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割发

建安三年,曹操征张绣。时,麦子成熟,曹操下令:“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曹操乘马正行,忽田中惊起一鸠,战马受惊,窜入麦田,践踏麦子。曹操呼行军主簿,拟议自己践麦之罪。主簿曰:“丞相岂可议罪?”操曰:“吾自制法,吾自犯之,何以负众?”掣剑自刎,众急救住。后曹操割发代首,传示三军。三军粟然。
按照现代人的观念,以发代首,简直是糊弄人的权术,且不算高明的权术。其实不然,古代人认为自己的一毛一发,皆受之于父母,切不可轻视。这里有一佐证。还是曹操征张绣这次战役,夏候敦被张绣部将曹性射中左眼,敦大叫一声,拔箭带出眼珠,乃大呼曰:“父精母血,不可弃也。”遂纳于口中吞下,复挺枪纵马,直追曹性。两边军士见者,无不悚然。这也证明在古代人的观念中,自己身上的一切都是不可抛弃的。所以,曹操割发代首不是不高明的权术,这在当时是十分严重的处罚。
这就是观念的变化。此时认为严重的事,彼时认为是儿戏,此地认为无关紧要的事物,彼地却视之为神圣。我们处于此时此地,我们对于一些事物有自己的价值判断,但切不可把它看成客观的,彼时彼地,可能与我们的判断相反。这对于我们认识更大时空范围的事物十分必要。
印度教中,牛是神物,即使它在大街上行走,闯了你的店铺,也不能鞭打它,可在伊斯兰教看来,牛是一道菜,杀而食之可也。清兵入关,关于头发样式提出要求,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发式成了政治态度的标志。改革开放之处,青年人头发留得长一点,裤管宽一点,认为有伤风化,接受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属政治问题,政府也会干涉。最高领导人穿西服了,这在三十年前是不可想象的,那时穿西服,就可能葬送掉你的政治生命。当年一亩小麦播上千斤种子,声称亩产多少万斤,但得到主流媒体肯定。一家人吃饭也要办三件事,读一段语录,唱一首歌曲,祝老人家万寿无疆,这被认为积极、先进,现在人觉得不可思议,可能需要去看精神科,但当年是多么神圣!元帅原是反革命,元首原是内奸,证据嘛,还是原来知道的那些事。
伊垃克为了激起国内民众的反美情绪,印刷了大量宣传材料,揭露美国人的罪恶:美国女人竟开汽车,这样邪恶的东西为什么不消灭他?但女人开汽车这件事在不少地方的人看来不至于成为应该被消灭的罪恶。一度,德国人宣称犹太人为劣等民族,要消灭犹太人,而无视大思想家马克思、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是犹太人的事实。况且即使开化晚一些也不能成为被消灭的理由。当时热血沸腾要捍卫的正义现在看来是非正义。当年的主流媒体为穷人辩护,今天许多人为富人辩护,原来为穷人辩护的道理似乎被颠覆了。一些人以经济学家自居,竟不顾经济学常识为富人辩护,为海外学人所不 齿 (喜滋滋地为利益集团代言,急咻咻地向权势靠拢)香港科技大学的丁学良说,中国的经济学家不超过五个。当年有人大喊誓死与资本主义决裂,批判私有制,今天却成了私企老板,腰缠万贯,当时的“誓死”忘得一干二净。铁饭碗,人们曾认为它是铁,忽然它变成了泥 。计划经济,曾认为它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原则分歧,一下子说它不是,我们惊呆了,过了一会儿,原来也很显然,但几十年死活视而不见。
孔子多少年被称为大成至圣先师,中国文化的杰出代表,但也可被呼为孔老二,被画成漫画诅咒,或者反过来,我小时候知道孔老二是一个坏家伙,但现在又听说他是中国人的骄傲。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把跖当做强盗,称盗跖,但老人家说:“盗跖庄乔流誉后”,要后世流芳了。其实,孔子、跖不管我们怎样评价他,都没有绝对对和错,你尽可以尊重他,也可以咒骂他。只要大家都接受,你不由于与主流观点不同而被看成另类。日本人侵略亚洲,但日本一些人说是建立东亚共荣圈,是帮助亚洲甚至是解放亚洲人。美国是解放伊拉克还是侵略伊拉克?魏延杀韩玄献长沙,诸葛亮说他卖主求荣,吃里扒外,此等小人不可重用。而法正献西川成了大功。马谡立军令状又失街亭,杀!关羽立军令状,但华容道走了曹操,以“天不灭曹”开脱了,也没人敢提异议。鸿鹄可以嘲笑燕雀苟且偷生,胸无大志,燕雀也可以嘲笑鸿鹄,暴风雨来了,还不赶快找个地方躲一下,去翱什么翔,神经病,不识时务。其实都不错。
这里举的一些例子,不是为了评价过去,而是为了让我们以动态的观点看待事物,使自己的思想跟得上形势,以免成为古板的、不合时宜的落伍者,现在是改革的年代,我们看待此时此地以及未来的事物,更应该具备这种心态,才能真正做到顺应时势。

                                                  最要紧是撤退时

诸葛亮在北伐前线正与司马懿对阵,后主刘禅受到离间,说“孔明自倚大功,早晚必将篡国”,于是下诏,宣诸葛亮班师回朝。姜维对诸葛亮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若大军退,司马懿乘势掩杀,当复如何?”孔明说“吾今退军,可分五路而退,今日先退此营,假如营内一千兵,却掘二千灶,明日掘三千灶,后日掘四千灶:每日退军,添灶而行”
司马懿不知其计,准备乘势掩杀,正踌躇间,忽报蜀营空虚,人马皆退。及到营内踏看,教军士数灶,发现灶数渐增,谓诸将曰“吾料孔明多谋,今军添灶增兵,吾若追之,必中其计”于是回军不追,诸葛亮得以安全撤退成都。
其实诸葛亮六出祁山,每次撤退都做了精心安排。一个军事家的才能并一定不表现在高歌猛进之时,而在撤军之时,更能表现一个军事家的才能,特别是处于劣势之时,若不能很好组织撤退,可能全线溃败,甚至全军覆没。
也真有这样的事。
苻坚率一百万前秦军队进攻西晋,自称可以投鞭断流。双方在淝水两岸布阵。谢石、谢玄二人率领的西晋军只有八万人,但二人沉着冷静,给苻坚送去一信,请求苻坚后撤一箭之地,腾出一块地方,使晋军渡过淝水一决胜负。苻坚一方面有恃无恐,一方面耍了点计谋,准备给晋军来个“半渡而击之”,于是答应后撤。苻融大赞哥哥将计就计的英明做法。
苻坚一声令下,三军人马全部回身,向西后撤,对岸晋军千帆竟发,奋勇渡过淝水,强行登陆,高喊“秦军败了!秦军败了!”秦军士兵真以为自己败了,要不为什么总司令下令后撤?况且也确实看到敌人在后边追上来了,于是丢盔弃甲,拼命奔逃,自相践踏,死伤无数,百万大军失去控制,后来听到风声、鹤鸣也以为是晋军来了。中国历史上就有了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淝水之战和风声鹤唳的成语。岂不知,淝水之战竟是战争尚未真正开始,就以强秦失败而告终。
一个单位的领导人,对于自己的“退”应该是慎之又慎的。你若是升迁了,特别是在本系统内升迁了可能问题不大,若是真正意义上的“退下来”,一定要小心了,不能张扬“我要退了”因为当你作为领导人时,权力使你成为凝聚力的核心,下属不得不向你靠拢,有点意见也就忍了,当你要下台了,所有积累的意见和不满就会变本加厉地表现出来,原来靠拢的也不靠拢了,寻找新的靠拢对象了。即使不退,调到别的地方也会发生这种情况。所以在离职前一定要不动声色,不是懈怠而是要加大工作力度。
叶利钦是使用权力的大师,进,有许多可供品味的故事,退,更有品味的价值。在他任俄罗斯总统的后期,走马灯似的更换总理,无不显示他是俄罗斯的政治强人,整个帝国被他牢牢控制在手中,一点没有显示权力松动的迹象,2000年新年,他照常发表新年贺词,但多了一个内容:自己马上辞职,并把权力移交给普京。而普京是他刚选定的总理。叶利钦自己清楚,他从政期间故事太多,包括苏联解体、8.19政变、炮轰议会……弄不好想退也退不下来了,想撤也撤不了,被政敌“乘势掩杀”。叶利钦的撤离使他的敌人没有防备,而普京上台马上发布命令,对前总统的一切不再追究,并且给予丰厚的退休待遇。相反,其他许多伟人、强人没有做到这一点,下台后被捕者有之,死后尸首被掘出者有之,更不用说被人家无情攻击者了。
不在台上时可以为上台动点脑筋,在台上时要为下台动点脑筋,这才能“善始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