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律是重要的

在第十八期的卷首语《念叨师父》中,我说了一句“即使破戒之类也可以原谅”,这句话引起了某法师读者的不满,在这里,我向这位法师读者鞠一个躬、合十行礼,以此表示我深深的歉意。并向您表示真诚的感谢,因为您认真地读了我的文章。我知道,一本佛教刊物,读者是要分类的:大和尚只瞅瞅其中的消息,一部分居士只瞄瞄功德名录……真正读内里文章的读者是有限的。这位法师读了文章,这才是门里的读者。不过,实在来说,我这句话的意思绝对不是说戒律不重要。到底是我没有把话说清楚呢~~还是这位法师把我的话领会错了?当然,这不是一个多么重要的问题,完全可以弃之不顾,只要有引起法师读者不悦这个事实就足以说明一切了。

打心眼儿里说,现在最靠不住的就是所谓的“()德”了,看看我们的周围,甚至媒体(媒体的可信度、影响力总是大的),我们就会对现在所谓的“德”加以怀疑。“以德治国”近来不是也不怎么提了么~~

作为一个出家人,因为居于佛教团体的核心位置,所以,我们承受了太多本不该承受的担子——当然也没什么不该的,“你()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其中之一就是“()德”。因为信众寄望于我们的“()德”,所以媚俗的我们就自我标榜其“()德”!但是,信众(甚至有非信众)寄望我们以“德”,我们也标榜自己的“德”,这实际上是很可怕的,因为标榜个人的“德”就意味着堕落。我们应该知道,不标榜“()”德,可不是没有“()德”,个人道德的力量只能影响身边的人,并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其实最重要的应该是戒律。

戒律的重要性,在佛教中是一个说烂了的问题。比如说“三学戒为首”;比如说“五夏以前,专精戒律,五夏以后,方学经教”等等,多了去了。

“天下好话佛说尽”,我们还有什么可说的呢?我们一点儿也不缺乏道德说教,我们只是缺乏道德实践而已,而道德实践的缺乏的理由,恰恰是因为我们把“平常心是道”的“道()”变成了一个令人无法企及的高标,而令人无法企及的道德高标从本质上来说,是伪道德、是反道德。

作为一个人,必然是自私的成份所占的比例更大一些,因为佛说,“业不重不生娑婆”。既然生到了这个娑婆世界,当然就一定是一个“业障鬼子”,由不得你不承认(除了圣者示现的“人”)。既然你是一个“业障鬼子”,当然就要受世间种种的不如意的煎熬,这个,在佛教中就称之为“苦”。人都有避苦趋乐的本能,概无能例外者。我们为了避苦趋乐,最好的方法自然是从因上着手。“苦”来煎熬我们,是因为我们造下了恶业,从而使我们成了“业障鬼子”,我们只要不造业就行了呀~~但无始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了造业,这强有力的惯性势力使得我们短时期内根本停不下来,这就需要一个外力来抑止、来防护,这个外力,就是戒律!只有在戒律的强制性压力之下,我们才可以少造恶业(当然,戒律并不是只有强制性)

戒律与()德具有同向性,但伪道德、反道德则不是,而伪道德在这个世界上,占据了绝大的份额、绝对的优势,所以,我们不要寄希望于所谓的“德”,戒律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