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佛教之一

第一、楔子

第二、三宝

     甲、佛

     乙、法

     丙、僧

第三、史

第四、人生观

      甲·印度固有的说法

一、佛教对人生的价值判断

      1·苦

      2·苦的原因

          A·十二缘起

          B·业力轮回

          C·无神的内核与有神的外衣

      二、人生应该追求的理想

      1·把苦灭除

      2·灭除苦的途径

          A·三十七道品

          B·三学

              a·戒

              b·定

              c·慧

          C·六度四摄

      乙·中国的新阐释

              A·报应

              B·神不灭

              C·道不尽的涅槃

              D·理想人格

              E·道德伦理

              F·心性说

第五、宇宙观

      甲·印度固有的说法

          一、组成宇宙的元素

          1·蕴、处、界

A·五蕴

          B·十二处

              C·十八界

          2·五位

              A·小乘七十五法

              B·大乘百法

          二、宇宙模式

          1·三界

          2·三千大千世界

          3·有情世间与器世间

          三、宇宙的生成

          1·因果的基本概念

              A·四缘

              B·六因、十因

              C·五果

          2·关于宇宙生成的几种代表性说法

              A·业感缘起

              B·中道(性空)缘起

              C·阿赖耶缘起

              D·六大缘起

      乙·中国的新阐释

          1·宇宙的本体

     2·宇宙的生成

              A·真如缘起

              B·性具缘起

              C·法界缘起

              D·自心顿现

第六、认识论

      甲·印度固有的说法

          1·禅观

2·中道观

3·现观

4·唯识观

5·量论认识

      乙·中国的新阐释

     

楔  子

 

大家看我的眼神儿有点儿怪怪的,是不是我不应该穿这衣服?当然了,看久了你们自然就会觉得顺眼儿了。大家也放开一点儿,不要称我师父、法师之类的,那显得有点儿生份,你们就叫我大哥,我称你们为小老弟儿。顺溜就好了。

感谢叶老师给我这个机会,也感谢小老弟儿们捧场。一直以来,我想就这个题目找机会讲一下,可是总有些劰(m )不开,为什么呢?南怀瑾老先生有这样的说法,说:有人要弄什么什么概论,其实你穷概个什么呀,印度有《大智度论》、《瑜伽师地论》,中国有《摩诃止观》、《宗镜录》,这是最好的“佛教概论”了,这是经过千百年考验的“概论”,你还能超过龙树、弥勒这些圣者?还能超过智者、延寿这些祖师?(原话见其《圆觉经略说》)

而且,说实在的,单是近现代就有好多本的“概论”了,比如太虚法师有《佛学abc》和《佛法总学》、巨赞法师有《新佛教概论》、明昫法师有《佛法概要》、印顺法师《妙云集》里也有一本《佛法概论》、释睿理的《佛学概论》、蒋维乔居士也有《佛教概论》和《佛学纲要》、黄忏华居士有《佛学概论》、姚卫群先生也有《佛学概论》、陈家宝居士有《佛教概论》、黄士复居士也有一本《佛教概论》、刘贵杰和李开济合写的《佛学概论》、于凌波居士的《简明佛学概论》等等,再加上藏传、南传的,稍微一算,单是用汉语写成的(或译成汉语的)“概论”就总有数十上百本。不过这些书流传的不算广,流传广的应该数净空法师的《认识佛教》、于凌波居士的《向知识分子介绍佛教》、战德克居士的《觉海慈航》等等。我曾接触到一些读这些书的人,结果却是仍然一头雾水,比如说看《向知识分子介绍佛教》,即使把整本书读完也还是不晓得佛教到底说了些啥。再者,这么多年,我一直在研习唯识、因明,若只是学唯识、因明的话,可能会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情况,那样就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了,所以我也是得看其他的。“法尔俱思维”,虽然说我对别的下的功夫不如唯识、因明大,但是看过它们之后,我还是有些想法的。我这个人说实在的,表演欲比较旺,我就想把我的想法说出来,让大家知道,至于说大家接受不接受,那就不是我所能左右得了的啦--我只能影响大家但不能左右大家。

我现在其实也是给佛教概一下子。南怀瑾老先生说的什么“一把剪刀,一罐浆糊,东抄一段,西剪一段,就是一本概论”,这只是他自己说的,我没见哪个真正的作者这样写书的~~你可以问问你们叶老师,他是不是就是这样写书的。南怀瑾先生的说法只是他自己的一家之言。概论是需要永远作下去的,因为时代不同,不同时代的人要面对不同的具体问题,所以每一本概论都要解决作者遇到的问题。也就是说,虽然烦恼的本质是一样的,但每一个时代的人有每一个时代的人的具体问题,象龙树、世亲、延寿等肯定没有遇到过春运挤火车这问题。春运挤火车纯粹是人为的问题,这是我们的户籍制度所造成的社会问题,智顗大师时代也没有这问题。当然佛教不需要来解决这个问题,这问题得政府解决。比如说湛然荆溪大师,他在著作中解决了无情有没有佛性的问题,这问题就是以前根本就没有的问题,在佛陀时代根本就没有这问题,既然没有这问题,当然佛陀就没有来解决过这问题。我们佛教说佛陀是一切智智,说他是知道以后会有这问题的,就连“在二千多年以后会有一个叫刚晓的老是顺口胡说八道这事儿”他也知道,他要是不知道的话,他就不是一切智智了,他就不是圆满的了~~虽然他是圆满的一切智智,但机缘不成熟的话,他终究是不能把问题提前给解决掉的,这问题就留给有缘者。这是我们佛教自己的说法,你们承认不承认我不管。但是对于想了解佛教的,你上来就必须承认这个,承认了之后再说别的,这是先决条件。当然了,你来“概”是可以的,但你能不能概好那是你的能力问题。下边儿我就进入正题开始说了,我会尽量地说简单,因为你们可能对佛教只是有些杂乱的印象而已,并没有真正的认识。

 

三   宝

 

一般来说,来“概”佛教自然得从古印度说起,因为佛教是产生于古印度。

释迦牟尼这个人的生平我就不介绍了,你随便就可以找到介绍的书,一大堆,车载斗量的,我就不用浪费时间了。佛教产生的时代背景咱们也大略提那么几句。我说的时候,其原则就是:能在书上找到的我就略说,甚至不说。按这原则的话,可能我下边儿的废话很多,但是人的性格就是在废话中体现出来的,没有废话是不讨人喜欢的,我就喜欢说废话,也喜欢听废话。自己反省一下自己,说废话的时候比说有用的话的时候多多了~~

佛教为什么产生?主要是当时思想界比较混乱。在早些时候,婆罗门思想还有强大的控制能力,它可以把持社会的思想动向,但到公元前五、六世纪的时候,婆罗门思想衰落了,当时古印度就出现了类似于中国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情况。这种情况说好也好,说不好也不好,往好处说,思想繁荣、学术发达,但往坏处说,这是老百姓最受苦、统治者最头疼的时候,从统治者的角度来看,他没有办法把民众的的心力拧成一股绳儿,这样呢,整个社会就没有凝聚力。咱们看一下历史,一般来说,文化发达的时候老百姓是最苦的。印度人不大注重历史,他们的历史不清楚,再者,大家对中国历史的熟悉程度最好,咱就以中国历史为参照来说。中国历史上有两个文化繁荣期,一个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个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其他的时候与这两个时候比起来,都是小巫见大巫。什么唐朝、宋朝,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文化比较发达的时候,但与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一比,就哑了。唐朝、宋朝的文化相对来说比较单调,不如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五彩缤纷。为什么文化繁荣反而老百姓困苦呢?这是一个人文学者们应该研究的题目。在粉碎“四人帮”之后,中国思想界也出现了几次繁荣,最著名的就是八十年代中后期到九十年代初的时候,当时思想界确实是比较活跃,各种各样的思潮都起来了,结果人心就乱套了,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这样一个国际大气候下,中国也发生了八九年的大事件儿。当时物价飞涨,超出了老百姓的承受能力,官倒、腐败等问题极其严重,民间谣言四起,特别厉害。可能那时候你们小,不知道,我们这个年纪当时也没怎么觉得,但是现在年纪大了,回忆一下那时候,觉得我们曾经在惊涛骇浪中过过,我们可以查一下那时的报刊杂志,这些问题报导特别多。虽然说老百姓难,但是思想界在回忆那时候的时候无限神往。现在网络上纪念那时候说,八十年代中后期言论自由等等。这里呢,我推荐几本书让大家翻翻:《当代中国思想解放大论争》、《当代中国三次思想解放全录》、《让思想冲破牢笼》、《交锋》、《中国新脑筋》、《思想解放论》、《在思想解放的道路上》、《解冻年代》等,这几本书很有意思,都是写文革后思想界的几次论争,我们看,伴随着思想界的论争社会上也出现波动,有时候是很严重,影响到国计民生,比如工人下岗问题。这几本书中的《解冻年代》出版于199710月,《在思想解放的道路上》出版于199810月,《思想解放论》出版于199812月。这几本书都是我们的正式出版社出的,而且还有“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

在古印度也是这样,本来,婆罗门思想一统天下,当时的人们还都认为自己是生活在天堂里呢~~傻乐嗬,就象中国刚解放不久的时候,总认为我们中国人是生活在天堂里,其他国家的人都正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还等待着我们去解救,这是一样的。而且还认命,认为只有在毛主席领导下才行,他是领袖!人们认为自己就该被权威、领袖折腾,这一点儿在《印度哲学概论》中还专门被辟为一节来讲(恰特吉·达塔著,伍先林·李登贵·黄彬等译,黎明文化事业公司出版《印度哲学概论·第一篇绪论·第一章印度哲学的基本特色·第四节<权威和推理在印度哲学中的地位>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慢慢提高,人们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发现了自己根本就不是生活在天堂里,而且自己也是有脑袋的,于是就对婆罗门思想产生了怀疑,这怀疑积到一定的程度之后,思想家们就要提出自己的一套理论来解释社会现象、自然现象,最开始他们的理论可能不成熟,但渐渐地就成熟了,这就对婆罗门思想构成了强有力的挑战。任何人都不会自动跳下历史的舞台,婆罗门思想自然也不甘心,就对反婆罗门思潮进行疯狂的反扑,于是思想斗争“惊心动魄”地进行了好多年,当然思想斗争伴随着就是社会的不安定,有时候甚至是战争之类的。比如说美国打伊拉克就有学者给解释成基督教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战争。不管怎么说,小老百姓是最受苦了。思想斗争给老百姓带来了无尽的灾难。“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佛教就是在如此一个背景之下登上历史舞台的。

佛教在登上历史舞台的时候,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对弱势群体的关怀。这一点儿尤其重要。比如说马克思,马克思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千年思想家”评比中被评为“千年第一思想家”,他凭什么被评为“千年第一思想家”?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与黑格尔、康德等比起来,确实是小巫见大巫,而且漏洞百出,在东欧、苏联的实践也证明了其理论的不完备性,在中国也是因为给加上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等后缀而才保持了马列主义的旗帜,不然的话会出现什么情况那就不知道了--我们现在理论界也有不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东西,比如荆楚网(湖北省委宣传部)上有篇《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新探索》,人民网(人民日报社)上有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人民出版社出过一套《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丛书》--但是马克思确实被评为“千年第一思想家”,为什么?就是因为他对资本主义社会搞资本积累时残酷剥削工人进行了入木三分的批判。本来爱因斯坦还是达尔文有望成为第一的,但后来忽然马克思越过他们了。就是马克思在对弱势群体的关怀方面比他们做得多。马克思确实伟大,既是思想家、理论家,又是实践家,不象我们的伟大革命家,先是革命家,然后去找理论来为自己辩护。在社会思潮混乱的时候,生活在底层的老百姓极其受苦。婆罗门本来是给出了小老百姓受苦是正当的、合理的这么一种解释,说:婆罗门是从梵的口中生出来的,刹帝利是从梵的肩生出来的,吠舍是从梵的脐生出来的,首陀罗是从梵的脚生出来的。这样的话,你首陀罗就应该受苦。婆罗门这种说法说了很多年,人们已经习惯了。习惯以后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了,成了习惯势力,成了潜规则。但潜规则久了,也会出现疲劳。就象鲁迅先生说的,人在黑屋子中睡着了,他不知道死亡在渐渐地逼近,这时候若一直睡着,死了也就死了,不会痛苦的。可这时候有人醒来了,他要呐喊,这就导致了此时反对婆罗门潜规则的各种思潮都起来了,风起云涌。佛教当然也是提出来了自己的理论来反对婆罗门。这里呢,我手边儿缺乏资料,缺乏当时其他派别具体做法的资料,他们的理论资料佛教典籍中间保存得不少,但没有他们具体实行的资料,但是佛教资料我们很全,不但有理论资料,还有实行的资料。释迦牟尼当时确实是深切地感受到了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以及自然界威胁下人们的苦难,所以就特别关心解脱人生的苦难。也就是说,释迦牟尼实际上是一个很现实的人,不是一个浪漫家,就象戴晴说的,“人肚子饿了就得吃饭才行,肚子饿了作诗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人有苦难就得解决人的苦难,这是首要问题,你不能给他讲什么本体论之类的。关于对弱势群体关怀的理论方面,如众生平等、皆有佛性之类的都是,在实行中呢,如收留叫化子、收留孤儿,佛陀还亲自服侍残疾人等等,这样的事儿佛教经典中散记的不少,大家有机缘的话可以找一下阿含呀什么的。这些思想实际上就是后来大乘思想的源头。当时的思想界对本体论之类的问题很感兴趣,外派对这些问题有各种各样的阐释,但佛教没有,在阿含经中有著名的十四无记(又叫十四难,《大智度论》、《俱舍论》等著作都有这问题的记载),就是鬾童子问释迦牟尼世界有边、无边、有常、无常之类的问题,佛没有回答他的提问,而是给说了一个比喻,比如说你中了毒箭,你的亲人就急急忙忙找来了箭医,箭医马上要动手术,你却把它挡住了,你说:我要先知道射我这一箭的人姓啥叫啥,是个高个子还是矮个子,是黑毛还是白尾,是刹帝利种姓还是吠舍种姓;他所用的弓是什么做成的,是桑木做成的还是柘做成的抑或是竹子做的、是白的还是黄的,他所用的弓弦是牛筋做的还是鹿筋做的,他所用的簇羽是鸡毛还是鹤毛,他射我了一箭,是谁给他做的这把弓箭等等,这些问题你还没有弄明白你就死了。(大正藏第1册第804页下栏至805页上栏。)我们能看见外教他们自己修行的一些资料。比如耆那教的修行者,他们自己用绝食、火烤、倒悬等等的种种方法来折磨自己,以这种方法修行,但对弱势群体的态度我们看不到一点儿这方面的信息。

这就是佛教产生的背景╠╠思想界混乱而导致人民陷入困窘之中,佛陀为了解救时人的困苦艰难而创立佛教。后来这句话就演成了“利乐有情”这样一个固定套路。

 

 

三宝的法,包括各种教条、教义,这些教条、教义既不是纯理论的观点儿,也不表示来自精神体验有限范围的概述,它们实际上是圣者所见到的有关现存自然的概念的系统阐述,但我们一般狭义地把佛教著作称为法宝。下边儿呢,我说一下佛教的著作。佛教典籍很多,三藏十二部,三藏就是经、律、论。经是记载释迦牟尼以及当时的弟子们的言行的著作,有些是释迦牟尼亲口所说,有些是摹拟释迦牟尼的口吻而说的。之所以摹拟释迦牟尼的口吻,其实是为了强调权威。按佛教常说的,“经”有好多意思,比如说绳墨义、出生义、泉涌义、显示义、结鬾义、贯穿义、摄持义等等,可多了~~但最重要的、最本质的是权威。一般我们说“经”是佛说,或者是圣弟子们所说而经佛陀认可的,说这才能称为“经”,但这只是说说而已,其实有些不是,在丁福保的《佛学大辞典》中就有这样的话,“非佛所说而亦称为经者,如《法句经》、《坐禅三昧经》、《修行道地经》、《杂譬喻经》、《百喻经》等是也。”这《法句经》、《坐禅三昧经》、《修行道地经》、《杂譬喻经》等,不是佛陀所说的,而是有些人把自己的修行实践心得写出来,或者是把自己对佛法的理解写出来,象这《修行道地经》,它是很明显的例子,作者是印度的僧伽罗刹,汉译众护,经本上就写着“造立《修行道地经》者,天竺沙门,厥名众护。”(大正藏第15册第181页下栏)西晋的竺法护译出来的。这个众护是佛灭后七百年的人。更有名的、大家都知道的,就是中国的《六祖法宝坛经》,这根本跟释迦牟尼一点儿关系也没有,纯粹是慧能大师自己对佛法的理解,禅宗为了突出自宗的地位而把它称“经”的,后来禅宗一统天下了,错误久了也就成了正确的。比如和尚坡主就要在《六祖坛经》中挑香蕉皮,当然了,他挑得有些胡闹是实。著名的经典象小乘的阿含经等,大乘的《华严经》、《法华经》、《楞严经》之类,很多。“经”有广义的说法和狭义的说法,广义的说法是指整个佛教典籍,象咱们平常说的《大藏经》,我们一般是说狭义的说法。

律是没话说的,就是佛教徒生活、行为的规定和解说,关于这方面的书都叫律典。“律”是释迦牟尼佛在世时订出来的。这些律典实际上的作用是:止恶、行善、利他,可以使我们止恶、行善、利他就可以了。这也是戒律的根本精神。至于说现在常用的戒条,实际都是止恶、行善、利他这种精神的反映。律典的问题实际上也很复杂,你很难在各派中间找出说法一致的,几乎可以说是同一个问题各派有各派的作法。到了中国之后,中国人取了一种很理智的方法:存而不论。就象邓小平的“不争论”一样,搁置!我们不管你别人怎么说,我们中国佛教只取《四分律》的说法,这就有效地避免了争论。但在事实上,现在也有很多的麻烦,比如说穿草鞋,某地有和尚穿草鞋,在到有些地方去的时候,人家就不高兴,说:我们这儿是死了人才穿草鞋的,你穿草鞋到我家不吉利。于是就引起了佛教徒的争论,认认真真地去争论,最后叫我们学校的戒律法师去给作评判。和尚们认认真真地做莫名其妙的事儿的可多了。最好是不争论、搁置。著名的律典有《四分律典》、《五分律典》、《僧祇律典》等。

“论”是解释经典的著作。“经”是一个理论体系的原典,是历史的陈迹,是一个宝藏,是思想源泉。我们知道,现实是在不断地演化着的,但是“经”却是一成不变的。这就要求在“经”与现实所需之间架起一条通道,以便将你的信仰、教义与现实需要联结起来,这就是“论(疏)”。“论(疏)”就是对“经”的现实化解释。“经”仅仅是提供了一种资源、权威,而不是现成的答案,“论(疏)”则是为现实提供可用的理论、思想工具,是现成的答案,也就是说,“经”与“论(疏)”有着不同的功能。在通常情况下,“经”是教主的言论和行迹,“论(疏)”是论师们阐释并被公众认可的权威教义。注意,对“经”的阐释也不是随意的,而是有一定的规则的。“论(疏)”有两种属性,一种是权威,一种是理论思辩,前者要求人们顺从,后者要求人们思考。这就意味着,宗教都是需要思考的,以便在不断变化的现实与一成不变的“经”之间经常协调,但是,人们的思考得以不危害“经”的权威为前提。著名的论典有《瑜伽师地论》、《大智度论》、《大毗婆沙论》等。

佛教经、律、论这些书籍放在一块儿就称为大藏经。大藏经有汉文、藏文、巴利文、傣文、满文、蒙文等。我这儿有篇《佛教藏经》,我就按这个给大家介绍一下。汉文大藏经的编纂最早是梁天监十四年(515)一个叫僧绍的和尚主持在华林园中编纂的,到十七年,梁武帝又让宝唱法师给修订了一下,总共收佛书1433部,3741卷。北魏孝武帝在太昌元年至永熙三年间(532~534),让舍人李廓把皇家书籍中的佛书编纂一下,共整理出佛书427部,2053卷。从南北朝起至木板雕印术发明之前,大藏经编纂过不少次,但都是手抄流通的,影响程度有限。最早的大规模雕版刻印藏经是北宋开宝四年(971)高品、张从信在益州雕印大藏经,这是第一部,因为是开宝年间的事儿,所以一般都称之《开宝藏》,共收藏经5048卷。这部大藏经刻好后,仍然不断地进行增补续刻,一发现新译的经典就刻,到北宋末,已经变成了6628卷。辽国不久也刻了一部《契丹藏》。历史上比较著名的大藏经有还有《崇宁藏》、《毗卢藏》、《圆觉藏》、《资福藏》、《碛砂藏》、《洪武南藏》、《永乐南藏》等等。《崇宁藏》是北宋元丰三年(1080)开始刻的,到崇宁三年(1104)刻完,共有580函,1440部,6108卷。《毗卢藏》是北宋政和二年(1112)雕印的,到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完成。全藏共有595函,1451部,6132卷。《圆觉藏》大约是北宋末年雕印的,到南宋绍兴二年刻完,全藏共548函,1435部,5480卷。《资福藏》雕印的年月不清楚,在南宋淳熙二年(1175)完成。全藏共有599函,1459部,5940卷。《赵城藏》大概是在金皇统九年(1149)雕刻的,在金大定十三年(1173)刻印完毕。在金末元初时被战火毁了一部分,元太宗窝阔台八年(1236),耶律楚材主持补雕缺损经版。共收有6900卷典籍。《碛砂藏》大约是南宋宝庆至绍定年间雕刻的,端平元年(1234)编定并刻出了目录,但宝祐六年(1258)以后,因为南宋朝不保夕,所以刻印大藏经的事儿就停顿了,这一停就是30年。到元大德元年(1297)又继续雕刻,到至治二年(1322)完成,共591函,1532部,6362卷。《普宁藏》是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开始刻印的,至元二十七年完成,共559函,1430部,6004卷。后来又补充了一些,成了6010卷。元代还刻过《弘法藏》,但都没见过,一般认为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编定的《至元法宝勘同总录》就是这部《弘法藏》的目录,共收经1644部,7182卷。《洪武南藏》是明代刻造的3个官版中最初版本,又叫《初刻南藏》。明洪武五年(1372)开始刻,到洪武三十一年刻完。全藏共678函,7000多卷。《永乐南藏》是永乐年间刻印的,全藏共636函,6331卷。《永乐北藏》是永乐十九年(1421)在北京雕印,正统五年(1440)完成。全藏共有636函,1621部,6361卷;《武林藏》是1982年才发现有这部藏经的,现存只有17卷。《万历藏》,这是私刻本,明万历十七年至清顺治十四年(1657)刻印的。原藏在广西全州金山寺,后移藏于山西宁武县延庆寺,1979年被县文化馆拿走了。这部大藏经现在还比较完整,因为是私版,所以以前没有记载过,全藏共678函,收经1659部,6234卷。现存660函,1563部,5997卷。《嘉兴藏》,这部藏经也是私刻本,又称《径山藏》。万历十七年在山西五台山开始雕印,但五台山太冷了,到万历二十年的时候,就到浙江余杭的径山继续雕印。到清康熙十五年(1676)完工,由嘉兴楞严寺集中经版刷印流通。这部藏经分正藏、续藏和又续藏三个部分。正藏210函,续藏95函,又续藏47函,康熙十六年以后,抽去续藏5函、又续藏4函。计正藏210函,续藏90函,又续藏43函,共收经2090部,12600卷。《龙藏》是雍正十三年开始雕刻,乾隆三年(1738)完成,全藏724函,1669部,7168卷。《频伽藏》是民国初年的私版铅印本,全藏共收经1916部,8416卷。还有一个《普慧藏》,可惜没有编完。我介绍的这藏经情况,其实大家查一下网就知道了,我是照人家来的。

《高丽藏》也是很著名的大藏经,它是朝鲜半岛在高丽王朝时编印的,中间修订过好多次,现有639函,收经1522部,6558卷。日本的大藏经也不少。有《弘安藏》、《天海藏》、《弘教藏》、《黄檗藏》、《卍正藏经》、《卍续藏经》、《大正藏》等。流行最广的是《大正藏》和《卍续藏经》。《大正藏》是日本大正13年(1924)高楠顺次郎和渡边海旭组织大正一切经刊行会编的,由小野玄妙等人负责,1934年印行。全藏有3部分:正藏55册,续藏30册,别卷15册(内图像12册,总目录3册),共100册。总共收了3493部,13520卷。我们杭州佛学院有好几种藏经,常用的《大正藏》、《卍正藏经》、《卍续藏经》、《中华大藏经》、《龙藏》、《洪武南藏》、《频伽藏》、《敦煌藏》等,当然《卍正藏经》、《中华大藏经》、《龙藏》、《洪武南藏》、《频伽藏》、《敦煌藏》等几乎是用不着的。

接着呢,我具体举几本关系着佛教命脉的著作,也就是说这些书在佛教思想史上地位特殊。比如说《发智论》,有20卷,这是有部的根本著作,阐发了有部的根本思想,还涉及到了当时各派争论的问题。大约是在佛陀去世300年时的迦旃延尼子写的,玄奘法师给译成汉语的。200卷的《大毗婆沙论》就是解释《发智论》的。再比如《俱舍论》,这也是佛教很重要的著作,30卷,世亲写的,玄奘法师译的。这是对整个小乘佛教的总结性著作。还有龙树的《中论》,这是中观学派的主要著作,阐释了中观派基本理念╠╠一切皆空。注意,这里的一切皆空是指凡夫所面对的一切皆是空。还有《大智度论》,100卷。也是龙树写的,这是解释《大品般若》的,龙树进行了发挥。重要的著作还有《瑜伽师地论》,100卷。这是弥勒述,无著记,玄奘法师译的。这是把整个佛法进行了整合,很完整,其实学佛只学这一本也够了。《摄大乘论》也很重要,无著写的,这是大乘佛教的纲领性著作。另外还有一个《唯识三十颂》,世亲写的,玄奘法师把古印度人对这个颂子的解释编成了一本《成唯识论》,是中国唯识宗所依据的根本论典。重要的经典则有《解深密经》、《楞伽经》等,这是教理、思想性经典,《解深密经》对整个佛教的奥义都进行了决定,是最系统的。

中国人的著名著作也不少,首推《肇论》,是僧肇大师写的,其中包括《不真空论》、《物不迁论》、《般若无知论》。主要阐发的中观学派的宇宙观、认识论。接着是《天台三大部》,就是《法华文句》、《法华玄义》、《摩诃止观》。天台宗的《金刚錭》也很重要,湛然大师写的,在这本书里强调了无情也有佛性。《成唯识论述记》则是窥基法师阐扬唯识宗的重要著作。《六祖坛经》,这是中国人唯一被称为经的书,地位极其特殊。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著作,就是《大乘起信论》,在思想史上很重要,但引起的争论也多。

 

 

接着还有人,也就是佛教的僧宝,咱们得知道一下。因为法由人弘么~~但佛教人物很多,多到根本不用我说,你们就可以顺口说出不少。印度佛教历史上的人物有名的很多,他们对佛教的弘传所做出的贡献,值得我们永远挂在心里,但也有些人,以前我们一直都有些忽略他们,一提起佛教人物,都说早期的十大弟子,后来的二十八代祖等,当然了,十大弟子都是了不起的人物,他们不但自己的修行独树一帜,而且是帮助释迦弘传佛法的得力干将,也都各有所长,比如舍利弗,其智慧无与伦比,目犍连,神通广大,大迦叶,那是修行的榜样,阿难,号称多闻第一等等,这些弟子在早期的佛法弘传过程中都是独挡一面的人物。后来的二十八代祖,保持了佛教的传承,这也很重要。不过这传承有些可疑倒是真的。在这些人之外,还有些人,也是很重要的,可我们一般都有些忽略了。比如说大天,他实际上是大乘佛教的开拓者,是应该大书一笔的人物,但我们的佛教史上一说到他,一说到大天五事,都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儿,我们对大天的评价是极其不公正的,甚至有人称他为魔。另外还有象法救论师,在龙树菩萨大兴中观的时候,他就看出了中观末流露头儿的趋势,因此就提出了要防止出现恶取空,对恶取空的出现发出了警告。这样来看,他的眼光是很准的,能看到人所不能见。不过咱们知道,最可悲哀的不是我提出的预言实现了,而是我已经提出了预言居然仍然成为了现实,没有让人们把这可悲的事儿避开,作为一个有良心的学者就是这样,一个圣人更是这样。他已经预见了恶趣空,但后来仍然出现了恶趣空,他绝对不会因为预言与事实相符而高兴,他会为此而悲哀。法救论师在佛教史上却始终占不了他应有的位置,以后我们最好对这些人物作一下专门的研究。当然了,我们怎么评价他们,实际上并不影响他们的伟大。这些人物还有龙军论师等很多很多。当然了,历史学家本就是很势利的一群,他们只会注意那些大人物,他们的筛子经常会漏掉很多并不是没有价值的东西。

好了,今天咱们就说到这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