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方丈导游的思考

 

    最近几天,湖南经济电视台不断地报道有关南岳的消息,其中福严寺方丈大岳法师的特写镜头实在给人以醒目的感觉。大岳法师认为:佛教徒走出寺院充当导游,既是社会对宗教界的需求,同时也是宗教界自身求得生存发展的需要……翌日,经济电视台又报道了南岳佛教界的素食菜谱,那些活灵活现的素食大鱼、大肉、大鸡鸭,若不经记者介绍,谁都会认为是真的。明日、后日,或许还会报道更加新鲜的事情,但总归一句话:离不开旅游与餐饮等经济开发这个中心。
    对于南岳,我实在太熟悉了,那里的佛教禅宗文化,实在给人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感觉。因为,中国禅宗的南岳与青原两个法脉的祖师,均在南岳栖止,这无疑使得这座名山更加增辉添色。当年的南岳系开山祖师怀让禅师所住持的般若寺,就是今天的福严寺,他在那里接引了马祖道一禅师,那“打牛”与“打车”的著名禅喻①,至今仍给人的智慧以无尽的启发,而山上的“磨镜台”那一景观,也着实令人留连忘返。而禅宗的另一法脉青原禅,虽然其开山祖师住江西吉州,但行思禅师的生平实在没有许多奇特的事迹,他就因为接引了座下的那个“一麟”②,方得以名垂禅史,事实上青原禅的实际创始人也是行思的门人石头希迁。可见,发源于曹溪的法水,是在流经了南岳之后才得以发扬光大的,南岳自然也因为这些祖师的传法事迹而更加凸现其灵气,一直吸引着八方游客:或朝山拜佛,或寻访祖师遗址,或体验当年祖师的悟道因缘……古人那“山不在高”的名言,拿来形容南岳,实在非常正确,试想:南岳如果缺少了这些祖师的弘法布道事迹,那么,这座名山将不知要逊色多少。而南岳如果能够继续发扬祖师的这些传道功业,也将会不断地吸引各地的游人来瞻礼,这样不但可以使得这座名山的传统得以继承,同时也可以使这座名山永葆青春。
    作为寺院的方丈这一尊称,本来源于《维摩经》中维摩居士的居室名称,因维摩居士的石室四方均有一丈,故有方丈之名。后来,百丈禅师为了管理好禅宗的丛林,设立了《百丈清规》,提出“凡具道眼有可尊之德者,号曰长老,如西域道高腊长呼须菩提等之谓也。既为化主,即处于方丈,同净名之室,非私寝之室也。”③后世称寺院住持为方丈,就是从这里引申开去的,方丈即长老的代名词。在这里,具有道眼与可尊之德成了方丈的必备条件,那么,如何指导阖院大众修行,如何开示白衣善信,应当是方丈的重要职责,也是衡量一个方丈是否称职的标准。而方丈放下这些本分事不管,却自觉地来担当导游这个差事,这实在令人百思不解。作为方丈,偶然陪伴道友或贵宾游山,倒是情有可原的,但毕竟不可以去担当职业的导游,那将是本末倒置的事情,且从根本上违背了佛门的教规。佛教以出世间的面目出现于社会,本来就应当远离红尘、以清净高洁为本色,而过于世俗化乃至放下出家人的本分事而与在家人争导游职业,则他当初或许本来就不应当出家。也许有人会认为,以和尚的身份来作导游将会更加吸引那些猎奇的游客,这样比较适合于旅游经济开发。殊不知僧俗之间有着某些不同之处,尤其是佛门的清规与戒律,对僧侣的约束是非常严格的,且佛教过于趋向世俗化,则无疑只会日益远离佛教的根本教义。因此,公开地在电视媒体上亮相,声称担当导游的职业,这实在是从古至今不曾有的奇迹,也是佛门世俗化得非常离谱了的奇迹。
    另外,作为素食餐饮业的开发,也应当由社会来承担,寺院似乎不可过多地涉足于经济的开发。诚然,在寺院的内部设立素餐接待来宾,或者将素食菜谱传授给在家居士,让他们开设素食餐馆,满足那些喜欢素食的社会群体的需要,也是未尝不可的,况南岳寺院的素食已经拥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但寺院或出家人出来经营素食餐馆,毕竟与其身份与职业不相符合,也与佛门的清规直接相违。
    目前,商品经济对社会的各个角落的影响日益严重,寺院自然也不例外。但寺院是否适合于经商,这倒是一个值得思考的大问题。按照国家的宗教法规,寺院似乎应当以国家允许的正常宗教活动为正业,如果按照佛教的教规,则出家人更加应当远离三毒六尘,根本不应当到闹市中去与俗人争利。记得中国佛教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四次大规模的灭佛事件中,几乎每次都与僧人自身的腐败密切相关。其中北魏太武帝的灭佛,直接的诱因是在长安的大寺院中发现藏有兵器、酿酒道具及妇女;第二次北周武帝的灭佛虽然与道士张宾及还俗僧卫元嵩不无关系,但僧团的堕落与僧侣人数剧增对国家赋税与兵源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才是此次灭佛的重要原因;第三次是唐武宗的会昌法难,道士赵归真自然难辞其咎,但僧团的堕落乃是诱发法难的直接原因;第四次灭佛是后周的世宗,此次法难与佛道之争毫无干系,完全是出于国家财政困难与僧徒的日益腐败。
    在《魏书·释老志》中,收有任城王澄的一篇奏议,谨从中节录数语如次。
    昔如来阐教,多依山林,今此僧徒,恋着城邑。岂湫隘是经行所宜,浮諠必栖禅之宅,当由利引其心,莫能自止。处者既失其真,造者或损其福,乃释氏之糟糠,法中之社鼠,内戒所不容,王典所应弃矣。非但京邑如此,天下州、镇僧寺亦然。侵夺细民,广占田宅,有伤慈矜,用长嗟苦。且人心不同,善恶亦异。或有栖心真趣,道业清远者;或外假法服,内怀悖德者。如此之徒,宜辨泾渭。若雷同一贯,何以劝善。然觛法赞善,凡人所知;矫俗避嫌,物情同趣。……④
    历史的教训实在令人难忘,以上文字,在我们今天也仍不失为一面借鉴的镜子,不妨时时拿来照察自身。
    在享有盛名的天下南岳,即使不去炒作旅游与餐饮等商业,寺院的僧供也绝不会出现匮乏的现象,清众自然也大可以放心修行。然而,旅游与餐饮商业对寺院则无时不在产生着负面的影响,寺院中的出家人如何保持自身的清净,坚持远离红尘的梵行,这倒是考验出家众的一个重要关卡了。如果坚持古人的那种“八风吹不动”的作风,继承与发扬南岳禅学的优良传统,则何愁南岳的历史人文地位不高,又何愁南岳的佛教事业不兴旺呢!反之,如果放弃出家人的本分事,去从事旅游与餐饮等与出家人的身份极不相称的职业,则只恐不但不能提升南岳的历史人文地位,反而会使南岳已经拥有的美好声誉变得黯淡乃至消失。

                                    --写於二月十九日


注释:
    ①据《景德录》卷五所载,当年的马祖道一在南岳坐禅习定,怀让禅师深知他是一个禅门的大法器,因而方便开示接引了他。其文字如下:“开元中,有沙门道一(即马祖大师)住传法院,常日坐禅。师知是法器,往问曰:‘大德坐禅图什么?’一曰;‘图作佛。’师乃取一砖,于彼庵前石上磨。一曰:‘师作什么?’师曰:‘磨作镜。’一曰:‘磨砖岂得成镜耶?’‘坐禅岂得成佛耶?’一曰:‘如何即是?’师曰:‘如人驾车不行,打车即是,打牛即是?’一无对。师又曰:‘汝学坐禅,为学坐佛?若学坐禅,禅非坐卧;若学坐佛,佛非定相。于无住法,不应取舍。汝若坐佛,即是杀佛;若执坐相,非达其理。’一闻示诲,如饮醍醐,礼拜问曰:‘如何用心,即合无相三昧?’师曰:‘汝学心地法门如下种子,我说法要譬彼天泽。汝缘合故,当见其道。’又问曰:‘道非色相,云何能见?’师曰:‘心地法眼能见乎道,无相三昧亦复然矣。’一曰:‘有成坏否?’师曰:‘若以成坏聚散而见道者,非见道也。听吾偈曰:心地含诸种,遇泽悉皆萌;三昧华无相,何坏复何成。’一蒙开悟,心意超然,侍奉十秋,日益玄奥。”(《大正藏》t51,p240下~241上)
    ②据《宋高僧传》卷九《希迁传》所载,当时“思公之门学者麏至,及迁之来,乃曰:‘角虽多,一麟足矣。’”(《大正藏》t50,p764上)又《景德录》卷五《行思传》载希迁在行思门下得法之后,行思也情不自禁地赞叹道:“众角虽多,一麟足矣!”(《大正藏》t51,p240中)
    ③参见《景德录》卷六末所附百丈《禅门规式》,《大正藏》t51,p252上。
    ④参见百衲本《二十五史》第三册419页2栏,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