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死亡观之现代意义

 

一、藏传佛教死亡观的主要内容

1、藏传佛教关于人生生死的一些看法

人们都说西藏是神秘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西藏的宗教为它披上了神秘的外衣。佛教自7世纪传入西藏并与本土宗教苯教相互融合形成独具雪域特色的藏传佛教以后,佛教文化就已成为西藏的主体文化,佛教的思想观念已渗透到人们的思维模式、道德规范、风俗习惯、行为方式中,同时在藏族哲学、文学、教育、法律、天文、医学、美术、建筑等方面打上深深的烙印。对于生死这样重大的问题,藏传佛教更表现出了雪域独有的特色。

作为一支有别于印度佛教和汉地佛教的宗教流派,藏传佛教虽有自己的特色,如自己原始的苯教信仰、神秘的密宗现象等,但藏传佛教依然以印度大乘佛教的基本理论为主的。在生死观问题上,藏传佛教继承和发扬了印度佛教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的学说,其中包括三世、十二因缘、六道等理论结构,将人的一生划分为过去、现在、未来三部分,人在现世中得到的幸福或者灾难都是前世行为的因果报应,而在现世的善恶行为同样成为来世报应的根据。佛教以四谛、十二因缘等理论为基础,认为人生是苦,并用十二因缘的因果关系来论证人生是苦。但是佛教认为苦是可以解决的,佛教的经典中渗透了对生死的态度,佛教的四谛、十二因缘、六度就是三种解脱生死之苦的方法。四谛是以苦为因是修道求果的解脱法,十二因缘是以因果关系为基础的解脱法,六度则是自利利他的解脱法,可是若要从根本上解脱痛苦最根本的就是要消除“我执”,佛教认为众生由于不能体认自己的心性,而起种种妄念,执着,造业,结果受因果报应,在生死中轮回,没有期限。故众生只要能够了知体认自己“本无生死的寂灭之心”,看清生死实相,便可以正确的看待生死,所谓“生死涅槃”。所以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思想深深的反映在藏族人民对待死亡的态度上。

“轮回”一词中,“轮”指车上的轮盘,“回”是指车的转动,轮回是比喻众生的生死流转,没有了期,就像车轮的不停转动。在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之前,在印度的婆罗门教中就已经出现了有关轮回的思想。人们认为在生前活着的时候如诵读《吠陀》,并且按照《吠陀》的教义来要求自己的行为,如苦修、布施、不杀生、禁欲、修炼瑜伽等,那么死后就可以转生到好的境界,享受福报;如果不信奉《吠陀》那么死后就会使灵魂沉沦在痛苦中,从而转生为低贱的首陀罗种姓、贱民或者动物。这样的思想无疑对后面佛教的形成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佛教认为世界上的任何生物在来到这个世界前已经经历了无数的轮回,而现在所在的世界,不是起点也不是终点,只是宇宙无数世界中的一个,对于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来说,世界只是众生暂居的地方。这样的思想反映在生死观上则认为死亡并不代表结束,而是生命的又一次旅行。人死之后,根据现世的业而前往“六道”中承受相应的果报,在天、阿修罗、人、畜生、饿鬼和地狱“六道”中轮回,“六道”中的每一道都是六种主要烦恼的结果,即骄傲、嫉妒、欲望、愚痴、贪婪、瞋恨,根据现世的因得来世的果。藏传佛教在接受印度佛教因果报应、业报轮回思想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在人的生死问题上作出自己独特的理解,它不是简单地把人的生死状态划分为生死两个单一的过程,而是划分为出生、临终和死亡、中阴、转世四个状态。

关于生,佛教认为人从一出生就开始了死亡的倒计时,死是蕴含在生命之内的,宇宙间的生物无不如此,都会经过孕育、出生、成长、衰老,死去这几个过程。世人一般都体认不到“生死互渗”的道理,都乐生厌死。在人们的眼中,生是充满着生机,代表温暖、活力、光明、拥有,尽管生活中业存在这不尽人意之处,但是人们在生活中还可以享受到荣华富贵、天伦之乐等等,所以生是人们留恋的;而死则代表消沉、冰冷、枯竭、黑暗、丧失,人们都极力逃避与死亡有关的东西。生与死虽然截然不同,但生的瞬间就已蕴含着死的因素,两者是互渗而统一的。正是有了生死这一对无法解决的矛盾,佛教才进一步认为人生是苦,并用“八苦”概括了从物质索取到精神空虚,从身体病痛到心理压力各方面的痛苦,用“十二因缘”的因果关系论证苦的形成过程,让人们更贴切地感受生活之苦。佛教又认为苦是可以解决的,佛教的八正道、三学和六度就是三种解脱生死之苦的办法。佛教让人们认识到人身难得,在“六道”中轮回,能转生为人是十分不容易的事情,全世界有60多亿人,感觉数量很多,但是若与芸芸众生相比简直是沧海一粟,所以要珍惜人生。在珍惜人生的基础上让人思考如何才能在有限的人生中超越生死轮回而彻底解脱。于是佛教教导人们在这一生中努力修习佛法,用八正道、三学来指导规范自己的身、语、意,用六度来教导人们自利利他共同解脱,佛教主张只要潜心修习,深悟佛法,就能超越生死六道轮回。

关于临终,藏民族与其他民族相比也许最殊胜的就是重视临终关这怀。所谓临终关怀,“是指社会各阶层,包括慈善团体、医务人员、社会工作者、宗教人士、志愿工作者组成的社会团体,对临终病人、家属所提供的全面的生理、心理、社会的支持和照顾,它以延长临终者的生存时间为目的,以提高临终阶段的质量为宗旨”。我们通常讲临终关怀仅仅是对即将离开世间的临终者而言的,并不针对临终者的家属来说,临终关怀不仅是情感上的关怀,而更多的是让临终者面对死亡,正确地看待死亡,了解生命的意义。面对死亡,每个人都充满了恐惧,因为人们认为现有的一切都会随着死亡的到来而消失,人们面对即将失去一切时,都会表现出否认、愤怒、失望、接受等几个心理过程,所以临终者更期待被人理解,作为家人或者朋友要帮助临终者面对死亡,帮助他确立死后能转生三善趣的信念。由于受到佛教的影响,藏族人民特别是生活坎坷的人对死亡却又充满了希望,认为死后可以转生更好的境界,故藏传人民表现在脸上的死亡态度更多的是安定、慈祥、充满信心。

关于“中阴”阶段,是藏传佛教针对如何面对死亡而获得好的转生而提出的在死亡技巧上下功夫就可以使死亡成为人们转生来世的入门之说。藏传佛教将人的生存状态特意划分出了“中阴”阶段,即人死后到投生前的这个阶段,一般为49天。按照《西藏度亡经》的观点来看,生命是由连续不断的意识境界组成的。最初是“生有意识”,最后是“死亡意识”,介于两者之间的即“中阴”境界,这三个阶段也分别称作临终、实相及投生中阴,他们代表初期、中期和后期“中阴”。《西藏度亡经》中对死亡的过程有详细的论述,(此处不再做详细论述,详情参见莲花生 著,徐进夫 译,《西藏度亡经》,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这本书在藏族人民的死亡观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故人们认为对于处于中阴阶段的亡灵念诵此法可以使他们清楚的知道自己所处的境界,帮助他们能更快地转生。藏族家中若有人去世,则会请喇嘛为其进行“超度”仪式,念诵《西藏度亡经》使他们能顺利的进入三善趣,并且家人也不能悲痛以免让亡者有牵挂而不能转生。家中有人离开当然伤心,但是藏族人民却把这种伤心转化成为对死者的美好祝愿。总的来说,藏传佛教在生死问题上,对生和死都倾注了大量的关怀和祝愿。

 

2、死后特殊的葬礼

由于受到藏传佛教死亡观的影响,藏族在人死后,为亡灵进行“超度”仪式,在处理遗体上也体现了藏族的特色。他们认为人死之后还要根据今世的业继续在六道中轮回流转,但是身体就像被抛弃的破衣服一般,成为一件没有用的东西,这样的观点似乎也在提醒他们认识到自己目前(今生今世)只是大千世界中的一个过客。藏族人们认为尸体是没有用的,与其浪费,不如布施予鸟,也算是在世间的最后一件善事,即“天葬”。天葬是西藏处理尸体的一个特殊方法,也是西藏的特色。即人死后会把他送到天葬台,并由专门的天葬师肢解以后喂食给秃鹫。把尸体布施给秃鹫,一方面是受到佛教“六度”布施的影响,另一方面藏族崇拜神鹰,认为它是沟通天上和人间、人与神的使者,人们希望通过它把自己的神识带上天。此外还与藏族的“天”信仰有关,“天”在藏族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它不仅作为自然界的天,也是人格化的天。关于天葬的来历和确立,人们认为可能与早期弃尸荒野任鸟兽食之的做法有关,久而久之就形成定式。此外,将天葬作为藏族的主要葬式可能与后期密宗在西藏的兴起有关,密宗将“尸林”(天葬台)视作特别的道场,认为是空行母聚集的地方,可以得到加持,在尸林中修持可以克服自身的恐惧,考验修持者的毅力,消除杂念幻觉等。藏族人民在进行天葬时,会脱掉死者所有的衣物和饰物,意味着人是怎么来到世上的也是怎么走的,不想让任何的外物牵绊着。

在西藏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人死后的葬俗并不仅仅限于天葬,会根据自然环境、死者的身份有天葬、水葬、火葬、塔葬、土葬等形式,虽外在形式有所不同,但是都表达了人们对死者能转生善趣的美好祝愿,但是就卫藏地区来讲主要是天葬。据人类学研究者认为葬礼是伴随着灵魂观念的产生而出现的,葬礼最初的意义是安慰亡灵,让它去该去的地方而不要干扰人们的,而现在的葬礼表示的是对死者的哀悼,也是一种处理遗体的方式,笔者认为西藏的天葬则更多的反映了葬礼的最初意义。

 

二、藏传佛教死亡观的意义

 

西方著名的哲学家海德格尔曾说过“为死而在”的话,这样的话让我们知道了从死亡的角度来看待生活的意义,能让我们在无法摆脱死亡命运的前提下珍惜自己的生命。我们每个人来到世界上时都只是一个只会呱呱啼哭的婴儿,我们没有办法选择自己的生命,但是既然来到了世上我们就有权利决定自己的死亡,从了解自己死亡的前提下来掌握自己的命运,所以死亡在很大的程度上让我们学会了生活。因为在思考死亡的时候让我们为生活确定了目标、方向和价值。

首先,死亡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人们害怕死亡的原因是人们不知道自己是谁。《西藏生死之书》中认为人之所以是一个人,是因为具备了家人、朋友、工作、爱情、梦想等因素,是这些因素区别了一个个人,也成为每个人独特的身份识别标志。但是这其中的任何一样都是短暂的,拥有它们时我们是一个独立的人,而当失去时人们便不再被称为一个独立的人,所以人们是害怕、否定死亡的。这样许多人都不会去考虑死亡、来世等无法验证的东西,他们会利用一生拼命的追求。人来到世上本是赤裸裸的,来时身上无有一物,但是随着人们欲望的增加,追求的东西也越来越多,人的欲望心就像滚雪球一样会越滚越大,人的欲望心也会像毒蛇一样将人仅有的怜悯心、慈悲心、平淡心都统统的吞噬掉,到最后一个人可能有了你所梦寐以求的财富、荣誉等,但是他却丢失了人间最珍贵的亲情、友情、爱情,而到了一个很孤独的地步,所以一个人拥有的越多,那么到死时他失去的就越多,并且在死亡的恐惧下却没有亲人朋友在他周围安慰她,是多么可悲的局面。如果懂得了这个道理,就不会为世间的名利而与人为敌,从死亡的角度观察生活,明白我们生到这个世间时,是一无所有的来;而我们死时离开这个世间也将赤条条的去。生前的所有,都为暂时而已,我们又何必执着?人们来到世间,有幸有亲情、友情、爱情的呵护和关照,已经是很幸福的事情了,也是我们在世上最大、最值得珍惜的财富。俗话说“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中我们彼此能够相识、相知、相亲是很不容易的,可是死亡总会到来,在生与死之间的这段距离我们能够珍惜人生,珍惜生活,珍惜感情,那么这样的人生比追求功名利禄的人生更有价值。

其次,死亡让我们认识到生命的脆弱。从小到大,谁都有可能或闻或见过生命的流逝,昨天还与你谈笑风生、相依相伴的人,今天转眼间可能就灰飞烟灭了,生命就是这样的无常。别人的死亡更是提醒我们要保护好自己的生命,使之不要受到损伤,更不要沦入非正常的死亡。佛教认为人身难得,人因为受业的缘故在六道中轮回,不知何年何月受尽痛苦才转生为人,所以反对自杀。人生在世,难免会遇见难以解决的问题,是人都会有喜怒哀乐,人生总有潮起潮落,遇见过不去的风浪也是正常的,但是有的人却采取自杀的方式逃避,以为死了就一了百了,可是死者却不知死后问题依然存在,而且会带来更多新的问题,不仅带给家人的是痛苦,而且也是自己人生性格中怯懦的表现。可见,死亡也不并是否定一切,死亡让生具有了价值,为人们确定人生信仰、目标、价值都带来了积极的意义。如果我们很多的事情能从死亡积极的角度出发,仔细的思索、挖掘、显现,那么死亡也就不会像人们想象的那么恐怖,而且死亡对人生也具有了更多的指导意义。

再次,死亡的存在可以让我们以新的角度来审视许多环球问题。人是世界上最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动物,人可以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凭借先进的科技,开拓、发展出许多新事物,满足人类那永远也满足不了的好奇心、贪欲心。现实经济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不再相信死后世界等那些无法证明的东西,人们关注的重点是今生,这样的思想一方面使得人类要发展经济,那么便会肆无忌惮的向自然界索取,自私的生存着。但是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现代工业的发展,但是这样的发展是以透支地球资源为代价的。地球上大部分资源是非再生性资源,人们若只顾眼前的利益而大肆开采,那么留给子孙后代的那只有贫瘠的土地。近年来不断升温的厄尔尼诺现象、温室效应、沙尘暴、水涝、旱灾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都是人们与自然界失调的表现。与之相比,藏传佛教中苯教的思想在生态环境的问题上,就很好的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苯教作为藏族的原始信仰,崇拜万物有灵,自然界中的山、水、动植物都有灵性,都有可能成为他们崇拜的对象,在生活中他们敬畏神山圣水,认为有神灵居住,现在流传下来的煨桑、转山等仪式都表达了他们原始的神灵观;他们不随意残害动植物,因为人与动植物不仅都是自然界中的一分子,甚至认为动植物也有灵性,地位高于人,在藏族先民中甚至是某一氏族部落的图腾崇拜对象。藏族人民虽然生活在恶劣的环境中,但是受到藏传佛教思想的影响却能够在生活中与自然界和平相处,这样的现象无疑对处于现在社会环境日益恶化下的人们以启示。

死亡即不是自杀的人所想的可以逃避现实,也不是恐惧死亡的人所想的否定一切,即不会让人兴奋,也不会让人沮丧,死亡只是生命最真实的呈现,是世界上任何生物的最终归宿,死亡可以让人们更加清楚的认识自己,确定合乎自己、合乎自然的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参考书目:

1、(美)索甲仁波切.西藏生死之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2、莲花生 ,徐进夫 .西藏度亡经[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1995.

3、靳凤林.窥视生存线——中国死亡文化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4、陈兵.生与死——佛教轮回说[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4.

5、赵永红.神奇的藏族文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6、子文.西藏:永恒与短暂[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