缙云山唯识学研讨会分歧观点要点略述
林国良
刚晓法师在最近出版的《灵山海会》(2008年冬期,总第三十期)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陈那论师思想的变化》,篇尾记述了缙云山唯识学研讨会的一些情况,但记述得不太详尽,我在此再作些补充。
在重庆缙云山召开的“唯识学研讨会”,开始于2008年9月24日,缘起如下:在此之前,2007上半年在苏州西园寺召开的戒幢佛学所研讨会上,大家对唯识学的一些基本问题有不同看法,所以想继续讨论。而可讨论的问题实际上比较多,于是就以我当时提交的一篇论文(《唯识论的知识可能性和可靠性思想探源》,后发表在《中国哲学史》2007年第4期上)作为一个基本话头,在缙云山展开讨论。关于会议的主题,吕新国与我和其他人反复商量,最后定为“凡夫能否见依他起”,后来的讨论表明,实际上这仍不是一个最合适的表述,不过大体可将不同意见放到这一论题下进行讨论了。
关于讨论的许多具体观点,我不在此文中一一叙述了,只将最主要的几个问题作一说明。
吕新国当时提交的文章,直接是针对我的上述文章发表的不同意见,所以我整理了一份资料(《关于依他起性讨论的一些资料》),用于与他讨论。会议由我先发表意见。由于吕新国在他的文章中不同意凡夫智能认识(能缘)依他起性,所以我在资料中引用了《成唯识论》和《瑜伽师地论》中相同的一段话:
“問:遍計所執自性,何等智所行?為凡智耶,為聖智耶?答:都非智所行,以無相故。問:依他起自性,何等智所行?答:是二智所行,然非出世聖智所行。問:圓成實自性,何等智所行?答:唯聖智所行。”(瑜伽師地論 (卷74) T30, p0705a)
对于文中“二智”的说法,有人认为是指圣者的根本智和后得智,但经过对文意的确认,根本智不可能属此“二智”(文中说“然非出世聖智所行”,其中“出世圣智”当指根本智,所以根本智不属于依他起自性上所行的二智之一)。
进而,我举例,眼能见青黄赤白,五识能缘五境,就是能见(能认识)依他起性。但吕新国马上提出不同意见,认为青黄赤白和凡夫所见五境,都不是依他起性,而是遍计所执性。继续的讨论中,我认识到,双方在一些基本概念的看法上还存在着巨大分歧。例如,吕新国所理解的依他起性,实际上是属“离言自性”的依他起性,所以他不同意“凡夫能见依他起性”。(实际上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如果依他起性是“离言自性”,凡夫不能见“离言自性”,而凡夫认识的五境又是遍计所执性,那么《瑜伽师地论》说“二智所行”,即依他起性也是凡夫智的认识对象,又该如何理解?只是当时的讨论一直在五识的认识问题上进行,还没有时间展开到此问题上。)
在此后的讨论中,吕新国的基本观点是:桌子是没有的,房子是没有的,我们看到的物质世界实际上是没有的。这一观点实际上是他关于依他起性看法的延伸,青黄赤白和凡夫所见五境都是遍计所执性,遍计所执性当然是不存在的。
而我强调的观点是:青黄赤白和凡夫所见五境,是由第八识中的种子生起,是第八识变现,是依他起性(或者说,是依他起法),当然是存在的,是存在于第八识的相分中。而当我说出这一看法时,在座有一些人好象是第一次听到有这种说法。
吕新国对我的说法,表示不同意见,认为这与凡夫的看法没有多大区别,凡夫说存在着独立的外部世界,你们现在只是把它放到了第八识中。所以他坚持物质世界是根本不存在的。刚晓法师也认为,这只是“以唯识名相包装着的凡夫见而已”。
正刚法师开始一直没发表意见,在我要离开缙云山前的最后一次会议上,正刚法师发表了一个看法:林教授的意见,完全是忠实转述玄奘唯识系的观点,没有加上任何个人意思。
以上是讨论中一些最重要的观点分歧,其他的一些分歧,就不在此一一细说了。
但还有一点可以说明,这次讨论会没有什么结果,在我这方面,是在引经据典方面出现了一些意外情况。我原来准备得较多的是《成唯识论》及相关注疏方面的资料,但在座的许多北京人士,都是韩镜清老居士的弟子,不承认玄奘的权威性。周贵华更用理论方式表明了一个立场,认为有四量(标准):经量(佛经的依据)、乘量(如:大乘的依据)、宗量(如:唯识宗只有无著、世亲等人的著作可作为权威依据)、似宗量(如:唯识宗其他论师的著作只能参考,不能作为绝对依据)。我虽不赞同他们的看法,但讨论需有一个共许的前提,所以我引经据典,也尽量要到无著、世亲的著作中去找。但我没带电脑,临时借用的电脑不熟悉,搜索方法也不一样,所以要找资料很困难,于是我也就放弃了,等以后有机会再作讨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