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录
问:法师,我想问一个很笨的问题,为啥有些宗派那么兴盛,而唯识因明如此完善、圆满却这么衰败?
晓:很简单,因为它们比较荒谬!
问:荒谬了还有那么多人信?
晓:对,因为荒谬,所以相信!
问:为什么这样呢?
晓:这个问题就不该问我了,该去问问那些社会学家。比如说江泽民主席与克林顿总统举行记者招待会的时候,江泽民说,他发现美国有不少人,受教育程度很高,却相信喇嘛教,他感到很奇怪。江泽民这一问就很失礼,显得我们的高层领导人,他们是我们的民族宗教政策的制定者,可实际上他们对民族宗教问题其实很外行、很木。
问:我见现在又在编藏经了,你有啥看法?
晓:我不知道现在有编藏经这样的事,我只知道现在有人在翻印藏经,就是把古来不流行的藏经进行翻印,这是商业行为,他们是为了卖钱。这很省力呀,有钱就能作,但要是编藏经,那是要有学识的。
问:编藏经的话你有啥意见?
晓:随喜就是了。
不过要是编藏经,我希望编者不要带有色眼镜,要尽可能的客观一些。我们知道,想当初智升大师他们编藏经,就有太多的主观成份在里面,不合我的观点、不合我的价值判断的,我都不收,这就使得有很多其实很有价值、很重要的文献、著作散失了。要是他们当初能够心态好一点,也不至于现在给我们的研究造成这么大的麻烦。编藏经本就是资料收集、收藏,这不是编正史,编史是编到前代,而编藏经是要编到当代的
问:我见你的书上都印有“杭州佛学院课题成果”,这课题算是什么课题?我们怎么看不明白。
晓:是这样,我们佛学院有研究所,每年有一部分研究经费,我们鼓励研究人员、法师们申报一些课题,研究所会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但几年来,说实在的,我一次也没有申报过,因为我觉得,佛教的研究,至少在我的专业这一块儿,实际上用不着经费支持的,象佛教艺术之类的才需要,象造像、建筑等,你有经费支持我这样作、你没经费支持我还是这样作,要是拿了他的经费我反而要受他的条条框框的限制,不舒服,不拿他的经费的时候我可以自由,他管不着我。
我事情作出来了,在要出版的时候,现在的出版社,人家是以赚钱为目的的,所以,一般来说,这样的书都是要出版经费资助的,我自己没有钱,就向研究所申请,用佛学院、研究所的名字来出版,所以说书上写了佛学院的名字。但又因为我这其实不是课题,所以不符合课题的规范,书读起来你们会觉得有些怪怪的。
问:请问法师,因明学到底是什么?
晓:这个问题我就不回答了。当然,我也可以向你解释一下因明学的性质、作用等等,但现在我已经不会这么作了,因为在现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因明是不重要的学问,是只适合末等人的研究主题,所以我已经放弃了跟人解释自己的专业因明学是在干什么!因为已经有好多次了,当我向人家介绍自己是学因明学的时候,人家都会以为我在开玩笑。所以,到现在,与其让人家目光呆呆地挣扎着想听懂因明学到底是在干什么的,还不如简单些,让他们误以为我的头脑对逻辑很行。向人们解释因明学很理智、有数学式的理智,这很难很难。
问:到底啥是唯识?
晓:这可真难住我了,我还真不知道该咋回答你,背定义总是不用的吧。要是勉强地说的话,就是——所有的一切认识对象,都是我们认识的结果!都被加入了我们的主观价值判断!
问:那“唯识无境”呢?
晓:还是——所有的认识对象,都是认识的结果!都被加入了我们的主观价值判断!
问:境是啥?
晓:就是认识对象?
问:到底有认识对象吗?也就是有境吗?
晓:没有!
问:既然没有咋说所有的认识对象都是认识的结果?
晓:这就要问识了。所谓识,就是认识、了别、思维、集起等等,它就是认识,可它又实在没有啥可认识的,于是它就自己造出认识对象来让自己来认识。就象一个小婴儿,这一会儿爹妈没有身边,只有自己一个人,他就自己吃自己的手玩——把自己的一部分当成了玩具。唯识就是这样讲的——心识把自己的一部分当成认识对象。有人就给取了个名字,被当成认识对象的这一部分叫相分,来认识的那一部分叫见分等等。
问:我们在认识的时候,要是不加入自己的价值判断呢?
晓:这是不可能的!就象你绕着地面走一圈,可是还想走直线一样,根本不可能,你只能走弯线、弧线,因为地球是圆的!
问:唯识不是有虚妄唯识什么的吗?
晓:你们折腾吧~~不然那些人他们干啥呢?
问:作梦是怎么回事?
晓:你到底是想问啥?我不明白你的意图。
问:就是用佛教是咋解释梦的,它是咋来的。
晓:为啥非要用佛教呢?用别的不是更简单吗?比如用心理分析法。
人们的内心有许多的念头,有些是好的、是社会认可的,我们就可以让它显现出来、表露出来,但还有许多,是不可见人的意识,我们就把它们给压制住。但到了晚上,心识蒙昧了,心力不强了,于是那些不可告人的念头就泛了上来,这就是作梦。也可以说可以流露出来的是经过自己心理梳理以后的,不可流露的则是散乱的、不成熟的,但在内心蒙昧的时候,散乱的也流露出来了,这就是梦了。
问:我们这儿有一个说法,说梦与事实是相反的。
晓:有的相反,有的相顺,各种情况都有。
另外,说到作梦了,我总是想起作家,人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实现不了的梦想,就写一些小说之类的文学作品,让自己的梦想在小说里头的人物身上实现,象韦小宝,就反映了金庸的内心理想。这是一样的道理。
问:佛教中有一个词,叫“法尔如是”,这感觉上有些不讲道理,说不服人。
晓:“法尔如是”就是不证自明。比如我们一开始学习《几何》,上来就先有几个公理,这就是不证自明。再比如我问你是不是一个人,你可以立马斩钉截铁地回答我,“当然是个人!”这还有什么可怀疑的吗?一点儿也没有。
你记住,“法尔如是”就是不证自明、公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