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经法会

 

 

同学参加中佛协组织的讲经法会归来,脸上没有一丝法喜。因为在车上,没敢多说。

回到寺院,才敢询问,他长叹一口气:本来准备是去学习的,却实在大跌眼镜;譬如讲题是《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法师却大谈佛教管理学,离题十万八千里;有些则太过活泼,在途中唱起了流行歌曲,甚至还开恶俗的玩笑。或许他是为了活跃现场气氛,但实在有失身为法师的威仪;有的则纯属恶搞,希望台下听众鼓掌,说有奖励,鼓一次百万,两次两百万……如此种种,与原该十分庄严肃穆的讲经场面很不协调。至少,让我觉得很不舒服。但奇怪的是,他们往往却能大受欢迎,掌声雷功,有的还得了奖。相反,少数严格按照传统方式阐释佛法义理,树立正知正见,表达得深入浅出,语言又简洁直白的法师却遭到了冷落……也不知道那些评委是什么水平。早知如此,还不如和你一样呆在寺院里呢!真让人失望。

他愤愤不平地说完。我安慰说:“这很正常,现在就是一个很浮躁的时代,人们提倡炒作,甚至为了迎合潮流而不惜恶搞,佛教难免不受到影响的。但我相信,至少还有人坚持传统的”。“说的也是。”他说,“最后一天,就有评委提出批评:讲经说法是很严肃的法会,请大家不要煽情,也不要乱发挥。”“这就行了,你累了,歇歇吧!”看他稍稍平静了一点,我走出了他的寮房。

时候已经是黄昏,大雄宝殿前的广场上空无一人,只有宝鼎里的几支细香散发着袅袅的幽香。

虽然刚才安慰了他,但此刻我的心头仍然感到沉重的悲凉:曾经的忧虑终成现实,佛教“现代化”的进程也实在是太快了,台湾某些新潮法师的“功德”真是不可思议!

记得初出家时,就观察到佛教寺院沦为旅游景点和经忏道场,而殿堂佛事成为增支创收的工具之现象,曾经撰文提出批评,因为担心由此以往,原本庄严无比的讲经说法终将与文艺表演接上了轨,涂抹在俗文化的调色板上。可能,过不了多久,禅期、佛期、闭关等认真严肃的用功办道之形式也将沦为某些人,乃至某些寺院作秀的手段也未可知。想到这里,心中反而没有了愤慨。

至少,从刚才的谈话中,我还看出了些希望,虽然微乎其微。但古往今来,正法住世的明灯,不一直靠着这一簇簇的星星之火的持久坚忍而延绵不绝吗?藕益大师弘律之时,有几个追随者?谛闲法师的入室弟子有多少?弘一律师曾经自励:誓作地藏真子,愿为南山孤臣……任何时代,坚持正知正见的路子,注定要面对淡泊和孤独。可是时间的淘汰却是公正而无情的,佛教历史的天空闪烁的仍是那零丁的几颗星,昭示着后学者的方向;曾经煊赫一时的高僧、名僧早已湮没无闻。

我们与其彷徨和颓丧,倒不如低下头来,坚持自己的方向。毕竟,与正知正见同行,就是与诸佛菩萨同一鼻孔出气,哪怕面对的是如何不利的形势。

养息香起香的叫响声由远而近的传来,我在平静中走向了禅堂。

 

 

弱者心声

 

某日,和一位法师谈到当前佛教商业化的颓势,均觉不胜感慨。末了,他说:“现前佛教是弱势文化,而商品经济是全球大潮,时代主流啊!”

答案是客观的,也是正确的,但却不能让我平静。

弱势怎么了?难道弱势文化就没有了自尊和自信?就必须依附强势文化方能苟活于世?

佛教传入中国虽然已经两千余年,在以儒家文化居主导地位的汉民族文化圈内,始终处于劣势。可是在佛教中国化的漫长历程中,却一直坚守中道实相的思想内核与出世间的僧团风范,既没有融合烧炼卜筮、炼神飞升的灵异,也没有投身经世济国的世间事业,在儒道二家的推排之中,不显山、不露水地安住于自己的本位,坚守宗教外延的有限范围——通过建立十方丛林,在山林之中开辟出一方蓝天绿水的佛法静境,于沉默中缓慢而深远地影响了东土文明。

而现今,佛教的主事者们,往往为了一己之私欲事业,将佛法拱手作了人情,还振振有词地说:“佛法与时代同步,开创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实在是强词夺理。须知,原本清净寂默的佛法和唯利是图的商业文化倘若能"有机的结合"的话,那只能以出卖佛法出世间的风骨为代价。可以想象,有人会拉出“佛法让商业深刻”的幌子来招摇,而结果则注定是:“商业使佛法堕落”了。

况且,站在佛法的立场来看,所谓的时代潮流,只是人类烦恼共业增上时所呈现出的病态心理大趋势而已。无论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叛逆、九十年代的迷惘,还是新纪元至今的及时行乐,莫不反映了全球性的伦理道德之崩溃,信仰的失落以及沉湎五欲的自甘堕落。这些本来就是佛法救治的时代症候,佛教应该站在制高点上冷静而客观地应病与药,因势利导地加以疏浚。现今,却舍弃本位地随俗浮沉,与众生的炽盛的烦恼相濡以沫。可以想象,在商品文化策略的推动下,佛教在短时间内会呈现出惊人的“繁荣”景象,一如当今的台湾佛教。但那只能是流行浪头的阵阵泡沫,所谓的“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佛教事业,充其量也不过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

内在强烈的不自信,导致了佛教丢失了根本。追逐潮流,而追逐流行的后果,导致了佛教整天疲于奔命地迎合世俗口味,最终则不可避免地遭到时代的遗弃。这不是危言耸听,当年,印度佛教的整体性湮灭就是前车之鉴。

中国佛教,站稳你的脚跟!

 

 

旅途风尘

 

出家至今,一直在参学,一路走过来,不时遭到岐视,可以说积累了很多体验,自然就会对此作一番思考和检讨了。

记得出家不久,就读于佛学院。因为同学们绝大部分都是刚刚出家的小沙弥,初发的道心和纯真的友情使得大家亲密无间,也不存在等级观念。可就在当年寒假,我们几个结伴去禅宗道场参加禅七。两个七下来,我们不由自主地私底下凑在一起,愁眉苦脸地一起抱怨自己的两条腿不争气,同时又对那些支支香都双跏趺安坐如钟的老参上座们钦佩不已。以后的每支香可以说都是在咬牙切齿的煎熬中度过的。只要因为坚持不住而频繁换腿时,总会被巡香的师父一香板打个正着。同时总会在昏暗中感觉到有几道带着蔑视与嘲笑的目光瞟过来,尽管不至于无地自容,却也恨自己动了别人的念头,过失太大。果不其然,禅七结束后,过年放香的日子里,大家坐在一起烤火冲壳子,得知我们的身份之后,初参、冒失鬼、打闲岔等诸多的标签就顺理成章地贴在我们的额头。当时虽然心里觉得很不是滋味,却因为实在不如人,暂且的忍气吞声下也激起了一点道念。

回到佛学院,学习之余,我们几个人坚持每天熬腿子。憋着一股劲,当然不是为曾轻视过我们的人,而是为了他们眼中的佛学院——难道佛学院里就不能出打坐好的?佛学院一边学习教理,一边打坐,修行的进步不应该是很快?因为急于求成,有一次我把双腿盘起来后,让同学把自己的双手绑了起来,三个小时后才松绑,可是半个小时内,我都伸不直腿,站立不起来。而同学们则惊讶地说:“你看你,全身都被汗湿透了!”可能是天道酬勤吧,毕业前夕,突然,我们一拨人竟然连坐几支香也都能稳如泰山,双腿没有不适感了。别人自然是随声赞叹,可是自我检讨一下,虽然外相上极其庄严。但内心 却仍旧是妄想纷飞,五毒炽盛。并找不出什么可傲视别人的资本!同时又冒出了冷汗;如果因为此就傲慢起来,那在真正修行人的眼里岂不是太可笑,太可悲了。

毕业后,前往以学律持律而著称的一座寺院求学。可倒好,在客堂就被泼了一盆冷水:我们这些外来的无一例外的都是不懂律的哑羊僧!当时,几个一起挂单的人低头站成一排,仿佛接受一场审讯。“律可不是容易学的,你们要发长远心!”知客师斜瞅着我们。“尽自己最大努力吧!”终于有个道友挤出了这么些 个字,带领大家渡过了第一道关口。以后的日子里,通过学习和请教,当然在请教之时难免遇到鄙夷的眼光和语气。渐渐地,我们知道自己以往受戒的不如法,以及某些支分戒条违犯后未及时发露忏悔等等。于是请求上座比丘作羯磨,发露、忏悔、 增戒、作法……两个多月的时间里,走过了一套固定的程序,似乎如此地加工一番,就脱胎换骨,成了被常住接受的成品了。因为学到很多新的东西,我当然非常感激,可竟也在心中翻倒了五味瓶:同来的几个道友中间,有两个在刚刚摆脱了被岐视的地位后,竟然眼睛一眨地摆出了上座律师的姿态来,抬着下巴,用眼角抹视着刚来挂单的道友了。

一封来信,把我从东南海滨拉到了川藏高原上,一九九九年秋天,我来到了藏地的一所著名佛学院。这一下更绝!我的身份,连同以往的学修几乎都被否定了。第一次参加《普贤上师言教》课程,一位汉族的堪布大肆地宣扬起“近代汉传佛教末法论”的观点来,由此而引出了竟然对汉传佛教的整体否定。憋不住的我下了课就向他质问地请教:“汉地现在有没有如法如律的道场?有没有用功修行的人?有没有住持正法的大德?至于汉传佛教流传至今二千年,历代多少祖师,论著疏钞浩瀚如海,怎么能如此不负责地轻易抹杀?……”

当时的他,尽管没有任何可驳斥的语言,却死守自己的立场,弄得两个人不欢而散,但这件事却刺激了我作为一个汉僧不能落后的念头。五加行在八个月内完成了,在闻思经论时,深入学习《中论》、《入中论》等中观论典,也一直不甘人后,渐渐地,我发现那位否定汉传佛教的堪布并不比别人优秀到哪里去,课余,我又粗略阅读了三论宗及天台宗的部分论典。发现汉传佛教的中观思想同样是精深了义的。当然,我不可能去和他对质,因为他正忙着向新来的一班道友们贩卖他的观点呢!同时,我感觉到他的可怜——毕竟,诽谤任何一派的教法,都是违犯了大乘菩萨的根本律仪的!而他却在课上总不忘提醒别人:自己的堪布身份是伟大的上师所赐于的。籍此,他也自然戴上了殊胜功德的光环,在新来者面前维持那份前辈的尊严了,其实,他的堪布头衔,不过是他久住于此,当时发心讲课的人很少的条件下所获得的。当然,不客气地讲,他也只有这么一点可以骄人的资本而已,他因为陶醉于自己的身份和资历,无论是闻思上广博雄辨,还是实修上的精进调柔,都毫无建树。相反,有不少优秀的老常住们,尽管没有堪布的头衔,其智慧和辨才都是令人钦佩的,而他们在讨论起汉传佛教的伟大 遗产时,都不约而同地赞叹它的博大精深……

可以说,我所参学的都是当今佛教中的一些优秀僧团,一路被岐视过来,最终竟然在高原上找到了问题的症结。优秀的僧团中,必然有相对的不优秀的个人,他们中间又有一部分,极力想摆脱平庸而又无望侪身先进者行列。于是乎,他们就要借助对比他们还暂时处于劣势的人发泄内心的不平和愤慨,所表现的行为就是傲慢与岐视,毕竟,大家都是人嘛。所以,往往我在面对这样的人和事时,也能很坦然地面对了,还和他们计较什么,他们也只有这么一点源于自卑的自豪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