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万四千,醍醐一味

 

 

      今日接到山東大德李稼夫發送的消息,他與兒子發心印行《七佛藥師經》二千冊以廣結善緣,擬送我二十冊。初得此訊萬分欣喜,中午便聯係本地善信,告訴他們有大德結緣佛經的消息,不料當地淨土行者多為彌陀信仰,除個別行者外大多不兼採藥師信仰,因而只得將所索取的贈書減少數量。

       記得年前曾與上海的歸雲兄就不同宗教之包容一題做過熱烈的討論,我倆最終還是認同了百川歸海,同趨於善的這個宗旨。我們家裏,本人修學禪宗,屬於佛教;而舍弟卻信仰基督教,但我們兄弟並沒有因爲信仰不同而產生過爭論,其原因在於互相的包容。在本人看來,人類的宗教基本上都是構築在淨化社會這個基點上的,各個不同教派之間的差異也主要表現於哲學層面,在勸人爲善這個宗旨上應當是沒有很大差異的。因此,如何具有大海一樣寬廣的包容心量,將各個教派包容起來,從而使得各個教派的信仰者互相尊重、互相借鑑,以形成一種良性的宗教氛圍,這實在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命題。至於在理論上研究,大可涵蓋各個教派,諸如做宗教個案研究或比較宗教學,或者去寫宗教學概論,凡此種種課題,未嘗不可。

       然而,現實中卻並不完全這樣,就拿佛教中的淨土信仰來説,有西方的彌陀信仰,有東方的藥師信仰,還有兜率界的彌勒信仰如果對佛門淨土中的這三家尚且不能兼容,就更莫說包容淨土宗以外的其它佛教宗派乃至其它宗教了。其實,只要虔誠地執持名號,心中念念不忘,乃至如如不斷、念二無念,則無論是西方的彌陀,抑或是東方的藥師,或者是兜率天界的彌勒,甚至是大衆樂於稱頌的觀音,皆是解除我們苦難的良藥,都是給我們救苦救難救生艇,何必有那麽多的分別心理呢!

       誠然,作爲具體的修學,如果過於襍取,則其用功勢必不專,因而採取專修的做法是完全正確的,對於這一點,本人也表贊成。但專修者卻不能因爲自己對某宗或某派修學深有受益便排斥其他宗派,須知:佛陀給大家權設八萬四千個法門,乃是因爲大家的根機存在千差萬別,因而佛陀才慈悲地給各種不同根機的衆生開設如此多的法門。若論法門,確有千差萬別,而若論究竟義諦,畢竟皆出佛陀金口,均是一味醍醐。

佛門中流行的“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的偈子,曾出現於《阿含》、《法句》、《出曜》、《華嚴》、《僧祇律》、《四分律》等大乘經律中,應該是佛陀金口所屢言者。在這裏,人們如果做到了“諸惡莫作,諸善奉行”,也就是持戒修善了;如果做到了“自淨其意”,也就是修習禪定了;惟其戒學與定學雙運,因而智慧自生,以故云“是諸佛教”了。可見,佛教如果細化展開便有千經萬論,如果總括而言,此十六字可以說囊括三藏十二部教義的精髓了。要而言之,我們修學宜一門深入、專修不懈,這是對的;但與此同時還必須具有大海那麽寬廣的胸襟,要能包容其他宗派,乃至其他宗教,纔能稱得上圓修,纔是獲取正果的必經之路。

 

二〇〇八年三月四日作長沙北郊懷瑜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