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近一段时间,我总在心里掂量这么一个问题:有些事情,因为大家都知道,是不是还有必要再说。

为什么我会掂量这个问题呢?起因也是办刊。我主张写实,而有人主张事实是大家都能看到的,我们办刊应该务虚,只需要在理论上提出改变事实的方法,并以此影响读者,引导潮流。  

人生是苦,这是佛陀的教导,我们称之为苦圣谛。这苦是怎么产生的?这里不掉佛菩萨、祖师大德的书袋,我只说苦产生的根源是因为我们的内心躁动不安:

我们本就是小人物,可我们不甘心,总自认为是英雄胚,我们要追求叱咤风云,自认为对于人类历史的进程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对于世界格局举足轻重……

苦就如此而产生了。  

佛教有句话,叫做法住法位,意思就是说,我们要安于本份,我们只需要在自己的份内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潜能,超出本份就是多事,多事只会添乱子、出麻烦。这不好!

作为一个出家人,我们有自己的份内事,我们的份内事要求我们应该内心宁静。可是,内心的宁静是一种境界,是我们所要追求的目标,而非是我辈凡夫出家众的当下。

在初出家时,我也曾豪情万丈,有“一定要重振人类精神”的雄心壮志,随着出家时日的渐久,再加上这十几年佛界的磨砺,我已经务实了。佛曰:“现现别转”;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宪问第十四·二十六章》),我们又何必非要心比天高?

佛教讲求“如实智”,如实就是“是什么就是什么,不是什么就不是什么”,若强加上意识的分别,则就是遍计所执。世间也说“真、善、美”——真的才是善的,真的就是美的;真的本质就是善,真的本质就是美。真就是不加雕琢,自自然然!

当然,在我们的目下,生活在虚妄的世界里,也确实是只能刻意,《法句经·述佛品》中有言“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小部·法句经·佛陀品》中是“一切恶莫作,一切善应行,自调净其意,是则诸佛教”),既然佛陀教导我们目下要莫作恶、奉行善,就肯定我们的目下是有善、恶区分的,所以,我们只能刻意。既然只能刻意,我们又何以不刻意向“真”靠拢呢?

我们要影响读者,甚尔进一步想影响后世,所以就务虚?苦圣谛中不是有一个“求不得”,想影响读者就可以影响读者~~真的吗?

钱大学者说,看书都得反着看。

如是,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