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门四学士的佛缘

 

东方行者

 

苏轼(1036-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杰出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仁宗嘉佑二年(1057)进士。他的散文、诗、词、书、画等,成就都很高。他的文学思想对当时许多人都产生了影响,在师从他的人中,最著名的是黄庭坚、秦少游、晁补之和张耒,时称“苏门四学士”。

与苏轼一样,他们也非常好佛,乐于与僧交往。

苏门学士黄庭坚的佛缘
    

黄庭坚(1045-1105),北宋书法家、文学家,江西诗派的开创者。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擅长诗、文、词、草书。治平三年(1066)进士,历官集贤校理、著作郎、秘书丞、涪州别驾、吏部员外郎。曾入仕途,政绩卓著,然以党见遭谪贬。一生崇奉佛教,以居士而嗣黄龙祖心法。晚年筑精舍于涪滨,修行净土,又号涪翁。逝世后,门人私谥文节先生。

黄庭坚诗、书、画三绝,又为江西诗派之宗。著有《山谷集》、《山古内外集》、《山谷别集》,其诗文著作流传日本,深受推崇,对日本的汉文学有较大影响。

黄庭坚出生在禅宗文化氛围极浓的洪州分宁县,从小对佛教耳濡目染。十七八岁时,他就写了首《次韵十九叔父台源》,阐述一切虚幻、万法平等的观念:

    人曾梦蚁穴,鹤亦怕鸡笼。

万壑秋声别,千江月体同

在以后的仕宦生涯中,庭坚与禅师们有广泛交游,除圆通法秀,还有晦堂祖心、死心悟新、灵源惟清等禅师。他长期师事晦堂祖心禅师,得其心要。

庭坚好作艳词,人争传之。他去谒见圆通法秀禅师,秀呵曰:你虽有才气,难道就甘于写这类艳文吗?有一爱画马的人,念念在马态,后来入马腹,投胎为马了。好作艳词,也必坠畜生道。庭坚笑而不信。秀曰:你以绮语动天下人淫心,不止马腹,正恐生泥犁(地狱)耳!

庭坚悚然悔谢,从此不再作艳词了。

黄庭坚依止的是黄龙慧南禅师。临济是禅宗五家中最大的一家,至宋又分为黄龙慧南与杨岐方会二派。黄龙派主要流布于今江西南昌一带,因其祖师慧南在洪州(南昌)黄龙山崇恩禅院弘扬作风而得名。

黄龙慧南将以往佛家的禁忌戒律,都看作是的表现,认为均属破除之列:避色逃色,何名作者。祖不云乎:执之失度,必入邪路;放之自然,体无去处(《联灯会要》卷十三)。他的法嗣祖心禅师也是常勤俗学不奉戒律

黄庭坚四十岁时过泗州僧伽塔,写了一篇《发愿文》,信誓旦旦戒酒肉女色,而后来悉毁禁戒,无一能行之。晚年酷好吃蟹,后人称他学的是无碍禅

黄庭坚也说:动作寝休,颓然于自得之场,其行也,不以为人;其止也,不以畏人,时损时益,处顺而不逆,此吾所谓自然。(《自然堂记》)
   
黄龙慧南认为:道远乎哉?触事而真。圣远乎哉?体之即神。这就是说,只要躬亲实践,无往而非道,只要自己认真体验,都可觉凡成圣。世间一切事物,都有道的存在:道之于天地之间,无有方所,万物受命焉。(《罗中彦字序》)
   
黄庭坚一生对黄龙慧南十分景仰,除写了《黄龙南禅师真赞》历述他的宗风与功绩外,还手书《黄龙南禅师开堂疏》让人供奉。
  给黄庭坚面授机宜的是黄龙慧南的嫡子晦堂祖心禅师。据载,庭坚有次问晦堂「佛祖宗旨」,禅师回答说,只如孔子之道,如《论语》上云: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

能理会孔子之话,也就理会佛祖宗旨了。庭坚乃顺口答出。

禅师连忙摆手,示意答错了。庭坚茫然不解。  

后日,庭坚随禅师走在山道上,时值路边桂花盛开,晦堂启问:闻到桂花香吗?

庭坚说:闻到了。

禅师笑道:吾无隐乎尔。

庭坚恍然大悟,遂拜地称谢。

禅师去世后,庭坚为其撰题塔铭以祭之。

黄庭坚晚年谪居黔州时,“制酒绝欲,读《大藏经》凡三年。”(《佛祖统记》卷四十六)

后又参拜死心禅师,曾报书死心曰:“今谪官在黔州道中,昼卧觉来,忽然廓尔。寻思平生被天下老和尚谩了多少。唯有死心道人不肯,乃是第一相为也。”(《罗湖野录》卷上)视死心禅师为第一慈悲恩师。庭坚晚年写的《题王居士所藏王友画桃杏花》云:

凌云一笑见桃花,三十年来不到家。

从此春风春雨后,乱随流水到天涯。

诗中表达作者几十年习禅的收获和对宦海生涯的厌倦。

    庭坚又与灵源清禅师友善,灵源尝以函寄达,颇事警策:

    古人云:抱火措於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然,固以为安,此诚喻安危之机,死生之理,明如杲日,问不容发。夫人平居燕处,罕以生死祸患为虑,一旦事出不测,方顿足扼腕而救之,终莫能济矣。

庭坚因善知识激励,尽摒旧习志戒绝酒、肉欲,锐志学佛。

灵源惟清对黄庭坚的禅学给予了肯定,有偈寄赠,云:

昔日对面隔千里,如今万里弥相亲。

寂寥滋味同斋粥,快活谈谐契主宾。(《罗湖野录》卷中)

黄庭坚不仅自已深入禅学,还勉励他人学习或与禅师交游。他说道:

治病之方当深求禅悦,照破生死之根,则忧、畏、淫、怒无处安脚,病既无根,枝叶安能为害?投子聪老是出世宗师,海会演老道行不愧古人,皆可亲近。(同上)

黄庭坚被贬四川宜宾路过黔州,创作了不少具有佛教色彩的作品。有一首《渔家傲》是咏达摩的:
            
万水千山来此土,本提心印传梁武,对联者谁浑不顾,成死语,江头暗折长芦渡。

面壁九年看二祖,一花五叶亲分付。只履提归葱岭去,君知否,分明忘却来时路。

他的另一首《渔家傲》歌颂了药山、华亭、夹山,还学了他们的口气说繁驴橛上合头语瞎驴丧我儿孙去,显露出他学了黄龙慧南的喝佛骂祖之风。

黄庭坚晚年在戎州贬所写了一首《诉衷情》词,可看作他一生学禅的总结:
  一波才动万波随,蓑笠一钩丝。金鳞正在深处,千尺也须垂。吞又吐,信还疑,上钧迟。水寒江静,满目青山,载月明归。
   
这首词是由秀州华亭德诚禅师的拨棹歌增益而成,原歌是:

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

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

这里包含着禅宗的机锋。《五灯会元》卷5载船子和尚一日泊船岸边闲坐。有官人问:如何是和尚日用事?师竖桡子曰:“会么?”官人曰:“不会。”师曰:“棹拨清波,金鳞罕遇。”

黄庭坚在这首词中表达的也是两相透脱,随缘而化的意思:水下之鱼沉沦不起,疑情不断,沽钓之人泛舟临江,坐等渔利。在此两相执迷之际,忽然明月普照,水天空灵,一时双双度脱,鱼脱钓丝而逝,渔父载明月而归,一切随缘而化。这是黄庭坚一生学禅的真受用处。

从思想渊源来看,黄庭坚接收得更多的是禅宗的心性哲学,以本心为真知,追求主体道德人格的完善,以心性的觉悟获得生死解脱。因此,苏轼诗中有许多的忧生叹老、感慨人生虚幻的内容,在黄庭坚诗中却极为少见。

苏门学士秦少游的佛缘

秦观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今属江苏)人。神宗元丰八年(1085)进士。哲宗元佑间,历官太常博士、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后新党掌权,因与苏轼关系密切,迭遭贬逐。徽宗即位,卒于赦还途中。

秦观能诗文,尤长于词,为苏轼所赏识,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齐名,号称“苏门四学士”。其词多写男女恋情和放逐后的愁苦。笔法致密,长于运思,蕴藉含蓄,音律和美,语言清丽自然,艺术技巧很高。为婉约派正宗。著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

秦观出生信佛世家,他自少年便“志于幽玄”,并很快“通晓佛书”。秦观入仕前,就自称居士。

他年轻时的作品常流露出人生如寄、世事难料的感慨或困惑。元丰元年落第后《次韵参寥三首》其二云:长安仕路与云齐,倦仆羸骖不可跻。

元丰二年与苏轼、参寥子南行,有《泊吴兴西观音院》诗云:所遇信悠然,此生如寄耳。

同时作于镇江的《次韵子瞻赠金山宝觉大师》诗云:珍重故人敦妙契,自怜身世两微茫。

在与佛门交往中,他常以“弟子”自命。他出游凡遇佛寺,必为之逗留。喜与有一定文化的僧侣交游,如显之长老、参寥子等。他有十余篇疏、记、赞、行状之类文字,如《高邮长老开堂疏》、《五百罗汉图记》、《南都法宝禅院一长老真赞》、《圆通禅师行状等》,就是专为佛寺或僧侣所作。这类文字总谈论佛理,如《乾明开堂疏》:

     窃以离尘求觉,已乖调御之心;即幻见真,方契饮光之望……反闻闻性,体已遍于尘沙;自觉觉他,功未周于毫刹。

    他与诗僧酬唱之作较多,有时自然也会谈禅:

       禅子观因缘,寸晷无复余。

       劳生真梦事,往趋如睡觉。

秦观与元净、道潜均有交情,他有《辩才法师尝以诗见寄,继闻示寂,追次其韵》一诗:

   遥闻只履去悠然,诗翰才收数月前。

江海尽头人灭度,乱山深处塔孤圆。

忆登夜阁天连雁,同看秋崖月破烟。

尚有众生未成佛,肯超欲界入诸禅。
        辨才即元净,住持杭州上下二天竺。辨才有《次韵参寥怀秦少游学士》的诗,颔联有素与昼公心印合,每思秦子意殊圆,可见他们相契之深了。

据《释氏疑年录》,元净卒于元祐六年(1091),年八十一,苏东坡、秦少游刚去死十年。那末秦观给他的诗是四十三岁时作的,正是他中年的一种转变吧。
    
苏轼、黄庭坚、秦观、佛印情趣相投,经常唱和酬答,结伴游玩。传说有一次,四人游一寺院,见墙壁上题有杜甫的《曲江对雨》诗,因年代久远,其中有“林花著雨胭脂□”一句,但最后一字的字迹模糊,看不清楚。

四人便商议要为这个字补缺。

苏轼才思敏捷,稍加思索,率先吟道:“林花著雨胭脂润。”

黄庭坚则吟:“林花著雨胭脂老。”

秦观紧接着说道:“还是‘林花著雨胭脂嫩’为妙。”

佛印修行到家,缓缓念出“林花著雨胭脂落”的诗句。

所补四字,孰优孰劣,四人各说各的理,互不相让。寺院老方丈见状,找到原诗查对,原来最后一字为,“湿”,四人面面相觑。

仔细玩味,觉得还是“湿”字更好。一个“湿”字,将“润”的形表、“老”的衰情、“嫩”的色质、“落”的姿态都包容了,融形、情、色、态于一炉,将“林花著雨”的意境准确、生动、形象、鲜明地表达了出来。四人无不叹服杜甫观察事物的细致,遣词炼字的匠心。

秦观有一首送佛印的诗,现存如下:

抱包初舍蔚头蓝, 江月松风处处参。
他日惠林为上首, 几年弥勒作同龛。
真珠撒帐开新座, 飞鸟衔花绕旧庵。
云散虎溪莲社友, 独依香火思何堪。

 

苏门学士晁补之的佛缘

晁补之(1053-1110),字无咎,北宋文学家,为晁迥四世孙,济州钜野(今山东巨野)人。十七岁时从其父至杭州,以所著《七述》谒苏轼,苏轼谓其文辞博辩隽伟,绝人远甚,许其后必显于世。元丰二年进士及第,授澶州司户参军,转北京国子监教授。崇宁间,蔡京为相,奉祠家居不仕,慕陶渊明而修归来园,自号归来子。大观四年,起知达州,改泗州,卒于任,年五十八。

晁补之才气飘逸,文学灿然,著《道院集》、《法藏碎金录》。

晃生于典型的佛教世家。他弱冠便饭依了佛,与圆通、觉海等大师游。他善画,有一首《满庭芳·用东坡韵题自画莲社图》:
     
归去来今,名山何处,梦中庐阜嵯峨,二林深处,处士往来多,自画远公莲社,教儿诵。李白长歌。如重到,丹崖翠户,琼草秀金坡。生绡,双幅上,诸贤中屦,文彩天梭。社中客,禅心古井无波。我似渊明逃社,怡颜盼,百尺庭柯。牛闲放,溪童任懒,吾已废鞭蓑。
        
莲社乃净土宗始祖慧远所结,其最著名人物有所谓十八贤,方外居士有刘程之、张野、周续之、张诠、宗、雷次宗。陶渊明以喜喝酒,不愿受拘束,逃社未去。晁补之以渊明自况,逃社未去。

牛闲放,溪童任懒,吾已废鞭蓑,用的是禅宗故事,禅宗谓人学道正如牧牛,初期要扯紧牛索,不让任意奔驰。待到功夫已纯,便不须牵扯,随意牧放。

苏门学士张耒的佛缘

张耒(1054-1114) 北宋词人。字文潜,号柯山,人称宛丘先生,楚州淮阴(今属江苏)人。幼颖悟能文,游学陈州,苏辙时为陈州学官,器重之,遂得从苏轼游。熙宁六年进士。

代表作有《少年游》、《风流子》等。《少年游》写闺情离思,那娇羞少女的情态跃然纸上,让人羡煞爱煞,那份温情美妙真是有点“浓得化不开”。著有《柯山集》、《宛邱集》。词有赵万里辑本《柯山诗余》。 

他的集子里以佛学为题材或体现佛教意境的诗比较多。              

 张耒等人曾与法云禅师有交往。有一首诗为证:

同宋遐叔诣法云,遇李公择、黄鲁直,公择烹赐茗,出高丽盘龙墨,鲁直出近作,数诗皆奇绝。坐中怀无咎有作,呈鲁直《遐叔》:
        
休日不造客,出游贤友同。

城南上人者,宴坐花雨中。

金貌散香雾,宝铎韵天风。

鸟语演实相,饭香悟真空,

尚书二三客,净社继雷宗。
        
净社继雷宗,指慧远在庐山结白莲社,邀约了居士雷次宗、宗晒等人的故事。这里用来指法云像慧远一样,也约了李公择、黄山谷、宋遐叔等人,只是好佛的晁无咎没有来,使他们感到遗憾。

在《夜》里有一联,描绘出了病休期间读佛经的生活情趣:
           
年年多病浑无寐,静对《楞严》一柱香。
         《楞严》是佛教的重要经典之一,明智旭在《阅藏知津》中说“此经为宗教司南,性相总要,一代法门之精髓,成佛作祖之正印。”

又《离山阴入都寄徐仲车》云:
           
回首事如前夕梦,出门心似下山僧。  
         
张耒还与法一禅师参禅论诗。法一生于元丰七年(1084),大观初入道。后来成为名满东南的僧人。张耒的诗富于禅味,连法一和尚也要向他讨教。他有《送法一上人还滁州琅讶山》一诗:
         
上人法一朝过我,问我作诗三昧门,……

无边草木悉妙药,一切禽鸟皆能言,

化身八万四千臂,神通转物如乾坤。

山河大地悉自说,是身口意初不喧,

    世间何事无妙理,悟处不独非风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