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悠悠话古塔
中国境内,古塔比比皆是,然而,令人奇怪的是,“塔”字却不见诸于西晋以前的古汉文——甲骨文、鐘鼎文、大篆、小篆、隶书中。究其根源,原来,这个字是东晋人翻译印度佛经时新造的,音译为“窣堵坡(Stupa,梵文)”、“浮图(Buddha,梵文)”、“塔婆(Thupo,巴利文)”等,意译为“方坟”、“圆冢”。印度“窣堵坡”的原义是婆罗门教徒埋葬骨灰的墓冢,后起的原始佛教把它继承下来,用指以砖石等建造成的埋葬佛祖释迦牟尼火化后留下的舍利的坟冢。后来也泛指在佛陀诞生处、成道处、转法轮处、涅槃处,乃至安置诸佛菩萨像、佛经、佛陀足迹、祖师高僧遗骨等处以土、石、砖、木等筑成的建筑物。有关造塔的起源,可远溯至佛陀时代。根据佛经记载,须达长者曾求取佛陀的头发等起塔供养。佛陀圆寂之后,则有波婆国等八国,八分佛陀舍利,各自奉归起塔供养。我国历代所建的舍利塔颇多。据史籍记载,三国吴国时期,有西域僧人康僧会请得舍利,吴王孙权(公元182-252年)令人以铁槌击之而不碎,乃建塔供养。隋文帝之时,全国各地建舍利塔的风气极盛,仁寿初年(公元601年),杨坚诏敕天下八十二寺立塔。其后,历代皆有造立、重修舍利塔的活动。元朝以后,多数佛寺只建佛殿而不建塔,塔的重要性逐渐下降,而被佛殿所取代。
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到了东晋时期,道教理论家葛洪(283-363年)撰著的《要用字苑》最早出现了“塔”字,但原书早佚,目前只有清代的辑佚本(见《玉函山房辑佚书·经编小学类》)。因此,葛洪对此字的解释如何,无从得知。北齐魏收(505-572年)所撰《魏书·释老志》倒有说明——“建宫宇,谓为塔。塔亦胡言,犹宗庙也,故世称塔庙。”从这项记载来看,很可能中国最早的塔和庙并不合一,常常是只建塔,不建佛寺。中国现存最早的古塔——济南“四门塔”(始建于隋炀帝杨广大业七年,即公元611年),就原无寺庙,藏传佛教地区的例证则更多。
印度原有的塔,依形制不同,有着不同的梵名,中国北宋时期的道诚和尚在所撰《释氏要览》中曾有过详细介绍。不过,它们无论或方或圆,也仅止一重,仅作埋葬舍利之用。待塔传入中国,与中土的“重楼”相结合,历经隋、唐、宋、元、明、清各朝的发展,并与邻近区域的建筑体系相互交流融合,逐步形成了楼阁式塔、密檐式塔、亭阁式塔、覆钵式塔、金刚宝座式塔、宝箧印式塔、五轮塔、多层多角宝塔、无缝式塔等多种形态结构各异的塔系。且不说释迦牟尼的舍利塔出现了多层多角的,如始建于唐代的西安法门寺塔、四川新都宝光寺舍利塔、四川邛崃释迦牟尼真身塔等,就连后起的高僧舍利塔也出现了多层的。建筑平面也从早期的正方形逐渐演变成了六边形、八边形乃至圆形。建筑技术也不断进步,结构日趋合理,所使用的材质也从传统的夯土、木材逐步扩展到了砖石、陶瓷、琉璃、金属等材料。
印度佛教建筑“窣堵坡”和中国的传统建筑“楼阁”是塔的两大源头。“楼阁”一名“重楼”,“重楼”是一种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但由于年代久远,至今已经没有两汉以前的“楼阁”建筑实物存在了。要了解中土“重楼”的具体情况,除了通过历史文献分析之外,两汉时期墓葬中殉葬的冥器和墓室壁画都是宝贵的资料。冥器中的“重楼”多为陶土烧制的2-3层的木结构建筑模型,多有斗拱作为支撑结构,建筑有门窗等精细结构,建筑平面多为正方形。汉代冥器“重楼”模型的结构特征与魏晋之后木塔的建筑结构有着明显的源流关系。
古印度的塔在三国时期随佛教传入中国后,迅速与华夏本土的楼阁相结合,形成中国的楼阁式塔。嗣后由于木结构易腐烂,易失火,又按照楼阁式塔的形式,演化出了密檐式塔。据《后汉书·陶谦传》和《三国志·吴志·刘繇传》记载:笮融,汉末丹阳人。富于赀,以好施名乡里。黄巾乱起,笮融聚众数千,率之依同郡徐州牧陶谦,谦重其名,使督广陵、下邳、彭城三郡的运漕。笮融在职期间(公元195年前后),“大起浮屠寺,上累金盘,下为重楼,又堂阁周回,可容三千人。”是中国造塔的最早记载,所造的塔当为楼阁式。“上累金盘”,即在上层用铜金属按印度“窣堵波”式样制成的相轮;“下为重楼”就是下层用中国本土的多层楼阁式木结构作为塔身,成为寺的中心,可惜塔未保存下来。有迹可循的是一些汉末画像砖上塔的造型,也有“窣堵坡”的形制。此外,新疆喀什附近的汉诺依城有座土塔,现已风化严重,可能是汉末的遗物。
南北朝时期,佛教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一时期建造了大量石窟和寺塔,主要是发展了楼阁式和密檐式塔,建材则是砖、木、石并重。在云冈、敦煌石窟中都可见到那个时期塔的造型。现存最早的实物是北魏天安元年(466年)的小石塔,原来在山西朔县崇福寺内,后在抗日战争中被日军盗走。此外云岗石窟中也有很多楼阁式塔的造型,河南嵩山嵩岳寺塔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砖塔。该塔位于登封县城西北约6公里,太室山南麓的嵩岳寺内,建于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公元520年),距今已有1490年的历史。 嵩岳寺塔上下浑砖砌就,层叠布以密檐,外涂白灰,内为楼阁式,外为密檐式,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多角形密檐式砖塔。总高41米左右,周长33.72米,塔身呈平面等边十二角形,中央塔室为正八角形,塔室宽7.6米,底层砖砌塔壁厚2.45米,这样的十二边形塔在中国现存的数百座砖塔中,是绝无仅有的。同时,这种密檐形式在南北朝期间也是少见的。该塔不仅以其独特的平面形制而闻名,而且还以其优美的体形轮廓而著称于世。整个塔室上下贯通,呈圆筒状。塔室之内,原置佛台佛像,供僧侣和香客绕塔做佛事之用。全塔刚劲雄伟,轻逸秀丽,建筑工艺极为精巧。它虽然高大挺拔,但却是用砖和黄泥粘砌而成,塔砖小而且薄,历经千余年雨雪风霜的侵蚀,依然坚固不坏,至今保存完好,充分证明了我国古代建筑工艺之高妙。嵩岳寺塔无论在建筑艺术上,还是在建筑技术方面,都堪称中国和世界古代建筑史上的一件珍品。
隋朝虽然仅仅维持了短短的三十七年,但佛教盛行,隋文帝杨坚为其母祝寿,分三年在全国各州建塔约100多座。考古专家研究表明,所建都是木塔,已全毁于兵火。现存的隋塔仅有前述之济南四门塔。
唐朝的塔有了很大的发展,保存下来的唐塔约有百余座之多,集中于中原、关中、山西、北京等地。早期唐塔多为仿木结构,平面多是方形,内部多是空筒式结构,形式多为楼阁式和密檐式。与后起的塔不同的是,唐塔多不设基座,塔身也不做大片的雕刻与彩绘。如西安南郊慈恩寺内的大雁塔,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乃玄奘大师从印度取经回来后,专门从事译经和藏经之处。因仿印度雁塔样式建造,故名雁塔。由于后来又在长安荐福寺内建造了一座较小的雁塔,为了区别,人们就把慈恩寺塔叫大雁塔,荐福寺塔叫小雁塔。大雁塔平面呈方形,建在一座边长约45米,高约5米的台基上。塔七层,底层边长25米。塔高64米,塔身用砖砌成,磨砖对缝,坚固异常。塔内有楼梯,可以盘旋而上。每层四面各有一个拱券门洞,凭栏远眺,长安风物尽收眼底。塔的底层四面均有石门,门楣上均有精美的线刻佛像,传为唐代大画家阎立本的手笔。塔南门两侧的砖龛内,嵌有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书《大唐三藏圣教序》、《述三藏圣教序记》两通石碑。唐末以后,寺院屡遭兵燹,殿宇焚毁,只有大雁塔巍然独存。
唐代南诏国统领西南属地时,大兴佛教,建寺造塔风行一时,此后一千多年寺院尽毁,仅存昆明、大理的一些塔。大理三塔在大理城西郊的洱海之滨,原是崇圣寺的一部分,现寺已毁,惟塔巍然屹立如故。1925年大理地区发生大地震,城内外房屋几乎倒塌殆尽,惟距大理城仅1华里的三塔,却安然无恙。大塔又名千寻塔,高69.13米,是座方形密檐式的砖塔,共有16层,造型与西安小雁塔相似,为唐代典型的塔式之一。塔心中空,在古代有井字形楼梯可供人攀登。塔顶四角各有一只铜铸的金鹏鸟,相传用以镇压洱海中的水妖水怪。自塔顶向东眺望,洱海胜景尽入眼底。现在楼梯已坏,游人已不能登上塔顶了。塔前照壁上镶有大理石镌刻永镇山川四字。分立在大塔两侧的南、北两小塔,是一对八角形的砖塔。三塔浑然一体,气势雄伟,具有古朴的民族风格和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南诏时代的塔与中原文化结合紧密,与唐塔的形制很接近。同期渤海国的塔也都具有中原、关中地区地区唐塔的特点。
唐朝以后的五代十国时期战乱不断,寺塔建造的数量都不多。这一时期塔的形状从方形过渡到了六角形至八角形,塔的内部也由空筒式逐步过渡到回廊式、壁内折上式。
两宋辽金时期,南北建筑各具特色,塔亦不例外。当时中国南方经济发达,佛教繁盛,建筑了很多塔。宋塔多为楼阁式塔,或为外密檐,内楼阁式塔;此外还有约两成的塔为造像式塔、宝箧印式塔、无缝塔、多宝塔等其他形制的塔。宋塔平面多为八角形或六角形,偶见有四边形者,这与唐塔千篇一律,端庄稳重的四边形产生了鲜明的对比。
宋塔每层都建筑有外挑的游廊、有腰檐、平座、栏杆、挑角飞檐等建筑部件;因而即使如杭州六合塔这样高大雄伟的建筑,亦不失轻巧灵动之感。六和塔位于杭州钱塘江畔月轮山上,始建于北宋开宝三年(公元970年),宣和五年(1123),塔被烧毁。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重建,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重修塔外木结构部分。1961年被国务院定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六和塔的名字来源于佛教的“六和敬”,当时建造的目的是用以镇压钱塘江的江潮。塔高59.89米,建筑风格非常独特,其内部砖石结构分七层,外部木结构为8面13层。清乾隆帝曾为六和塔每层题字,分别为——“初地坚固,二谛俱融、三明净域、四天宝纲、五云覆盖、六鳖负载、七宝庄严。”六和塔外形雍容大度,气宇不凡,曾有人评价杭州的三座名塔:“六和塔如将军,保俶塔如美人,雷峰塔如老衲”。从六和塔内向江面眺望,可看到壮观的钱塘江大桥和宽阔的江面。
雷峰塔原建造在雷峰上,位于杭州西湖南岸南屏山日慧峰下净慈寺前。雷峰为南屏山向北伸展的余脉,濒湖勃然隆起,林木蓊郁。雷峰塔相传是吴越王为庆祝黄妃得子而建的,故初名“黄妃塔”。但因塔在雷峰之上,民间均呼之为“雷峰塔”。塔共七层,重檐飞翘,窗户洞达,十分壮观。雷峰塔曾是西湖的标志性景点,旧时雷峰塔与北山的保俶塔,一南一北,隔湖相对,在西湖上呈现出“一湖映双塔,南北相对峙”的美景。每当夕阳西下,塔影横空,景色迷人,故被称为“雷峰夕照”,列为“西湖十景”之一。至明朝嘉靖年间,塔外部楼廊被倭寇烧毁。塔基砖逐渐被迷信者盗走,致使该塔于1924年9月25日倾圮。
世界闻名的虎丘塔在苏州西北七公里处,高高耸立于景色幽雅的虎丘山巅,是苏州现存最古老的一座塔,由于风格与同一时期建造的杭州雷峰塔相似,被誉为江南二古塔。虎丘塔是云岩寺的塔,称云岩寺塔。该塔始建于五代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竣工于北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据史籍记载,隋文帝就曾在此建塔,但那是座木塔,现虎丘塔即是在木塔的原址上建造的。塔高七层,塔身平面呈八角形,是一座砖身木檐仿楼阁形宝塔。由于从宋代到清末曾遭到多次火灾,因而顶部和木檐都遭到了毁坏,原来的高度已无从知晓。据考古学家调查,虎丘塔在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改建第七层时,发现明显倾斜。当时曾将此位置略向相反方向校正,以改变重心,纠正倾斜,也曾起到过一定的作用。但此后300多年塔身倾斜一直在继续发展中,可能是由于地基出现不均匀沉降的原因所引起的。现在看到的虎丘塔已是座斜塔,据初步测量,塔顶部中心点距塔中心垂直线已达2.34米,斜度为2.48度。
开封铁塔位于河南省开封城内东北隅铁塔公园内,以其精湛绝妙的建筑艺术和雄伟秀丽的修长身姿而驰名中外,被人们誉为“天下第一塔”。铁塔建于北宋皇祐元年(1049),因在开宝寺内,亦称开宝寺塔。又因塔全部用褐色琉璃砖砌成,远看近似铁色,故人们又俗称铁塔。铁塔的前身是一座木塔,系北宋著名建筑学家喻浩为供奉佛祖释伽牟尼佛舍利而建造的。据说他用了八年的时间来构思设计和建造,终于在端拱二年(公元989年)把这座塔建成。初建成的塔向北倾斜,有人问他缘由,他说京师地平无山,又多西北风,离此地不远又有大河流过,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塔受风力作用和河水浸岸的影响,塔就自然会直过来了,并预言此塔七百年内不会倒塌。可惜这座木塔在北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夏天,便被雷火所焚,仅仅存在了五十多年。到了皇祐元年,宋仁宗下诏在距此不远的夷山上,仿照木塔式样,建造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这座铁色琉璃砖塔。
琉璃塔从本质上讲也是砖塔的一种,因为琉璃塔的琉璃仅仅贴附在塔的表面,塔的内部仍然是用砖砌筑的。琉璃是中国古代严格控制的一种建筑材料,仅有获得官方特许者才能够用琉璃来装饰建筑物,因此琉璃塔的数量非常少,现存的琉璃塔大多是经过皇家特许的敕建宝塔。琉璃材料美观色彩多样,表面覆盖着一层光亮致密的釉层,因而可以很好地抵御日晒风吹雨淋等,对保护塔体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铁塔现高56.88米,为八角十三层,是国内现存琉璃塔中最高大的一座,它完全采用中国木质结构的形式,塔身修长,高大雄伟,通体遍砌彩色琉璃砖,砖面饰以栩栩如生的飞天、菩萨、麒麟、力士、伎乐、花卉等,图案达50多种。令人惊奇的是塔为仿木砖质结构,但塔砖如同斧凿的木料一样,个个有榫有眼,有沟有槽,垒砌起来严密合缝。据统计,塔的外部采用经过精密设计的二十八种标准砖型加工合成。塔身设窗,环挂在檐下的104个铃铎,每当风吹云穿时,悠然鸣响,恍如合奏一首优美的乐章。塔内有砖砌蹬道168级,绕塔心柱盘旋而上,游人可沿此道扶壁而上,直达塔顶。登顶极目远望,可见大地如茵,黄河似带,游人至此,顿觉飘然如在天外。
苏州报恩寺塔又称北寺塔,位于江苏省苏州市报恩寺内。塔高9层(76米),占地1.3亩,号称“吴中第一古刹”。1957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报恩寺俗称北寺,是苏州最古老的佛寺,距今已有1700多年。始建于三国吴赤乌年间(公元238-251年),相传是孙权之母吴太夫人舍宅而建,古称通玄寺。唐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改为开元寺。五代北周显德年间(公元954-959年)重建,易名为报恩寺。报恩寺塔是中国楼阁式佛塔,相传亦始建于三国时代。南朝梁(公元502-557年)时有塔11层,北宋初期毁于火灾。元丰(1078-1085)年间重建为9层,南宋建炎四年(1130)在宋金战争中复毁。绍兴二十三年(公元1153年)改建成八面九层宝塔,现存北寺塔的砖结构塔身就是构筑于当时的原物。塔身的木结构部分为清末重修,已不全是原貌。此塔曾刻入南宋绍定四年(1229)的《平江图》碑中,从图中可以看出,塔正当平江府(即今苏州)最主要的南北向大街北端,成为大街的对景。寺门南向,塔在大殿以北中轴线上,八角九层,砖身木檐混合结构。砖构双层套筒塔身,在内、外塔壁之间有回廊,内壁之中为方形塔心室,经由2或4条过道通向回廊,梯级设在回廊中。回廊地面为木楼板上铺砖,楼板由下层内、外壁伸出的叠涩砖支承。回廊、塔心室和过道均以砖砌出仿木结构的壁柱、斗拱或藻井。塔外各层塔身以砖柱分为3间,当心间设门,塔身以下为木结构平座回廊,绕以栏杆,栏杆柱升起承托塔身上的木檐,柱分每面为3间。底层之檐在重修时被接长成为副阶。全塔连同铁制塔刹共高约76米,其中塔刹占全高约五分之一,底层副阶柱处平面直径约30米,外壁处直径17米。尺度巨大,但比例并不壮硕,翘起甚高的屋角,瘦长的塔刹,使全塔在宏伟中又蕴含着秀逸的风姿。
在塔院的平面布局上,宋塔相对于唐塔有了巨大的变化。在唐代,塔是寺院的核心部分,即“寺塔一体,塔居中心”,塔大多建筑在寺院的前院。而宋代寺院的核心地位为正殿所取代,塔大多位于后院或正殿两侧。
辽塔多为实心的密檐式塔,建筑材料亦多选择坚固耐久的砖石材料,而在建筑上则以砖石仿木结构。惟门窗不用唐塔和宋塔的方形结构设计,而采用在力学上更加合理的拱券设计,这也是辽塔在建筑学上的一个重大突破。除密檐塔外,辽塔中尚有少部分仿唐塔形制的楼阁式塔。辽塔平面多为八角形,繁复的基座是辽塔独有的特色,基座各个立面均做仿木处理。模仿木结构的宫殿建筑里面,门窗齐全,表面或篆刻经典,或雕凿佛教造像,常见的造像题材有佛像、金刚、力士、菩萨、宝器、塔、城、楼阁等等,非常精美。一些比较著名的辽塔,如北京天宁寺塔,不仅塔身基座遍布精美造像,而且塔檐、仿木斗拱均做工细致精巧,惟妙惟肖。但在辽塔中更多的是一些做法比较简单的塔,仅第一层或一二层檐施用斗拱,以上其他各层均以叠涩出檐,造型简捷古朴。相比于同时代的宋塔,辽塔大多轮廓简洁,造型端庄,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辽代是中国造塔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不仅造塔数量甚众,而且结构合理,造型优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世造塔的风格。
应县释迦塔为辽代高层木结构佛塔,在山西省应县城内西北隅佛宫寺内。因塔内供释迦牟尼佛,故名。又因塔身全是木制构件叠架而成,故俗称应县木塔。佛宫寺建于辽代,历代重修,现存牌坊、钟鼓楼、大雄宝殿、配殿等均经明清重修,惟辽清宁二年(1056)建造的释迦塔巍然独存。后金明昌二至六年(1191-1195)曾予以加固性补修,但原状未变,是世界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全木结构高层塔式建筑。中国早期的木塔因为建筑技术的限制,常常在塔内用砖石或夯土筑起高台,作为木塔屹立的依托,各层的木构均直接或间接地与塔心地高台相连接。后来随着建筑技术的提高,塔中的高台被木质的中柱所取代,这极大地扩充了塔内地活动空间,是建筑技术的一大突破。但中柱的出现也限制了木塔高度的进一步提升,因为要想找到一根高大笔直的木材作为塔的中柱是非常困难的,而塔高也就被限制在中柱的高度上了。应县木塔则是木塔建筑的又一个技术突破,应县木塔没有中柱,而是由每一层塔身周围的两圈木柱将塔的荷载层层向下传递,这种独特的力学设计比中柱式结构更合理、更坚固,也使得应县木塔历经近千年风雨侵蚀而始终屹立不倒,成为现存最古老的木塔。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金代的皇帝与辽代的皇帝一样,笃信佛教,大兴造塔之风,但金塔大多仿造唐塔,如河南洛阳白马寺齐云塔;或仿辽塔建造,并没有突破唐、辽以来建塔的规制而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虽然出现了一些外形比较怪异的塔,但大多不能形成体系,亦非出类拔萃之作,值得炫耀者不多。惟河北正定大广惠寺塔值得一提,因它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金刚宝座式塔。
元朝皇帝大多信仰佛教,其间流行于印度的“窣堵坡”式的塔被再度引入中国,称为覆钵式塔,另外伴随着藏传佛教密宗在元朝权贵中流行,金刚宝座塔又被从印度引入并较大规模地建造。除了一些覆钵式塔,元代兴建的名塔不多,元塔对后世的影响也比较小。
自明代开始,逐渐产生了文峰塔这一独特的类型,即各州、城、府、县为改善本地风水而在特定位置修建的塔。其修建目的,或是震慑妖孽,或是补全风水,或作为该地的标志性建筑,文峰塔的出现使得明清两代出现了一个建塔高潮,许多塔都以文峰塔的形态出现。
明清两代的佛塔,基本沿袭了辽塔和宋塔的形制。由于筑塔数量较多,因而种类非常齐全,从楼阁式、密檐式、覆钵式、金刚宝座式等较为常见的形式到无缝式、宝箧印式等奇异的形式不一而足,尤以楼阁式塔为主流。明清塔多为高大的砖仿木结构,石塔木塔均很少见。明清两代仿木结构砖塔对木构的模仿都非常精致细腻,不仅斗拱、椽、枋、额俱全,而且还出现了雁翅板、垂莲柱等结构。塔的建筑平面多为八角形、六角形和四方形。明清塔承袭了辽塔构筑基座的做法。随着塔在明清从宗教世界走向世俗社会,基座上浮雕的题材出现了相应的变化,不仅包括佛像、金刚、力士、护法天王等佛教题材,也出现了八仙过海、喜鹊登梅、二十四孝、魁星点斗等民间传统祈福题材。明清两代的佛塔或仿宋或仿辽,虽然建筑数量甚众,但在建筑艺术和技术上并无大的突破,其成就远逊于辽宋两朝。山西飞虹塔位于山西洪洞县一座小山顶上的广胜寺内,重建于明正德十年至嘉靖六年间(1515-1527),为砖砌楼阁式塔,八角十三层,通高47米。外形轮廓由下至上逐层收缩,形如锥体。塔身用砖砌,外镶黄、绿、蓝三色琉璃烧制的屋宇、神龛、斗拱、莲瓣、角柱、栏杆、花罩及盘龙、人物、鸟兽和各种花卉图案,把塔身装饰得绚丽多姿,金碧辉煌。塔底层设有回廊,回廊南面入口处突出一间二层屋。底层塔心室内有非常华丽的琉璃藻井。飞虹塔轮廓线不是魏晋隋唐以来常见的柔和的抛物线,而是一条直线,比较僵直,但铺满全塔的琉璃贴面反映了山西民间高超的琉璃烧造技艺。塔中空,有蹬道翻转,可攀登而上,设计十分巧妙,为我国琉璃塔中的代表作。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临汾盆地发生八级大地震,此塔安然无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