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期梵文培训班综述
张晓翔
为了弘扬国学,保护和继承中华文化遗产,也为了落实中国逻辑学会因明专业委员会在西宁会议上的重要决定,培养全面发展的因明后备人才,继2007年11月首届因明培训班成功举办之后,因明专业委员会和燕山大学文法学院于2008年3月24日至4月2日在燕山大学联合举办了第一期梵文培训班;来自不同院校、不同专业的50余名师生参加了培训。
培训班由著名的梵文和佛学研究专家——韩廷杰先生担任主讲教师。韩先生生于1939年,河北省蠡县人;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佛学院、九华山佛学院教授。1960年考入北京大学东语系,师从于季羡林和金克木两位大师,学习梵文和巴利文,1987年至1989年赴斯里兰卡进修巴利文和上座部佛教。主要从事佛教研究,尤重上座部佛教。代表著有《三论玄义校释》、《唯识学概论》、《印度佛教史》、《三论宗通论》、《成唯识论译注》、《中论译注》、《佛经宝典》,译著有《大史》、《岛史》等,并有多篇论文发表。
在我国高僧及学者的共同努力下,佛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传播和研究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但在原始经卷,特别是原始因明经卷方面的翻译整理和研究还存在很多不足。西藏是世界上保存梵文贝叶经最多的地区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有近1000函5000多部经论典籍,内容包括天文、地理、诗歌、历算、语法、辞典和佛教的各种经论。尼泊尔号称是世界上保存梵文贝叶经写本最多的国家,据尼泊尔德国写本保护计划称:“他们从1970年到2002年在尼泊尔境内总共拍摄到500万张贝叶、18万部经论”,但至今还未听说发现过比较重要的完整的因明写本。在印度,除19世纪有人曾在耆那教的寺院中发现一部法称的《正理一滴论》和法上的注疏以外,此后再也没发现因明方面的写本。而我国西藏地区保存下来的因明梵文写本,数量相当可观、不仅包括早期的著作,更有为数众多的中后期的各种重要注疏,内容涵盖因明的各个领域,并且保存状态良好,重要的写本基本上都完整无缺。而抢救整理西藏等地区所保留的因明梵文写本,需要一批既懂因明又懂梵文的学者。此次培训班的成功举办,初步为中国人自己抢救整理贝叶经培养了人才,同时对于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以及在研究因明过程中进行外文文献的查阅,都具有重要作用。
韩先生以季羡林先生整理的讲义(与德国斯坦茨勒著,季羡林译,段晴、钱文忠续补,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的《梵文基础读本》内容相近)为底本,为大家讲解了梵文的基础知识,并从元音和辅音的基本发音、书写、规则,梵文三性、三数、八格,名词、形容词的变化和用法,比较级和代名词等很多方面做了全面深入而又生动的讲解。同时还为大家讲解了很多梵文咒语,对译了商羯罗主的《因明入正理论》,并讲解了罗马体与天城体的转换,等等。
学员们通过第一期梵文培训班的学习,基本了解了梵文的基础知识,学会了名词、形容词等的构词规则和用法,并具备了查阅梵文辞典的能力,为原始文献的初级整理和外文文献的查阅提供了可能。另外,还值得一提的是中国逻辑学会因明专业委员会主任,张忠义教授不仅自费为学员印发了讲义,而且还同学员们一起参加了每一堂课的学习。中国逻辑学会因明专业委员会自2006年正式成立以来,还组织全国因明学者召开了多次学术会议,举办了首届因明后备人才培训班,出版了多部论文集和学术专著,成功申报了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为因明的传播与研究,佛学的弘扬做出了重要贡献,功德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