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正道

 

八正道是: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1.正见即对四圣谛的正确知见。换句话说,就是对自己的如实了知。正如《边际经》所讲,此谛理与人的六尺之驱相关。
佛教的关键就是此正见。
2.了了分明的正确知见导致清晰思维。因此八正道之二就是正思维。正确的意志,或正确的志趣都没有能真正表达巴利文原意(samma-samkappa),正确的意念或正确的观念也许更切原意,正思维可能是最合原意的等同词了。
由于缺乏更好的途译词语,samkappa可以被称作为最初效应(寻)的心智境界(vitakka),这一重要的精神境界消除错误的观点和思想.促使其它附属道德达至究竟。
人的思维能玷污或纯净自身,人的思维塑造了个人的品质,驾驭一个人的命运。善思维趋于使一个人高尚。同样的,恶思维导致一个人的堕落。有时候,一个念头大可摧毁整个世界。
正思维起着双重作用,即去除染思维,发展净思维。正思维有三:
(1)nekkhamma,舍离世间之乐或自私,对治执着、自私或占有。
(2)avyapada,慈、善、仁爱,对治嗔、憎或恼恨。
(3)avihimsa,无害、悲悯,对治残忍或无情。
这些善恶的能量贮藏于一切众生之中,只要我们还是凡夫俗子,在任何一个意想不到的时刻,这些染污(恶)之力就会以惊人的力量显露出来,一旦被全部铲除,即得阿罗汉果,此人的意识之流得以圆满清净。
在此迷妄世界中,执着和嗔恨,再加上无知是一切罪恶存在的主要原因。“贪欲是整个世界的敌人。由于贪欲一切罪恶得以接近有情众生。当此贪欲受到某种因素的阻碍时,它就转化为强烈的忿恨。”
一个人不是执爱悦人的外界,就是厌离可恶之物。由于爱执,人们沉满湎于物质享受,想方设法满足自己的欲望。由于嗔恨,人们回避可恶之物,甚至不惜毁灭它们,因为它们的存在就会引起恼怒。一旦人们因内在的如实之智抛弃了自我,那么贪执和嗔恨就会自然消亡。
《法句经》第二百五十一偈言:
无火如贪欲,无执如嗔恚,无网如愚痴,无河如爱欲。
正思维有三种形式:
(1)、nekkhamma,在攀登精神阶梯的过程中,人们一步一步地放弃对物质快乐的粗细执着,正如成长的小孩逐渐丢开漂亮的玩具。作为小孩,他们不能被要求具备成人的理解力,他们也不可能完全相信短暂快乐的无益。成熟后,他们开始明白了事物的真相,因而自觉自愿地扔掉他们的玩具。当一个精神探求者,精进不息地修习禅定和静虑,不断向上奋进时,他认识到追求低下的物质享受的无益,以及抛弃它们之后而获得的幸福、圆满无着之法。“于此世界,无着为乐,超越一切感官乐趣亦为乐”,这是佛陀最早教法之一。
(2)、avyapada,另外一种最难控制的感情就是恼怒、厌恶、憎恚和嗔恨。它吞噬着发火者本人,同时也毁灭他人。巴利语avyapada原意为非恶意,它同对一切众生无有分别之心、完美至上的慈爱和善念(metta,梵语maitri)相对。满心流溢着慈爱的人不可能对任何人怀恨在心,正如母亲看待孩子如同自己一样,且不惜自己的生命加以保护。精神道路的探索者追随中道,慈爱为本,自他平等。佛教的慈爱包容一切众生,动物也为其所摄。
(3)、avihimsa或karuna。无害或悲悯为正思维的第三种也是最后一种形式。
悲悯是一种美德,她使高尚者的慈爱之心为他人的痛苦而颤抖。同佛教的慈爱一样,佛教的悲悯也是广阔无限的,它不局限于同一宗教徒,同一民族,同一类人。有限的同情不是真正的悲悯。
悲悯之人象花一样温柔,他无法忍受他人的痛苦。有时为了减轻他人的痛苦,他甚至会牺牲自己的生命。每一个本生故事都很清楚的表明,菩萨致力于帮助痛苦和不幸之人,尽全力使他们得到幸福。
慈爱母亲的身口意总是旨在解救她生病孩子的痛苦。而悲悯就有这样的特征,它具有难以忍耐他人受苦受难的属性,它的表现形式为彻底的无暴力和无伤害,那就是悲悯者表现出绝对的非暴力和无伤害。痛苦之人孤独无助的情景是实践悲悯的最好助缘。悲悯的至上圆满就是消除一切形式的残酷,悲悯的直接敌人就是残忍无情,它的间接敌人就是一般的忧伤。
佛教的慈爱对贫者或富者都有感召力,因为佛法教导信徒要提高低贱者,帮助穷困者、需求者和不幸者,照顾病者,安慰痛失亲人者,同情罪恶者,启迪无知者。
悲悯是出家、在家佛教徒的根本原则。
阿度斯黑克勒在谈到佛教的无害时写道:“印度的和平主义在佛法中得以彻底表现。佛教教导人们以无害对待一切有情。它甚至禁止在家信徒参与制造买卖武器,生产毒品和酒类产品,战争或屠杀动物等事。”
佛陀这样劝诫他的弟子:“于此,诸比丘,无论他人怎样谈论你,有理无理,正当非正当,礼貌或野蛮,理智或愚蠢,善意或恶意,诸比丘,你必须如此自我修习:我们的心应保持平静,绝不口出恶言,心中常存慈悲,不养恶念,以永不沉落的慈爱心流摄护每一个人,由此而推进、我们应以持久、广大、无边、无量、无憎的慈爱照耀大千世界。”
摆脱了自私欲望、嗔恨、残忍之人的生活圆满安乐。他们的内心流溢着无我、慈悲的精神。
这对自己和他人都实在是一可喜可贺之事。
3.由正思维而产生正语,去除谎言、谤言、恶语和绮语。
致力于铲除自私贪欲之人,不可能为了任何自私目的或意图而放纵于谎言或毁谤。他诚实、信得过,不断发现他人的善美,而不是欺骗、诽谤、谴责或分裂其同事者。无害之心生慈爱,不可能引发首先贬低自己的品德,然后又伤害他人的恶语。他所说之言不但真实可靠,甜蜜动听,而且有善益,有意义。
4.接下来就是正业,戒除杀、盗和邪淫。
此三种恶业是由贪欲、嗔恨和无明而产生。当精神探求者的思想逐步消除了这些因素时,染污习气则得不到显现。他将不会以任何借口进行杀、盗。心灵的纯洁将使他过着清净的生活。
5.身、口、意三业清净之后,一个有精神追求的在家居士将致力于净化自己的生活,远离五种生活方式,即贩买武器、贩买人口、出售肉食--旨在屠杀饲养的动物,买卖酒类和毒品。
虚伪之行被认为是出家人的邪命。
严格地来讲,从阿毗达摩的角度说,正语、正业、正命是指三戒(virati),而非相对应的善德。
6.正精进包括四个方面:
已生之恶令消除,未生之恶令不生;未生之善令生起,已生之善令增长。
在八正道中,正精进占很重要的位置。只有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而不是仅仅地旺依他人,或供奉祭祀,一个人才能得到解脱。
一个人身上有罪恶的垃圾堆,亦有善德的贮藏所。通过努力,他清除了垃圾,培植了善德。
7.正念是对身,受,思,意根进行不停的意念。
对此四事的意念趋于消除欲望,以及所谓的快乐、恒常、不死之我等错误概念。
8.正精进和正念导引正定,即制心一处。
以渗透智观,一心不乱作为一种强大的助力,使人如理知见事物实相。
于此八正道中,第一二合为智慧(panna),三四五为戒(sila),最后三个为定(samadhi)。
正语          正精进          正见
正业     戒   正念    定               慧
正命          正定            正思维
根据修习次第,戒定慧为修道的三个阶段。
严格来说,从圆满方面讲,这些构成八正道的因素,意味着八种心智素质(cetasika),它们共同存在于旨在趋证涅槃的四种圣意识(lokuttara)中。它们分别是慧根(panindriya),寻(vitakka),三戒(virati),精进(v rya),念(sati),制心一处(ekaggata)。
所有这些代表了解脱的追寻者努力进取解脱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