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奈的既成事实

 

汉灵帝死后,刘辨即皇帝位,但宦官当政,闹出了所谓十常侍之乱。大将军何进听了袁绍的馊主意,召四方豪杰勒兵进京,欲尽除宦官。当时各方政治势力对刘辨帝位是完全认同的,并无疑义。董卓得到何进令,率兵进京。一日,与少帝刘辨、陈留王刘协相见,发现刘协很会说话,而刘协亦为灵帝之子。为了显示自己的实力,也为了捞取自己的政治资本,于是欲冒险废刘辨立刘协。但这一决定遭到了不少大臣的公开反对:荆州刺史丁原当面说“汝是何人,敢发大语?”尚书卢植劝告“公乃外郡刺史,未参与国政,又无伊霍之大才,何可强行废立之事?”中军校尉袁绍更是拔剑相向“汝剑利,吾剑未尝不利!”司徒王允敢怒不敢言,但仍积极抵制,私下召集百官商议,其中骁骑校尉曹操发扬恐怖主义精神,借王允宝刀,准备暗杀董卓。谁知此计不成,曹操只得将计就计说:“我有一把宝刀,想献给你。”连刀也丢了。可是董卓强马吃车,强行废立:把当了五个月皇帝的刘辨废掉,立了九岁的刘协为帝,是为汉献帝,造成了既成事实。

到后来,在几乎所有官员的支持下,在王允策划下,在吕布、貂蝉的具体运作下,除掉了董卓。作为董卓一大罪状的擅行废立,已是既成事实,怎么办?重废汉献帝,为刘辨平反?好象也是顺理成章的?但没办法了,大家只得认可了董卓所立的汉献帝,认可了既定事实。袁绍、曹操、连同后来的刘备、孙权都不得不站在汉献帝的旗帜之下,无不标榜自己忠于他们本来所反对的汉献帝。

无奈的既成事实!

你是强者,就可能把你的设想变成既成事实,让人接受;你是普通人,就得接受你不一定赞成的事实。

 

生子当如孙仲谋

 

建安十七年,曹操攻孙权。遥望吴军,各分队伍,依次摆列,旗分五色,兵器鲜明,当中大船上青罗伞下,坐着孙权,左右文武,分列两边。曹操看后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里,孙权是曹操的征讨对象、敌人,曹操竟以欣赏的口气说出这句话,可真算是胸怀宽广的大政治家了。若没有宽广胸怀,只要是敌人,横看竖看都不是个东西,极力丑化之。胸怀宽广的大政治家的观点我们要好好学习体会了。“生子当如孙仲谋” 可以翻译成“孙权要是我的孩子多好呀”或“我的儿子要是象人家孙权多好呀”,这也算是大政治家的深谋远虑,不是考虑自己,而是考虑到儿子,不仅考虑现在,而且考虑将来。这太耐人寻味了。

曹操是对的。一个人一生辉煌,儿孙不成器,迅速败落下去,这个人绝不能说是成功的,没资格称为“成功人士”;一个人一生奋斗,并不太辉煌,但为儿孙铺就成功之路,儿孙迅速超越自己这一代,这样的人生也算成功。从这个角度看,周文王、司马懿、孝庄皇太后是成功的。周文王自己一生对纣王称臣,忍辱负重,苦心经营自己小小诸侯国,培养武王,最终推翻了纣王,开创了周朝八百年基业;清皇太极死后,庄妃孤儿寡母,军权在多尔衮手上,可以说,多尔衮动动小手指头,庄妃他们就没命了,此时的庄妃称不上成功、辉煌吧?庄妃也不得不忍辱负重,下嫁多尔衮,稳住多尔衮,用心辅佐、训导了顺治、康熙两代皇帝,当庄妃去世时,皇家地位完全稳定了,此时庄妃被尊为孝庄皇太后,终于成为“成功人士”。

司马懿这一代再成功也只是魏臣,他真正辉煌的是为晋朝奠定基础,把两个儿子培养得有能力建立晋朝。

看看司马懿怎样培养儿子。司马懿无论自己干什么事,都让儿子跟上,这就是一种实习。司马懿率军攻打街亭时,两个儿子跟着,大军未到街亭,先派司马昭探路,报说街亭有兵把守,马谡为将,司马懿对儿子分析了街亭地势,该怎么守,怎么攻,马谡失误在何处(95回),及攻下街亭,诸葛亮无奈之下弄险,使了一回空城计,司马昭提出进城试敌,司马懿又分析了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曾弄险,若贸然进城,亦为弄险。诸葛亮是到了不得已处才去弄险,而魏军未到不得已处,不值得弄险。这些分析合情合理,很有启发性(95回)。建兴十二年,诸葛亮造木牛流马,再次北伐,司马懿任大都督,保举夏侯霸等为将,前往破敌,他的两个儿子没有正式军职,但仍随父出征,协助司马懿占领北原渭桥(102回),上方谷司马受困,司马懿仍是带着两个儿子(103回),司马懿被贬,两个儿子跟着,得知孟达谋反,长子司马师提出报告皇帝,司马懿分析利害“若等圣旨,往复一月之间,事无及也”,自作主张,果断处置孟达,为国家立下大功,皇帝甚为满意(94回)。如此等等。司马懿在顺利时和挫折时都忘不了对儿子讲解此时该怎么做,传授政治经验,可想而知,他的两个儿子受益匪浅。终于,司马懿的儿子并吞三国,建立晋朝。

为人一世,培养儿女是千万不可忽视的大事。有人说为了公司事务顾不得儿女教育,实在大谬而特谬,那是开着豪华轿车往悬崖下冲。

想让你的孩子有所作为吗?一要让孩子有知识和技能,二要有社会适应能力。任何知识和技能在社会上得到应用和发挥,才有价值,所以,社会适应能力对一个人的成就影响很大。对第一个方面,现在的家长都能意识到,重视让孩子学习知识,但对第二个方面往往忽视,现实表现是,生怕委屈了孩子,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错!岂不闻,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受挫折委屈是正常现象,要让你的孩子将来在社会上“混得好”,首先要让他在社会上受人喜欢,而受人喜欢的条件是能够替人着想,不伤害别人,有益于别人,而不是不考虑别人感受,我行我素,自我中心,没有替别人着想的习惯。有的家长带孩子到同事家中,没有规矩,带到办公室,肆意妄为,父母并不教训,惹人厌恶,同事们碍于情面说不出来。家长也不替人家着想,体会不到给别人造成的麻烦。一个大而统之的理由解释了一切:他(她)还是个孩子。但孩子是孩子,家长也是孩子吗?弄脏的地板、弄乱的桌子家长替人家整理了吗?批评孩子了吗?孔子的一句话这里更显得珍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怪不得联合国大厅里写上了这句话。站到别人立场上考虑考虑。

别让你的孩子惹人厌恶,让他讨人喜欢。为达此目的,有时不得不抑制他的欲求,这对他可能是一种委屈、挫折,但这是必要的。这样才能适应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的现实。除了教孩子知识,当你的孩子到一定年龄,要和他多谈自己的人生阅历,人生体会,处世得失。把你一生的经验传下去,多么宝贵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