠他们,若不是被上级揪住了,如果让人家写总结,一定能写许多成绩,让写模范材料,一定能写许多符合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事例。当然这是极端。不过,我们平时确实不能轻易对人说待人家有什么好处。人家承认我们好处了,自不必说,人家不承认了,自己说出来只能让人家反感,象甘宁一样气不打一处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