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学院的出路

                  

在华东地区佛教教育恳谈会上的发言

 

印普 

 

汉传佛教学院式僧伽教育,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恢复以来,虽然学院数量不少,但都不能成规模、上档次。俗话说没有云哪有雨,形不成规模就很难出人才,所以尽管大会说小会讲,人才!人才!可是到头来还是看不见人们千呼万唤的人才出现。随着社会的发展,汉传佛教对社会大众影响力不断委缩,特别是对年轻人的影响力越来越小。发心出家的年轻人已经不能满足众多佛学院的生源需求。近年来各佛学院招生工作越来越难如人意。生源不足成了制约佛学院发展的瓶颈,甚至有些佛学院出现生源断代的情况。对于生源紧张的原因,有人分析是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的,还举例社会上的中小学校于数量上在不断减少,这也是事实。就以我个人的经历来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们村办学校有小学部和初中部,到了九十年代初只剩下小学部,九十年代中期小学部也维持不下去,就和别的学校合并到一起,其原因就是生源少了,小孩子少了这是客观事实。更何况现在已经到了独生子女成人的时代,能发心出家的人不再象八十年代那么多了,发心出家的年轻人会越来越少,以出家年轻僧人为生源的佛学院的前景就可想而之了。

如何决择呢?我觉得要么和社会一样进行合并资源整合。把师资和学僧集中到条件成熟的学院,砍掉一些条件不成熟的学校,减少对生源的竞争,有了充足的生源才有可能出人才(这种情况实现的可能性不大)。要么进行分工,把较好条件的几所进行僧教育,其它的面向社会进行佛教识培训,以保障僧教育学院的生源。

现在社会上常常出现对佛教负面的报到,有人借佛教名义骗取钱财,甚至干起犯法之事,认真看了才知道其实这些个事和佛教没有一点关系。比如2007年成都发生有人冒充少林寺僧人,与警察发生冲突,造成极坏影响,这是由于社会民众不能对佛教正确认识,人们对佛教的了解仅是从影视作品得来的不伦不类的知识中得来的。所以一些与佛教无关的危害社会利益的事全都按在佛教头上。目前我国的国民教育体系中,宗教教育这一块是空白,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的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追求欲望越来越强。而佛教对提高人们精神生活品质的作用是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人们渴望对佛教了解,渴望有佛教生活和体验。以此来提高自已的生活质量。但是缺乏适当的渠道,缺乏佛教常识。所以常常被不法分子利用,上当受骗,造成身心伤害,同时佛教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一方面是佛学院因生源缺乏而苦苦支撑。另一方面是想学习却没有渠道。如果佛学院能够灵活运用自己的资源。面向社会大众进行佛教知识的普及,使人们了解佛教的基本理念和知识,以佛教的圆满理论和智慧为社会大众服务。这亲即使佛教在社会的影响力不断提高。也使社会大众有了佛教知识而不会再上当被骗。也减少了骗子违法犯罪有机可乘的机会。这样于国于民于教都有利的事,我想政府一定会支持的。

如果我们在没出家前都能对佛教教理有所了解,那我们的起点就不是初出家时的起点。我们的成就也不只是现在的成就了。我们的成就关乎着佛教在社会的影响力,佛教对社会的影响又直接关系着佛教的生死存亡。文革前的老和尚们大多已经离我们而去。佛教的传承重担已经落在我们的肩上,尽管我们还没有准备好,但已经来了。和不少法师聊天时,已意识到大家都存在着危机感,只是还没能力去改变。我们这些人都是从事佛学院工作的,我们的决定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对佛教未来的决定。套用一句电影台词,“我们此刻是活在历史时刻,历史是我们创造的(诺漫底登陆)。”如果我们现在能够运用现有的资源,灵活多样的开办一些班,培训社会青年,不求他们信仰,只是让他们多一些知识,多一种选择。佛教不是仅存在于山林中,要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只有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佛教才不会被淘汰。

对社会青年的知识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进行僧教育,只是把这种教育提前到了出家前的阶段。有些佛学院的出资方认为我出钱是为了让出家人受教育,提高出家人的素质,我认为这两者并不冲突,因为出家人也是来自于社会,.对社会青年的教育其实也是对未来出家人的教育,只是时间长了些,再说教育本身就是长期投资。

佛学院管理方面,现在大陆的寺院越来越象公司。佛学院也是这样,但是这样的管理模式并不适合佛教团体,尽管现在是二十一世纪,也尽管现在是民主法制时代,但不要忘了佛教是宗教,宗教自古就是靠精神领袖来维持的。过去一宗一派都有祖师,对祖师绝对不能怀疑,绝对不能不敬,一寺也只有一个和尚,对和尚也不能质疑。为什么呢?因为祖师是创宗立派者,祖师是本宗派的慧命所依。经中说信是道源功德母,其实无论做什么,如果没有信仰,一切都会一无所长。就拿口渴了的例子来说吧,要喝水,也得信杯子里的水能够喝,能够解决口渴才行,要是怀疑那杯子里的水,你能喝吗?不敢喝还不得渴死呀!所以宗派之所以能传下去,是因为有信仰,祖师的威德不容质疑。我认为史历的经验是可以借签的。今天佛学院基本上承担着僧伽的教育,一个学院就是一个僧团。换句话说一个学院要想有成就,就要有一个祖师级的人物,一个学院要是有这样一个人物,那这个学院将会象磁铁一样吸引大量的人,这个学院就不愁没有人啦。所以佛学院以及寺院的维持和发展,不能靠社会公司的管理机制,需要合寺合院的人共同维护才能成就。以祖师级人物为核心,合寺合院的人都以其德行为准则。其才智德行将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在其人格魅力的的感召下,人人都自愿全力为学院献言献策,这样学院的各项规划就能有条不紊,各项工作就能井然有序,各类人才就能超常发挥,学院定能成为人才基地、法师的摇篮。历史上如此,眼前看得到的也是如此。历史上的鸠摩罗什在长安,社会一流的人全都集聚长安。智者大师归隐天台,天台就成为宗派的名称。眼前的如台湾的几大山头哪个不都有一个精神导师在那儿供大家礼拜。佛光山星云法师、法鼓山圣严法师、慈济的证严法师,这些都说明强生命力的宗教团体,不是靠公司机制经营出来的。是靠精神导师的德智行感召来的。

现代管理从基本的理念来说,无非是分权和集权两种模式式,两种模式各有利弊。集权一般适用于较小的团体,而分权一般适用于大的团体特别有很多分支的团体,但是这也不是绝对的,大的团体并不都是什么时候都采用分权模式,如果大环境比较困难,还是会采用集权方式,以避免不必要的风险。而现在的佛学院基本上都是人不满百的小团体,根本没有分权模式的条件,所以我认为佛学院以现在的规模,即使用现代的管理理念应当以集权模式来管理。不能出现多个主导者,否则政出多头,会造成以下困扰。一来让工作的人无所适从;二来浪费资源 (人力和物力);三来容易产生隔阂。

一个学院只有一个主导者,所有工作者都得完全服从这个主导者,这样才能保障学校劲朝一处使,团结和象一个人一样。这样学院才会有出路,才会有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