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学絮语
生厌离心,出五浊界
“厌离娑婆”这四个字说起来很轻松,但具体做起来却很不容易。而今的人们,尽管他们的生活已经很不错了,但他们终日里还总是想要使自己的生活再改善一些,其驰求心真是无有休止。其实,对物质生活的欲求,正是修行中最难克服的根本烦恼,也是修行下手的最切要处。娑婆世界里的形形色色东西,诸如儿女亲友呀、夫妇感情呀、物质财富呀,表面看来是很实在的,而其实质却是很虚妄、很无常。即便是在清代小说《红楼梦》,那里面的〈好了歌〉,也早已经把“娑婆”中的这些现象给道破。要知道:人世间的金钱与功名这些东西,只是伴随我们的世缘所产生的身外之物,它们是无常的;至于人生中的娇妻与子孙,则只是一期生命中随缘所生之人际关系,也将会随着一期生命的了结而消逝。而恰恰是这些无常的东西,把我们的身心给束缚住了,让我们时刻产生爱恋之心,因此而忘记了西方极乐世界的种种庄严、种种妙好,这真是可惜呀!
要知道,我们所处的世界是一个五浊(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恶世,而我们有限的生命要承受无尽的外部环境与内心世界所带来的种种痛苦。要是处在弥陀极乐国土,那里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处处布置妙好庄严,而身居极乐国度的人们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因而,我们何不舍弃现前的一切欲求,抛弃目前的“娑婆”世界,往生到弥陀的国土中里去呢?!
改过迁善,弥陀护佑
弥陀的愿力弘深,举凡众生,皆在他的护佑之中,举凡众生皆能执持弥陀的宏名而实现往生极乐的理想。虽然在“理”上是这么说,而在具体的修行中,却需要有踏实的用功,才能真正获得弥陀的护佑。要论这“踏实用功”,莫过于改过迁善这一宗了。作为人,大凡只要不是圣人,总是难免会要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而人们寻常却总是习惯于“苟且”、“因循”,因而很难使自己的错误彻底改正。尽管有些人所犯的错是很细小的事情,但如果一味地容忍这些细小的错误并继续重犯,乃至形成一种“习气”,那才是人生极其糟糕的事情。
要知道,即便是世间的儒家,对于人生中细小的错误,也并不能容忍。记得诸葛亮在告诫儿子时,曾说过“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话,从而使其儿子明白了“唯贤唯德,能得人心”的道理。而作为“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西方极乐世界,虽然容许带业往生,但也必须仰仗其临终的那一个深切的善念,那一声至诚的“弥陀”称念。但随着各人业障深浅,也就决定了其往生者的不同品位,如果是业障深重者,则只能生于“边地”,等到池中的莲花开后才能见佛。
可见,我们平时的称名念佛,如果能够与改过迁善结合起来,则自然与西方更加接近,因而也更能获得弥陀的护佑。
惜福省缘
诸佛欢喜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物质财富日益丰富,人们现在不仅可以丰衣足食,甚至还可以讲究衣食的质量了。面对现代社会日益进步的物质生活,我们提出“惜福省缘”,不止是可以保证人们长久地享有这种物质生活水平,而且也是提升人品、修习佛道的一个方面。
宋代有位道楷大师,他平常告诫弟子们“务要省缘,专一辨道”。在他住持芙蓉庵期间,“不下山,不赴斋,不发化主”,把寺院的收入分成三百六十分,每日取一份用之,并不因参学人数而改变,其高风亮节吸引了天下衲子前往参学。听说从前有一位法师,因一次洗澡时水热,叫徒弟给他兑些凉水。其徒弟在兑完凉水后,便把剩余的水倒掉了,不料这事却引起法师生气。他告诫徒弟:这些剩余的水可以用来浇树,这样做不但树活了起来,水也因得其所而活起来了。后人因称这位法师叫“滴水和尚”。这些自然也是丛林中因惜福悟道的典型例子,也是我们的优良家风。
古德往往以“惜福省缘”来激发后学修行,故有“施主一粒米,重如须弥山;若还不了道,披毛带角还”的提法。如果把这种传统扩展到而今的社会,也不失为一种社会美德,而且对于节约资源,保证现有的物质生活水平的长久存在,也饶有裨益。像这种诸佛欢喜、人天乐从的好事,我们又何乐不为呢?
滴水穿石 道业自成
修道贵在持之以恒,古人云:“泰山之溜(溜),石可穿;磨砖为镜,不问年”(《清容居士集》卷七),说的便是事业成就贵在恒持的道理。在我们的修行中,发大心固然可贵,但更重要的是要发持久心,要持之以恒,朝夕不废,直至最终的彻了为止。
学人初入佛门,一般都具有一种出离的决心,有的初机甚至有一种冲天的壮志,这自然很好。但久而久之,他们往往对佛法的修学便产生了懈怠心,有的甚至还生起厌倦心。他们因而故步自封,甚至退转初心,最终道业荒废,一无所获。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现象,也就是因为这些学人没有生起长远心、没有发持久心,以至造成了他们的道业不能成就。
佛陀曾经告诫优波离说:“初修大乘行菩萨,长远心无厌倦,随入修行,应知声闻一生暂时修学,以是义故。”(《大乘修行菩萨行门诸经要集》卷上)足见,发长远心
在道业修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大众!你们要深信佛陀与古圣先贤的教导,坚持不懈地朝着解脱的道路前进,这样自然会滴水穿石,道业成就的。
知难而进
功德自圆
在佛法修学中,初入佛门,勤于亲近知识,乐于身体力行,往往会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很大的长进。但在获得一定的长进之后,要在这百尺竿头上再进一步,也就并非易然了。这主要是由于佛法修学在迈过初机门槛之后,进入了较深层面的佛法体验阶段,其难度也便增大了,因而也就没有刚开始学佛的那种进度了。处在这种境地中的学人,如果能够知难而进,能够以一种不折不挠的毅力去战胜修学中困难,他便会获得道业的成功。反之,如果知难而退,那样非但不能取得修行的成果,甚至还会把自己刚好积累起的那点道业也丧失尽,其后果实在可怕。
佛法修学中会常常说到“降魔”,实质上指的就是对治一切阻碍我们修学善法的障缘,从而使自身的修学趋于圆满。所谓“魔”(魔罗,梵语mara的省音),通常是指夺人生命、且障碍善事的恶鬼神。主要有“四魔”为障:一是“烦恼魔”,即贪、嗔、痴等;二是“五阴魔”即种种身心烦恼;三是“死魔”,即生死无常的威胁;四是“天魔”,即欲界第六天的魔王,名叫“魔波旬”(marapapiyas),意译为“恶障”。可见,我们的降魔,无非就是要克服修学中来自身内与身外的各种困难,从而实现佛法的圆证。
以上这些魔障,或者说修学中的困难,往往会出现于我们修学稍微取得一些进展之后,至此境地时,大家千万要挺住,不要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我深信:真正的大丈夫,自有百折不挠的精神,他们必然知难而进,并于前进中圆满自己功德的!
力戒浮躁
念佛如如
修学切不可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这在修行中并非是老生常谈,而是经验之谈。古人的“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下)一语,便间接的道破了修学中道业积累的重要性,它同样也适应于我们的修行。
年轻的学人修行,往往急于求成,因而也每每忽视了平日道德的长进、善行的积累。特别是在念佛法门中,学人往往会轻视这一句“弥陀”的反复称念,这样也自然使得他们的净土资粮无法增长。要知道,这平日里如如不断地佛号称念,正是朝着弥陀极乐世界不停顿的前进。须知:我们所要达到的终极目标,距离我们现在的“五浊恶世”有着「十万亿个佛土”。假如没有我们平日里如如不断地念佛修行,那么远的地方,谁又能去得了?!要知道,我们每称念一句“阿弥陀佛”,就是向极乐国土靠近了一步。同时,也只有通过我们平时不停地念佛,才能完成这“十万亿个佛土”的行程,否则是别无捷径可走的。
为此,我诚恳地奉劝年轻学人,要力戒自己在修学中所产生的浮躁情绪,踏踏实实地把这句佛号如如不断地念下去!
除旧布新,念佛功成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家家张灯结彩,户户除旧布新,好一片新春气象。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值此新春,末学也来凑个热闹,奉劝大众用心念佛,以开辟净土新气象。
其实,所谓“除旧”,无非是要把过去陈旧的、或不良的东西去掉;所谓“布新”,也就是要将富有生气的好事物全部陈设出来。这一民俗用在念佛法门中,也颇为合适。我们寻常所说的念佛,并不等同简单的口头称颂佛名,而是要在念佛时要尽量反思自己过去曾有那些缺失,反思自己过去曾犯有哪些过失,从而尽量地把自己的不良习气断除。惟其如此,我们的念佛才有实在的受用,我们的称颂佛号才有踏实的功德。
在努力断除习气的同时,我们的念佛还要具有“布新”的精神。那就是要静心观照佛陀的种种相好、种种慈悲、种种不可思议功德。只有这样,我们的发心才会更切,从而产生一种孜孜向善的上进心,以不断地增进我们的福德因缘。用这样的心量去念佛,称一声佛号便有一份功德,念一句佛名便添一份资粮,何愁功德不圆!
惟其如此,末学在新春之际,奉劝大众念佛也须除旧布新,其妙用也自在其中。
修行三要:一要信得诚
修行有三要:一要信得诚,二要放得下,三要行得坚。
我们先说信得诚。修行无不从信门入,《华严经》云“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此经认为菩萨五十二阶位中,最初十位应修的十种心,第一就是信心。在净宗门中,我们认为首先要深信佛陀救度众生的宏愿。在《无量寿经》中,阿弥陀佛于因地为法藏比丘时,便已经在世自在王佛那里发了四十八弘大愿,每一愿都是为了我们广大众生的离苦得乐。佛陀既然发了如此悲深的宏愿,决不会放下任何一个众生不救度的。我们只有相信,且深信弥陀的大愿,才有可能生起自己的信心,才有可能出离我们所处的这个五浊恶世。
其次,我们要深信一切含灵自本以来就具平等清净觉性,一旦他们除去了盖覆在自心的尘垢,便会发现自性,获得清净解脱。假如我们连这种自信都不具备,即使弥陀宏愿再深,我们也无法像久违慈母的孩子那样投向母亲的怀抱。只有在弥陀的愿力与我们的信力同时显发出来时,才具有无限的引力,才像两块磁石紧紧地吸引那般牢固。
可见,我们的信得诚,除了对弥陀的大愿的深信以外,还必须具备自信,这样才是真正的“信得诚”。诚然,这种信力中也是不容许有半点将信将疑的,必须是深信、坚信,才能使我们的这个信力获得弥陀的护佑。
修行三要:二要放得下
上次我们谈过了修行中的“信得诚”,这次我们来谈谈修行中的“放得下”。
虽然我们处在弥陀愿力的感召之下,出离苦海的希望时刻存在于我们身边。但是我们也不要忘记自己身的处五浊恶世中,各种阻力也在牵扯我们,拉我们的后腿,让我们老是在这个五浊恶世中游弋、不得出离。事实上,在修行人中真正获得解脱的为数毕竟居少,而真正获得解脱的人也在于他们能够把身边的名利、得失等一切身外物放下。古人所谓的“八风吹不倒,端坐紫金莲”,实质上就是指要“放得下”。你想:我们身处于利、衰、毁、誉、称,讥、苦、乐这八种阴风之中,哪一阵子风不会刮倒那些没有离执的人呢?
尽管弥陀的出世等于给我们五浊恶世送来了救生船,而我们这些在苦海里挣扎的众生难免不被水草缠缚得紧紧的。假如我们不把这些水草彻底舍弃,我们又何以能靠拢弥陀的救生船?或者我们靠拢了弥陀的救生船,在我们拉着船舷的时候,那些水草却在缠着我们不放,我们又将如何上得船去呢?
可见,修行的得力处就在于割舍所有的习气与执着,有了这一点,我们的解脱也就有了保障。
修行三要:三要行得坚
上次我们谈过了修行中的“放得下”,这次我们来谈谈修行中的“行得坚”。
不少修行人在获得一定的法益之后,往往会出现一些退转的现象,有的甚至还退转得十分厉害,乃至连初心也不保,这是很可怕的。事实上,修行就像逆水行舟,如果不具足持之以恒的精进力,要想不退转也难,因此我们才提出要“行得坚”。
末学常听到一些修行人谈起自己的体会,他们往往在念佛获得一定进步之后,便会感觉到进步艰难,甚至还有些老修行念佛到了晚年却踏实不起来,佛号念着也飘了起来了,这是最可怕的事情。我们一生功德快要圆就之时,往往也是波旬极力捣乱之刻,因而我们不能有丝毫的倦怠心。此时,我们或者集中起来打个佛七,让大家互相监督,互相提撕,或许会对我们克服修行中的倦怠有所帮助。如果打佛七的缘分不具足,那么虔诚地到佛前忏悔,发愿勇猛精进心,也未尝不是克服倦怠的一种良方。怕就怕在身处倦怠而麻木不知,那将会丧失我们辛苦修学所获得的一切法益,甚至于退转我们的初心。
可见,修学中除了信得诚、放得下之外,更要行得坚,才会获得最终的解脱。
闲时吃紧 忙中偷闲
人生中总是有闲暇与忙碌的时段,这对于念佛的人来说,是不可不调剂好的。一般来说,人在闲暇时容易产生放逸的情绪,而在忙时又容易产生困倦,若不调适好自己,必然会致使念佛修持废弛。
处在闲时,人们刚开始还容易把握好自己,不会错过念佛修持。但要是闲适的日子久了,人情总是处在放松之中,则未免不会产生松懈情绪。处在这种境况时,我们切不可放松警惕,让自己六识中的根本无明跑出来作怪,致使我们大好的修行时光给蹉跎了。我们处在闲适时,一定要定好自己的日课,而且必须严格按照日课来修学,这样就比较不容易放纵自己一些。
相反,处在忙时,人们起初尽管并未放过短暂的念佛修持,但日子一久,加之事务繁冗而造成精力的困顿,人们将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淡忘了念佛行持。诚然,处在忙中,我们不可能要求大家像闲时那样来念佛,古德所谓的“十念”,仍不失为修学的一种良方。也就是说,在忙时我们并不要求大家颂佛号万声,但每日不能没有这短暂的“十念”行持。
闲时吃紧,忙里偷闲,这或许就是我们调适不同时段念佛的基本规则。这一规则的执行,其目的不外乎是要我们心中时时有佛,由是长养道心,完成自己的净修道业。
布施生慈心
慈心生佛慧
在佛门中,“般若”为诸佛之母,而般若佛慧的产生,又源自我们那个本自清净的慈悲心。
明白了这一道理,我们平常便不要贪吝,要时常乐于布施,这样做才能培养起我们的慈悲心。说起布施,家庭殷实者似乎容易做到,但这些人遇到需要布施时却偏又舍不得。于是,他们的心中被财富占有了,又哪里容得智慧的存在呢?家中贫困者自然艰于钱财的布施,但未见得就没有其它布施的管道,比如遇到别人困难时施以无畏,遇到别人心结难解时施以宽慰言语,这些何尝又不是布施?
只要人们能够保有那种布施的慈悲心,他的心地便时刻被般若的智慧照耀得光明通透,因而他遇事便会随心处理而得中道。办事能够得到中道的人,应该是无事不成就、无事不完美的。你看《法华经?普门品》中的观世音菩萨,他面对各种众生的相求,他均一一使之获得满足。就因为观音具有一颗广大的慈悲心,因而他所做成办,以故偈颂中有“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悲观及慈观,常愿常瞻仰”的赞辞。
明白了以上道理,我们平时就要注意时刻保持布施的慈悲心,因为只有慈悲心常在才能使智慧常生。
通晓三藏典籍,都摄六根清净
要得到一心不乱,先必须使自己做到没有悭贪。佛典上要求我们心无挂碍,事实上也只有无散乱心才可实现一心不乱。这些出家众比较容易做得到,在家众则因种种俗务牵挂,放不下,很难办到。出家人只要身、口、意三业清净,都摄六根,便能做得一心不乱。打七念佛,为的是要获得正念或开智慧,是要去除色、声、香、味、触、法而获得六根清净。
经、律、论三藏也很重要,一面看,一面行,智慧开得比较快,经藏的智慧,在吾人心中,是个无量无边如海的智慧。不是用开示或讲经可以开出来的,它是一种般若智,是由自心中自然流露。而世俗的智慧则是一种凡夫智,是在迷幻境中不自觉,此等人即便有大学学历,而在佛门中仍是小学生。
律藏主要体现了佛门弟子必须恪守的戒条,因而前人说:毗奈耶,此云调伏,调和控御身语等业,制伏除灭诸恶行故。如果我们能恪守戒律与祖师为我们制定的清规,那么我们便能守护住自己的道行,帮助大家实现“一心不乱”的境界。论藏音译为阿毗达磨、阿毗昙,是后世大德以殊胜智慧对佛经加以组织化、体系化的解释与阐述,它是佛陀教说之进一步发展。适当的阅读论藏,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经义,对于增进智慧大有裨益。
有了经藏帮我们开显智慧,有了戒律护卫我们的道行,有了论藏帮助我们加深对经藏的理解,我们便能顺利地达到都摄六根、实现一心不乱的目标。
爱语利和敬
我们现在虽然出家,但是仍带有无始以来所造的罪业劫数。怨亲债主,他们都会来向我们讨索。因此,我们要念佛,靠念佛的力量,一关一关地把它们打破。
我们念佛就是要念到花开见佛,什么叫花开见佛?就是凡事要去火性、要忍耐,和颜悦色以道理晓之。对人要亲切和蔼,不可一副冷峻的霜脸,令人望之却步,当法师的只有如此才能度众。凡事照道理来,就事论事,不可用烦恼心去应付,对人不论是善人或恶人,都是和气地平等对待,不要去看别人的过错,这样别人对我们印象更好,我们自己的心也清爽。照这样做去,心无烦恼,便是花开见佛。
古人说“与人为善”,其实这里的“与”字应当解释为“助”,就是说要帮助别人去发善愿且实现善行。如果我们自己用爱语去与别人交流,那些听取爱语的人尽管当时心有嗔恚,也会除去乌云而见青天。可见,在我们用爱语营造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的过程中,正好是我们度化众生事业的实施。如果一个道场能够大众和敬,其道业必然兴盛;如果一个社会的人与人能够相互和敬,则这个社会必定文明进步。同时,我们修得爱语,也为自己的念佛营造了一个清净的环境,这对于个人的道业也必将有很大的增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