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和尚传
释华严,俗家姓氏、籍贯等皆不可考。当时他居住在幽州(今北京一带)城北。华严和尚的日常功课是持诵《华严经》回向净土,他劝别人念《华严经》,但人们嫌《华严经》太长了,他就方便劝人念《华严经》经题。
华严和尚诵经时,声如洪钟,“一城皆闻之”,你在家中坐着,就好象华严和尚就在你家庭院中诵经一样清晰可闻。
万岁通天年(武则天年号,即公元六九六年),当时韩国公张仁愿到幽州任都督,夜里听见诵经声,听得清清楚楚,早上他就问夫人:“昨晚城北那个修道人在诵经,就好象在咱衙门里诵经一样,你听见了没有?”他夫人说:“他是在城北诵经,离衙门远着呢,怎么能听得见,你是耳朵出了毛病。”张仁愿说:“你不相信就让人试试。”果然如此。
张仁愿于是请来华严和尚,华严和尚对张仁愿说:“你以前曾有愿,现在怎么不还呢?”但张仁愿已想不起前世的事儿了,就说:“那么我做五百件袈裟布施吧。”华严和尚说:“行,你不要把袈裟布施到别处。这幽州城西有个竹林寺,你把袈裟送到那儿。”然而当张仁愿做好袈裟,却找不到竹林寺在什么地方,只能一直往西走,一直走了很远,走到了大山上,见山上有一老头儿,就向老头询问,老头儿说:“随我来吧。”刹那间,面前出现了一座寺院,气象壮观,不是凡间景色。
张仁愿进竹林寺布施袈裟,最后还多出二件,老人告诉说:“行了,还剩那两件一件是你张仁愿自己的,另一件是华严和尚的。”张仁愿方才明白这其中缘由。
华严和尚圆寂后,肉身不腐,人们都来拜他求愿,很灵验的。
在赞宁编《高僧传》时,肉身已经被战乱毁了,赞宁在华严和尚传后有一个问答:为什么华严和尚诵经远远近近的人都能听到呢?
赞宁回答:这就是“一音演说,随类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