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心部下的生活

 

马谡是一个军事理论家,说起来一套一套,作为一个参谋是很称职的。他曾跟随诸葛亮,屡献战策,得到诸葛亮赏识。刘备是军事、政治领袖,讲究实际,看到诸葛亮赏识马谡,很不放心,在临终前交代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马谡确实缺乏独立作战的实践,街亭失守后孔明无论如何也不能不杀掉他,于是有了千百年来令人唏嘘不已的挥泪斩马谡。

当时诸葛亮将马谡押到帐前,宣布他此次失守街亭为国家造成了严重损失,罪当伏诛,转而告诉他:“汝死之后,汝之家小,吾按月给与禄粮,汝不必挂心”。

马谡今日是国家罪人,诸葛亮尚能念及他此前曾追随自己,为国家鞍马劳顿、呕心沥血、屡献战策,不使他的妻儿为生活所困。诸葛亮这样做是对的,这才是当官的样子。干活时让人干活,干过活就把人给忘了,这样恐怕不太好。

陈宫曾追随曹操反对董卓,后来因曹操杀吕伯奢,而终于离开曹操,甚至站到他的敌对阵营。白门楼陈宫与吕布一起被擒,曹操知陈宫足智多谋,有意戏弄,“你若被杀了,老母妻儿怎么办?”陈宫说,“我老母妻儿存亡,全看你了。”说完径步下楼,左右牵之不住,曹操起身泣而送之,陈宫并不回顾,曹操立马宣布:“即送公台(陈宫字)老母妻子回许都养老。怠慢者斩。”陈宫伸颈就刑,众皆下泪。

曹操此时百感交集,想当初自己谋杀董卓不成,孤身逃难,被陈宫部下活捉。陈宫那时仅为一小小县令,但深明大义,理解曹操冒死为国除害,没将他押去领赏,而是将他放了,自己也辞了官职,追随他走上亡命之路。虽然陈宫最终离开他,成为敌人吕布的谋士,但当年那份感情无论如何不该忘记,杀陈宫就杀,但作为补偿:让他老母妻儿好好生活。

马谡、陈宫最终作为罪人、敌人,还得到这种待遇,若是一直追随诸葛亮、曹操的人,待遇想必会更好。

你的部下从事一项重要工作,顾不上家,你想到了吗?你的部下埋头工作,他的福利待遇你想到了吗?

马胜利是河北保定市人,原为石家庄造纸厂销售科长。1984年,石家庄造纸厂出现亏损,危难之时,马胜利毛遂自荐,以实现年利润70万元的豪气承包该厂。结果他一上任,当年就实现利润140万元,三年之后居然实现年利润320万元,累计上缴利税860万元。1987年,马胜利吸收了全国100多家企业,组建了中国马胜利造纸企业集团,集团年产值达到4亿元,月利税达到1000多万元。马胜利由此成为闻名全国的“马承包”,一时名震神州:他曾先后4次受到邓小平接见,当选为中共十三大代表;荣获全国轻工劳动模范、中国优秀企业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等荣誉称号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可以说是为初期国有企业改革立下汗马功劳。但后来这个原本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突然间所有的待遇都被取消,每月只拿135元的“退休金”了(20043月《打工》 作者:赵振江)。他经济上是清白的,这样的功臣至少也要给安排点恰当工作,让他体面地生活下去吧。几年后,当马胜利在电视镜头前泣不成声,石家庄的领导应该有点不安。体恤你的部下是应有的官德,也将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帮助你的事业蒸蒸日上。

 

                    谏要适可

 

赤壁之战前夕的一次军事会议上黄盖竟重提降曹议案,并且倚老卖老,顶撞周瑜大都督。周瑜十分气愤:“两军相敌之际,汝敢出此言,慢我军心,不斩汝首,难以服众!”要杀黄盖。甘宁劝阻,也被周瑜乱棒打出。众官皆跪告:“黄盖罪固当诛,但与军不利,破曹之后斩亦不迟。”最后黄盖被掀翻在地,打了个皮开肉绽,鲜血迸流,昏绝几次。动问之人,无不下泪。这便是著名的苦肉计。

当时鲁肃和甘宁等人都不知情。鲁肃没有和甘宁一样出来劝谏周瑜,他此刻的心情可能比较复杂。在东吴集团中鲁肃此时地位已经很高,在赤壁之战的决策中,他是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力排众议,主张与曹操决战,黄盖在决战前夕竟说出动摇军心的话,他应该很不赞同;可是周瑜下手太狠,他也不赞同,因为黄盖毕竟是三朝老将,多少次为国家出生入死。但他既没有站出来批评黄盖,也没有劝阻周瑜。他到孔明处才说出真实想法:“今日公瑾(周瑜字)怒责公覆(黄盖字),我等皆是他部下,不敢犯颜苦谏。先生是客,何故袖手旁观,不发一言?”原来鲁肃很重视领导的面子:不敢犯颜。

其实谏从来都是一件很叫人为难的事,自己想到而不说,是为不忠;可是,说得不对,不仅起不到效果,还可能招来麻烦。所以历史上才有人想尽了办法,如拐弯抹角打比方,表达自己的意思。《三国演义》中曹操问贾诩立谁为世子,贾诩说,我刚才在想刘景升、袁本初为什么灭亡了。(刘、袁二人废长立幼导致内乱)

谏,首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作为下级,是助手,自己的意见是供领导参考的,领导是决策者,我们该说的提示到就行,不要力图改变领导者的意思,采纳与否是领导的事。领导决策,可能人家看的是大局,站得高看得远,掌握的信息多,可能人家的理由更充分。鲁肃这一点处理的很好。

诸葛亮在崤亭之战前劝谏刘备也处理得很好。刘备准备倾国之兵为关羽报仇,并且要亲帅大军,赵云出来劝谏。孔明也不同意刘备的这一决策,但他至少没有公开劝谏过,在赵云劝谏时也没有支持一下赵云。众公卿就去找他:“今天子初临大位,亲统军伍,非所以重社稷也,丞相秉均衡之职,何不规谏?”孔明见众人认为自己应该说话时没说,一方面申明:我也说了。同时又说,不行我们一块去。

作为部下,虽认为领导处理不妥,一旦领导做出决定了,也要去执行,而且尽力协助去做好。这就是孔夫子说的“成事不谏”。领导决策出了问题,要尽力去补救,若在一边看笑话,就大错特错了,若再说些风凉话就可能招来祸端。如魏延对诸葛亮不听自己走子午谷突袭长安的建议,口出怨言,就引来是非。

谏的最坏形式是诤谏或拼死相谏。这已是感情用事,不理智了,要撕下领导的面子,而且准备和领导一决雌雄,这种谏于事无补,须知谏的底线是不撕破领导的面子。

刘璋中了张松、法正的诡计准备请刘备入川协助抵抗张鲁,正在开会,黄权从门外突入,汗流满面,大叫:“主公若听张松之言,则四十一州郡,已属他人矣!”刘璋已初步认可张松的计划正在认真考虑、讨论这一计划,你汗流满面,从门外突入,不是说我刘璋是一个大头鬼,在考虑一个愚蠢的计划吗?这一谏肯定不会成功。若私下没人处找他谈一下或许会成功。王累更甚,刘璋欲出城接刘备,王累把自己倒悬于城门之上,手持宝剑,拼死相谏:“你若出城接刘备,我就割断绳索摔死。”这已经不是谏,而是逼,而且无疑说明:你是个自取灭亡的笨蛋,而我才是正确的,忠烈的。王累就白搭了一条小命。你反衬出领导是愚蠢顽固的,这就不行了。

谏要适可。

                                    (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