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传统,走向世界
——访佛像雕刻艺术家叶佳让先生
蔡日新
九月中旬,我随妙林杂志社的编辑林碧玉女士等一行来到新竹,拜访了佛像雕刻艺术家叶佳让先生。
叶先生的府第在新竹武陵西二路五号,整个宅邸浓富民间工艺特色,从老远的橱窗就可以看到叶先生雕刻的佛像,您也无须询问便知道这是叶邸了。叶先生早已等候在门外,我们从大门进入叶邸之后,穿过小厅,便可以看到叶先生的各种雕刻工具与琳琅满目的木料。叶太太非常热诚地接待了我们,给我们削水果,沏茶,很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在宾主之间寒暄几句之后,我们便自由地在叶先生的工作室里参观他所雕刻的作品,叶先生也很热情地给我们作了详细的介绍。
叶先生原来是从事传统的佛像雕刻的,他有着雄厚的传统雕刻工艺的造诣,他所雕刻的作品不但获得了本土同行的推许,同时也远销东洋等地,一直享有盛名。这些荣誉的获得,无疑取决于艺术家精湛的艺术技巧,更取决于艺术家惊人的艺术创意。
在稍稍参观作品完毕之后,我们与叶先生就佛像的雕刻艺术展开了交谈,同时也涉及到了一个艺术创作的重要命题:那就是继承传统与艺术创新之间的关系。一般地说来,作为艺术,尤其是民间工艺一类的艺术品,它的艺术生命的源泉,往往来源于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其中蕴涵了一种深层次的民族精神。因而,凡是能够步入世界艺术殿堂的工艺作品,无不是以其独特的民族精神的魅力取胜的。况且,这种情况不但出现在民间工艺类的作品之中,而且在其它门类的艺术创作中,也体现得非常突出。因而在艺术创作之中,如何把握好民族性与世界化之间的关系,实在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一般地说来,愈是具有民族性的作品,它往往也愈是具有世界性,在世界艺术的殿堂中所陈列的作品,很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特性。因此,如何把握好本民族地艺术传统,合理地吸纳西方艺术的优秀部分,从而开创出新的艺术创作天地,实在也是摆在艺术家面前的一个重要命题。
叶先生的雕刻艺术的成功,完全取决于他所具有的雄厚的传统艺术根底,也得力于他在把握传统工艺的前提下积极地吸收西方艺术中具有生命力的成分。以上这一特性,在叶先生的成功创作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在叶先生早期所雕刻的佛像中,不乏做工细腻的作品,而后才逐渐地去探索意象朦胧地雕刻,最终以他超凡的艺术匠心化腐朽为神奇,创作了精美的作品。下面,我们先看看叶先生所雕刻的这样一尊观音佛像。这尊佛像从莲花台基座到佛像本身,直至佛像上方的背光等部分,无不体现了做工的细腻与形象的逼真。那流畅的衣纹、吉祥的手印、慈祥的佛像面容,以及背光中细致的图案刻镂,无不体现了工艺家深厚的传统工艺素养。这尊佛像的成功,取决于叶先生对传统工艺的准确把握,对传统工艺精神的深刻领会。
然而,叶先生在准确把握传统工艺的前提下,又能合理吸纳西方艺术的种种表现手段,大胆地作了艺术创新,雕刻出了风格迥异的另一类佛像。我们权且看看叶先生所雕刻的下面三尊佛像吧:这三尊佛像,其中有两尊是观音像,一尊是释迦像。在这里,叶先生突破了过去在做工精细上下功夫的传统,大胆的借鉴西方艺术的表现手段,采用立体流动的方式,明快的表现了佛像的内在精神。对于佛像的基座、衣纹、手印以及面部表情等,全部用大手笔来体现,体现先生在雕刻艺术上追求神似的境界。相对于前面的那尊观音佛像的雕刻来说,这三尊佛像的雕刻风格显然迥异,它意味着先生的雕刻在追求形似的基础上,进入了追求神似的境界。
“艺高人胆大”,在无数成功的艺术创作中,往往能让我们透过艺术家的匠心独运,见出他们对传统艺术的大胆创新。这一特点在叶先生的创作中,同样体现得非常突出,他所雕刻的另一尊观音像,就体现了这一特色。这是从深山里选取的一块腐朽的树桩,叶先生充分采用“随物赋形”的表现手段,保留树桩的那些自然断裂的种种纹理,只在树桩的靠近顶端的地方,稍作细腻雕刻,就刻就了观音的慈祥面容与胸部及披风的衣纹。仔细端详,我们似乎可以领会出这样一种意境:在那群山万壑之中,山岩崚嶒,突兀迭起,气势险峻。然而,在这险峻的山势之中,却有一幅观音慈祥的面容出现,使得原本阴森恐怖的情境由之一变。这块原本是朽木的树桩,经过先生的雕刀这样一点化,便立刻具有无穷的艺术生命力了。像这样采用零散衬托整体、阴森衬托慈祥、朴素衬托精细的手法,无疑体现了工艺家极高的艺术造诣。闭目沉思,佛法无处不在的意蕴,似乎通过这幅作品充分地展现出来了。
由传统工艺的精细到借鉴西方艺术的流动气韵来写意,再到巧用朽木化神奇的作品问世,体现叶先生工艺创作的三个心路历程,也展示了艺术家苦心孤诣的独到之处。叶先生的创作,为我们在艺术创作的传统化与世界化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为艺术创的推陈出新作出了大胆的尝试。时公元二◯◯四年九月二十五日作于高雄市打鼓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