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作者刘勰的佛教因缘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南北朝之际,姓刘名勰的名人有数位,如梁·沈约所撰之《宋书·顾凯之传》记载宋孝武帝刘骏的三公子也叫刘勰。本文所述,乃撰不朽巨著《文心雕龙》的杰出文艺理论家刘勰,字彦和。

据近代文史学家考证,刘勰约生于宋明帝刘彧泰始元年(465),祖籍东莞莒(今山东省莒县),即春秋时代的莒子国,而世居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故唐代日本空海大师(774835年)在其所著《文镜秘府论·四声论》中,认为刘勰乃吴人。

又据唐代姚思廉(557637年)所撰《梁书·刘勰传》记述,刘勰的祖父名刘灵真,为宋司空刘秀之弟;父名刘尚,为宋越骑校尉。刘勰早孤,在逆境中度过了青少年时代。他笃志好学,“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尽年”。成年后,家贫无力婚娶,约在南齐萧赜永明五年(487),二十二岁的他拜当时的律学泰斗、卓越的佛教文史学家僧祐(445518年)为师,朝夕不离左右,先后同住于京城建业(今南京市)城内的建初寺及城东钟山(今紫金山)之定林寺诸刹,潜心向学,首尾达十五年之久,遂博通佛教经论。他还协助僧祐搜集佛教典籍,整理厘定,区别部类,加以序录,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经藏。

梁·慧皎(497554年)在《高僧传·释僧祐传》中提到,僧祐造立经藏时,曾命刘勰等人抄撰诸书。从现存署名僧祐所著《释迦谱》(五卷)、《出三藏记集》(十五卷)、《弘明集》(十四卷)的文笔来看,恐多为刘勰捉刀也。

刘勰依僧祐居佛寺时,即开始了《文心雕龙》的创作。他是一位精通儒佛的杰出学者,在《文心雕龙·序志》中,他说自己衷心钦佩孔子的学说,认为自己有责任去阐述儒家的理论,但东汉马融(公元79166年)、郑玄(127200年)已经把儒经注释得很精当,发挥得淋漓尽致了,自己即使有一些独到的见解,也不易自成一家,不如从另一方面着手,即根据儒家理论来评论文章。约在南齐明帝萧鸾永泰元年(498),三十三岁的刘勰终于写成了《文心雕龙》五十篇,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四个主要部分,洋洋三万七千多言。其体大思精,在我国古代文学批评著作中是空前绝后的,该书全用骈体文来表达致密繁富的论点,婉转自如,意无不达,似乎比散文还要流畅,代表了南朝骈文的最高成就。

刘勰是一位儒佛合一的学者,但在当时,只有儒学能作为褒贬文章是非的标准,而佛学和玄学是不能作为这个标准的,故《文心雕龙》一书中有关佛教的理论甚少。虽然刘勰早年就博通佛教经论,但《文心雕龙》的立论基本上属于儒家的古文学派,甚至《程器》篇中还有“穷则独善以垂文,达则奉时骋绩”之类的儒家人生观点。刘勰认为:文学的形式可以而且必须不断地变化,但文学的内容却绝不可以背离圣人的大道。

《文心雕龙》凝聚了刘勰十多年的心血,但该书杀青时,刘勰尚居定林寺,默默无闻,不为世所重。于是他背负此书,谒见当时的诗坛领袖沈约(441513年)。其时沈约官至骠骑司马,名虽府僚,实则权侔宰辅,红极一时。刘勰无由自达,乃候于沈宅之门。沈约外出时,刘勰拜于车前,呈上《文心雕龙》,请他定评。沈约取而读之,大为叹服!赞曰:“深得文理”,携书而归,陈诸几案,时时赏玩。于是文人竞相传抄,《文心雕龙》遂得大行于天下,成为我国文艺理论史上的不朽名著,并在文学史上第一次建立了中国式的文学理论体系。

溯自汉末三分,中国音韵学由于受印度佛教梵音学的影响,有了新的发展。迨至南齐武永明年间(483493),一代诗宗沈约等人创“四声八病”之说,自觉地运用声律来写诗,并与晋宋以来诗歌中的对偶形式相结合,史称“永明体”,开祖国格律诗的先声。《文心雕龙》中,恰有《声律》篇,故沈约大为看重,引为知音。

综观《文心雕龙》全书,虽避免使用佛教词汇(仅《论说》篇偶尔用“般若”、“圆通”二词),也不甚关佛教理论,然其持论精深,结构严密,则非长于佛教理论者,不能胜任。

南齐末年,有道士假托司徒中郎张融之名,作《三破论》,诋毁佛教。说什么佛教“不施中国,本止西域”。刘勰从维护佛教的立场出发,作《灭惑论》予以驳斥。

刘勰居定林寺时,与齐太祖之第六子萧宏互为师兄弟,萧宏对刘勰的锦绣文才十分佩服!公元502年,萧宏的哥哥、雍州刺史萧衍起兵攻入建康,灭南齐,建立梁朝,是为梁武帝。他封其六弟萧宏为临川王,萧宏乃聘刘勰为记室。天监四年(505),刘勰被任命为车骑仓曹参军。约在天监七年(508),又出为太末令,管辖今江苏省东南部及浙江省西部一带地区,在位期间,颇有清廉名声。天监十年(511),他又被仁威将军、南康郡王萧绩聘为记室,兼任东宫通事舍人,掌管呈奏案章之类的事务。天监十六年(517)冬十月,虔诚信佛的梁武帝下诏,去掉宗庙祭祀用的牲畜,而以蔬菜瓜果代替。但祭天地时,仍用牺牲。天监十八年(519),刘勰上表,言祭天地时也应用蔬菜瓜果代替牺牲。武帝和百官览表后,觉得言之有理,遂采纳了他的建议。刘勰因此升任步兵校尉,仍兼东宫通事舍人,故史称刘舍人。

东宫为太子所居之宫,当时的梁太子,即组织编订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昭明文选》的萧统(501531年)。他十分赏识刘勰的俊逸才华,虽然他们对文质观念的理解和对文章的实际看法并不相同,但这并不影响他们之间的友谊。两人相处既久,“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君臣甚得鱼水之遇。《昭明文选》和《文心雕龙》相辅而行,堪称是齐梁时代文学的双璧。

刘勰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为文长于佛理,京师(建康)寺塔及名僧碑志,必请他撰写。天监十七年(518),其师僧祐圆寂,葬于定林寺,碑文即出于刘勰之手。余如定林寺碑铭、建初寺碑铭……,亦皆刘勰所作,惜年代久远,文已亡佚,仅存目录。今可见者,仅《梁建安王造剡山石城寺石像碑记》一篇,载于孔延之《会稽掇英总集·卷十六》,以及前已述之《灭惑论》,载于《弘明集€肪戆恕贰

僧祐圆寂后,造立经藏之事尚未完工,梁武帝担心好不容易搜集起来的佛教典籍散失,前功尽弃,乃敕令慧震和尚与刘勰等人共同修纂抄撰之,以完成僧祐的未竟事业,时在天监十八年。

建立经藏之事竣工后,刘勰即向梁武帝要求出家为僧,并先自燔鬓发以表示决心,武帝敕许之,刘勰乃脱下俗服,换上袈裟,取法名慧地,摒弃世事,开始了清苦的寺院生涯,其时约在梁普通二年(521)。

次年,刘勰在定林寺圆寂,葬于钟山,走完了他五十七载人生历程。结束了“百年障眼书千卷,四海资身笔一枝”的勤奋勤苦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