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关于宇宙生成的几种代表性说法

缘起、因果是佛教的基本教义。宇宙的生成也在因果关系之中,最早的说法是业感缘起。

 

A·业感缘起

这个业感缘起,着重说的就是宇宙万物都是由有情的业因召感而生成的。业感缘起在人生方面的表述实际上就是十二缘起,不过换一种表述法而已。从更广泛的角度来说的话,就得补充一点儿内容。

业感缘起的业,就是指内心的活动以及由内心的活动而引发的言语、行为,还有就是这些活动所引发的作用。业分思业、思已业。思业就是指内心的思维,思已业是指经过内心的思维之后引发的言语、行为。咱们通常就说成三业:身业、口业、意业。有时候我们把身业、语业换个标准,给分成表业、无表业,所谓表业,就是可以表示出来的,比如你伸手、你屈臂等,这些都是可以表示出来的。而无表业则是内心里的影响,佛教中最看重的不是表业,而是无表业,你之所以轮回、之所以涅槃,无表业是最直接的原因。业有的影响力很大,有的不大,影响力很大的就一定要受报,而影响力很小的,也一定是要受报的,不过虽然受报,但因为它太小了,我们可以把它忽略不计,可以被忽略的就称为“不定业”(不定业的助缘就显得很关紧),一定受报的重业,称“定业”。

既然有了业因,绝对得受报,一般说的受报只说到人的状况、众生的状况,其实受报不单是人的状况,还有环境的状况,因为人是环境的受用者,在佛教的经典中都是要说到环境的状况的。人的状况在佛教中称为正报,而环境的状况称为依报。我们人都是以无明为本,所以我们所造的都叫有漏业,而到成佛的时候,那是无漏业所成就的。从业感缘起来说人的受报,也就是正报体,是说有“四有”――本有、死有、中有、生有。本有就是我现在活着的生命体的状态,注意,只是说话的这一生,你说我以前世活着的时候,因为是我现在说话,所以,本有不说以前世的情况,要是在前世说话,那本有就指说话的那一世。死有是指人的寿命终结那一会儿的生命体状态。中有就是我们一般说的中阴身状态。生有就是指在投胎时的生命状态。也就是说,业感缘起说,就是指生命体在四有中的转化。业感缘起就是说因为业力的不同,而使五蕴和合的有情在这四种状态下表现出不同的情况,这四种状态轮流表现。

是不是我没有说清楚?不懂?!业感缘起就是说,有一股力量――业力――在推动着有情五蕴在四有状态下转换,就是说,完全是受业力的支配。一切有部说五蕴身心是刹那灭的,下世的五蕴不是今世的五蕴,下世的五蕴是由于业力使中有投胎,在胎中次第辗转而生起来的。

业感缘起对于世间的解释是这样的:世界有一个大地基础,它是由四大种组成的,人是很小的,只能觉察到大地的表面。大地有许多层,最底下是“空界”,称为空轮。因为众生造业,使空界中满布的四大种互相激荡,发生分化,出现了迅速流动的物质,从而形成气体层,有一百六十万由旬,这就是风轮,风轮不停旋转,结成了液体,就有了水轮,有八十万由旬。然后又起风,风冲击水,逐渐凝成固体,结成金轮,有三十二万由旬。在金轮之上有八万由旬的软土,因为不停运动,这软土成了各种的山,这就有了我们看得见的山河大地。也就是说,世界的生起,是一个运动过程。

一切有部说,四大种(就是四大极微)遍布虚空,在众生的业力驱使之下,极微开始聚合,父母极微合成子极微,一个子极微的量是3,就是说,第一代极微的量是1,第二代极微的量是3,第三代极微的量是7,第四代极微的量是15,第五代极微的量是31……极微是永恒的,但它的作用是变化的,它的作用就由有情的业力所决定。世界经历的成住坏空,就是有情的业力的表现。这就是业感缘起说。

我这样说过之后,你们可能对业感缘起的要点儿还是把握不住,说穿了业感缘起实际上只有一句话:有情所依止的世界是业力的结果,业力使得极微聚聚散散,业力使得你在世界中轮转不停,所以我们不能苟且偷安,要发扬佛教道德精神,变革现状。有些人还把四大极微给分析成朴素的唯物主义因素,这种分析法倒是没必要的。

说了半天,你们也该听出来了,因为业力,所以使得我们六道众生轮回不停,在四有状态中转换,还使得四大极微聚聚散散,那么,到底业力怎么样使极微聚散的呢?它的内部机制是啥?这里根本就没有说到,所以说,这等于什么也没有说。也就是说,说了半天啥也没有说,说了半天尽说的是废话。倒是介绍了极微和合的情况,说了有空轮、水轮、金轮等,这跟扯闲篇有什么区别?没有区别!最重要的机制没有提,尽说闲话,有啥意思呢~~最开始我也不明白,佛扯这闲篇干什么?我后来有了一点儿的想法:废话不废,废话是有用的,如果非要说这是浪费时间的话,这也是合理的浪费――佛说话人爱听,人可以集中心神,这样你就不会心里想些乱七八糟的,心一闲下来,就要造业了,毛主席说过“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没风几乎是没有的;这块儿阵地,净心不来占领,乱七八糟的染污心就要来占领了,所以,还是听佛来说吧。听佛说话不会造业,佛的言语是清净法界等流出来的,听这个也是修行。废话有时候是必须的。今天也没有多大一会儿了,下一个也说不完了,我也扯点儿闲篇。九二年或者是九三年,当时我在九华山佛学院,那一年香港传戒,安徽省佛教协会有两个名额,一个明教寺妙安法师的徒孙(或者是徒弟)占了,另一个九华山佛教协会给了拜经台当家师的徒弟,这两个沙弥刚好都在九华山佛学院读书,佛学院的法师们想去香港,就想把这两个名额不给学生,于是,引起了学生们的强烈不满,学生们竟然闹了起来,闹得很是厉害,佛学院弹压不住了,这时仁德大和尚出面了。大和尚专门抽出时间到佛学院,大和尚就是大和尚,他能到教室啪啪啪啪地说一个上午的废话,让我们说废话估计说不了三、四个小时的,大和尚就有这个本事,一个上午下课铃响他也不停,就那么一直说了一个上午,到最后一节课下课,接下来该吃中午饭了,他说:你们的几个代表到我这儿来。后来大和尚告诉我们:这就是经验――若是我一上来就说正经事儿,那么多学生,要是一窝蜂地说的话,我一个人哪儿能招架得住~~他一直到吃中午饭的时候才叫三个代表去,大和尚饭也没吃给你们排解,小和尚哪儿好意思不听他大和尚的。仁德大和尚那时又跟这几年的大和尚都不同了,这几年的大和尚都是年轻人,三、四十岁,前几年的大和尚都是老人。这就是废话解决问题的例子,当然了,这么多年过去了,结果我已经记不清了。佛陀也是这样,尽扯闲篇,业感缘起这一段儿,实际上尽废话,没有实质内容。而且,说实在的,小乘在解说业感缘起的时候,有解说不圆满的地方,比如在说四有转换的时候,四有本是四种状态,按一切有部的说法,四有不是状态了,象中有,干脆成了实体,说是中有入胎的。当然他没有明说实体,他强调五蕴不是前世的五蕴,而说自己是主张无我的,实际上的转换了实质,放了一个烟雾弹。经部则十分明确地说“补特伽罗实有”,说是有一个轮回主体存在的。从本质上来说,这是与佛教是违背的。我以前在别处讲过,佛教就是一个反复过程:释迦牟尼佛说的是真佛教――无我,到部派佛教的时候就已经成了反佛教,他们强调极微之类的,这就是反佛教。于是龙树出来,纠正错误,使佛教完成了它的第一次回归。但后来,又出了问题,于是无著出世,完成了佛教的第二次回归。在中国也有,佛教出问题了,慧能出世,石破天惊,也是使佛教回归。下边儿咱们说一下中道缘起。

 

B·中道(性空)缘起

中道(性空)缘起是中观学派的说法。关于中观学派,要想把握它,必须有一个最基本的认识:整个中观学派,都是站在凡夫的角度来说的!都是说的凡夫的情况。这是中观的一个基本立足点儿,现在很多人对中观学派的错误认识都是这个立足点儿没站对而已。

其实通过前边儿的说法,咱们就应该知道,小乘中间是“有”的,别看他们口中说着“无我”,其实早就已经背叛了“无我”,比如有部,他说:整个世界就是由于业力的推动而使有情五蕴(于四有中)轮转(依报也是随正报而转的),经部、犊子部、正量部等更明确地立补特伽罗、细意识、一味蕴等。这都是对无我的背叛。龙树为了批判这说法,起来弘扬中道缘起。

一提起龙树的理论,马上大家想起的就是八不,因为八不太著名了。咱们在说八不之前先用几句话补充一下龙树对三科的说法。三科就是蕴、处、界,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三科在小乘中说的很多,到了大乘就也得面对它,你不能隔过去。你可以提出新的解释法。咱们就来看龙树中观派对三科有什么独特的见解。龙树说三科就是能与所的交涉。比如拿五蕴来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色蕴不就是物质现象么,而识蕴不就是认识么,识(蕴)认识色(蕴)――即识与色发生交涉,因而就产生感受(受蕴),由于受而产生想法(想蕴),接着就造作(行蕴,意志活动)。这是五蕴能所的交涉,能是指识蕴,所是指色蕴,交涉出了受、想、行。十二处、十八界都是这样,六根是所,六识是能,能、所交涉。产生一系列的反应。这个交涉人们一般称为受用缘起。就补充这几句,下边儿咱们还说八不,这是中观学派的主要观点。

我在前边儿说过的,说佛教说,一切都是诸缘和合的,所以根本不是实在的,也有人说,正因为(有)诸缘和合,所以恰好说明了事物的实在性,因为有诸缘呀~~记不记得我的这话?不错,有两个人记得,比没有一个人记得还强一些儿。不过也实在够惨的了。算了,那就直接说八不吧。

八不在《中论·观因缘品》中,偈子说,“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这中间说到了几种见解,一种是常见,这是正统婆罗门的主张。常见就是咱们说的,“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早死早脱生”等等,也就是灵魂不灭。说实在的,咱们有不少的佛教徒其实是隐性的常见外道而已,你们仔细体会一下,很多很多,就目前也有很多。

断见的代表,在龙树时代是顺世外道,也就是咱们常说的“人死如灯灭”之类,咱们老百姓不也是这么说的么~~这顺世外道有一点儿,对于世界他们还是不敢造次的,说宇宙不是断的,只不过人是断的。

还有一见,这是数论派的观点儿。数论派的主要教义是二十五谛,说主张二十五谛含括了世界万有,他们的二十五谛可以用四句义概括:A、本而非变易,就是说,是根本而且又是不变的。这一个是自性。什么叫自性?他们说,自性就是不依赖任何事物的独立存在性。B、变易而非本,是变易的而且又不是根本。包括:耳、皮、眼、舌、鼻、手、语具、足、大便处、小便处、心平等根、地、水、火、风、空。这个变易而非本中包含十六种(应称十六谛),其中前十一个叫十一根,就是耳、皮、眼、舌、鼻、手、语具、足、大便处、小便处、心平等根,这十一根的最前边五个叫五知根,就是耳、皮、眼、舌、鼻,接着的五个叫五作根,就是语具(说话所必须的口舌等)、手、足、大便处、小便处。C、亦本亦变易,既是根本又是变易的,包括大(觉)、我慢、五唯,五唯包括色、声、香、味、触。D、非本非变易,就是“神我”。二十五谛中,“自性”和“神我”是最重要的范畴,数论派说,宇宙万有的根源是物质性的“自性”和精神性的“神我”,“自性”受“神我”的影响,于是有了“大(觉)”,“大(觉)”就是“理性的觉”,有了“大(觉)”以后,从“大(觉)”生出了“我慢”,“我慢”有两种,一种是“变异我慢”,一种是“太初我慢”,从“变异我慢”生出了五知根、五作根、心根(心平等根),从“太初我慢”生出了五唯,由五唯生出五大。至此,宇宙成立了。这是数论派的根本教义,关于他的一见是这样的:事物的果都存在于他的因中,比如说小麦,我现在种下的种子是因,明年结出来的小麦是果,明年要结出的小麦实际上已经存在于现在所种下的小麦种子里了,明年要结的玉米的果就没有存在于我现在种下的小麦种子里,明年要结出的玉米的果只存在于种下的玉米种子里。也就是说,果就在因中,果与因是一个,这就是一见。

还有异见,这是胜论派的教义。胜论派的基本教义是六句义,关于胜论派,有一个故事很好玩儿,相传在很久以前,久到什么时候呢,久到了成劫之末,当时呢出现了一个鸺鹠仙人,鸺鹠仙人就是胜论派创宗祖师,他成道后创出了六句义,他就想入灭,可是呢,又感叹自己的大法无人继承,就想找一个弟子。鸺鹠仙人说,我的弟子一定要具备七德:一生中国--中国就是中央大国;二上种姓——就是高门大姓,象晋朝时的门阀制度一样,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上也有,叫生于胜族。也就是印度四种姓制度的婆罗门或者刹帝利;三有寂灭因,类似于五种种姓;四身相圆满——六根具足,也就是咱们说的法相庄严;五聪明辩捷——一个傻子总不行吧;六性行柔和;七具大悲心。要找一个可以嗣承大法的弟子,可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他找了很久一直找不到合意的弟子,一直找啊找的,找了好几劫,后来他发现婆罗痆斯国有个五顶,是可以继承他的学说的人,就费尽了心思去度化五顶,等了三千年,就去试探五顶,发现不行,又过了三千年,还不行,再过三千年,重去。为了大法,圣贤们可真是不辞辛劳。鸺鹠仙人这次把五顶弄到山上修行了,可五顶这个人呢,很难说话,鸺鹠仙人给五顶教六句义。他不接受,觉得六句义不对,让仙人费不尽的劲儿,转了好多的圈儿。六句义就是实、德、业、有、同异、和合。“实”就是一个事物的本体,永恒的实质,包括九种,地、水、火、风、空、时、方、我、意;“德”就是事物的属性,也就是实句所含的各种属性,包括二十四种,色、味、香、触、数、量、别体、合、离、彼体、此体、觉、乐、苦、欲、嗔、勤勇、重(读做zhong)体、液体、润、行、法、非法、声;“业”就是事物的活动,包括取、舍、屈、伸、行等。这里的这个“行”是动作,比如说走路;前边儿“德”里边儿也有一个“行”,那个“行”是属性,是人有走路的能力、属性,要是不能走路的话,那就不叫人了,该叫尸体,至少不叫正常人;“有”,有时称“大有”。是指实、德、业存在的、所依的原理;“同异”包含两个意思,一个是同,一个是异。所谓同是指事物相同的属性,而异是指事物不同的属性;“和合”是指事物的本体与它的属性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这就是六句义。后来呢,这个五顶在六句义的基础上又增添了四句,给变成了十句义,他添的四句义是:“俱分”,就是说一法有同与异两面想,要看它跟谁比。比如我与大家比,我们都是人,这就是同,但若我与桌子比,这就不同了,就是异。可以简单地说成“亦同亦异”;“有能”,就是有可能,比如说要办一件事儿,这件事儿有可能办成;“无能”,就是不可能。在树上钓鱼,这根本就不可能钓到;“无说”,就是说这件事儿根本不存在,因为我从来就没有听说过。这是胜论派的说法。噢,刚才没有提数论派的祖师,你们知道一下也好,是迦毗罗仙人。咱们还说异见,很简单,异见就是说因与果绝对不一回事儿,果是因和合出来的,但因的内里是绝对没有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