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育王纪念石唤起蓝毗尼圣洁回忆

 

  19世纪末德国考古学家发现了阿育王石柱,并根据玄奘法师《大唐西域记》中的记载进行勘查发掘,才证实了蓝毗尼(Lumbini)园的地点,使荒废多时的圣迹又一次展现在世人面前。最近,就在这蓝毗尼一带,考古学家在一个七层砖垒起的平台上发现了一块纪念石,它埋在摩耶夫人祠旧址下5米处。传说阿育王在佛经的感召下,由一个暴虐者成为虔诚的佛教信徒,下令免除了佛祖诞生地附近的所有苛捐杂税。佛教书上还有记载,阿育王在佛祖诞生的确切地点立了一块石碑,以示纪念。考古学家认为,这块纪念石正是佛教典籍中记载的那一块。现存的蓝毗尼园遗址不到1平方公里大小。这块新近发现的纪念石让人不禁想起100多年前德国考古学家曾在此发掘出2300年前阿育王所设的一具石柱(The Ashoka Pillar),上面存有阿育王所刻的文字,证明当年石柱所在地就是释迦牟尼降生之处。历史学家宣称,纪念石的出土,再次印证了阿育王被佛教情怀和佛陀诞生圣地感召的史实,勾起人们对蓝毗尼圣洁而芬芳的回忆。 

  玄奘记载助考古发掘
  阿育王是古印度赫赫有名的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他曾在公元前251年到蓝毗尼朝圣,并立下石柱。石柱上有用古印度北部方言普拉克利语刻写的敕文,说明该柱是阿育王在对蓝毗尼进行朝拜后证明此处为佛陀诞生地而竖立的。
  历史学家们近几年来的系列研究表明:最初建成的阿育王石柱总高约13米,最下部与柱身连接处为圆柱体,四周雕有条状花瓣;中间为正方体,四周也雕有花纹;顶部雕有一匹马。 
  中国高僧法显和玄奘曾分别于公元403年和636年来到蓝毗尼朝拜。但在此后的岁月里,蓝毗尼便湮没无闻,玄奘法师在《大唐西域记》中,详细描述了7世纪时尼波罗国(即今之尼泊尔)的风土人情。其时尼波罗国方圆4000余里,四周高山之上尽是万古不消之雪。该国住民邪正兼信、大小乘兼习,甚至连国王也是沙门弟子。也正是根据玄奘游记的叙述,考古学家得以在1895年发掘出早已被霹雳击倒的石柱。 

  石板标注佛陀出生地点 
  今天的蓝毗尼是个不大的村庄,绿树成荫,景色秀丽,有许多与释迦牟尼有关的历史遗迹,引来无数虔诚的信徒前往朝拜,因为这里是释迦族圣者——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诞生之地。
  佛陀的诞生地清净朴素,仿佛古代农耕社会特意为后人保留了一角,以便让人们了解佛陀时代的自然环境。对于朝圣者,除了佛祖诞生的中央圣园和阿育王石柱等砖石遗迹,最值得拜谒的就是那棵千年的菩提树。菩提树是该地区最平常的树,而这棵菩提树因与佛陀降生有关而受到顶礼膜拜。然而,近几年来,有考古学家提出,这个菩提树的位置并不一定就是佛陀降生地,因为园林中央还出土了一块石板。那块石板所在的位置也许才是佛陀当年出生的真正地点。

  考古研究突破民间传说
  尼泊尔著名的考古学家巴桑塔·毕答莱博士已经在蓝毗尼地区从事考古发掘多年,做出了一些重要发现,他的研究突破过于传奇的民间传说版本。民间传说版对佛陀出生的演绎过于神奇:摩耶是北天竺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妻子,即将临产。按当时当地的风俗,临盆的妇女要回娘家分娩。公元前623年的5月5日,摩耶经过蓝毗尼的一片婆罗树园,向娘家天臂国走去。婆罗树又称无忧树,当时正是花满枝头,池塘里芳香扑面,令人愉悦。摩耶沐浴后突然感到阵阵疼痛,抓住树枝,佛祖就从母亲的右胁降生。那棵无忧树最终也因为王子的悟道而被称为菩提树。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朝圣者都那么在意佛主到底是不是降生在菩提树下,毕竟,那是考古学家关注的事情,朝圣者关心的是生命的智慧和真理,因为,也只有寂寞的蓝毗尼,才能保有其他圣地中少见的恬适静谧与清澈安详,包容人们在其中沉思冥想,保护那位千年前忍受着阵阵剧痛的皇后,产下内心慈爱、悲天悯人的智者。

  (说明:本文原载2008年2月3日《新京报》。本文说到佛陀由母亲右胁而生,说这是民间传说,此说法为误,按印度婆罗门教说法,人有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之分,其中整个刹帝利都是右胁而生,所以不只佛陀一个人如此。因为佛教传到中国了,人们就只知道佛陀是由母亲右胁而生,所以中国人以为这很神奇,实际上在古印度,这是很普通的。没有联系到作者,故而保持原作本来面目。)