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灵隐寺记

 

  古迹重湖山,历数名贤,最难忘白傅留诗,苏公判牍;
  胜缘结香火,来游秘地,莫虚负荷花十里,桂子三千。
  进入杭州西湖灵隐寺风景名胜区,一阵佛国的气息迎面扑来,我便自然地想起不知谁人撰写的这副对联。同时,也大大地增强了我的游兴。
  游灵隐寺,最好先游“飞来峰”。
  晋成帝咸和元年(公元326年),天竺国高僧慧理禅师云游中土,攀登此峰,见而异之:“此乃中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以飞来?仙灵隐窟,今复尔否?”于是面山建寺。命峰曰飞来峰,寺曰灵隐寺。与其相近的几个峰,则命为灵鹫峰、稽留峰、月桂峰、莲花峰。飞来峰高不过数十丈,却怪石森然而立,如青黑色的玉石被神工鬼斧斫削过一般,或高或低,或府或仰,形如蹲狮。山上有很多奇特的老树,树根生于石头之上,屈曲盘旋,矫若苍龙。而其枝叶却苍翠葳蕤,生趣盎然。自五代以后,历经宋、元,人们在飞来峰崖壁上造像四百七十处,现保存完好的即有三百三十八尊,分布于峰顶伏犀泉上和金光洞、玉乳洞、龙泓洞内外溪崖间。最早的有后周广顺元年(公元951年)的弥陀、观世音、大势至三尊;最精致的是北宋乾兴元年(公元1022年)的卢舍那佛会浮雕;而最生动的,则数宋刻弥勒讲经群像。只见弥勒坦胸露乳,喜笑颜开,极富生活气息;十八罗汉或坐或站,或凝眉思索,或会心点头,都在静听弥勒讲经说法。山下洞窟甚多,主要有玉乳洞、青林洞、龙泓洞等,其中龙泓洞似乎最大。龙泓洞又名通天洞,民间谓其底可通浙东。据说有个采集钟乳石的人进到此洞深处,听到钱塘江涛声阵阵,也听到有聒耳的摇橹之声。洞中有蒋之奇篆书,有贾似道等人的题名。在峰上峰下跋涉良久,乍进此洞,我立刻感到凉爽异常。人说溶洞冬暖夏凉,诚不虚也。我在曲折幽深的洞中绕寻一阵。有时看看好像山穷水尽,忽然间又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累了,就斜倚在洞中光滑洁净的大石上,像白居易、苏东坡诸人那样在此小憩;也同他们一样,去充分感受自然的伟力,去真切体验天地的赐予。
  溶洞之侧,飞来峰下,即为泉池。池畔有亭,名冷泉渟。
  冷泉亭建于唐代,旧匾额“冷泉”二字为白居易书,“亭”字为苏东坡续书。今已不存。现在这块匾不知系何人所书。坐在亭上,春日融融,春风和煦,可以观万物之争荣,使人心胸舒畅;夏日炎炎,凉风阵阵,则可以品风冷泉亭,发思古之幽情。我就在这盛夏时节坐于冷泉亭上。抬眼远眺,山上的古木便是一柄柄高擎的伞盖,壁立的岩石就是一座巨大的屏风;山风起处,一丝丝云雾从亭外悄然生起,泉水泠泠,渐渐与石级相平。如有闲情,在此既可坐而濯足,也可卧而垂钓。置身于此,眼耳之嚣,心舌之垢,不待盥洗,早已荡涤尽净。这时候,如果再轻吟细品古人题写的对联“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说不定便真有点陶渊明“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那种境界了。
  自冷泉亭北行数十步,即为灵隐寺。
  灵隐寺建于东晋,唐代被毁,五代吴越王钱俶命王延寿主持扩建,起石塔、石幢各两座。石塔左右对峙,均为八角九层。第三层有石匾书“吴兴广济普恩真身宝塔”十字,其余各层均有神态各异、线条流畅的佛、菩萨浮雕像,精巧细致,诚为杰作。全寺有九楼、十八阁、七十二殿、房屋一千二百余间,僧众三千,盛极一时,成为中国禅宗十大名刹之一。明、清两代又六次毁、建,现存大殿为清代遗物。第一进天王殿,悬“云林禅寺”匾额,是清朝康熙大帝的手迹。殿内正面有弥勒坐像,背后有南宋时以整块香樟木所雕的韦驮立像,两旁分塑四大天王坐像。第二进为大雄宝殿。佛家尊称佛祖释伽牟尼为为“大雄”,故高达三十余米的大雄宝殿内供以百块香樟木雕成的金装佛祖像一尊,高十六米多,肃穆庄严,撼人心魄。站在佛像下,我忽然感到佛法的无边和自身的渺小。佛祖像后有影壁,壁背面为栩栩如生的立体彩塑“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故事群像,共一百五十个人物。正中塑观世音立鳌背像;殿周沿壁环列“二十诸天”、“十三圆觉”金装像;殿左为联灯阁、大悲阁。全寺古木苍郁,荫天蔽日,香火鼎盛,游人不绝。自唐以来,骚人墨客题句甚多。如初唐诗人宋之问《灵隐寺》诗云:
  ……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
  传说在灵隐寺及其周围,每到秋爽时刻,常有似豆的颗粒从天空飘落,传闻那是从月宫中落下来的桂子。宋之问以“天香”(即异香)来指礼佛之香,让从天上飘落人间的桂子和从人间飘上九天的佛香,给灵隐寺这个南国佛教胜地蒙上了一层空灵而神秘的色彩。而“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一联,也就与灵隐寺的山山水水、梵呗钟声融为一体,以其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气势,布在人口,传诵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