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宇宙观
甲、印度固有的说法
一、组成宇宙的元素
关于佛教的宇宙观,我先说一下宇宙的分类和宇宙的基本元素。先对一下佛教中最常说的三科分法,就是蕴、处、界,这一种分法是以人为中心来的。
1·蕴、处、界
在原始佛教中,最重视的就是人生现象,我前边儿已经说到了,佛教之所以产生,其背景就是时人面临的困苦太大了,所以释迦牟尼一上来就要说与人生最近的问题,这就是佛陀先说五蕴的缘由。到了部派佛教的时候,佛教在弘传的过程中就把视野扩展到了整个宇宙,这就有了对宇宙现象的分析。这样呢,三科就具备了。
A·五蕴
蕴,就是类,也就是说,佛教把宇宙现象分成了五类。象咱们把人分成一类,桌子分成一类,就可以叫成“人蕴”、“桌子蕴”,所以,也就是说,“蕴”可以说成积聚,把所有的人积聚在一起就叫“人蕴”,当然了佛教不说人蕴,佛教说的五蕴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色蕴,就是指物质现象。这个“色”有质碍的意思,也就是指有体积,占一定的空间,障碍、妨害,桌子占了这个空间,书本就没法再占这个空间了,你可以放在桌子的上面,占桌子上面的空间。“色”还有变坏的意思,这桌子早晚是要坏的,它是有一定的寿命的。它有质碍,你一砸它就坏了。“色”还有一个意思是显现,就是可以表现出来,这么样的形状、颜色等,使我们认识到它。根据这个定义,我们就可以知道,色蕴包括山河大地、星星月亮以及我们人体,这都算色蕴。用佛教语言来说,就是五根、五境。五根就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眼根就是我们的视觉器官。耳根就是我们的听觉器官。鼻根就是我们的嗅觉器官。舌根就是我们的味觉器官。身根就是我们的触觉器官,最重要的就是我们的皮肤等。五境就是眼睛看见的所有境,青、黄、赤、白,长、短、方、圆等,叫色境。耳朵听见的所有境,美妙的音乐、刺耳的噪音等,叫声境。鼻子闻见的所有境,叫香境,即使闻见臭的,也叫香境。舌头尝见的所有境,一切的味道,叫味境。皮肤感触到的一切境,叫触境。另外还有一种叫无表色,就是因为造作而形成的一种不能外在表现出来的现象,比如说受戒了有戒体,戒体就是无表色。戒体你们太陌生,就说你入党吧,你刚参加过入党仪式,一出来你见街上有个小偷偷钱包,你以前可能装着没看见,但今天你想,我是党员了,我怎么能看着他偷老人的钱包而不出一声呢?因为入党而觉得党员应该主持正义,入党就有这么一个心理功能,这就是无表色,当然,慢慢地时间长了,你心里把党员给淡化了,甚至觉得党员应该比群众多点儿好处,那是另一回事儿。你看现在不是搞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教育么。
受蕴,就是感受,所有的感受都是,所有的感受就叫受蕴。我觉得这件事儿令人难受,那个则令人愉快,这些都是感受。
想蕴,按定义来说,就是“取相”,也就是把“相”给拿过来。“相”就是我们认识到的一切,我看见桌子就是认识到了桌子。当然,其实你只是看见的颜色,而且在看见的时侯根本就没有“桌子”这个名儿,取名字这是后一步的事儿。咱们知道,你说你看见了颜色,实际上是你的一个主观感觉,这一个你们可以自己查一下字典,比如百科全书之类的,看书上给“颜色”怎么下定义的。你看见了颜色,就是你的主观感觉,觉得这是黄的,那是红的等,这就是“相”。眼看见的是这样,耳朵听见的也是这样……所有的感觉器官认识到的都是一样的,都是主观感觉,也都是“相”。“相”就“相”吧,可是你要来“取”,“取”就是拿过来,也就是执著。这一个圈儿大家再转一下:本来只是一个主观感觉,所谓主观感觉,就是虚幻的,但你执著说它是真的,这就是取名字儿、立概念。这些就是想蕴,也就是说,取名字儿、立概念等想法就是想蕴。
行蕴,就是造作、作事儿了,或者说就是迁流变化的意思。这个呢,主要是思心所,行蕴的范围就是除了受、想以外的所有一切心理活动。或者再简单点儿就说是因为意念而造下了种种的善恶业。
识蕴,就是了别,包括认识的功能、结果。大乘中说八识,小乘中说六识。
B·十二处
十二处的“处”,是相会的处所、发生作用的地方。十二处分两类,一类叫内六处,一类叫外六处。内六处就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外六处就是色、声、香、味、触、法。内六处和外六处是一一对应的,眼根对应于色、耳根对应于声、鼻根对应于香……它们一一对应、相会了,认识就产生了。所以我们就把内六处说成是识产生的心理基础,说外六处是识的认识对象。最开始的时候,中国人是把十二处翻译成“十二入”,“入”就是涉入,也就是交合在一起的意思,就是说,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与色、声、香、味、触、法是交合在一起的,你没法子把它们分开,你只要看见了,那就眼根与色交合在一起了,你只要听见了,就耳根与声交合在一起了,这就叫“入”。它们根本没法子分开,现在佛教为了解说方便,把它们给分开说了,但要知道,这实际上是分不开的。这十二处主要是着眼于人的认识来分的。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就是我们的感觉器官,给五蕴里说色蕴时的五根的说法应该是一样的。刚才有一点儿没有说到,就是根分为浮尘根、净色根,这是佛教特有的说法,浮尘根就是我们能够觉察到的器官,拿眼根来说,就是眼角膜、虹膜、晶状体、玻璃体以及视神经,还包括附属物眼睫毛之类的,这都是浮尘根。净色根则的觉察不到的,因为这是想象出来的(《楞严经》云其为“色杂妄想,想象为身”)。有些书上把视神经说成净色根,这是不对的,视神经根本就能解剖出来,是能觉察到的,所以只是浮尘根。五根都是这样。而意根则是心理范畴。在小乘中间,他们说意根就是前念意识,因为前念意识可以引生出后念意识来,所以前念意识是后念意识的根,到大乘就不这么说了,说意根是末那。对于色、声、香、味、触、法来说,色、声、香、味、触是前五根所对应的对象,而法则是意根所对。法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法所有一切都是,但这里说的法是狭义的,指思维对象。注意一下,十二处中的色,与五蕴中的色,不是一回事儿,五蕴中的色(蕴)把颜色、声音、味道等都一网打尽了,而十二处中的色仅只是指颜色。到后边儿我要说到百法,五蕴里的色蕴就相当于百法里的色法,范围很广,十二处的色范围要小得多。色处(颜色)有显色、形色、表色等,显色就是青、黄、赤、白、云、烟、尘、雾、影、光、明、暗这些;形色就是长、短、方、圆、高、低、正、歪这些;表色就是取舍、屈伸、来去、坐卧等这些。声处(声音)有内声、外声等,内声是有情发出的声音,象人声、牛马声之类;外声是雷电声、风雨声等自然界的声音。方立天先生把声音说成生物发出的声和非生物所发出的声,我觉得好象不妥,因为比如树,这是生物,但它发出的声音是外声而不是内声。香处有好香、恶香、等香、不等香等等。好香就是好的味儿;恶香就的不好的味道,比如下水道里的臭水的味儿;等香是指具有养生功能的香,比如你到胡庆馀堂去,一到附近就有药味儿,他们炒药,这就是等香;不等香是指没有养生功能的香。味处有甘、酸、咸、辛、苦、淡等。触处有滑、涩等。法处则是除了上边儿说的,其它的都是法处。
C·十八界
十八界就是刚才说的十二处,再加上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十八界的“界”字儿,有特性的意思,就是说色有色的特性,眼有眼的特性,彼此是不一样的;“界”还有共性的意思,比如说白粉笔的白与白纸的白,是有共同性的,这颜色与那颜色也是有共性的;“界”还有种类、界限的意思,十八界就是十八种,十八界各有各的界限、各有各的范围。眼识就是眼根与色相合而产生的认识,耳识就是耳根与声相合而产生的认识。十八界也是以人的认识为中心而对宇宙进行的分法儿。
2·五位
佛教对宇宙还有一种分类法,这一种分类法不是以人的认识为基准而有的,是着眼于普遍现象而有的分类法儿。对宇宙万法的分类,在部派佛教的时候,已经很发达了。什么是“法”,其定义是轨持,后来窥基给说成任持自性、轨生物解。意思就是说,凡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相、能为轨范进而能够引生认识的,这就是法。对于法的分类,在小乘、大乘基本上都是分五位,也就是五种:色法、心法、心所法、心不相应行法、无为法。这只是通用的说法,实际上只有二种:有为法、无为法。所谓有为法,就是指有所造作、可变化,也就是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法;无为法刚好与有为法反过来,是无所造作的,是无生无灭的。有为法又可分为四种:心法、心所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
心法
有为法
心所法
法
色法
心不相应行法
无为法
这样一看,就清楚了,实际上五位是把层次打乱了,但不管怎么着,佛教都习惯说五位了,大家都这么说也就算了。心法就是六识,或者说八识;心所有法是相应于心法而起的精神现象,它是心法的附庸;色法是指物质性的东西;心不相应行法是指既不属于色、又不属于心,但它又是有生灭变化的,有生灭变化就是说它属于五蕴里的“行(蕴)”。既然它不与心相应(同时又不与色相应)而又是“行”,所以就称之为“心不相应行法”。这四种都是有为法。
A·小乘五位七十五法
在小乘中最有代表性的说法是一切有部(一切有部的“一切有”,不是指宇宙和社会的一切事物有,而是指一切事物的构成要素有,也就是七十五法有。后来的毗婆沙,继承有部的说法,进一步说,事物的构成要素其实只是作为名相、概念而存在)的“七十五法说”,这是《俱舍论》中的说法。《俱舍论》是世亲写的,这部论是对整个小乘的一个总结。另外在《成实论》中还有一种说法,是把万法分成了五位八十四法,这种说法没有“七十五法说”影响大,所以咱们这儿就不说它了。
色法(十一种):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色、声、香、味、触、
无表色
心法(一种):心王(摄六识)
大地法(十种):受、想、思、触、欲、慧、念、作意、胜解、
三摩地
大善地法(十种):信、不放逸、轻安、舍、惭、愧、无贪、
无嗔、不害、勤
有为法
大烦恼地法(六种):痴、放逸、懈怠、不信、昏沉、掉举
心所法
大不善地法(二种):无惭、无愧
小烦恼地法(十种):忿、覆、悭、嫉、恼、害、恨、谄、诳、
憍
法
不定地法(八种):寻、伺、眠、恶作、贪、嗔、慢、疑
心不相应行法(十四种):得、非得、同分、无想果、无想定、灭尽定、
命根、生、住、异、灭、文身、名身、句身
无为法(三种):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
这个表格里就是七十五法,其中是把色法排在第一位,按《俱舍论》中的说法,是说下边儿的心理活动必须依托外界的色境才能产生,所以色法要排在第一位。小乘的这种排列法、分类法,是与他们的空观密切相关,他们用的就是析空观,就是说,按佛陀的说法,一切法都是空的,于是小乘就说,佛陀说的肯定是对的,比如说桌子,桌子就是空的,我们可以把它分成桌子面、桌子腿儿等,这样桌子就空了、没有了,然后再往下分,桌子灭也可以往下分、桌子腿儿也可以往下分,往下一分的话,桌子面没有了、桌子腿儿也没有了……你说什么他就分什么,小乘就是这样来理解空的、解释空的,这种方法叫析空观。小乘呢,把世界分到七十五法的时候,没法儿再往下分了,这就是最基本的了。
B·大乘五位百法
五位百法的分法也是世亲明确出来的,他写了一本《大乘百法明门论》。这个世亲确实厉害,小乘七十五法是他确定下来的,大乘百法也是他明确下来的。
心法(八):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
遍行(五):作意、触、受、想、思
别境(五);欲、胜解、念、定、慧
善(十一):信、精进、惭、愧、无贪、无嗔、无痴、轻安、
不放逸、行舍、不害
有为法
烦恼(六):贪、嗔、痴、慢、疑、不正见
心所法
随烦恼(二十):忿、恨、恼、覆、诳、谄、憍、害、嫉、悭、
无惭、无愧、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念、不正知、
散乱
法
不定法(四种):恶作、睡眠、寻、伺
色法(十一):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法处所摄色
心不相应行法(二十四种):得、命根、众同分、异生性、无想定、灭尽定
无想事、名身、句身、文身、生、住、老、无常、流转、定异、相应、势速
次第、时、方、数、和合、不和合
无为法(六):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不动无为、想受灭无为、真如无为
百法的次第跟七十五法不一样了,是把心法放在了第一位,这是跟大乘的教义相适应的,世亲本是学小乘的,后来转而成了大乘佛教的代表,大乘佛教强调一切唯心、强调万法都是由心识转变而生的,离开心识根本就没有自体可得,所以说,心王被放在了第一位。而且,大乘说诸法皆是心识变现而有的,所以大乘的五位百法不再象小乘七十五法那样,是有实体的最基本的不可再分割的,在五位百法统统都是心识所表现出来的相而已,我们一般把这说成“表相”――“相”就是“不是真实的”的意思。从宗教修持角度来说,心法最殊胜,放第一,心所有法是心法的附庸,就放在第二位。色法放在第三,表示色法得依心法、心所法而产生。第四放心不相应行法,表示心不相应行法得借助前三法,不然就没有它们了。无为法要放在最后,因为无为法自己不能显示,得借助前四位的断染成净而显示。百法这个表中,前四位很详细,无为法则很简单,这也是有原因的。佛教是宗教!这是一个无可辨驳的事实,宗教也不丢人,有人老不想说佛教是宗教,大可不必。作为一个宗教,其重心就应该是对众生的教化,所以重点要放在对世间有为法的剖析上,这样为解脱服务,而无为法,那是佛菩萨的境界,说多少众生也不懂,你要不说,却没法引导众生,所以,简单提一下就行了。
在说小乘七十五法时没有具体说一个个的法,现在在这儿就大体上介绍一下,因为小乘与大乘具体到每一法的时候,虽说有差别,但不是甚大的,所以这儿就说一下大乘百法。
第一位的心法,心就是识,识有八种,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第六意识、第七末那识和第八阿赖耶识。前五识就不用说了,第六意识,简单来说就是我们的思维功能;第七末那识简单来说就是我们看见什么就说这是我的、那是我的,这就是末那识,也就是说,末那识就是我们的“执著为我”功能;第八识是保存我们的所有的造作影响的功能。我们知道,我们作任何的事儿都是要留下影响的,这个影响就被第八识保存,也就是说,第八识是保存影响,并使之不失坏、不变质的这么一种功能。这我说的太简单了,你们不用多费心来记,了解一下就行了。
第二位是心所有法,这是百法中要详细分析的。心所有法又分六类:遍行、别境、善、根本烦恼、随烦恼、不定。遍行共有五个:触、作意、受、想、思。触,就是(六)根与(六)尘以及(六)识的接触,是根、尘、识三者的交会点,要是没有这个交会处,整个认识就失去了依据。作意,就是警觉心,它发一个信号,心识就开始活动,它不发信号,心识就不活动。作意于眼就眼识活动,作意于耳就耳识活动。受,跟受蕴一样,就是领纳。领就是领取,纳就是受纳。有了触和作意,受立马就有了——接收到并容纳它应该接收和容纳的信息。受不只被动的接受信息,还有心理的感受和承受。因为感觉喜欢、讨厌、说不清的等情况,那么,就产生了苦、乐、舍三种受,有时候再加上忧、喜,就成了五种受。想,跟想蕴一样,就是取相,取相并不只是对形象的回忆,还能对过去色、声、香、味、触、法等种种“领纳”的信息在意识中浮现出来。思,要造作了,要对所取之境相进行破立了。这五遍行是全部“心法”(精神活动)展开的前提、基础,是认识活动展开的前提、基础。
别境也有五个,就是欲、胜解、念、定、慧。五遍行有普遍性,而别境没有,它对特殊的境起作用。欲,这个欲不是指贪欲的那种粗糙欲望,而是指精神上的追求,人对自己所喜爱的东西,都有欲,就是希望、追求,可能为之契而不舍,这是精神深处的内在冲动力。胜解,就是殊胜的见解,有决定的意思,你要是在认识上犹豫不决,这不是胜解。胜解既是决定,当然就有坚持到底、不变不移的功能。胜解有邪有正,这不一定的。胜解一定得是对它了解得清清楚楚而得到决定。念,也就是对某种信息执持不放,不让它沉没,使之长期不断地处于“现在”的观念中。定,就是让心念专注于一境。慧,就是智慧,有了简拣事物的能力,有了辨别善恶的能力。
善,有十一种,信、精进、惭、愧、无贪、无嗔、无痴、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善是对自己、对他人都有利益的。信就是相信、信奉,就是对认识判断的确认、是具有稳定性的判断,是行为趣向的前提。佛教说有信实、德、能三种。信实,就是对一切法的事实、空理相信。信德,“德”就是佛法功德,也就是于己于他的利益。比如说我作一件好事儿,我就有一种崇高的心理感受,这种感受与“德”就相应了。信能,就是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不比他人差,也相信自己和他人都能精进向上,都能成佛。总之,要相信正法、相信因果。这个信能对我们现在最要紧,现在人老是觉得不如古代,说古代怎么怎么好,现在怎么怎么不好,这不行。这种比法是不对的,因为我们是拿现在的普通大众与古代的高僧比,普通大众只能与普通大众比,对于高僧,我们只能向他学习,而不能与他们比。现在还有人拿我们与密宗比,说密宗好,我们汉地佛教不好,最明显的就是说密宗有传承,其实都是妄言,密宗的传承算什么传承,比如萨迦派的传承,昆·贡却嘉波(1034~1102)建萨迦寺,第一代祖是萨钦·耿噶宁波(1092~1158),他是昆·贡却嘉波的老二儿子,第二代祖是索南孜摩(1142~1182),他是第一代祖萨钦·耿噶宁波的二儿子,第三代祖是札巴坚赞(1147~1216),他是第二代祖索南孜摩的弟弟,第四代祖萨班·贡噶坚赞(1182~1251),他是第一代祖萨钦·耿噶宁波的老四儿子,第五代祖是八思巴·洛哲坚赞(1235~1280),他是萨班·贡噶坚赞的侄子……这都是他一家子,这是啥传承?这恰恰说明了西藏政教合一的体制之下政教一切权力被他们把持了,一直到清朝才实行金瓶挚签这个方法,就是冲击一下,给增加一些不确定因素。我们汉传佛教比藏传不差的,这信心得有。精进,就是咱们常说的奋发图强的心理状态、行为表现,在修行的过程中勇猛前进、毫不退缩。也就是努力地断恶行善。有了精进,就能自励奋发,并能忍耐劳苦、去除懈怠,朝着认定的目标坚定地前进。惭,自己作了错事儿,觉得对不起自己的良心,心里有了不安。愧是自己作了错事儿,怕别人诃责,于是心里不安。无贪,定义是“于有有具,无著为性”,“有”指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有具”是生三界之因。也就是说,对三界之因、之果都不执著,这种心理就是无贪。心里有无贪,就可以免去一些心理障碍,也就有了精神力量,咱们常说的“无欲则刚”,就是这回事儿。无嗔,就是没有恼怒怨恨等心理,使自己处于明净祥和的状态里。它的定义是“于苦苦具,无恚为性”,苦就苦苦、坏苦、行苦,或者说的八苦,都中;“苦具”就是产生苦的原因,也就是对苦的因、苦的果,都心态平和。无痴,就是不迷惑,对事对理都能正确判断、产生正确的认识。轻安,这是在得禅定前夕才有的,当然,稍微放宽点儿说的话,也不是那么绝对,也可以指健康通泰、愉悦的心理状态。不放逸,就是自律、自我警惕,时时看住,不要叫心里出现不善的东西。行舍,就是在作事儿的时候要舍弃那些不如法的,有分别是不如法,那就不要有分别,等等。不害,就是心里充满慈悲、充满爱心。
根本烦恼有六个,就是贪、嗔、痴、慢、疑、不正见。贪,就是明明我已经有了、已经够了,可还想过分地多要。嗔,对于不如自己心意的境界就产生出怨恨。小乘七十五法中的贪、嗔,不是烦恼而是不定,注意区别。比如宣化上人说的,你们都不要贪,我可以贪,把你们的财物都贡献给我,我来盖个大庙,象宣化上人这就是好的。还有嗔,比如说你看见街上有抢劫的,别人都不敢出头,你大喝一声跳上来,光天化日竟敢抢劫,你这也是嗔,但是好的。七十五法中是这么说的。痴,就是不明事理。慢有好多种情况,反正是在跟别人比较的时候产生的,比如说我确实比对方好,我就傲视一切,不谦虚、也不尊重对方。他跟我差不多,我就想,你也没什么了不起的。他比我好,我就说,“好又怎么了?有什么了不起的!”还有好多种,有的把慢分成七种,有的分成九种。疑,就是拿不定主意。这跟禅宗的大疑大悟、不疑不悟是两码事儿。不正见,就是被污染、被歪曲的智慧,这不是一种心理状态,而是一种系统的认识,有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取见等的不同。
随烦恼有二十种,又分成小随、中随、大随三种。小随烦恼十种,中随烦恼二种,大随烦恼八种。小随烦恼是:忿,就是愤慨,这是不利的情境激发的,可以引起争吵、斗殴等。恨,恨是忿的延续,对于刚才的事儿耿耿于怀。覆,隐藏,自己作了错事儿,怕别人知道,故意隐瞒。恼,就是忿、恨积到一定程度,使得自己粗狂失常。嫉,嫉妒,对别人的名利产生一种酸酸的感觉。悭,吝啬。诳,为了得到名利而欺骗别人。谄,拍马屁,这是一种谋求名利的手段。害,伤害,还指看见别人受到伤害自己就产生快意的心理。骄,自己有长处,产生了优越感,因而轻视他人。中随烦恼有二个:无惭,不知自尊自强、因循苟且的堕落心态。无愧,对于恶行心安理得。大随烦恼有八个:不信,主要是指不信佛法。懈怠,对于断恶修善作得不尽力,有些偷懒。放逸,就是不规束、纵性放荡,它跟懈怠互相配合,懈怠是内在表现,放逸是外在的表现。昏沉,就是打磕睡,到禅堂了,一坐就打磕睡,上课也是这样,一下课精神马上就来了。按佛教的说法,这是修禅观的最大障碍。掉举,就是心猿意马,心老往曾经经过的乐境上跑。散乱,这比掉举更麻烦,这是心跑个没边儿,掉举是心往曾经经过的乐境上跑,散乱是干脆乱跑,跑哪儿算哪儿。失念,就是对于曾经经过的事儿、曾经修习过的内容,不能明记,一下就忘。不正知,就是错误的认识,所有的邪知邪见都可以算到不正知里边儿来。
不定法有四个,就是恶作、睡眠、寻、伺。这四法可善可恶,要具体情况具体判定,所以叫不定。恶作就是悔,就是对自己所作的事儿感到后悔。你要是对作了好事儿后悔就是恶,你要是对作了坏事儿后悔,就是善。睡眠就是睡觉,睡够了你贪睡,那就是恶,你太累了而睡一觉,起来后就会更有精神,这是善。寻,就是寻求,看你寻求啥了。伺,就是伺察,也是看你对啥伺察了。
色法有十一种: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法处所摄色。心法、心所有法是精神、心理现象,而色法是物质现象,不过在大乘佛教中,物质现象也只是精神的外在表现而已。眼、耳、鼻、舌、身就是五根,色、声、香、味、触是五境。而法处所摄色有五种:极略色,就是把有形质的土石等往小处分,一直分到不能再分。极迥色,就是把青、黄、赤、白这一些无形质的色一直往下分,分到不能再分。受所引色,你受了戒,得了戒体,戒体的防非止恶功能是心力所摄的,这就是受所引色。遍计所起色,就是通过你的遍计思维活动而出现的,你坐下来想,想龟毛兔角,想久了龟毛兔角就在你面前出现,这就是遍计所起色。定所生色,这是八地以上的菩萨在禅定中现出来度化众生的。
心不相应行法有二十四种:得,获得、成就,主要指修持佛法所得。命根,就是寿命、生命。众同分,众生的共相。异生性,就是凡夫性,就是说凡夫各有各的思想等,都不一样。无想定,这是一种外道所修的定,他们说人的烦恼就是因为乱想,所以只要不想就没有烦恼了。灭尽定,这是佛教圣者所修的定,它与无想定的区别就是有没有般若观照,这样把第七识相应的烦恼也降伏。无想事,就是因为修无想定而得的果报,也就是生到无想天,就是四禅广果天,在那里可以寿达五百劫。名身,就是语言文字上的名词。句身,就是句子,能够完整表达思想和概念的语言文字。文身,就是文章,是由语言文字组成的。生,发生、产生,就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初始状态。或者说是本无今有。住,指事物运动变化过程中的稳定状态。老,事物运动变化过程中的衰败状态。无常,指事物运动变化的绝对性。流转,“流”就是相续不断,“转”就是变化。一直在变化,没有一会儿的停止,就是流转。定异,绝对的不同,善、恶是绝对不同的,这就是定异。相应,指因与果的一致性。势速,指事物变化的过程势不可挡。次第,事物的变化是有顺序的,乱不了。时,时间。方,空间、方位。数,一、二、三、四、五就是。和合,事物众缘聚会,事物统一体的有机和谐性。不和合,指事物之间相互排斥。
无为法有六种:虚空无为,虚空是不变化的、无造作的。或者说,我们一证悟,就离开了所有的障碍,犹如虚空,所以称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通过修行,有智慧了,凭智慧的简择而达到寂灭境界,叫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真实、真理是不用智慧来简择的,它本身就是真理、就是无为法,这就是非择灭无为。不动无为,这是通过禅定进到色界四禅之后而达到的不为苦乐所动的境界。想受灭无为,是指通过禅定进到无色界的无所有处的境界,把想心所、受心所统统灭除。真如无为,这就是佛教所讲的真理。
到这儿咱们稍微说一下小乘七十五法与大乘百法的不同,一个分成七十五、一个分成一百,这也是不同,但这不是本质的不同,其实你把它分成七十五、分成一百,你就是分成一千也没有关系,其本质的不同根本不在这儿,其本质是:小乘的七十五法是有自性的,大乘分的百法也随顺众生说有自性,但这只是名字上如此说而已,它其实根本就没有自性。在《大乘百法明门论》一上来就说了,“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何者一切法,云何为无我”,下边儿说了,一切法者,就是百法。这就是说,“百法都无我”、都无自性。就是说,百法是认识上的事儿,而小乘七十五法则是说,这些法是构成世界的真实法,世界也是真实的。
二、宇宙模式
佛教对于宇宙的模式,有两种描述法,当然了,宇宙还是这一个宇宙,是解说方法有两种。一种解说法是把宇宙说成佛国世界和众生世界,另一种解说法是把宇宙说成有情世间、器世间。咱们先说第一种解说模式。对于佛国世界倒不用多说,只简单提一下。在小乘佛教中没什么佛国世界,大乘佛教中才说到:一切自己觉悟、又使众生觉悟、而且圆满了的,都是佛,每一尊佛,就有各自的佛国净土,而且每一个人要成佛,都是到他自己的佛国净土里去成佛的。而净土大都差不多,只不过各经强调本经所宣扬的佛的净土最庄严而已,象《无量寿经》,说西方极乐世界是法藏比丘比较了其他净土之后另外成就的一个,也就是说极乐世界是最好的。而《华严经》则说华藏世界摄其他佛土……但各经对净土的描述,都是轮廓性的。到中国之后,则成了以心净为佛土,这是另一回事儿。佛教对于众生世界的描述则细致得多。众生世界又分三界。
1·三界
三界很简单,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先说欲界,欲界众生的特点就是深受各种欲望的支配。依次从低到高有六类,也就是六道: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六类众生都是围绕须弥山而住,须弥山是世界的中心。须弥山,有很多的名字,叫什么妙高山、好光山、好高山、善积山、妙光山、安明由山等等,它是宇宙的中心,在它的周围,有四大洲、九山八海。在《长阿含经·阎浮提洲品》中说,须弥山高出水面八万四千由旬,水面之下也有八万四千由旬。一由旬到底是多少,说不准,因为经典上说的就不一样,有说四十里,有说三十里,有说军队一日所行的里程等,我们就说这八万四千由旬就是很大很大就行了,况且八万四千也只是一个常用数儿而已。在须弥山的周围,围绕有八层山,每层山之间有一层海,总计就是九山八海:最中间是须弥山,紧捱在须弥山的外边儿的是伽陀罗山,有四万两千由旬高。在须弥山与伽陀罗山之间,有一层大海,海宽八万四千由旬,这一层海上有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庐洲等四大洲,我们现在就住在南赡部洲。东胜神洲其实应该是东胜身洲――我们习惯上是“神洲”――因为那里的众生身体很殊胜,不象我们身体粗重,要是一段时间不抹这个蜜那个粉的,就不能看了,那里的众生不会的。《长阿含经》十八卷说那里的人的脸是正圆形的,《俱舍论》卷十一说那里的人的脸是半月形。那里的人可以活二百五十岁。我们南赡部洲的人有一点儿好,就是可以修行。西牛货洲呢,那里有很多的牛、羊,那里的人是以牛为货币进行交易,就以这个为生,就是说商业发达、贸易活跃,那里是真正的市场经济。所以叫西牛货洲。《长阿含经》卷十八说那里人寿长二百岁,《俱舍论》卷十一那里人寿是五百岁。北俱庐洲的人在四洲之中是最享福的了,那里的地都是平的,黄金为地,人们的生活平等安乐,没有忧虑,那里是真正的共产主义,所有的东西都是大家共同所有,没有抢夺、争执,也没有盗贼、恶人、斗争等事。那里的人寿命是一千年,死了之后,就生到忉利天或他化自在天,因为他们太享福了,所以佛教把生在那里叫学佛八难之一,因为在那里没佛出世,人们不知道修行,有些浑浑噩噩的。
在伽陀罗山的外边儿,是伊沙陀罗山,它高二万一千由旬,在伽陀罗山和伊沙陀罗山之间也有大海,宽四万二千由旬。在伊沙陀罗山的外边儿,有游乾陀罗山,高一万二千由旬,在伊沙陀罗山与游乾陀罗山之间,也有大海,宽二万一千由旬。游乾陀罗山的外边儿,是苏达梨舍那山,高六千由旬,在游乾陀罗山与苏达梨舍那山之间的大海,宽一万二千由旬。在苏达梨舍那山的外边儿,捱着的是阿输割那山,高三千由旬,在苏达梨舍山和阿输割那山之间的大海,宽六千由旬。在阿输割那山的外边儿,捱着的是尼民陀罗山,高一千二百由旬,在阿输割那山和尼民陀罗山之间的大海,宽二千四百由旬。尼民陀罗山的外边儿,捱着的是毗那多迦山,高六百由旬,在尼民陀罗山和毗那多迦山之间的大海,宽一千二百由旬。在毗那多迦山外边儿,捱着的是斫迦罗山,也就是铁围山,高三百由旬,在毗那多迦山和铁围山之间的大海,宽六百由旬。
在“业力轮回”那儿已经说到过六道轮回,这儿只重点说一下天道。在欲界中有六层天,因为处在欲界,所以经典中有“六欲天(子)”的说法。第一层是四天王天,四天王天在须弥山腰的犍陀罗山,这犍陀罗山有四个山峰,每一个山峰住有一个天王,一个天王带着一帮子自己的眷属。在中国一般称为四大金刚,住东方的叫持国天王,南方的称增长天王,西方的称广目天王,北方的称多闻天王。四天王天的一昼夜是我们人间的五十年,四天王天的人寿命是五百岁。你们可以算一下相当于人间的多长时间。第二层天叫忉利天,这层天在须弥山的山顶,它的天王叫帝释天王。忉利天以人间一百年为一昼夜,它的寿命是一千岁。帝释天以下,都是以须弥山为所依,是地居天,而帝释天之上,叫空居天。第三层天叫夜摩天,以人间二百年为一昼夜,寿命长二千岁。第四层叫兜率天,现在是弥勒菩萨居住的地方,佛教说将来要成佛的,都要先在这里居住一段时间。兜率天以人间四百年为一昼夜,寿长四千岁。第五层是他化天,以人间八百年为一昼夜,寿长八千岁。第六层他化自在天,以人间一千六百年为一昼夜,寿长一万六千岁。
色界的特点就是生到这儿者还有身体,有身体就有身体带来的麻烦,不过色界天的色(物质)与欲界的色比起来,已经殊胜很多了,有色、有光但没有重量,这叫清净妙色。色界天有十八层,要想生到色界,这得靠禅定的功夫。功夫最浅的,只得了初禅,而初禅还有三个等级,最浅的是生到梵众天,稍高点儿的生到梵辅天,最好的生到大梵天。你如果禅定修得好,得了二禅,就生到二禅天,二禅天有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随工夫的不同而生到不同的天。你要是修得三禅,就生到三禅天,三禅天有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也是随着工夫的不同而生到不同的天。你要是修得四禅,就生到四禅天,四禅天有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其中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叫五净居天。
无色界的特点是只有精神活动。要想生到无色界,必须修无色定。无色界有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空无边处天是修空无边处定而生到的,识无边处天是修识无边处定而生到的,无所有处天是修无所有处定而生到的,非想非非想处天是修非想非非想处定而生到的。
四王天
忉利天
欲界天 夜摩天
兜率天
化乐天
他化自在天
梵众天
初禅 梵辅天
大梵天
少光天
二禅
无量光天
光音天
少净天
三禅 无量净天
三界二十八天
遍净天
色界天
无云天
福生天
广果天
无想天
四禅 无烦天
无热天
善见天 五净居天
善现天
色究竟天
空无边处天
无色界天 识无边处天
无所有处天
非想非非想处天
2·三千大千世界
刚才说的是三界,至于三千大千世界,那是说,佛教以为宇宙是由无数的世界构成的,每一个日月照耀之处就叫一个小世界,这一个小世界就是一个三界――下至地狱、饿鬼、畜生,上至无色界天,但有的说法是说,一个小世界包括地狱、饿鬼、畜生、人、阿修罗,以及天道的欲界天、色界初禅天,再加上日月星辰等,这就是一个小世界。小世界的最下边儿,是一层气,叫风轮,上边儿是一层水,叫水轮,再上头是一层金属,有的说是一层硬石,叫金轮,再往上,就是山、海洋、各大洲,在这山、海、各大洲就居住着众生。须弥山位于这小世界的中央。这个小世界有一个日、月。
一千个这样的小世界叫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叫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叫一个大千世界,一个大千世界因为中间出现了小千、中千、大千三个“千”,也就是说是三个千重叠起来的,所以叫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就是一个大千世界。一个大千世界、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是一个佛教化的地方,称为一佛土,或者叫一佛刹,象我们现在居住的这个三千大千世界,就是释迦牟尼佛的佛刹。在整个宇宙中,有无数个三千大千世界,经典中说“十方恒沙世界”、“十方微尘世界”。
3·有情世间与器世间
第二种解说模式,就是把世界分成有情世间、器世间。世间的“世”,就是迁流变化、会毁坏,“间”,就是间隔。有情就是六道,也就是人、牛等有情感的东西,器世间就是山河大地、树木日月等东西。有情世界一般的分法就是六道,这说过好几回了,这种分法也就不说了。还有一种分法是按胎、卵、湿、化四生来分。所谓胎生就是生小孩、生下来就是小孩,这就是胎生。人就是,牛也是、羊也是,等等。生下来之后,妈妈得照顾它一段时间。卵生就是下蛋,鸡就是下蛋、鸭也是下蛋,等等。生下来之后得妈妈孵化。湿生则是指必须有湿气才能生,比如说一块肉生蛆了,我老家那儿叫下白雥,我记得小时候过年,家里要把准备的肉卷在帘子里放外边儿冻,就是防下白雥,这个就是湿生,就是说,必须得有那一块儿湿肉才行。这湿生实际上就是要把卵产在湿润的地方,鱼、癞蛤蟆等,每到产卵期就产下大量的卵,都是产在湿润的地方,但是产下卵之后它们就不管了,任凭这卵自己孵化,所以有很多的卵就被别的东西给吃了,鱼之所以一次产那么多的卵,就是因为有太多的实际上长不成的,为了保持这一物种,所以只能凭数量取胜。化生则是无所依凭,忽然而有,也就是说,化生是不用妈妈的,只要业力就行了。卵生是这一个生下蛋,可能另一个来孵,小鸡也搞不清到底哪一个算自己的妈妈,化生根本没有妈。在佛经中,还有些奇怪的现象,比如说人,人也有四生,我们都是胎生的,不信你问问你们的妈妈。但也有卵生的人:在婆沙论上说,以前有一个商人,他入海采宝,见了一只雌鹤,这个鹤生了二个蛋,他就把这二个蛋拿回来了,后来这两个蛋里却生出两个小孩,这两个小孩长大后都出了家,后来还证了罗汉果,大的就是世罗罗汉,小的是邬波世罗罗汉。象咱们中国传说的哪吒,生下来是一个蛋,他老爹李靖一见,“怎么生下来一个妖怪”,挥剑就砍了下去,把蛋给砍开了,里边儿一下子跳出了小哪吒。这就是卵生的人。当然了,这只是一个说神话故事。还有湿生的人:《贤愚经》上说过一个事儿,说在过去世,有有善住王,说他的脑门上忽然生了一个疱(pao),这个疱越长越大,后来疱开裂,生出一个小孩儿,这个小孩后来当了国王,就叫顶生王。化生的人就多了:《涅槃经》上说,有一回佛与四众行脚,有个比丘尼叫阿罗婆的,忽然从地中化生。佛经中说,在劫初的时候,人都是化生的。不光人有四生的,鸟也有四生的,龙也有四生的。这在佛经中间都有。
世间有四个阶段,叫四劫,分别是成、住、坏、空。劫就是很长的时间,具体是多长儿?是这样算的:从人寿八万四千岁开始算,每一百年减一岁,慢慢地减,一直减到人寿十岁,这叫减劫,再从人寿十岁开始,每一百年增加一岁,慢慢地加,一直加到人寿八万四千岁,这叫增劫。这一增一减叫一小劫。二十个小劫为一中劫。成劫是一中劫,住劫是一中劫,坏劫是一中劫,空劫也是一中劫。这样,成、住、坏、空四中劫,就是一大劫。在成劫的时候,最初一小劫形成器世间,后十九劫形成有情世间,总共是二十小劫。住劫的时候,中间也是二十小劫,也就是二十番的增减,在第二十次增减的减劫中,出现三灾:饥馑灾、疾疫灾、刀兵灾。在第二十次增减的减劫,到人寿三十岁的时候,出现饥馑灾,众生差不多都要饿死;到人寿二十岁时,出现疾疫灾,人要病死得差不多了;到人寿十岁的时候,刀兵灾起,就是战争来了,到这时候,众生几乎死绝了。也就没有了,当然是说剩下的太少了,就忽略不计了。这就进入坏劫。坏劫也有二十小劫、二十番增减。初十九劫应该是过滤,就是过滤一下在住劫后期还剩的个把人,看他们到底能藏在什么地方去,这十九劫就是把躲过的漏网者一个一个的找出来,然后弄死。有情世间的坏,是从地狱开始,然后依次往上,饿鬼、畜生……到第二十次增减、二十劫的时候,器世间也就是坏了。器世间的毁坏,是大火起来后烧掉的。到空劫的时候,世间唯有空虚,没有昼夜日月之分,这种状况称为大冥。经过二十小劫,再到成劫。
三、宇宙生成
1·因果的基本概念
按佛教的说法,任何事物的形成,都有它的因缘,这就是佛教的基本教义――缘起论,前边儿说过的十二缘起,其实也是缘起论的一个方面,不过十二缘起主要是谈的人生的内容,现在谈宇宙论的缘起,就不能拿十二缘起来说了。不过,拿其他的来说,也仍然包含人生论的内容,而且人生论的内容还占有相当的比重,因为说到根本,佛教也是一个心识的问题、心念的问题。缘起的“缘”,就是结果所赖以生起的条件,“起”是缘的一个功能,使事物得以生起。这儿我们要注意一个:一个事物是诸缘的和合而已,并没有实体,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缘起性空。但有人把它理解成这样:一个事物都得有诸缘和合,这恰好说明了事物的实在!因为有诸缘,所以就有事物!这样说的话,根本不是佛教。缘起论是说,一切的事物、现象都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互为因果的。佛教强调,任何一个事物,都不是只有一因,必须是有一因加上助缘才能生起。到下边儿咱们会说到一个词,叫异熟,梵文是vipāka,按梵文原意,vi就是异、区别,表示a+b得出c,这是玄奘法师给译成异熟的,早些时候都是给译成果报,就是:因为a,所以一定c,这样来看,异熟比果报要准确得多。不过我们还是习惯用果报,这是一个涉及到心理学的问题,我就不说了。下边儿咱们说一下缘起的一些概念。
A·四缘
四缘就是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四类条件。在这四缘中间,精神现象得四缘都具备,但物质现象则只需要其中的因缘、增上缘就可以了。四缘中的因缘,是最直接的、最重要的,所以一般称为亲因缘。这四缘包括了所有的一切条件,《中论·观因缘品》中就说,“一切所有缘,皆摄在四缘”。先看因缘。在咱们一般的说法中,因跟缘是分开的,因是主要条件,缘是次要条件,这里说的因缘,其实是一个偏正结构,就是说因也是一种缘。关于什么才可以作因缘,在经典中有不少的说法,但我们得分清哪些是真话哪些是假话,当然了,在佛教中,这假话叫方便权巧。比如说你们可能听过这么一句话,“菩提心乃成佛之因”,实际上成佛的因是成佛的种子,有人把这种子叫成佛性,甚至草叶线缕也有佛性,楞严经里就有这说法。它才是排在第一位的,菩提心只是第二位的。但我们知道,佛性是人人都有的,人人都有的话,就不珍贵了,不用说了,但菩提心不是人人都有的,所以就强调让人发菩提心,所以说“菩提心乃成佛之因”。现在我就告诉说:在佛教中,因缘、亲因缘是自种子。所谓自种子,就是“无始以来在我们头脑中形成的对某事物的人生经验”,比如说桌子,它的自种子就是我们头脑中的桌子的印象、经验。第二是等无间缘,这种缘就是指心念的前后相续,人的心念是前后相续的,必须得前念灭了,给后念腾出位子,后念才能生起,前念要是占着位子,那后念没地儿可站的。或者说后念是凭前念给带起来的,而且前念对后念大体上有一个规定性,比如说前念认识到桌子,后念一般来说也是对桌子产生的,觉得这桌子好、不好等,当然,这只是一般情况,是大体上这样,并不是绝对的,比如说吧,我不看路而走,象看路边儿的什么东西,或者说我在想事儿,忽然一下子踩着了一根钉子,那么,我的心念能够一下子就到脚这儿,这变化就比较大了。《正理经释》上有这个例子。等无间缘的“等”字儿,就表示前后相等,这个相等就是大差不离的意思,可不是绝对的一样,也就是刚才咱们说的,前念对后念有一个大体的规定性;“无间”就是没有间隔,因为是在说念头,所以应该是说前后两念之间没有其他的念头来间隔。这就是等无间缘。这等无间缘又叫次第缘,就是说这两个念头有一个次第。第三个缘是所缘缘,所谓所缘缘就是认识对象。比如说我来看这张桌子,要是没有这张桌子,你肯定看不见这张桌子,也就是说,这张桌子可以使我的心识产生作用,没有这张桌子我的心识就产生不了认识这张桌子的作用呀~~还有,这张桌子对心识还有一个限制的作用:它是一张桌子,你要是现在看它的话,你就只能看见一张桌子,要是说你现在来看这张桌子,可是你看见的却是一只小狗,那才真叫奇了怪。关于这个所缘缘,陈那论师有一部小论,叫《观所缘缘论》,很短,对所缘缘讲得很清楚,说要想作所缘缘,必须具备两个条件,“谓能缘识带彼相起及有实体令能缘识托彼而生”,所谓“带彼相起”就是指有形相,我看桌子,桌子必须能看见,我听你吹笛子,声音必须我听见了,这就是有形相。陈那论师说,能够作所缘缘的,实际上是“内色”,“内色如外现,为识所缘缘”。第四个缘是增上缘。所谓增上缘,就是对事物的产生起帮助作用的条件,比如说我们种下了麦籽,要想使它生长,就需要一定的温度、水分肥力等等的条件,这些就是增上缘。
宇宙现象的生起,这四缘缺一不可。
B·六因、十因
刚才说的四缘说,那是通用的,但在具体到各家各派的时候,还有稍微的差异。这儿再说一些别的说法,我选取一种小乘的说法、一种大乘的说法,稍微介绍一点。
六因说是小乘一切有部的说法。第一种是能作因,能作因的范围很广,阳光能帮助小麦生长,阳光就是小麦的能作因。也就是说,只要能够帮助某事物生起的,就是某事物的能作因。还有一个是只要不障碍某事物生起的,也叫能作因,比如虚空,它就对大树的生长不起障碍作用,它也是能作因。这个能作因实际上就是四缘说中的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范围广得不得了。第二种因是俱有因,就是一直有、永远有、从来就不会没有的因,比如说四大,在古印度的说法里,任何事物都是四大组成的,所以四大是永远不会没有的,这就是俱有因。再比如说,两束芦苇相互依靠而立,就是两事物展转有力,同得一果,这时候它二者也是俱有因。第三种因是同类因,所谓“同类”是指因与果同类,善因就得好果,这就是因与果同类,则就是同类因。同类因主要就是指这个,但有时候也可以这么举,妈妈生下儿女,妈妈是人,儿女也是人,妈妈是牛,生下来的儿女也是牛,这也是同类因,这一般不这么举。第四种因是相应因。这是指心王要活动,必须有相关的心所法来配合,比如说,意识思维一张古董桌子,同时起来的就有贪心所,那就也是对这古董桌子的贪。第五是遍行因,就是指普遍存在的因,这其实是在同类因中单独把烦恼法抽出来另立为一类的,也就是说,其实遍行因这个集合是被包含在同类因那个集合里边儿的。同类因是善因与好果同类、恶因与苦果同类,无记因与无记果同类。为啥要单独把恶因与苦果同类这个同类因给抽出来呢单独命名为遍行因呢?就是因为我们现在一切说实在的都是恶,没有多少善,即使有点儿善,也是伪善、不纯粹的善,《地藏经》上就说,“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也就是说,恶的普遍性要比善大得多,所以,把恶给单独抽出来命名为遍行因。第六种因叫异熟因。异熟这两个字儿,按通用的说法,有异时而熟、异类而熟、变异而熟三种。异时而熟就是指今冬种下麦子,明年夏天才能熟。异类而熟是说,因有善恶,但果绝对没有善恶,这说法咱们中国人不欢喜,中国人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佛教说善有好报、恶有苦报。变异而熟则是说比如现在有一棵柿子树结了柿子,是青的,但到成熟的时候,它红了、香了。在这六因说中间,异熟因是最重要的,而且其中重要中的重要是“因有善恶、果无善恶”。
大乘咱们拿唯识十因来说。第一种是随说因,这是名字、名言,有了名字才能够引发你的种种想法,所以,佛教把这个叫随说因。第二是观待因,比如说我饿了,那么我就想吃饭,这样,食就是饿的观待因。第三是牵引因,比如说十二因缘中的,因为无明,所以使得后边儿的行、识,以至于老死都出来了,那么,无明就是老死的牵引因。第四是生起因,刚才说的因为无明,所以行、识、以至于老死都出来了,则无明对于隔了好几支的、十二因缘的最后支老死来说,是牵引因,但无明对于直接挨着的行支来说,就是生起因。咱们说,小麦的种子对于小麦的芽来说,是生起因,但小麦的种子对于明年春末要开的小麦花、明年夏天要成熟的小麦籽来说,就是牵引因。第五是摄受因,这是指任何一法的生起,除种子之外的其他一切助缘,都叫摄受因。第六是引发因,这个引发因呢,比如说十二因缘,因为无明,所以行、识,以至于生、老死都出来了,这个引发因是指整个的十二因缘,是一串儿的,展转引发,这就叫引发因。第七是定异因,这是指不同的因感不同的果,一定不会错乱的。种瓜这个因与种豆这个因,就是定异因。第八是同事因,是指好多的因和力得到一个结果。第九是相违因,比如说冰雹就是玉米生长的相违因。第十是不相违因,这是指在得果的过程中不起障碍作用的因。
四缘也好,六因也行,十因也罢,说实在的,这些分法都是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六因的分法之中,就用了好几个标准,十因也是。
C·五果
因果是连着的,说过了因,也得说说果。咱们就把通用的五果来介绍一下。
第一是异熟果。这跟前边儿说过的异熟因一样,异熟因所得就是异熟果。第二是等流果,所谓等流果,“等”就是相等、一样,注意,这相等、一样是大差不离的意思,可不是绝对的一模一样。而“流”就是从因到果,这么一个转变,他们说“流谓流类”。其实很简单,果与因相似,就叫等流果。老百姓们说得才简单哩~~现在你杀猪,以后你就变猪,要被杀,当然了,老百姓们这说法是不准确的,而且可以说是错误的,但经常说。先前你爱干什么,形成了习惯,现在你还爱干那事儿,这也是等流果。第三是士用果,就是人用各种工具造出各种东西,这就是士用果。第四是增上果,就是果看起来比在因位时大多了,象咱们常说的“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就是。第五是离系果,这个果呢,是修行成道,修行是成道的因,成道了就没有烦恼系缚了,所以叫离系果。
这些就是佛教因果的一些基本概念,我在宇宙论这儿说它们,但你们看,不是中间还大都是谈有情么~~下边儿咱们就说说宇宙的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