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录

问:安慧论师一分说,难陀论师二分说,陈那论师三分说,护法论师四分说,如果我在修行的时候,与护法论师四分说相应了,而另一个人的修行中,发现与安慧论师一分说相应了,出现这种情况怎么办?
晓:出现这种情况就说明你们的修行出偏差了。因为一分说、二分说、三分说、四分说都只是堵学人的口而已,在破学人的执着而已。实际上这四种情况并没有高下之分,张三问安慧论师一个笨问题,安慧论师给了一分说,张三又相信安慧论师,安慧论师给了这答案之后,张三认为这问题解决了,不再为这个问题费心了,安心解决生死大事儿了,就可以了。李四也有这个问题,他并不知道张三已经问过安慧论师这个问题了,他遇到了护法论师,问了护法论师,护法论师给了四分说,李四又相信护法论师,护法论师给解答之后,李四也不再为这个问题费心了,安心解决生死大事儿了。也就是说,一分说、乃至四分说,其实都是在给众生安心而已,这根本就不是境界问题,你怎么可能修行出一分、二分、三分、四分呢?放心吧,绝对不会的~~
问:那么境界到底什么样?
晓:境界不可言说,可言说那就不是境界了。
问:修出来的情况能与典籍中说的一样吗?
晓:不能,典籍中说的不是境界,经典说的是方法,它只是标月指,只是给我们了一个方向。而修出来的那是境界,这是两码事儿。
问:已经有一分了,已经堵住学人的口了,为什么后来又出现二分、三分、四分说?
晓:先时有一分说,一分说堵了一部分人的口,但还有一部分人烦恼更重,见思惑更重,一分说堵不了他的口,安不了他的心,于是就得二分说,更有一部分人二分说还堵不住他的口,就有了三分说、乃至四分说。现在不是连四分说也堵不住你的口、安不了你的心吗?我建立五分、六分都没有关系,但建立几分这方法已经显得繁琐了,这方法不用了,要换坐标系了。一分说乃至四分说,你愿意建立就建立五分说、六分说也行,这些说法都不能用对与错来说,虽然书上也有对与错的说法,但我们要知道那只是顺口,起到安心作用就可以了。
问:真理只有一个,怎么能有不同的说法呢?
晓:因为这些说法都不是真理,从本质上来说,它们都与真理毫不相干,它们只是“安心”。
问:书上的对错说法并没有起到安我的心的作用呀~~只让我更加迷惑╠╠连安慧论师、难陀论师都会犯错,还有谁可以依靠呢?
答:你听过一分说、二分说、三分说、四分说了,可你仍然还有迷惑,于是我刚晓就随顺你,给你说一分说不对、二分说也有错,三分说、四分说也都有可商榷之处,我再给你建立五分说、或者六分说之类。其实是你的心目中就觉得一分说乃至四分说有问题,但你笨,你不敢否定祖师,你胆小,你自私,于是,“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就我来说吧~~虽然是我的口说出来的,实际上是表达了你的意思╠╠安慧论师的一分说以至护法论师的四分说都还有可探讨之处,并不是最好的。这样你把“说祖师不对”的“罪责”推给了我。别看是我说一分说、二分说等有问题,实际上这是你的意思,我的话加强了你“我是对的”的意思,所以你就觉得我刚晓说的对。从本质上来说,是你在确认自己的正确而已。
问:我可并没有建立五分说、六分说。
晓:一分、二分、三分、四分都不对,这不落空地了吗?你是胆小鬼,不是大丈夫,但我是,于是就我来建立。当然,我是就这么一说,我也绝对不会来建立,要是以后还有人问,需要从正面论述,那么,我会把建立一分、二分乃至四分这个方法彻底打翻,另起炉灶。因为要是还照这个法子,我就得先挑安慧论师、难陀论师、陈那论师、护法论师的错,实际上他们根本没错,没错我也得说他们错,不然我怎么随顺你们这些有疑惑的人~~然后再建立我的五分说、六分说。在没错的地方去挑错,你说难不难?实在是难!

问:见分认识相分,自证分认识见分,证自证分认识自证分,谁来认识证自证分?自证分来认识!本来好好的后边儿认识前边儿,自证分怎么突然拐回来了?它怎么能拐回来呢?
晓:你想问啥?
问:自证分咋既认识见分,又认识证自证分?
晓:我让它认识它怎么敢不认识!
问:你让它?
晓:是护法论师让的。
问:护法论师让它这么认识它就这么认识?
晓:四分说本就是护法论师建立的,它怎么能不听护法论师的?佛法本就是安立!你们怎么这么笨。听见什么执着什么!

问:依他起有净有染,染污依他起是识,那么清净依他起到底是识是智? 
晓:说唯识就说纯正的唯识,不要拿其他派的唯识说法,他们说的唯识根本不是唯识。在唯识中真正的依他起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这儿本就有两种种子,一种就是我们现在造作熏习的种子,是染污的,一种是正闻熏习、如理作意的种子,这是法界种子。《成唯识论》中说第八识有有漏位、无漏位,你自己最好看看。
问:那么,依他起与遍计执,三性到底该怎么说?其本质差别是什么?
晓:遍计执根本就是错误的。我们现在所面对的一切实际上都是遍计执,统统是错觉、幻觉,但因为我们无始来的习惯,佛为了度化我们,先顺着我们,在这错误中间给我们假立了一些,说这一点儿是依他起,实际上他根本就不是。

问:我看过你的一本书,天地图书出版公司出的,《佛学讲座》,中间你说“百善不抵一恶”,这说法你举了例子来说明,例子我倒是明白,但原理我还不清楚。
晓:很简单,因为我们的第七末那识,四烦恼常俱,使得我们的任何所为都不得清净,所以,我们的所谓善就不是真善,是伪善,伪善是有点儿难听,那就说成“似善”。但我们作恶的时候,那是真恶,用伪善对真恶,所以说“百善不抵一恶”,要是我们的所为是真善的时候,真善的力量与真恶力量那就相当了,就不是百善不抵一恶了。

问:我们能不能同时学好多法门?
晓:可以,可以学习,但不能同时按这么多法门修。我以前说过一个比喻,我要到北京去,我先得走路下楼,然后坐公交车,再坐飞机,再打的到我要去的某个具体地方,这就是说在整个过程中是需要好多法门的,每个法门你都得知道,但当下你只能用一个法门。
注意,法门与宗派不同,一个宗派包括多法门。

问:一件事物中含括整个法界这个道理我还不明白。
晓:在你知道桌上有个杯子的时候,你这一念中就包含了整个法界:你既然知道桌上有个杯子,就包含了你必然是承认有物质存在的,而且物质不只是一只杯子,还包含有无数你认为有的其它东西;这同时也就包含了你必然承认有与物质相对成立的精神的存在,因为如果不承认有精神也就不可能形成关于“物质”的概念,而且其中也包含了你认为居于精神世界的一切“东西”,以上的承认实际上就是你所有所见闻觉知的一切,也就是你心目中的整个法界,这些都是你产生“知道桌上有个杯子”的基础,没这些基础你就不可能产生出“知道桌上有个杯子”的念头,所以说一个念头实际上就包含着整个法界。经典中最圆满,看经典为好,我是胡说八道。

问:种子的本有新熏问题给说说吧。
晓:又一个笨家伙。护月论师弘扬种子本有说,有经典依据,难陀论师弘扬种子新熏说,也有典籍依据,护法论师弘扬的是既有本有又有新熏说。种子的起因就这些说法。比如说,我刚晓是在生死中流转的,那么相对于当下的我来说,我生的时候就带的有前生的种子习气,同时我现在造作就又种下新的种子、习气,前生的种子就是本有种子,新造作的种子就是新熏种子。从实质上来说,前生带来的种子不还是熏习而有的吗?所以一切种子都应该叫新熏种子。也就是说,看我们站在哪个点儿上来说,往哪个方向来看。比如说,我来划一条数轴,我在数轴上截取一些点儿来说,我截取前刹那、当下刹那、后刹那这三个时间点儿,这三个时间点儿是挨着的。我就说这三个点儿。如果我掐取前刹那、当下刹那这两个点儿,我就可以说种子是本有的。我要是掐取当下刹那、后刹那这两个点儿,我就可以说种子是新熏的,我要是掐取这三个点儿,我就可以说种子既有本有的又有新熏的。如果说我站在当下刚晓这个点儿说来处那些,那就是本有的;如果我站在当下刚晓这个点儿上往后说,那是新熏的。每一个种子都可以说是既叫本有种子,又叫新熏种子,站的点儿不同而已。你说是本有的,还是这个种子,你说是新熏种子,也还是这一个,你说既有本有的又有新熏的,也还是这一个。
问:那么五种种姓呢?
晓:《成唯识论》中有的,五种种姓是依二障种子而建立的,我顺口给你背一下╠╠“依障建立种姓别者,意显无漏种子有无。谓若全无无漏种者,彼二障种永不可害,即立彼为非涅槃法。若唯有二乘无漏种者,彼所知障种永不可害,一分立为声闻种姓,一分立为独觉种姓。若亦有佛无漏种者,彼二障种俱可永害,即立彼为如来种姓……”知道这个我们就不会胡涂。我们现在读诵经典等修行,所得的是清净法界的种子,《摄大乘论》说,“又出世心昔未曾习,故彼熏习决定应无,既无熏习从何种生?是故应答,从最清净法界等流正闻熏习种子所生。”无漏种子就从这儿来。

问:法师,我看过你的书,中间说到《奥义书》,你有点飘忽,到底怎么回事儿?
晓:这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我只给你说说我的结论,在这儿当然没法详细论证,抱歉。
按说,《奥义书》应该是佛教以前的,但这只是理论上的。事实上我们现在看到的《奥义书》,其实大部分内容是八、九世纪以后的,里边吸收了大量的佛教内容,也就是说,原来的《奥义书》不是那么丰满,现在看见的《奥义书》因为吸收了大量的佛教内容而相当的丰满。这主要是商羯罗的缘故。我们现在有的人一提到《奥义书》中有某个说法,就说这说法比佛教早,实际上不一定,很可能这说法是因为吸收了佛教教义才有的这说法,是佛教丰富了《奥义书》。《奥义书》是婆罗门教的典籍,在佛教兴盛起来之后,婆罗门教就越来越衰落了,但婆罗门教经过商羯罗改革之后,拿佛教义理来重新解释了《梵书》、《奥义书》,通俗点儿说,就是说实际上是现在看见的《奥义书》是抄佛教的,可我们现在人老说是佛教抄《奥义书》的。我记得见过一本《商羯罗研究》,这个人物是值得研究的。

问:法师,你说过,“我们是这么说,只是这么说,可不是事实真这样”,这话实在太别扭了。我老转不过来这个弯。
晓:这有啥转不过来的。比如说我给你讲依他起,我呱啦呱啦讲了半天,其实只是我说它是依他起而已,它根本就不是依他起,它实际上还是遍计执。我们现在所面对的一切都是遍计执,真正的依他起要到见道位才能见到。明白吗?
问:不明白。既然根本不是依他起为什么说是依他起?这不是骗人吗?
晓:这是无畏施!我要说这是遍计执,你会恐惧的!善意的谎言是度众生的需要。我讲的时候已经给说过名、义、自性、差别了╠╠我们现在是生活在名中(注:色、声、香、味之类都算名),而义就是事。既然生活在名中,当然只能说一说!我觉得我在讲的时候把这个说的已经够清楚了,你要是还不明白,下去慢慢琢磨琢磨。其实世间的例子最简单,比如我说张三,你是一只狗,可人家张三还是一个人。我说人家是狗人家就是狗了?
问:法师你的话有几分真几分假。
晓:无法量化。只能说真真假假。
问:人们都应该说真话,佛教有不妄语的戒律。
晓:偶尔听听真话还行,要是总是真话的话,你会讨厌的、会害怕的。说什么话并不是目的,能救度众生才是目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什么方法都可以用,当然得注意善巧,要是说的话让人讨厌,度众生不利。
问:你现在的话就够让人讨厌的了。
晓:是吗~~

问:法师怎么看待以前的佛图澄,现代的宣化上人等以神通著称的高僧?
晓:尊重他们。他们对佛教的弘传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佛图澄是早期的神通代表。早先的时候,佛教还不为时人所普遍了解、普遍接受,他们通过神通灵异,使佛教免除了被本土文化排斥的情况发生。你一上来就想在本土文化中占主流地位,这是不现实的。也就是说,它早先不表现出本来面目是最好的,并不是说一开始就表现出和善的面目就好,而是一开始表现出当时当地人喜欢的面目才是最好的,对佛教的弘扬最有利。宣化上人也是,他到美国弘扬佛教,也得先以他们喜欢的神异面目出现的。所以,佛图澄、宣化上人等神异高僧,我们尊重他们。

问:有一位张师兄,他印不少经书,但印过经书之后,有些版已经不用了,要销毁,我不懂就把版给拿来了,请问该怎么处理?
晓:找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把它给埋掉。
问:理由?
晓:问这样的问题,说明了你心有耽著,而你是一个人,人都喜欢山清水秀的地方,所以找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去埋。
问:噢,给埋我一样。

问:关于非一非异、非断非常之类的我一直觉得难以理解,能不能给说一下。
晓:它们的道理是一样的,我就以非一非异为例子来说。站在凡夫的角度来看,世间是异,这是我们都可以觉察的,世间是五彩缤纷的,这就是异。但要是站在究竟的角度来看的话,就是一,这我们现在觉察不到,但经典上给我们说了,比如“一合相”,还有“一真法界”,还有“不二法门”等等。我们现在就是说,要看你站在哪个角度来说话。现在我们既不要站在凡夫的角度来说话,也不要站在佛的角度来说话。我们站不到佛的角度上,所以我们说“不一”,但我们又知道站在凡夫的立场是错误的,所以说“不异”,这就有了“不一不异”。这实际上是佛教是一种说法方式而已,在陈那论师、法称论师这儿,他们说佛教说法是用遮诠法的,所以说“不一不异”,表示破斥,破要比立容易得多。当然,经论上可不这么讲,要这样说,就翻天了。

问:什么是十二因缘?
晓:小屁孩儿,问这干吗?查查字典多好了,更准确。
问:可能你也不知道吧~~
晓:确实,这些东西随便拉一本佛教书就有,何必背它呢?
问:不会就该承认。
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可以了吧~~
问:你给我讲讲。
晓:无明就是不知道,因为不知道所以你就瞎搞,瞎搞就是行(造业),因为瞎搞所以你就得到些乱七八糟的认识,乱七八糟的认识就是识(识是杂染),有了认识你就得给取名字,这名字就是名色,佛教说的名,就是色、声、香、味、触、法,既然名色有这么多,就得有这么多的感官来认识,这就有了六入,六入就是感官。有了感官,感官就要接触境界,不然感官就没用了,这就是触,接触了就有感受,这个挺好,那个令人讨厌等,这就是受,有了受就说,这个挺好的东西给我吧,那个东西我讨厌扔了吧,这就是爱,有了爱就动手去拿,这就是取,东西拿过来了,你就有了,本来没有现在有了,这就是生呀,既然生了能不死吗?得死!十二因缘这就转了一圈儿。正着转你在生死中流转,反过来你就解脱。

问:为啥大乘各宗的修行方法、次第都比较笼统含糊?看人家小乘中的修行次第多明晰?
晓:啥意思?让我给辩护一下?没必要吧~~
问:能说出理由总是好的。
晓:噢,你需要一个大乘不要次第也好的理由,这样就满足了你的自大。我就给你编一个吧,反正胡说又不上税:因为根本就没有相同的次第,因为人与人都不相同。你要是完全照书上的次第,你死定了。当然,你根本不可能“完全”照书上的次第,你也没办法“完全”照书上的次第。两个人紧挨着一前一后走路,后一个人也根本不能永远踩住前一个人的脚印走。编出次第的人,比如觉音尊者,他编写的只是他自己的心路而已。你的心路可以给他差不多,因为人道总有共性的,但不能完全一样。也就是说,人家编的是人家的修行次第,你却说人家编的次第是整个小乘的修行次第,你可真是一个荒唐的佛教徒。或者说,根本就不存在一个相同的次第,所以不用编,编出来害人。
问:要命。
晓:听我的要害死你。
问:你不能正经地说吗?
晓:我这就是正经地说呀~~
问:你这是胡说。
晓:胡说也是正经地胡说。

问:法师刚才说的因明与逻辑比较的式子,我还不明白。三段论的“人皆有死”不行,而因明的“人皆有死”行,这咋回事儿?
晓:你们是学法律的,法律上有一个原告就被告原则。你是逻辑,我是因明,咱们两个来讨论,你的三段论大前提“人都有死”我是不承认的,而我因明式子中的喻体“人皆有死”是你承认的。所以,按原告就被告原则来说,我的因明式子是能说服你的,而你的逻辑式子是说不服我的。

问:法师,我给你们佛学院很多人认识,不少人说你对佛教恭敬度不够。
晓:你也是学生,老师上课你听了多少?
问:一半左右。
晓:是,你还说我?就凭你听一半儿?我要是板板的讲,只听一半儿,我活灵活现的讲,让他们从头听到尾,听百八之八九十,从头听到尾,自然所得就多。这我是有经验的,讲飞了听的就多,几乎可以听满一节课,老实讲的话,学生的情绪就不好。有这样的情况╠╠他在下边儿开小差,不知道怎么忽然间听见你一句话,他觉得有反应,就要给你提出来,其实我前边儿说到了的,他没听~~有人经常拉出我的一半句话说我这样那样的,还有居士给我写过信,说我不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其实不是的,我绝对是!我要是到外边儿讲,若只讲一、二个小时,那我比较规矩,因为新鲜,他们认真听。我在学校是长期的讲,人都是这样,不珍惜已有的。有人说我讲课爱讲胡话,这就说明了他没有好好听,或者是他没有听懂。

问:佛教讲三世轮回的道理在哪儿?
晓:三世的重心是在现在世,也就是说,讲过去世、未来世都是在促使你要好好把握现在世。如果起不到这个作用,那就没用了。
问:有人说日本武士道的剖腹自杀是因为日本人爱吃鱼的缘故,是不是?
晓:不知道。
问:有这样一件事儿。有一个女子要离婚,但她已经有孕了,她的妹妹极力让把孩子打掉,不给他家留后代,于是姐姐就堕胎了。后来妹妹也结婚了,在怀孕五六个月的时候,作家务时不小心摔倒了,结果流产了,以后却怎么也怀不了孩子。人们说这是她当初劝姐姐堕胎的报应。到底是不是?
晓:不知道。
问:你到底知道啥?
晓:看看你的问题吧,什么武士道呀,堕胎呀,尽是把因果给庸俗化,我当然没必要费口舌回答。

问:法师,我们这儿也想办佛学院,你在佛学院多年,给说一下办佛学院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
晓:是学生的出路,这是第一重要的问题。以前我老认为是师资最重要,现在我知道我错了个没边儿。以前我认为学生来佛学院是要学东西的,所以总是在强调师资。经过这么多年,我知道了,学生也是很现实的,我在你这儿学过之后,有好的出路才行。比如中国佛学院,出路很好,毕业后很大一部分都能谋求个一官半职,只要不是太笨。还有闽南佛学院,学生说实在的是把这个当跳板,人们都知道闽南与海外联系广,能出国的占很大一部分,所以这两所学校是中国佛教界的龙头。你说他们学到多少东西,很难说,看看他们的学报就知道了,水平也就那么一回事儿,确实并不咋的!
问:不是哪里来哪里去吗?
晓:转一圈儿又回去了,一般是都不愿意的,除非回去后比以前有提高才行,但象一般小庙根本无所谓提不提高,所以这哪里来哪里去根本算不得出路,这是不行的。
问:出家人的前途在哪里?
晓:出家实际上是一条“死”路,只要走上了这条路,你就只能往前走,连岔路都没有,你别指望选择。有些人走着走着回去了,回去后的人,他们的生活质量都很差,可能连一般人也不如。
问:一出家就自由了,到哪儿都可以,这儿不自由,我不高兴了,那我就换地方,到哪儿都不用担心吃不上饭。
晓:那不成喂猪了~~人不是猪,不是只要能够吃上饭就行了,人是得有精神追求的。这就是人与畜生的区别之处。你要愿意把自己等同于畜生,那随你的便儿。
问:法师你说话可实在太不入耳了。

问:佛陀的事迹太神奇了,那是真的吗?
晓:尽问些不值得问的问题。你看看我们不就知道了~~有多少人物,他一死马上神话就起来了,添油加醋是人道众生的一个习惯。佛在人道的显示绝对是一个人。

问:声闻、独觉是怎么回事儿?
晓:你查查字典不更好吗?
问:我没有佛教字典。
晓:声闻是因修四谛而悟道者。独觉是以十二因缘而悟道者。
问:修四谛而悟道为什么就叫声闻?
晓:声闻的梵语是?歳 vaka,梵文你也不懂,按汉语说的话,“声”是音声。佛教有三量之说,三量中有一个圣教量,有时候就叫声量,这圣教量就是佛陀的言教,在现在来说,就是经典。“闻”就是听。所以,“声闻”就是指因为听见佛陀的言教而依之修行,并且成道。“独觉”就是听不到佛陀的言教,独自在那儿琢磨,结果瞎猫碰住死老鼠,竟然也悟道了。当然,独觉是因为没有机缘听佛陀讲法,可不是不听。

问:我们这儿也想建一个庙,怎么才能建得更有佛教气氛呢?
晓:一个是光线要差、殿堂要大,整个寺庙要给人一种压抑感、神秘感。那是几号,记不清了,我们在龙井草堂开杭州佛学院艺术学院筹备会,其中敦煌研究院的谢成水老师说,他在大同上华严,前一次觉得殿堂里的气氛很有佛教味,第二次再去看的时候,觉得不对,但说不清是怎么回事儿,庙里师父告诉他说,是把上边儿的格子窗都打开了。这一打光线好了,气氛就没了。殿堂大,你往那儿一站,就觉得自己十分的渺小。第二个是要建在人少的地方,太嘈杂的话就没有气氛了。现在大多的佛教寺庙没有佛教气氛就是因为成了旅游区,整日里人声鼎沸的。

问:法师再给说说业增长广大吧?
晓:这有什么好说的?举个例子吧。甲与乙两个人不对,甲说了一句,“去你妈的”,乙就一个耳光可打了下来,“让你骂!”甲于是就一脚踢了过去……这就是业增长广大。这主要是思心所的作用。

(注:下一问不是现场问答,而是通过电子信箱往复问的,我也不知问者是何人)问:关于淫戒,在《优婆塞五戒相经》中是“若优婆塞共淫女行淫,不与直者,犯邪淫不可悔,与直无犯。”就是说,优婆塞受持五戒,付费嫖妓便不犯邪淫戒,不付费用时才犯了邪淫戒。
晓:很简单,因为佛陀制戒很多其实是遵从当时的国法,当时迦维罗卫国是把妓女看作一个行业的,是合法的,所以不犯,但现在嫖娼是国家禁止的,所以嫖娼就犯戒,现在即使给钱也犯戒。
问:神道认为合法的嫖妓也有罪,而佛认为合乎戒律。动摇了戒律的权威性。应该听信哪一个?佛如果当年定为“可悔罪”,不更好吗?
晓:“若优婆塞共淫女行淫,不与直者,犯邪淫不可悔,与直无犯。”这一个“与直无犯”就是无犯“不可悔”罪,无犯不可悔罪,自然就是“可悔”。
问:是不是说,虽然不破戒,但还是有性罪,只是没有破戒罪?另外五戒只是来生为人的保证,所以要求不高?
晓:同样的戒条,由不同的身份受持开遮就不同。杀、盗、淫、妄都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