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山寺房产退还僧人管理经过

 

梅冠营

 

灵山寺是宜阳县最大的佛教活动场所,也是豫西著名寺院和人们休闲旅游观光胜地。我小时候在农村,常听人说灵山有个泉水是圣水,能医百病,很多人到灵山取水治病,灵山寺的佛爷可灵了,能够祈福祈子,每年农历“二月二”灵山庙会有许多老太太去请愿和还愿,那时我就对灵山和灵山寺产生了神秘感。

1984年全县机构改革,我从师范毕业后被分配到县委档案局工作,在县委大院经常见到一位身著僧装、背着褡裢的高个子和尚往统战部来来去去,县委的一些干部对他指指点点,觉得这个人好特别,老同志告诉我们那个和尚叫释绍凡,是灵山寺住持,是位宗教人士,属于统战部管。19876月,我调入县委统战部工作,同年10月根据形势需要,县委研究决定恢复县民族宗教事务局(该局1982年县政府报请洛阳地区行署批准成立,设在县政府办公,1984年机构改革并入县委统战部),局长由统战部副部长卫秀华兼任,工作人员确定了我和曾从事过此项工作的吴尚组成。由于工作关系,我对全县的民族宗教工作有了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并且一干就是15年。这期间我认为,落实灵山寺房产是该局工作任务艰巨、工作持时间长和做工作最多的一件事情,我作为这项工作的参与者,对此还记忆犹新。

1987年底,县民族宗教局刚恢复那阵子,灵山寺僧人和佛教信徒三天两头到局里反映落实灵山寺房产管理权问题,这项工作仿佛成为宗教局的首要任务。据僧人反映,灵山寺有殿宇、廊房89间,上世纪七十年代“文革”后期,被县文化部门占用57间,随着宗教政策的落实和信徒宗教活动的需要,信徒对这件事情要求十分强烈。为解决灵山寺房产归属问题,我们宗教局的三个同志和县委统战部的领导没少用心、也没少费力。处于对工作热情和义不容辞的职责,我们研究提出的工作思路是:1、认真学习领会党的有关政策,把握上级政策的尺度;2、全面详细地调查灵山寺的历史和现状,查找是否应该落实的事实依据;3、若真正符合政策,应主动反映和呼吁争取领导的重视,予以解决;4、说服教育信教群众搞好稳定。

通过学习,我们对上级的宗教政策有了基本把握。国务院(1980188号文件指出:“将宗教团体房屋的产权全部退还给宗教团体,无法退的应折价付款。”,中共中央(198219号文件指出:“一切宗教活动场所,都在政府宗教事务部门的行政领导下,由宗教组织和宗教职业人员负责管理。”,河南省人民政府(19853号文件指出:“宗教团体房屋的产权问题,是指解放后经人民政府正式承认的各宗教团体房产,即土改中正式登记为寺观教堂的财产……,凡属这些房屋都应通过清理,明确产权归宗教团体。‘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占用的寺观教堂及其所属房屋,不论其是否已办转交手续,一律退还宗教团体。”,中共洛阳地委(198524号文件指出:“佛教的寺庙,要按照国发(1980188号文件和省政府(19853号文件的规定,在党委的领导下做好工作,务必于明年上半年将宜阳的灵山寺移交寺庙管理。”,中共宜阳县委(198543号文件转发了洛阳地委的文件。

通过大量的查找和调查,澄清了灵山寺发展演变的历史事实。灵山寺从古到今一直未间断僧人,灵山古称神峪山,后改称灵山,寺院原名报忠寺,因灵山改名灵山寺,僧人系看陵人后裔,至金大定四年建寺,僧人看守重修耕耘寺周围田地,以农禅并重为生延续。解放前寺内僧人多达几十人,解放后土改时有5人,文革后期较少,有3人。僧人释心空(印绍)解放前后在该寺居住几十年,他住持宗教活动和行医的技术在群众中有良好的影响,1956年、1958年和1963年他作为宗教界人士连续三次当选为县人代会代表。关于寺院落管理的四至,解放前寺内现存两处碑文均有记载,一处为乾隆24年修茸时的碑文,一处为民国25年的碑文。解放后土改时,灵山寺经过县社团登记,1953114日,宜阳县人民政府为释心空等5人颁发的空灵字第39号土地房产所有证记载,第一区灵山乡灵山村居民释心空5人可耕地25段,39.59亩,非耕地两段100.59亩,房屋15间,窑3孔,坟地1.48亩。灵山寺上报的《洛阳专区宜阳县登记表》显示,寺内僧人6人,僧人以“看守庙宇及山上森林并自耕山上地亩专靠农业生产为目的”。1953623日,洛阳地委统战部召开佛道教代表座谈会,释心空作为宜阳佛教代表提出请求政府协助寺院管理寺内外柏树的建议得到会议采纳。1964217日,宜阳县委同意县委统战部《关于加强灵山寺庙会管理工作的意见》(宜发【649号文件)指出“对灵山寺和尚进行一次社会主义、阶级斗争的教育”。

解放前夕,县里曾在灵山寺办过中学,文革前期,宜洛煤矿在此作过疗养院,文革后期,文化部门在此排练过戏剧,而后就长期占用。文革中,全社会批判“封、资、修”,打倒“牛鬼蛇神”,宗教被当作鬼神受到冲击、封杀和禁止,那样的特定形势,造成了目前的状况。文革后,尽管中央明确了宗教政策,省、市也做出了规定,但由于1986年上半年洛阳区划调整,地委撤销,地委文件无人落实,加之文化部门占居寺院后,不断修缮,思想上不愿移交,1987年将灵山寺报批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按照文物保护的规定,同级文保单位改作他用的须经同级政府同意批准,这就意味着灵山寺要想让文化部门管理权移交,须由省政府同意才行。

搞清楚了灵山寺历史发展变化和目前的现状,按照尊重历史、尊重现实和尊重党的宗教政策的原则,宗教局认为,灵山寺房产归属问题完全符合上级政策,应该退还寺院僧人,于是宗教局就积极呼吁,不断向各级反映情况,提出解决意见。同时从安定团结的出发,经常耐心说服和教育信教群众要按正常渠道解决问题。因这个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全县佛教界意见很大,到处信访,已成为我县一个不安定因素。每年省、市、县佛教界政协委员提案不断,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到白马寺视察时,白马寺方丈释海法向陪同视察的省委书记侯宗宾提出了落实灵山寺房产问题的建议,从而引起了上级的重视。

1991年全国宗教界迎来了一个明媚的春天,1990年底,新一届中央总书记江泽民接见了全国五大宗教负责人,并提出了“民族宗教无小事”,强调宗教政策要保持稳定性和连续性。199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19916号文件指出:“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要坚决纠正侵犯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和宗教界合法权益的现象……”。河南省委、省政府(199119号文件也指出:“对落实宗教团体房产政策的遗留问题,要从政治上着眼,作为特殊问题妥善处理,对产权明确,能退还的房产,要坚决退还……”。洛阳市政府新领导班子组成后第6天,即199194日,中共洛阳市委、市政府下发(199125号文件,同意市宗教事务局《关于落实宜阳灵山寺宗教房产将寺院移交僧人管理的报告》。1991923日下午三点钟,由国务院秘书局王洪祥局长带队,中央统战部、建设部、国务院宗教局、文物局、园林局等单位司处级领导一行8人组成的中央落实宗教房产赴河南调查组,在省政协副主席、省委统战部长武守全,洛阳市委秘书长张书田等陪同下,专程来到灵山寺进行实地调查,县委副书记周作顺,县委常委、县委办公室主任黄礼家到灵山寺参加调查。调查组在寺内客堂听取了寺院住持释绍凡关于灵山寺历史演变情况介绍和房产问题的汇报,而后在寺院进行了查看和询问,晚上在县招待所会议室同县领导就解决灵山寺房产问题进行座谈,而后离开宜阳。据说这次调查是在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多次向中央的建议下进行的,中央这次对全国120处有纠纷的佛教房产进行了联合调查。此次来河南调查的有8个地方,如开封的大相国寺、汝州的风穴寺,宜阳灵山寺等。此次调查为灵山寺的房产问题解决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中央调查组与省委、省政府协商的意见是:灵山寺房产权属问题按照洛阳市委(199125号文件执行,而后省委、省政府向市委、市政府传达了中央和省委的意见。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的意见,根据县委主要领导的批示,县委成立了灵山寺房产移交工作领导小组,县委副书记周作顺为组长,副县长麦文子、县政协副主席和县委统战部长张安生为副组长,县委办陈立中、宗教局昝宏伟、文化局马少卿、林业局亢百岁等为成员。19911224日,县领导小组副组长、副县长麦文子代表县委、县政府主持召开会议,统战部、县委办、宗教局、文化局主要领导参加,会上传达了上级文件和指示,统一了思想,协商研究了移交方案,拟分三个阶段进行:1、登记造册2、民主协商3、妥善移交,为移交工作做了认识和思想上的准备。1992210日,县委召开常委会专门研究灵山寺的移交问题,同意领导小组的移交方案,并要求抓紧进行。213日,县领导小组副组长、副县长麦文子和县政协副主席、县委统战部长张安生主持召开移交协调工作会议,传达县委常委会议精神,安排移交时间。1992215日,在灵山寺藏经楼,由县政协副主席、县委统战部长张安生、县委办秘书陈立中的主持,县文化部门代表裴行涛、周柏松将占用57间房产正式移交给灵山寺住持释绍凡,我和孙满宏代表县宗教局也见证了灵山寺这一历史时刻,从此灵山寺恢复了历史的本来面貌。1992216日,宜阳县委办公室以“灵山寺房产移交结束”为题,下发了本年度第一期《工作简报》。199234日,《洛阳日报》第二版以《10余年积案一朝了结,50余间房产归灵山寺》为题报道了这件事。

灵山寺房产移交后, 19924月和11月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视察河南时,在郑州应邀为我县的灵山寺题写了寺名。19921223日,河南省宗教局局长刘春伟、宗教一处处长杜艳飞(女)一行4人专程来到宜阳,在洛阳市宗教局局长马仁尊、宜阳县委书记李占成和县政协副主席、县委统战部部长张安生等陪同下到灵山寺视察。199212月底,宜阳县佛教协会在县城成立,释绍凡当选为会长。1998年底,释绍凡到白马寺任主持,灵山寺主持由释刚延担任。

灵山寺移交僧人管理十几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及党的宗教政策指引下,寺院发生了很大变化。为配合县旅游开发,自筹30万元在寺西院新建千手观音殿和22间廊房,投资70万元新修了下山大道和阅台,硬化了寺门前广场,改造了寺内地平和凤凰泉,翻新了殿、亭、楼、阁,美化了大雄殿内五尊全省少有的明代泥雕佛像。2000年以来,寺院配合县政府成功举办了9届宜阳灵山文化庙会。灵山寺取得这些成绩,即是全县佛教界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各级党和政府对宗教工作重视和关怀的结果,同时更是得益于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宗教政策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