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之水滴》说起

 

 

学佛有年,某日忽蒙高僧点拨,云:某善知识日前正在某处讲学,可往一听。并附上这位老居士的文章供我学习。通读一过后,以我之判断力来看,果然是见地非凡的高人,恨不能当面向其请益。唯独不解的是,这位老先生弘佛几十年了,何以我竟从来没听说过他的大名!

随后我又用Google在网络上以“某某某 佛”的关键字搜索,亦只搜出寥寥的条目。我之孤陋寡闻,自不待言;但是否还有别的原因呢?如果连我这样特立独行、留心于佛教的青年爱好者都从未听闻,那么更多的普通的青年人,怎么有可能接触这位精彩人物及其说教呢?何止这位老先生一个例子,不谈世界,光是中国的普通青年人、未来世界的主人翁,除了烧香磕头、菩萨保佑之外,他们在人生中能接触到多少佛教的正法呢?

于是我想到了《神之水滴》。

《神之水滴》是一套日本的成人漫画书,目前出了18册,极受日本、韩国、香港和台湾等地区的年轻人欢迎,据统计每周吸引近50万日本读者,合集已售出数百万套。还被改编成电视剧,091月开始在日本播出。

这书讲什么呢?——“世界知名的葡萄酒评家神咲丰多香离世前立下遗嘱,谁能说出他留下的十二支顶级葡萄酒以及第十三支梦幻葡萄酒‘神之水滴’的名称和出产年份,便能继承他的遗产。为此,丰多香的儿子神咲雫与年青有为的葡萄酒评家远峰一青展开了以酒为中心的比试!但雫竟是从来没喝过葡萄酒的门外汉……”于是随着主线和支线故事情节的展开,雫不断接触各种关于葡萄酒产地、名称、种类、品尝、保存等方面的知识,读者也在阅读迭宕起伏的“盲饮猜酒”竞赛过程中,激起了一窥葡萄酒世界、亲身品尝书中描绘的不同美妙酒味的兴趣。

英国《泰晤士报》援引业内人士评论报道,神咲雫比真人品酒师更具影响力,有力推动了亚洲葡萄酒销售。日本最大葡萄酒进口商之一恩诺特卡承认,《神之水滴》的流行已影响公司订货决策。一些年代久远的葡萄酒因此价格大涨,一些特定葡萄酒价格甚至涨至原来的三倍。这些地区读者中的“红酒热”还在扩散,连大陆作为“张裕”、“长城”的传统产地,也有很多人专门从香港邮购该书,按图索骥,指着画册收藏和品尝葡萄酒。

这个案例给我以启发。

试想如果将漫画书中的所有红酒知识抽离出来,系统地编写一本正儿八经的《葡萄酒入门知识读本》,恐怕所产生的效果要平淡得多。大部分漫无目的的人经过《读本》旁边,恐怕连打开的兴趣都没有。何故?他们并没有预先存有去了解葡萄酒知识的需求在。

但一旦有了故事性、可读性的包装,这些人为了娱乐、消磨时间—娱乐、消磨时间的需求每个普通人都存有—于是翻开第一页、读下去、有意思、继续读……待到第一册完毕,由着故事的走向和未知情节的吸引力,去了解葡萄酒知识的需求被不知不觉地引导了出来,读者也被转化为葡萄酒知识的寻求者。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何止这套葡萄酒漫画如此,其实这是营销学的一个基本常识:并非所有的需求都先天存在,大部分的需求需要商家细心地发掘、有效地激发。消费者并不会主动地去买一样特定商品,但当你用形象生动的方式告诉他,拥有此种商品之后的人,他们的生活会变得多美好、天地会多广阔、心情会多愉悦,他就会产生“我也要!”的欲望。所谓营销的专家,实质就是成功激发消费者需求的专家。能促进销售的广告为什么有人要看?不是因为有一个干巴巴的声音说“买某某商品,快买吧”,而是因为它讲了一个能让消费者产生共鸣的故事。

结论:知识还是知识,信息还是信息,但有了有效的填充和包装,知识或信息便会以百倍的效率传播。

一般意义上说,任何知识之所以要传播、所传播的对象,自然是不具备该种知识的人,佛之教法也不例外。“无上甚深微妙法”的传播者——从佛陀到僧人——正是要让“百千万劫‘未’遭遇”正法的普通人“见闻”一遭。不止于此,最终目的还得要这些普通人由“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因此,与营销学道理一致,传播佛法的两大任务是:一、让正知正法能到达“目标受众”;二、到达之后,让其为“目标受众”所接受。

说“到达”,道是寻常,实则不易。声波在空气中传递会遭遇阻力,对大众的信息传播也是有成本的:电视台出现30秒的一个广告,其投放费用少则几万,多则几百万;发一条促销短信虽然只要1秒钟、0.1元钱,但面向几十万目标客户发,光搜集这些客户手机号需要几多时间、金钱;并且信息传递过程越长、环节越多,所受到的损耗和失真就越甚。营销实践告诉我们,任何大规模的传播,至少一半以上的信息根本到达不了设定的对象跟前。当然可以“一对一”、“一对几”地传播,但这样的传播效率却最低,因为你要传N个人就要重复N遍,30秒乘以200万的观众就是100万分钟、1.6万小时、694天、将近2年。单是30秒的信息啊,阿弥陀佛!

说“接受”,不是困难,而是极难。人一天被动地接触千万条信息,一天之后还能记住的,是千万分之几?一年呢?十年之后呢?记都没记住,遑论把它接受为自己的生命的一部分。况且人记忆的一大特点是具有选择性,总不离自我、总围绕食、色、欲等几个方面。一个老兄曾说:人之大欲,一个是“饭碗”,一个是“面子”。其他没关联的事物,出现再多遍也会被忽视。印度洪水造成几百人死亡我们漠不关心,如果小区水塘溺毙一人就会反复探听,如果不幸竟是我们的亲人,恐怕要哀痛得刻骨铭心了。这就是选择性。

再退一步,就算记住了,仍不等同于“接受”。要么因为很难,不懂;要么因为接受了其他的学说/知识,心灵的空格已经被在先的思想占据了。举个案例吧:我初中三年级看过另一本日本漫画书《圣斗士星矢》,其中出现了“阿赖耶识”四个字,因为读上去很怪,而且让我联想到达赖,所以记住了。但了解文字所指涉的含义,知道“原来是这么回事情”,那是几年前主动学习唯识之时。至于对“阿赖耶识”学说的确信性、真实认同感,说老实话,我至今都还没建立,至今都无法将理论融会贯通到每日的生活中去。

我不能代表普通青年人,但我想他们中的绝大数,必然是至今都没机会接触到正法的(烧香磕头、菩萨保佑类的内容除外);即便由于种种机缘与正法相遇,能够留意、接受、信从的,也是寥之寥寥。

假设现在做一个网络调研,出一道选择题给网民做:唐僧是指______

a、一个很罗嗦的搞笑人物,会唱“Only You”;

b、肉很香、总念紧箍咒欺负孙悟空的取经僧;

c、中土唯识宗创始人,提出了“真唯识量”。

我估计,拜四大名著之《西游记》和搞笑电影《大话西游》之赐,大部分人会选ab,绝大多数人甚至不知道何为“真唯识量”。

“观音姐姐,这就是你的不对了……”《大话西游》中的唐僧如是说。我们也确实到了需要反思佛教传播现状以及问题的时候了。

不要误解我。荒山古寺,青灯黄卷,一智慧长者聚三五徒众,一薄本经典一气讲个半年、一百多堂课,过程中师徒脑力激荡、往复辩答,将其中微言大义抉发穷尽无疑……这种传统的口耳相授方式,并非理当退休。乃至高质量的知识传授,今后恐怕仍需倚重这样一种途径。但佛教正法的传播,光有这个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在当今时代,特别是面对青年人。

宋代洞上祖师大阳警玄,有生之年竟然找不到付法的接班人,遗憾地只能代委浮山法远留心。警玄死后,法远算是不负嘱托,叫自己实际的弟子投子义青正式接续了警玄,这才免去了曹洞宗法脉断绝之危。警玄在世之时,我不信全大宋境内没有一个合适付法、适合接法的青年僧人在,关键是古代信息传播局限,一生所遇之人有限,也就是说:知道警玄、来投奔警玄的人太少;警玄接触、警玄能物色的候选人更稀,运气不佳是正常的。其他伟大的和尚,除了临济爷有福气、子孙不绝至今,是不是也总是遭遇这种情况呢?

例如一生行脚天下又长寿非常的赵州和尚,传了一两代就没后文了,恐怕就是因为不幸敌不过概率。而台宗创派的智者大师,虽然顺利传嗣,但据说对传法门人章安灌顶并不太满意,但也没办法,来不及找到更合适的就世寿已尽了。虽说天台宗大师迭出、到明代才衰微,但论到思想之伟大、境界之高迈,任是谁也超不过的第一任智顗。

即便如此,实际古人面对的,仍是一个信息远比如今简单、稀少、明白的时代,特别是没有很多替代类信息与你竞争,竞争态势并不激烈--六祖惠能北上求法时绝没有遇上塔利班武装分子的拦截,大小客栈、驿舍的抽屉里也不会放着免费的新旧约圣经让你拿。然而古代情况既已如此危险,隔代而衰、四传而亡的佛家宗派不在少数;当今时代,若依旧照葫芦画瓢,深信"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古法,那就好比是在流速越来越快的江水上刻舟求剑,找到剑且不被漩涡所吞灭的可能性差不多就是连中两个乐透大奖的概率。

 骄傲者或者以此自认“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是一种崇高的态度和对古老价值的坚持。殊不知让正法淹没无闻,没有尽传播正法的责任,作为佛弟子者正是深深辜负佛恩?

检察一下经典:《法华经》说开权显实,一会儿“三车”一会儿“化城”,其实反过来正表明,佛陀说法四十九年、接引代表人群中大多数的劣根者,也是采用方便善巧、应病与药、群众喜闻乐见的手段。而一般佛经结尾的那段“流通分”,例如《金刚经》:“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应用的也正是一种促进流通传播的聪明的设定。中土高僧常说“黄叶止啼”、“空拳诓小儿”,盖不先诓小儿止哭,则后面任有千百种手段,他没在听你,你能奈何?长沙景岑道:“我若举扬宗教,法堂前草深一丈。事不获已,所以向诸人道……”而唐代就有的俗讲、变文,敦煌斑斓的故事性壁画,以及被道家学理借壳行市的小说《西游记》,何尝不算是以往的成功案例?

再对照一下实际:在信息繁芜、现代人心灵无所取舍、无所依从的二十一世纪,古老佛教做一个能生存下去的适者更难。必须开动脑筋,变一变外壳,主动地去争取,才能成为被大众所接受、流传得下去的成功文化基因。光对自己同伴叫叫“同登彼岸”是不够的,必须有所行动。新时代的李白会说:“古来圣贤多寂寞”,唯有“圣之时者”也就是善于传播者能“留其名”。

怎样叫善于传播?就是不能“自说自话”。得把想传播的对象当作“目标受众”来研究透,洞察他的潜在需求,分析“竞争对手”的状况,找出自己产品(佛教正法)的独特卖点,用精彩的包装手段形成定位,然后再根据“目标受众”的特性、在其所能接触的渠道上开展有效的传播活动。古代叫“撒下香饵钓金鳌”,这话仍旧太被动;现在是用GPS卫星来确定大洋中的鱼群方位,然后精准地撒下渔网,一网而尽收无遗。

以一个上班族为例:早上手机闹钟响了,他按掉时恰巧看到推送短消息;上班路上他听早新闻、注意满大街的户外广告、车身广告;到了公司翻开报纸杂志、浏览新闻网站上的信息;中午去吃饭,等电梯时满眼楼宇里的液晶广告和框架媒体,在餐厅看到架上免费取阅的资料和打折券;下午在办公室忙里偷闲,用MSN聊天工具和朋友聊几句天,上开心网“争车位”、“偷菜”消磨时间;晚上在家里边看电视边吃晚饭,然后打打网络游戏,翻翻流行小说,听着刚下载的上榜歌曲入睡;周末约好三五朋友去周边旅行或者逛逛商店、看看电影,逛商店时又看到户外的展示和路演,连电影都有插片广告和植入广告……

说无关,佛教深邃了义的思想确实看上去与这沦于庸常浅薄的生活无关;若说有关,佛法对诸行无常的洞察、对生活本质的把握、对空性的体悟,岂不正是处处不离这些片断,又有哪一个片断不具备传播佛教正法的机会呢?

何况这就是我、他、她、我们这一大群下一代的生活写照,并且最要命的是,我们还甘之如饴。觉悟的先行者啊,需要善巧地给一些慈悲,让我们从尘世的五色、五味中抬头望望天际,而不仅仅是板起面孔讲一些章疏,发一些文昌帝君小册子,还有老是邀请我们的爷爷奶奶辈参加各种法会、放生、菩萨生日。因为这样,只会让年轻人更加远离。

《维摩诘所说经》说:“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正智药苦,糖衣肯定需要。用“目标受众”的原始需要来引导他们,方便入门,进门之后就靠大白牛车了。但那是后话。

网络游戏——如同《神之水滴》漫画宣传红酒文化一样——可以在情节中植入佛法义理、掌故、修行方法,并随着玩家从菜鸟级到骨灰级的成长,逐渐也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

流行小说——悬疑的、武侠的、玄幻的、爱情的,情节的开展能有意地说明世间的无常、欲求的虚妄、出离的唯一,甚至可以培养一批说故事能手,用看了放不下的情节和人物言论来包装真实人物、历史,反映佛家纯正的价值观,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媒体——虽然国内宗教政策有一些限制,无法正面地、直接地宣传,但为什么不可以探索公关、软文、访谈、直邮、内刊杂志、展示活动报道等侧面手段来达到同样的目的?即便单是网络这一大类,除了传统上刊登一些佛教文字、老少和尚讲课视频等之外,有没有新的手段、方法可以为我们所用、吸引关注的眼球呢?

而这变革,是传播方式的变,佛法精神决不因此改变。如世尊言:“菩萨成就四种摄事所摄方便,方名菩萨。”菩萨所有四种摄事者,谓: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这不,刚关上新浪的网页,满眼都是“小沈阳与妻子的照片”、“小沈阳演出视频”、“小沈阳何以会红?”、“小沈阳畅谈坎坷成功路”之类的新闻炒作,我打算参考《鬼吹灯》、《盗墓笔记》系列的路子,动笔去写佛法玄幻小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