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将的教训

 

  张飞、吕布,皆为三国名将。张飞,《三国演义》称其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吕布之勇,更为当时天下罕见,张飞、关羽联合还打不过吕布,有烦大哥刘备也亲自参战,这就是著名的三英战吕布。想如此英雄人物的结局,一定会是功成名就,寿终正寝,死得宁静;或者血洒疆场,死得壮美,也算英雄的一种归宿。然而却不是。

  吕布是怎样死的?

  吕布被曹操围困那阵子,先是借酒浇愁,后又禁酒。手下末将侯成十五匹马被盗,后又追回,诸将作贺,侯成想,这场合喝上几杯才好,但又不敢造次,就先送五瓶酒给吕布,怯生生拐弯抹角请求吕布批准。那吕布不批准也罢,反而大怒,认为侯成破坏禁酒令,要推出去斩首,后在宋宪、魏续告饶下打了五十背花。诸将私下议论,现在军围城下,水绕壕边,吕布只恋妻子,视我等为草芥,忿忿不平,于是决定背吕向曹。他们趁吕布在白门楼小憩,将吕布绳缠索绑,交于曹操。曹操将吕布先缢死,后枭首。

  张飞是怎么死的?

  张飞听说二兄关羽被害,万分悲痛,要求三日内置办白旗白甲,三军挂孝伐吴。次日,末将范疆、张达入告,白旗白甲,一时无措,需宽限时间。张飞大怒,将二人绑于树上,各鞭五十,二人被打得满口吐血,还说若违了限,就杀你二人示众。二人只是好心提示将军的要求不切实际,你接受不接受总不该这样吧?况白旗白甲是后勤部办的,到时候办不出来(极有可能),就杀我们二人,而我们又不在后勤部,杀我们二人太不讲理。“如若他杀我,不如我杀他”,于是二人当晚乘张飞熟睡,将张飞杀死,割了首级,投东吴去了。

  这种视部下如草芥导致失败的例子,现在也有。

  红色高棉最高领导人波尔布特同意与柬埔寨政府谈判回归社会,当时柬埔寨政府有二位首相,拉那列(西哈努克之子)为第一首相,洪森(人民党)为第二首相。波尔布特主张和拉那列谈判,而他发现宋成(国防部长)与洪森有联系。1997610日凌晨,他通知乔森潘(首相)、宋成、切春(总参谋长)开会。乔森潘和切春到了,他们听到宋成家响起了一阵枪声,波尔布特宣布,他已派人处死了叛徒宋成一家,包括他的九个孩子:“现在,根据人民的意志,他们已经被枪决”,后来柬埔寨电视台展示了躺在血泊中的宋成一家的照片,他们中有的人被拖出屋外被货车碾压,头颅破碎,惨不忍睹。作为波尔布特,他认为就这么简单,处死了叛徒而已。宋成追随波尔布特四十年,特别是近十多年来,他们用生命保卫着波尔布特,在深山老林共同度过了艰难岁月,即使处死宋成总应该先审判吧,至少应同高级干部研究吧,至少他年幼的孩子不该杀掉吧。至少不该把尸体用车碾压吧……于是宋成部下忍无可忍造反了,波尔布特急令切春派兵镇压。与越南人打,与政府军打,波尔布特的战士可以同仇敌忾,但这是过去的战友啊。切春,这位独腿将军第一次蔑视了波尔布特的命令,他没有去镇压宋成的部下,反而下令抓捕波尔布特。波尔布特,这位红色高棉一号首长终于葬送了自己的军队、事业和生命。他没有败在越南人手里,也没有败在政府军手里,而是败在了他部下的手里。将近二千年了,张飞视部下如草芥导致灭亡的悲剧再次上演。

  在现实生活中不一定有人敢对部下背鞭五十或打死车碾,但在下属面前耍威风,欺压下属的则并不罕见,特别是在什么负责制下一些人权力缺乏制约,很容易出问题,在他们周围一定有不少人暗中监视他,准备举报他,盼望他垮台。没听说老板对员工搜身、罚跪吗?当然这老板的生意也算做到头了。北京市副市长王宝森跳楼自杀了,贵州省第一夫人被枪决了,这其中原委复杂,但都有直接原因:他们待部下刻薄,部下揭发举报。

  人啊,在得势的时候更要记住,众生平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千万不要得志便猖狂。要善待同事,善待部下,积善致祥。不尊重别人利益、尊严、人格,就等于把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

 

  蜀国在刘备去世后,在军事上共做了二件大事,第一:南征,即七擒孟获之战;第二:北伐,即六出祁山之战。南征时,赵云虽已年迈,但尚能出战,由魏延和赵云为大将,“总督军马”。等开始北伐中原时,已不再安排赵云了,发出的第一条将令是任命镇北将军、凉州刺史、都亭侯魏延为前都督。可以说,在蜀国中后期,魏延纵横疆场,冲锋陷阵,为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实为擎天之才。

  但魏延本人的命运是悲剧的。诸葛亮知魏延才高,又不安份,自己在世时可以驾驭住他,那他不失为一员猛将,但在自已去世后,恐别人节制不住,就故意诱逼魏延,将其杀掉:

  诸葛亮死后,把军权交给杨仪。可以说,杨仪是什么东西!有才吗?没有,他在军事上没有建树;有德吗?没有,后来的事实说明,他更不忠于国家,甚至后悔自己没有早些乘机把蜀国出卖给魏国。诸葛亮是精明人,不能说看不出魏延对杨仪不服,然而故意把军权交于杨仪,又让魏延给杨仪断后,这可以说是故意刺激魏延,后又让杨仪挑拨:“你敢喊三声谁敢杀我吗?”这一步步诱逼,把魏延送到了陷阱里。不要忽略这一情节:魏延火烧栈道,同时急写奏章申报朝廷声言杨仪造反。这一举动说明魏延不服杨仪是实,但不敢也不愿背叛朝廷,甚至还讨好朝廷。当然他的做法也损害了朝廷利益。

  魏延是有才干受到压制不受重用的例子,相反历史上还有没有没有才干而被委以重任的例子?

  战国时,秦国吕不韦任用十二岁的甘罗为相,并不是甘罗最有能力治理秦国而是甘罗虽有聪明的美名但年龄小,好驾驭。清初孝庄皇后废了太子,让福临当皇帝,即顺治帝(在位十八年却不思在政治上建功立业),并不是福临比当时的太子有能耐,而是他一来年幼,二来没有作皇帝的才干,便于摄政王多尔衮驾驭,实现一种权力的平衡。

  在现实生活中,此类事情也常有发生,在一个单位被提拔重用的并不一定是最有才干或成绩最大的人,往往是一些次一点的人受到重用。有人甚至总结出:“没才干就是人家的才干”,“能力大是你不被重用的原因”,这样说也有道理。

  领导喜欢什么人?不仅要有一定才干,而且你的才干要掌握在领导手上,让领导能驾驭住你。驾驭不住有才干的你,对领导是危险的。领导身边有这种人,晚上就睡不好觉了,还不如身边是些没才干的人。有些人办事很聪明,但在这个问题的认识上竟是糊涂的,埋怨说我给领导做了事,出了力,立了功,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口出怨言,这更引起领导警觉。有才干的人领导已经很注意他了,他必须小心谨慎,继续忠于职守,做好领导交办的事情,继续为单位(国家、公司等)做出贡献,至于领导给你什么回报,则不必过分计较,表现了才干,展示了存在价值,这本身就可以作为目的。实践了这种观点的人,可以称为敬业者。领导这一“社会存在”决定了他的“社会意识”是喜欢人才,手下没有人才怎能干出一番事业?他的地位决定他并不嫉妒人才,他嫉妒的只是人才不为我用,我驾驭不住人才。在这一问题上,尽可相信善有善报,只问耕耘,莫问收获,忠于职守,努力工作,为单位多做贡献。有心栽花花不活,无心插柳柳成荫,想得到回报的动机,反而使人得不到回报,甚至招致祸端。魏延的教训仍然有效。            (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