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这个人而对天津肃然起敬

 

 

如今,无论你以什么方式到天津,除非进入城里的老租界区,你会觉得这是一个有个性的城市,否则,如果你只看到那些林立的高楼,你不会觉得这和中国的任何一个城市有什么区别,可是,当你听到行人、司机、商铺的售货员的天津话,你会觉得,哦,这是天津。

而且,你会觉得这口音怎么如此的令人忍俊不禁。

满大街都是这样的声音,你才真正意识到,哦,这真的是天津了。

在天津,除了天津口音,还有相声,还有一些小曲,还有一些传统剧目。都很民间的那种感觉,学者们称之为码头文化,因为这里是九河下梢。

然而,还有一个曲调,好象和这片土地的文化联系在一起。这是一首歌曲,叫《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斛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什么样的人才能写下这样代代相传的经典歌曲啊。

就因为这首歌,就应该对天津这座城市肃然起敬,更何况她的作者,一代大师李叔同,更因为大师,而对这个城市肃然起敬。

我在天津目睹过一次剃度仪式,挂甲禅寺的演龙禅师为人剃度,在大殿里就勉励这位刚出家的僧侣以及参加剃度仪式的大众,天津曾出过一代大师弘一法师。

李叔同,18801023日出生于天津老三岔河口旁粮店后街的一所院内,排行老三,时年68岁的父亲李筱楼为孩子取学名文涛,字叔同。

1918年于杭州虎跑寺出家,法号弘一,精进学修,直成一代宗师。

大师幼时家境殷实富庶,家教严谨,自幼便显露出慧根深厚,聪颖异于常人,无奈世事无常,人间的荣华总如过眼烟云,大师五岁时父亲离世。

六岁时大师由二哥李文熙开蒙。而后师从津门名士赵元礼、唐静岩等。1897年,李叔同进入天津县学。在此后的两年中,他写过多篇课试文章,激昂文字,针砭时弊。

在天津的19年里,大师在经史诗文、金石书画等方面打下了扎实的根基,在新学方面也极具天分。

1905年,大师生母王氏病逝。大师革故鼎新地为母亲办了丧仪,并写了一首追悼母亲的歌,在丧仪上亲自弹琴歌唱。

当时著名的《大公报》对此作了追踪报道。

1906年,大师考入日本美术教育最高学府——东京美术学校西洋画科,成为中国第一批美术留学生中的一员。自此,大师在绘画、音乐和戏剧创作方面游刃有余。

1906年大师与曾孝谷发起成立了春柳社推演新剧,19072月春柳社在东京演出了《茶花女》中的两幕,轰动一时,迈出了中国人话剧艺术实践的第一步。

而后,大师又组织演出了《黑奴吁天录》等多部作品,成为将话剧带入中国的第一人。

1911年大师从日本毕业回国,先后在天津、上海、浙江教学。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教授图画音乐课期间,他以其高尚的品格情操、精湛的艺术造诣、渊博的学识和认真负责的教育态度,开创了中国近代艺术教育的一个新局面。

在浙一师,大师先后开设了素描、油画、水彩、图案、西洋美术史、弹琴、作曲等课程。

1918年,大师出家,法名弘一。从此,中国艺术界少了一个艺术家李叔同,中国教育界少了一个教育大师李叔同,佛学界多了一位高僧弘一法师。他修习律宗,成为南山律宗第十一代宗师。

1942年农历9月初四,弘一大师李叔在福建泉州圆寂。

大师在天津的故居现属河北区,位于粮店街62号。这座清代建筑距今已有150余年的历史,由四套四合院组成,平面呈田字形,有房60余间,占地1400平方米。院内建有游廊和小花园,室内陈设精致,环境幽雅。在宅院里有一西式书房,取名“意园”,是大师1910年从日本学成重返故里时修建的。

该建筑后由当地政府重新修建。

天津名寺大悲院供有大师像,以及和大师生平有关的一些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