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公荐人

 

我们一般都认为,曹操杀杨修,是因为曹操嫉妒杨修的才华。如果真是这样,这一事件是有损曹操作为一个大政治家的形象的。可是,事实并不是这样。杀杨修这一事件恰恰反映了曹操作为一个大政治家的见识。

曹操对立世子一事,开始在曹丕、曹植之间犹豫不定。杨修私下里与曹植交好,就暗中帮助曹植。一次,曹操欲试曹丕、曹植俩人才干,先令两人出城,又密令门吏,勿放两人出城。曹丕先至,遇门吏奉命阻挡,只得退回,杨修则对曹植说:“君奉王命出城,如有阻挡者,竟斩之可也。” 曹植成功出城,曹操以为曹植有决断能力。后来曹操知道了这是杨修所教。杨修还替曹植准备了十几条曹操可能提问的问题,并做了答案,每逢曹操问及军国大事,曹植均能对答如流,曹操甚疑,后来,也知道是杨修所为,曹操大怒,“匹夫安敢欺我。”但当时还没有杀杨修。后来,当曹操决定立曹丕为世子时,就借故把杨修杀了。

立世子,是关乎自己开创的事业能否得以继承的大事,若在选择接班人的问题上犯了错误,那才真叫“重大错误”。曹操对自己的儿子尚且几经考察,拿不定主意,怎容外人干扰蒙蔽?但是,如果曹操最后决定立曹植为世子,恐怕就不会杀杨修了,他知道杨修是曹植私党,会为曹植出力,这是好事。但决定立曹丕为世子,就必须除掉杨修,因为杨修非等闲之辈,他有智谋,他可能帮助曹植颠覆曹丕,这样就会引起曹家内讧。袁绍的例子足以让人记取。所以,在决定立曹丕为世子后,需要剪除曹植羽翼,以维护政权稳定统一。这就是曹操作为政治家的见识。

曹植做为文人,不在曹丕之下,但文人气太浓,轻狂放荡,作为政治家,是不如曹丕的。杨修是因为自己与曹植私下交情好而放弃原则,推荐曹植的。若曹植做了世子,将来接班做了魏王,杨修就算立了功,有可能得到好处。这就是杨修的小算盘。

杨修没有成功,但真有人成功了。如,清朝的杜受田。

道光为了在奕詃、奕詝两个皇子之间选择谁做太子,也经过几番考察。清朝很重视武功、骑射,一次,道光帝让两个孩子去打猎,看谁得的猎物多。奕詝的老师杜受田对奕詝说,论骑射,你不是六阿哥的对手,你可以怎么怎么样。后来奕詃先出马,一会儿向道光帝交回了许多猎物,道光帝很高兴。轮到奕詝了,他不上马,跪下说道,父皇教导我们要仁爱,现在正是春天,若射死了母鹿,小鹿仔多可怜,要饿死了。道光帝很感动,认为这孩子有仁爱之心,符合儒家王道思想。这一故事在清朝正史中有记载。是杜受田蒙过了道光皇帝。

又一次,道光皇帝把奕詃叫去说,我年纪大了,又有病,希望你们尽快能够处理国政,现在你谈谈对国政的看法吧。奕詃就头头是道地讲了一番,道光帝认为很有道理。然后把奕詝叫去,又把那话说了一遍,而奕詝已经见过老师杜受田,按照老师教的方法,跪下痛哭,说,我现在只要父皇身体健康,我现在不愿谈论国政。道光帝很感动,认为这孩子不仅仁,而且孝。杜受田又一次蒙蔽了道光皇帝。

最后,奕詝在杜受田的帮助下,立为太子,是为后来的咸丰皇帝。

而咸丰是清朝历史上无才无德的一个皇帝,是他把清朝引向衰落,一百年民族耻辱肇始于咸丰。当英法联军打到北京的时候,咸丰先把一个戏班和一群妃子运到承德避暑山庄,然后自己也去了那里,在那里花天酒地,荒淫度日,置民族危亡于不顾。人家把你国都占领了,圆明园烧了,大火数日不熄,园中所存代表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文物或者被烧,或者被抢,至今也令中华儿女痛心疾首,你作为皇帝竟一点也不发热吗?你组织抵抗了吗?怎么着你也该下令军民勤王了吧?他没有,他只是和一群妃子一块作乐、看戏、喝酒,醉个一塌糊涂。这昏君也真是昏到家了。

可以对比一下明朝两个皇帝。永乐皇帝时期,把国都从南京迁到北京,理由是“天子守国门”有外族压力了,天子到第一线去。崇祯皇帝,国都破了,也没有逃跑,而是吊死煤山,忠于社稷,非常壮烈,至今说来令人热泪盈眶。

刘备在獀亭兵败之后,不回成都,在白帝城住了十个月之久,也是为了抵挡吴军,最后死在了白帝城,生前没有再向后撤退。相比之下,咸丰干了点什么?一个民族摊上这样一个昏君,不遭受奇耻大辱那才叫怪呢,一个皇族,摊上这样一个昏君,真要把天下坐塌了。

我们要骂咸丰这个昏君,但我们还要骂杜受田,你设“藏拙示仁”、“藏拙示孝”之计,成就了奕詝,把一个无德无才的人送上了皇位,你自己成了“光荣”的帝师,得到了好处,但你造的孽太大了。曹操识破了杨修,道光没有识破杜受田。今天我们认为杜受田可恨,乃至可杀,那么就应该认为杨修可恨、可杀。不能够秉公荐人,罪过大了。我们今天荐人也一定要慎重,要出于公心,绝不要谁和我近,谁和我关系好,我就荐谁,只想着他上了台自己可以捞到一点好处,这是可杀之罪。作为 主事者,发现杨修、杜受田这样的荐人者,绝不能饶恕他。

有人可能会说,我出主意真出了,但我可不是决策者,决策者才应该负责。这话也不差,决策者自然要负责,但出注意者也应该负相应的责任。否则,出这注意就叫“不负责任”。仍以吴蜀獀亭大战为例,刘备率七十多万大军,连营七百余里,与陆逊对阵于长江两岸,马良将军事地图送于诸葛亮,诸葛亮看后拍案叫苦:“是何人叫主上如此下寨,可斩此人。”马良说,是主上自己的主意。诸葛亮叹曰:“汉朝气数休矣”,在这里,诸葛亮就认为出错了主意,造成了重大损失,是要承担责任的,“可斩此人”,多么严厉 。推荐错了人,客观上造成了重大损失的,也应该承担责任。况且,如果是为了一己之私,推荐对自己有好处的人,从主观上也有错误,更应该受到惩罚。

不能秉公荐人,至少不表态,不荐人。对刘备立世子,诸葛亮的处理方法就是不表态。刘备作了汉中王,考虑立刘禅还是立刘封为世子,去和诸葛亮商量。按说这体现了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人家把你当知己,总不该再耍滑头了吧,但诸葛亮竟不表态:“此乃家事,问关张可也。”当时这确实是一个二难选择,刘禅的情况,诸葛亮当然十分了解,不应支持刘禅,而不立刘禅又能立谁呢?刘封也不是出类拔萃者,况且刘备虽有犹豫,但毕竟和刘禅是父子关系,若推荐刘封,十有八九刘备会后悔,重立刘禅,自己非常尴尬,若直接推荐刘禅,也算不负责任、胡说。设想,诸葛亮当时夸奖了刘禅一番,又编出了一些理由推荐了刘禅,随后蜀国最先灭亡,是一定要埋怨到诸葛亮头上的。当时诸葛亮只能什么也不说,你定下谁我都尽心尽力辅佐,鞠躬尽瘁,也算一代忠臣。

孔子说:“乡原,德之贼也。”孔子这里把话说得够重了,宽厚如孔子者,也不能原谅乡原。什么是乡原?乡,就是乡党,就是普通社会,原,就是老好人,看上去有修养,有道德,谁求上门了,就说上一些好话,“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但这种道德是害人的,因为没有原则,不分是非,帮助了人,自己落了好,可能对整个事情起了破坏作用。杨修、杜受田分别在曹植、咸丰那里落了人情,甚至成了恩人,但对整个事情就没有起到好作用。这种人遇到孔子,被斥之为“贼”、遇到诸葛亮,就会下令“可斩此人”。可见,曹操杀杨修,符合圣贤之道。

            (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