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念延寿大师诞辰1100周年研讨会上的报告

 

我的性格是来不得客气,那么我就不象其他先生一样了,我直接说我的话。

我的文章是《〈宗镜录〉三量说》,这篇文字是我为这次会议专门写的,写出来后,因为我自己编了一个《灵山佛学研究会论文选》,我就先用上了。本来呢,我们的《论文选》是应该在年底出的,但因为中间有我师父一周年这样一个回向法会,所以提前了,为这个会议而写的文章先用在别处,是显得不太好,但因为是我自己编的书,用了也就用了。

我的《〈宗镜录〉三量说》,实际上很简单,就不报告了。重要的不在这篇文字本身,倒是这篇文字的立足点,当我们把立足点儿清楚了,一下子就知道了。这儿我就说一下这个,有这么几点:

一、对佛理的总体把握,这一个十分重要。我这里是说佛理而不是说佛教,佛教与佛理是两个概念。对于佛理的总体把握,我在各处都讲过,在教内讲过,在教外也讲过。关于这个,我曾经套用世间的话给理出来了这么几句╠╠一个中心、二个基本点、三面旗帜、四项基本原则……所谓一个中心,就是成佛度众生,我们现在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个。我们为什么要度众生?因为我们要成佛所以要度众生!我们为什么要成佛?我们因为要度众生所以要成佛!这是我们的最高目标!背离了这个目标的就是外道。所谓二个基本点,是指缘起论和业力论。缘起论是讲缘起性空,这可以说是我们的宇宙观,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生须诸缘,但灭不待缘。业力论是讲因果不爽,这是我们佛教的人生观,这是指导我们的行为的。接着是三面旗帜,就是三法印,这一个是我们的根本,判定一法是不是佛法,就是拿三法印来判定的。这一个得强调。为什么呢?我见过这样一件事儿,十多年前,某佛学院散招生简章,简章上写的要求就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可真是瞎扯,要是“坚持四项基本要则”的话,你还办什么佛学院!我们坚持的应该是三法印呀~~我说的四项基本原则,是指四圣谛,佛陀初成道说的就是四圣谛,三转四谛法轮度五比丘,佛教这才建立。随后的一系列义理都是对四圣谛的衍释而已。这些是基本法,其他的什么六度四摄之类的,都是方便法。《佛说未曾有因缘经》中有判摄的。把握住了这根本法,我们就不会迷失方向,就没有什么成问题的问题。

第二是真实。我说的真实是指现实的真实、通指的真实。中午的时候,我还给董老师说这个事儿。有二种,一种是史料、事实的真实,一种是思想的真实。佛教的史料多不真实,这我有亲身体验。我从九四年、九五年开始办杂志,先是九华山的《甘露》,接着是西园寺的《人世间》,《人世间》我给出的第一期,随后主持河南的《灵山海会》,同时还编辑《灵山佛学研究会论文选》,这个《论文选》已经出了二卷。我办了这么多年杂志,体验特别明显。某老和尚,杂志上说肉身不朽,其实是三年后开缸时,脑袋在脚边儿放着,被人用一根钢筋穿在脊柱上把脑袋连在一起而后装的金。某位比丘尼,杂志上说是双迦趺坐而逝,但实际上是寂后入缸时给盘成的双迦趺坐。某法师,圆寂后杂志上发的消息说是吉祥卧而逝,可他当时是中风,根本不会动,是服侍者在他死后给摆弄成吉祥卧的……我连一个绝对真的都没有碰到,但是,我仍然不否认有真,可能下一个就是真的了。微乎其微,完全可以忽略不计~~以前的时候我看见杂志上的“文章不代表本刊的观点”之类的话,我觉得别扭,现在我才理解编者的苦衷。还有一些,是很平常的事实,我们给作出了恐怖性的解释,刻意地给解释成瑞相呀、感应呀什么的。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佛教的目的是出世的,但它毕竟在人间,能用人间理论解释的就该先用世间理论来说,对一些不可思不可议的再拿佛教神通、瑞相之类的来解释。陈那论师在《集量论》中说,“是故吾等,于有因缘者及普宣说者,是随世间名言,不寻求真实义。当如世间了解。”有一篇文章,说他们放生,把鱼从桶里倒到河里后,有些鱼当时不会动,于是他们念《大悲咒》,念着念着鱼会动了,就说这是《大悲咒》的感应。这就是恐怖性解释,弊端相当的大!但是,史料层次的不真实,并不妨碍思想层次的真实。用明天启年间豫章无碍居士的话说,就是“事赝而理真”。比如《大乘起信论》,即使说考证出来了它是伪的,但它是中国佛教的理论基石,这是没有人否认的!所以,我们要转换坐标系,舍弃事实坐标,取用思想坐标。

第三是宗教本位。作为一个宗教师,就应该立足于其宗教本位。立足于宗教本位你就可以理直气壮,因为是自己的现、比二量呀!其实谁都是自说自话,比如我在文章中说延寿法师说的如何如何,真的吗?其实说的还是我的意思,我不过是拿延寿法师的话作为一个媒介、一个载体而已。你说你学者客观,我说你说你客观的时候实际上是在耍娇情。师心自用么~~当我们知道我们实际上是在自说自话的时候,我们就不会在古人面前、在古来的祖师大德们面前畏缩。我们现在人在古德面前自愿装孙子,何苦呢~~古德与我们一样。古德也是自说自话,只要加上人格魅力就行了。有人给我说,什么东西,没个证据总不行啊。我说,如果当下有证据就直接用,如果当下没有,那就自说自话,并写出文字,到以后,那时的人就把我现在的话当成了证据,他们会说,在五百年前有一位大德刚晓法师如何如何说,证据不就来了~~最开始的时候,我不明白宣化上人为什么大量的用这种方法:你们怎么不问问释迦牟尼某某话是听谁说的?现在我明白了!现在人经常这样说,古人如何如何的好,现在人如何如何的坏,这话听得太多了,但这话根本不对,古人并不比现代人强,现代人绝对不比古代差。凭什么这么说?想当然吗?我们在文献中能够发现不少记载,古人所面对的问题现在人仍然得面对,我们还得再说一遍,后人还得继续说下去。就象这次研讨会《交流论文集》中的文章,有百分之九十根本就是前人都说过的观点、说过的话,甚至文字还不如前人优美,难道能说大家的文章都是废文章吗?古代与现代比起来,除了物质条件上的不同,其实我们的烦恼,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一样的。刚才说到作假,实际上不但今人作假,古人也作假的,这都一样。作假本就是一个源远流长的传统。任何宗教都一样!因为信众需要,面对真实而不恐惧的大丈夫是不多的!比如说《庄子》,有人去追究中间的事儿的真假吗?没有,要是追究那个的话,都会说你是傻子。但宗教我们会追究,这是我们苛刻。追究这事实的真假永远没个结果,你可以把追究这个当成一种趣味,你觉得追究这个很有趣所以你追究,但对佛教来说,你这是舍本取末,傻不傻呀~~你的坐标系根本就没选对。再往下就要到第四╠╠两类佛教了,但第三我还没说完。信众的心灵是很脆弱的,所以,我们虽然作假但不要告诉他们,这样才能保护他们可怜的信心、自尊。也就是说,我们要真诚地说假话,要说真诚的假话,不要说冒泡的假话。

当我们知道了这些以后,我们就明白,我这么说,你那么说,就争论开了,自说自话争论什么呀~~有人说因明就是辨论术,其实因明辨论有很大一部分是这样的:我们两个辨论,其实我们两个根本就明了,清楚得很,但必须得辨。为什么?我说唯识、中观,人不来听,你说天台、华严,人不来听,人们只听念一声佛号可以保佑我儿子今年考个好大学这样的所谓佛法。那么怎么办?我们两个就吵架、辨论,人们有个坏毛病╠╠看热闹、传闲话。我们两个吵架、辨论,他们就来看了,看了之后回去还要给别人传,介绍说他们掌握了刚晓与某人吵架的第一手资料,他们以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为自豪。最好是两个大和尚、名法师、领袖级的人物争吵,这效果更好。听的人他要给别人传,那么他就得听明白刚晓是怎么说的,对方是怎么辨的,这样他们不就来听法了么~~这是一种弘法的方法而已。

对这些要是把握不好的话,我们会犯不少的错误,比如说辨论,最有名的辨论,在中国就是南北朝时候佛教与范缜的辩论,佛教说神不灭,范缜说神灭,当时佛教是输了,但是我们看文献,会发现当时佛教大德解说的神,根本就不符合佛理。从文献上看,没有见到把神说对的。在《名僧传抄》中间倒是把神解说对了,但宝唱法师当时有没有参加辨论我一下子记不得了,有心的话查一下。当然了,范缜虽赢了,但也是有错的,最重要的错是他抹刹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这就是我们佛教对佛理把握不好而出现的问题。

还有就是两类佛教了╠╠世间与精英两类。世间又分两种,一个就是俗称的老太婆佛教,也就是见庙都烧香,也不管是佛是道还是黄大仙儿。另一个是文人佛教。这就包括把坐标系设错的学者以及诗僧、画僧之类的,这都是舍本逐末。第二类是精英佛教,这就是指佛教的实践者、体证者。这里边儿有僧、有俗。

有了这些,我们就可以把佛教圆融起来,实际上佛法本来就圆融,刚才林镇国老师已经说到了,圆融的表现就是判教。圆融跟汇通、融通是两码事儿,汇通就是调和,这实际上是抹刹了事物之间的差别相,就象因为人有高有低,你就想用套子让所有人都长一样高,这绝对不行的。想圆融判教,有失败的,也有成功的,这是时节因缘的差异,但汇通这条路,全部都失败了,没有一个成功的!此路根本不通!有人说,玄奘法师不是写过《会宗论》来调和中观、唯识吗?这我不大相信。要是真有,真的是调和,那说明了玄奘法师也曾走过弯路。现在人谁也没见过这文章。人们说禅净不二、禅净合一等,你先分出二:这是禅、那是净,然后再去合一,你吃饱了撑的!禅统摄了整个佛法,整个佛法,合什么合?需要吗?净统摄了整个佛法,整个佛法,合什么合?跟谁合?这种弄法根本就不是佛教。从判教祖师这儿可知,他们都是把整个佛教进行判摄的,绝对不会出一个“外”,不用合的!搞会通者皆是等而下之的人物!

这是我的基础,有了这基础之后,我的文章倒十分简单。我的文章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我的文章就是说,最早呢,佛教认识有三量:现量、比量、圣言量,陈那论师说“量唯二种,谓现、比二量。”但是,实际上我们还是说三量,我在文章中举了印顺法师的例子,说我们实际上还是说现量、比量、圣言量。可是自从延寿法师这儿开始,三量成了现量、比量、非量,这说法反而一统天下了。我的文章有一万多字,反反复复的,其实结论很简单,就是说:“非量”与现量、比量并列是不合适的。这一并列就成了因明的堕落,真的把因明蜕化成了逻辑。逻辑与因明是根本就不同的,逻辑与因明根本就是在两个互相垂直的维度上的,逻辑说的是证明前、证明后三角形三个内角之和都是一百八十度这个事实本身!事实本身是不会变的。而因明说的是证明前我没有三角形三个内角之和是一百八十度的认识,而证明后我认识到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是一百八十度!这认识是发生了变化的!因明中因为非量根本没有新知识产生,认识上没有变化,是不讨论的。所以《集量论》中提了一下非量之后,就再也没有这个说词了。但这结论在我写好之后老先生把它给删掉了,删就删吧,反正要是看这文章的话是能看出来意思的。当然了,我是这么说了,可大家现在都说现量、比量、非量,你们这么说我在现实中就也这么说,可我知道真实情况到底什么样。在因明中有世间相违,就是说不要跟傻子吵架,不然的话你也成傻子了。大家众口一词,公认的了,“公认”本就与真相无关,“公认”不是事实,天下没有两片绝对相同的树叶,更没有两个思维绝对相同的人。1+1=2是世间公认的、是对的,但这是人为的设定,与事实真相无关。

别的呢,我就没什么了。当然,顺口扯来是比较乱的,请大家包涵。而且我的话也不顺耳,按中国古语来说,“才性偏执,不遭大祸亦穷身”,好在我只是一个小和尚,若实在不行了,我是可以抽身的。

我的报告就到此,没有什么好让大家批评的。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